第一章 雨果及其文艺思想的生成
雨果诞生于混乱的法国革命时期,少年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缺衣少食的经历、父母的爱恨别离都深深影响了少年雨果的人生进程;成年之后波云诡谲的革命形势、复杂多变的政治统治、不断交锋的新旧文学都赋予了雨果以丰富的创作题材,也促使着他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转变。他从最初坚定的保王党到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再到共和派的政治立场的更迭引起了他文艺思想的改变:从支持腐朽的伪古典主义到坚定的浪漫主义旗手再到后期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研究雨果的文艺思想不得不考察他的人生轨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雨果生平及著述概观
雨果一生跨度八十余年,虽长久却也跌宕起伏,可粗略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流亡前、流亡中和流亡后。这三个时期都有大量著述面世且风格多有不同:流亡前雨果的政治立场和文学思想未定,虽有佳作不断但总体质量良莠不齐,既有不朽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和戏剧《克伦威尔》、《欧那尼》,也有质量不高的《冰岛魔王》、《布格·雅加尔》;流亡中的19年是雨果文学创作的高产期,《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都在此时创作完成;1970年雨果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这时的他已经是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却一边参与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边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字耕耘,这期间有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和诸多诗集面世。雨果的生存轨迹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其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和内容,下面就对雨果的生平和著作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雨果生平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几乎横跨了 19 世纪,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字浓缩了法国 19 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时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也都能够从他的文字中得到体现:他家庭生活的轨迹、他政治立场的矛盾、他宗教信仰的演化、他文学思想的改变。因此研究雨果不能离开对雨果生平履历的考察。
雨果于 1802年2月26号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父亲是追随拿破仑的革命者,母亲是坚定的波旁王朝的拥护者。父亲常年南征北战,父母亲聚少离多,年幼的雨果跟随母亲生活,母亲的爱和保王思想深深扎根幼年雨果的心中,正如雨果所言那时的他:“是一个斯图亚特分子、詹姆士王党、封建骑士、爱旺岱甚于爱法兰西。”他的很多诗作都流露出了反对革命、拥护波旁王朝的倾向。直到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他的保守保王思想才开始发生改变:“暴君拿破仑的形象在雨果心里淡化,而开始出现民族英雄拿破仑的光环。”他由伪古典主义的支持者转向文学自由的浪漫主义的旗手,由同情波旁王朝的保王派转向了资产阶级自由派。这期间值得注意的两件事,一是在1927年为戏剧《克伦威尔》写的序言《<克伦威尔>序》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成为了浪漫主义向伪古典主义宣战的宣言书,雨果也在一夕之间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第二件事是 1930 年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成功上演,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同时将伪古典主义从神坛上赶了下来,确定了浪漫主义的胜利。整个四十年代,是雨果政治生涯的高峰期:1940 年雨果入选法兰西学士院,1945 年,雨果被任命为法兰西世卿。然而伴随着这一系列荣誉的是雨果文学创作上的枯寂期,戏剧《城堡卫戍官》上演失败后,四十年代的雨果没有任何作品面世。1951年,是雨果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坚决反对,同时也完成了他由自由派到共和派的转变,雨果也彻底成为了共和制度的拥护者。随后雨果开始了长达 19 年的流亡生涯,这期间成为了雨果创作的高产期。直到1970年普法战争,雨果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直到1985年雨果逝世。
雨果一生宦海沉浮,生活动荡不安。他政治上的得意和失意、文学立场的反复和矛盾、个人生活的起起落落都反映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同时也是研究其文艺思想的不得不考虑的背景资料。
第二节 雨果文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雨果的文艺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此之前由于受母亲保王主义立场的影响,在政治上他对波旁王朝充满了同情,在文学创作上他严格按照封建王朝直接控制下的文学机构——法兰西学院规定的框架进行写作,当时的雨果只是一个对规则和经典的模仿者,他的作品中没有自己的思想。随着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腐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反映到文学上,重视理性和规则的古典主义已经严重阻碍了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散播,浪漫主义顺应历史潮流兴起,雨果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由一个封建王朝的拥护者变为了民主革命的斗士,由一个机械文艺模仿者变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者。
