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与延安文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2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柳青的文学活动和延安文艺体制建构

(一)柳青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

革命斗争在柳青的成长履历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柳青9岁才开始读书,但从小就追求进步,12 岁时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 年夏天,14 岁的柳青考入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段时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中外名著,深受启发,还经常上街讲演、张贴标语、示威游行。1931 年,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求学期间接触了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文学作品,萌发了文学创作的理想。1934年,柳青考入了西安高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尝试。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柳青作为西安高中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积极利用自己在学校刊物《救亡线》担任编辑的优势宣传抗日,进行爱国斗争。1936 年底,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了学联刊物《学生呼声》的编辑队伍。期间,他发表了翻译文章《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等作品。1937 年之后,祖国处于危急存亡关头,柳青充分利用新闻报刊这一文艺阵地鼓动人民奋起抗日。

柳青是位红色作家,他的内心始终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注。1938年,柳青奔赴延安,先后参加部队及基层群众工作,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和文艺工作,并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先任陕甘宁边区文协“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之后,又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体验生活。8 月,他再度上前线,并任文化教员。1940年回后方以后,参加了党的整风运动,学习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1943 年到 1946 年间,在米脂县担任乡政府的文书。总体来说,柳青从1938年5月奔赴延安到1945年9月因组织调动离开延安,共在延安待了将近7年,这段时间是柳青的创作丰收时期。他写了一些报道抗日战争、革命战争形势和陕甘宁边区新人新貌的通讯、特写,并以饱含热情的笔墨写了不少反映革命根据地农村生活和前线战斗生活的短篇小说。

在延安时期,柳青多写作短篇小说,他的八篇小说集结成一本集子,名为《地雷》,代表了他早期文学创作的成就。这本小说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村题材。如《喜事》、《在故乡》等。《喜事》描写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在陕北小山村里发生的一场关于婚姻问题的风波,并通过秉仁老汉的悲剧反映出陈旧的生活面貌必将被前进的历史所改变的美好前景。《在故乡》围绕着故乡变成边区以后,一生过着寄生虫生活的七老汉和以贾步高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穷汉们的命运和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反映出作家对生活富有启发意义的审美判断。此时的柳青在书写农村题材小说时,很大程度延续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立场,体现在作品中多是对农民群众进行启蒙教育或是对农村生活进行揭露批判,虽具有强烈的作家责任感,但作品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类是革命题材。如《误会》、《牺牲者》等。

(二)柳青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特征

柳青的文学创作是在延安文艺时期正式开始的,也是伴随着延安文艺逐渐进步和发展的。“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在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文艺,是我国‘五四’新文艺发展史上的丰碑,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特殊条件下的成功运用和重大发展。”在延安文艺运动期间,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带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战争的艰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弱点,针对文艺界存在的这些问题,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5月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崭新时期,也促使了延安文艺发展进入崭新阶段。柳青作为延安文艺及《讲话》忠诚的实践者,他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通过对延安文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柳青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柳青文学的政治性教育性

延安文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讲话》的指引下,在人民军队和政权的扶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配合下,自觉、及时、直接地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真正做到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延安文艺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思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推动现实社会的前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延安文艺强烈的政治性也是不同于其他文艺的特质。在《讲话》极具政治意味的文艺方向的指引下,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在内容上都是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在思想上都是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质的。“柳青说:文学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它有高度的严肃性,作家必须向党负责,向人民负责,要考虑作品的效果。”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起,柳青的创作就已经逐渐与政治接轨。虽然缺少宏观的阶级论的视野,但已能及时而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新生因素。可以说,柳青是革命宣传者与文艺工作者的统一,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党的理论的抽象性和农民生活的现实性之间的完美结合,但依然还是少不了政治的因素,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延安时期的文学,甚至受延安文艺影响的文学都通常被认为是政治运作的产物,是不同程度地为政治服务的,然而即使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也不能抹杀它作为先进文学艺术的存在意义。而柳青的成名作《种谷记》的写作时期正逢话语环境被严格制约的年代,当时各个生活领域都渗透着权威的政治话语,所以在柳青的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政治性是不可避免的。