法国古典主义产生于十七世纪,是由封建割据专政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时期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对抗封建贵族的理论武器,古典主义强调绝对理性、强调服从权威、强调严守规则,对反抗中世纪的神学和封建文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追求更为自由宽广的舞台,迫切要求解放一切束缚,反映到文学中来,陈腐的古典主义已经严重阻碍了历史的进步潮流,这时的古典主义已经丧失了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它使法国“整个帝国处于一种虚假和形式主义时期。”这个阶段的古典主义被称为“伪古典主义”,取代伪古典主义势在必行,而担任这一历史职责的是追求想象、夸张、自由、创新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是“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物。”浪漫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影响了当时的具有坚定保王立场的雨果,他崇拜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布里昂,他模仿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的作品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冰岛魔王》,但此时的雨果并未坚定地走上浪漫主义的道路,他仍旧徘徊在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使雨果彻底转变的是法国的政治革命形势。
雨果诞生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末期,随后经历了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的统治,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经历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也经历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运动,他的一生都和法国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交织在一起,雨果夫人曾言:“他从小时起,便搞着政治......从他最初的短歌起,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和政治有关。”他一方面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另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政治上的风起云涌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形成。查理第十上台后推行极端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加强其集权统治,引起了广泛的反抗浪潮。与国内严苛的环境相对应的是欧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在这种呼唤自由与民主的时代背景下,雨果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点都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倾向于民主的革命和更能反映自由精神的浪漫主义。1827 年发表《<克伦威尔>序》,使雨果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克伦威尔>序》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雨果夫人曾回忆:“序言所引起的反响还远在剧本之上,它无疑是对旧文艺理论的一通战书,掀起了许多报章杂志上的争论。”戈蒂耶也曾说:“《<克伦威尔>序》在我们眼前像西奈山上的‘摩西十诫’一般闪闪发光。”序言中规定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方法和原则,标志着雨果文艺思想的正式形成,序言不仅是对伪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公然叫板,也是反抗波旁王朝封建统治强有力的理论武器,随后雨果又发表了一系列序言,这些序言组成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雨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浪漫主义文艺观不是由他首次提出,但若论理论完善性、影响力、历史地位,他的文艺思想都是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伴随着一系列戏剧序言的相继发表,雨果的文艺思想逐步丰富发展并趋向完整,本文粗略地总结了他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他倡导打破旧文学的束缚和建立浪漫主义新的文学、他对心灵和想象的重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美丑对比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世界、他对文学功能和作家的职责的见解和他对文学发展问题的看法。
第一节 打破伪古典主义旧文学与建立浪漫主义新文学
在20世纪初的法国文学领域内,所谓旧文学是指固步自封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内的伪古典主义文学,旧文学死守传统,依据一套严格的形式主义的规则枷锁束缚文学的自由创作与发展;新文学是指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的浪漫主义文学,它提倡情感和想象的自由抒发,它要求作家遵循内心的感受进行创作。浪漫主义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腐朽的古典主义不甘心失败,用尽手段打击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对此,作为浪漫主义旗手的雨果,鲜明地提出要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建立自由的浪漫主义文学体系。
一、破——打破伪古典主义形式主义的束缚
法国古典主义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理论作为自己理论基础,规定了各种严格的创作规则,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严格遵循这套规则,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先生在论述戏剧史时曾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候的戏剧理论,以传播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学说为主,本身并无特殊贡献,而且带有泥古倾向,但是,这种传统对于 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却又深远影响,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在产生初期,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巩固君主专制政权的确起到过积极的时候,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套清规戒律却严重阻碍了法国文学的发展,这时的古典主义已经丧失了其历史的进步意义,而被称为“伪古典主义”,尤其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卫道者布瓦洛所著《诗的艺术》更是为法国戏剧套上了层层枷锁,《诗的艺术》强调绝对的理性、强调三一律、强调逼真的模仿,强调戏剧应该描写高尚的行为和运用华丽的语言。这一套形式主义的枷锁严重阻碍了文学的自由和创造,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打破的牢笼。
第二节 以心灵和想象建构美丑对照的文学世界
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心灵与想象的重视,是否遵循心灵与想象进行创作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切文学派别的标志,雨果在文论中反复多次强调心灵与想象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对光与影、美与丑、善良和丑恶等一些对比手法十分重视,他提倡在植根于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与夸张,运用美丑对照的原则进行文学创作。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自成一个想象与对比的世界,这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层面。
一、重视心灵与想象
(一)“人心是艺术的基础”
众所周知,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造就了诸多文学派别,每一派别的创作方法都不尽相同,但高尔基向我们指出:“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既定的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而且用形象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但是在从既定的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想——所愿望的、所可能的东西,这样来补充形象,那么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从这个定义我看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是具有共同点的,即都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但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依据“假想”加诸上“所愿望的、所可能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精神或者心灵层面的构思是区别这两大文学思潮的关键,所以,文学创作的基础或源泉是现实生活还是主观心灵,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将标志着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雨果作为浪漫主义的领袖人物,他的回答是——心灵。
雨果在他的《<秋叶集>序》中将人的心灵比作了大地,人们可以在上面播种、耕耘,而心灵的大地会发芽开花结出劳动的果实,民众在大地上耕耘,而艺术家则是在心灵上创作,心灵是大地具有相同的性质——“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58]雨果视主观心灵为文学创作的基础,重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文学艺术的所有体裁——戏剧、诗歌和小说,都是来源于心灵的:“从配合着行动的情欲里,产生出戏剧。” “从混合着梦想的情欲里,则产生出纯然的诗。” “小说不是别的,而是有时由于心灵而超出了舞台比例的戏剧。”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眼中,心灵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是严格遵守心灵的指导,依据想象和虚构创作出了众多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情节也多是曲折、离奇的,比如《笑面人》中,情节发展诡杂多变,人物的命运太过于离奇虚构。雨果将心灵提升到绝对化的地步,现实和自然则成为了心灵的附属物、精神的物化,对此,有人曾批评道:“在许多浪漫主义者的作品里,人们的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种非理性的、含糊不清、琢磨不透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对世界以及对与世界相对立的孤独个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观念,是浪漫主义艺术历来片面描写人的基础。”雨果对心灵的强调不仅多为后世所诟病,甚至被用来作为攻讦雨果本人和其地位的口实,但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审视文学的视角不尽不同,作家的文学观点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凡举今人眼光来质疑古人情怀都是不公允的。
第三章 雨果文艺思想的形象表现…............32
第一节 创作中的美丑对照设计……......32
第二节 创作中的心灵与想象体现…......…..35
第四章 雨果文艺思想评价…………..38
第一节 雨果文艺思想的地位与局限.………..…38
第二节 雨果文艺思想的价值意义……............40
第四章 雨果文艺思想评价
雨果以文学改革家的姿态提出了众多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如美丑对照原则,想象、幻想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等;他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素他也有着诸多创见,如语言要求韵文、题材要求多样化、情节要求主次情节的统一、人物要求独特性、背景环境要求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同时他对文学的发展和功能问题都有独特的阐释。但需要注意的是,雨果在历史上并不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理论家出现的,他的文艺观的提出归根究底是为了文学创作服务的,因此,对其作品的考察分析是丰富完善其文艺思想所必需的。雨果的主要文艺思想基本上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雨果的不朽的著作中《悲惨世界》和《九三年》多富于现实主义的色彩,是雨果后期现实主义倾向的证明,在比较鲜明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拟选定《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分析其中包含的文艺思想。
《巴黎圣母院》被视为雨果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紧张奇特的故事情节、夸张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具色彩的环境描写、优美激昂的法式语言为世人所称道,但充斥在这部小说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却是雨果文艺思想的核心——对照原则。小说的对照艺术主要体现在了三个方面:情节的对照、场景的对照、人物的对照。
1、情节的对照。小说以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世界为蓝本,即路易十一统治的时代,他在这个现实世界的脚本上灌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思,虚构了一个与真实的王国相对应的由乞丐组成“奇迹王国”。这两个王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路易十一王朝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奇迹王国”的乞丐们尽管生活穷困,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他们甚至为了救出即将被处以绞死的“妹妹”爱斯梅拉达围攻巴黎圣母院,表面华丽但内质腐朽的封建王朝与虽显破败但实际安定和谐的人民王朝的这种对比凸显了丑与美的强烈对比。作者以饱满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封建法庭审讯的场景,同时又虚构了一个乞丐的审讯场面使之形成对照:审判加西莫多的预审官孚罗韩是一个聋子,而加西莫多由于长时间在圣母院敲钟也成为了聋子,于是“庄严”的审判变成了一场聋子与聋子的滑稽的对话,审判的结果是加西莫多鞭打示众。如果第一场王朝审判是闹剧的话,那么第二场对爱斯梅拉达的审判则是悲剧性的,被冤枉杀人的爱斯梅拉达不堪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被判以绞刑,显示出封建王朝的残暴和荒谬。与之对照的是乞丐们对甘果瓦的审判,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乞丐们善良的戏谑读来甚至有点忍俊不禁的意味,审判的结果是穷困潦倒的甘果瓦不仅没有被判处刑罚,还得以留在“奇迹王国”而衣食无忧。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研读雨果本人的文论和文学作品、研究雨果的专著、学术论文和散论性文章这四部分的资料,通过摘录、筛选、比对,归纳总结出了雨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章首先是对雨果及其著述的简单介绍,归纳出雨果文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第二章是对雨果文艺思想的总结,系统化地对雨果文艺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共分四节,第一节是打破伪古典主义旧文学和建立浪漫主义新文学,雨果一方面抨击伪古典主义加诸在文学创作上的层层枷锁,另一方面又对新兴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要素进行了理论的界定;第二节是以心灵和想象建构美丑对照的文学世界,包括心灵和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美丑对照的文学创作原则的运用;第三节是作家的社会性与文学的功利性,包括作家的职责和文艺的功能这两部分的内容;第四节是雨果的文学观,是雨果对文学发展问题和引起文学发展变化原因的理论性探索。第三章主要论述雨果文艺思想的形象表现,即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之所以将其作品的表现单列一章,主要是考虑雨果在文学上不朽成就和地位,对其作品的评析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本文选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评析使理论与生动的作品结合起来,扩充雨果文艺思想的外延。第四章是对上文的总结,通过雨果的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以及雨果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这三个方面出发来评价雨果文艺思想的价值意义。
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雨果的文艺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和总结,既有对当时大的历史、政治和文学背景环境的交代分析,也有对其文学理论深入、细致的探究;本文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研究和作品分析两个维度上突出雨果文艺思想丰富全面、富于时代特性的内容;同时本文也采用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站在历史的高位点上全面、客观地审视雨果文艺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最后本文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雨果的文艺思想同其他同时期的浪漫主义文论家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横向对比,从而确定了雨果文艺思想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雨果是文学史上的大家,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杰作。雨果并不是一位专门的文学理论家,他的理论文字散见于他众多作品的序言中,但是他的理论却是重要且产生过积极和重大影响的,对雨果文艺思想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雨果的文学体系和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对雨果文艺理论的剖析从而全面、深刻、彻底地把握法国甚至欧洲浪漫主义的思想和内涵;可以帮助梳理欧洲文学史在十九世纪的发展进程;可以丰富完善整个文艺理论系统;同时雨果文论的价值意义也必然会对当代我国的文学建设有所启示。因此,全面地、系统地研究雨果的文艺思想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兼具积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