二、柳青对延安文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一)柳青的文学实践活动

1、主动投身农村生活 虽然由于政治历史原因许多文艺家上山下乡是被迫的,但是也有一些文艺家下农村、去基层是主动自愿的,因为他们认为农村是中国历史的重心所在,觉得农村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根源。当时有很多作家都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生活,但绝少有人像柳青一样执着地让自己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乡村过着真正的农民式生活。

1951 年,柳青在秦皇岛写完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故事的长篇小说,起名为《铜墙铁壁》。之后,他也一直以文学创作的方式不断探索怎样建设政权、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实现党的伟大理想的正确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柳青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1952年,柳青毅然离开繁华的京城,举家迁移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一座破庙里安家落户,同时挂职长安县县委副书记。1953 年,他辞去职务,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扎根农村长达 14 年之久,全身心投入创作长篇巨制《创业史》。在这里,曾经西装革履的柳青变成了一个十足的陕西老汉,他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剃光头、穿对襟黑袄、把手缩在袖筒里与农民捏指头摸价。十几年的时间,柳青与长安县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丰富扎实的生活经历也为柳青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王家父子》、《邻居琐事》、《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灯塔,照耀着我们吧!》、《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等作品相继问世。1956年出版的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195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狠透铁》,都是这段生活真实的艺术记录。

在长安生活整整14年,柳青自然而然地把创作的艺术焦点投射于中国的农村。他通过对农村生活精细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对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微妙的阶级关系和艰辛剧烈的革命斗争作了深刻的描绘和充分的概括,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伟大时代的社会风貌。柳青以农村现实生活为基准,有分寸、有节制地剖析、描写各阶层农民,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斗争生活。在人物的行为、情感、语言等方式的处理上总让人感到浓烈的真切的生活气息,这是因为柳青长年落户农村而使得他从心理上忠于他所看到的生活。在1952年至1966年之间,柳青长期扎根于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不仅能够掌握农村的第一手材料,还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朝夕相处,这样直接的基层体验和真实的新鲜感触为其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从在这里安家落户,柳青就切实地把自己融入到农村生活当中,以其生活体验写出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文章中所反映的陕北农村的巨大变化无一不是他亲身经历。

(二)柳青的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现实主义文学。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在与多种反动势力和反动文艺思潮的对战中,它产生于现实,执着于人生,不断从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中吸取力量,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鲁迅作为新文学的改革先锋移植了现实主义文学,并感召“为人生”派、“乡土文学”派融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他不仅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形式,还直接引领或间接影响了茅盾、巴金、老舍、郭沫若、曹禺、沈从文、丁玲、艾青等一批现实主义的追随者和继承者。从 40 年代之后,显示着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还有柳青、赵树理、孙犁等一批作家,他们崇尚现实主义,并在文学发展中各成派别,显示出个人作品的独创性。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多灾多难的现实处境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召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主动承担起了现实赋予文学的历史责任,开始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毛泽东《讲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要求作家从现实发展中去描写生活,要求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去熟悉人民的新生活,表现人民的先进人物,表现人民的新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身处在火热革命中的文艺工作者,在目睹和体验到新社会诞生过程中所必经的历史变革后,纷纷响应《讲话》的要求深入基层生活,在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都逐渐向工农兵靠拢的情况下,具备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条件。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柳青一直做农村基层群众工作,逐步走上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解放后坚持在农村安家落户,继续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亲历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念。即使在 50 年代后现实主义逐渐减弱的时期,柳青依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致力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在现实主义受“左”倾政治思潮压迫的十七年期间,还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被重新唤起的再发展时期,柳青都始终秉持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用现实主义思考和创作。

柳青早期深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充分汲取了营养,借鉴了经验,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运用。在执着追求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柳青早期的创作着眼于社会人生,注重描写上的客观真实,基本上沿着“五四”新文学运动开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对于没有将阶级矛盾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进行书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柳青曾经自我批评:“我太醉心于早已过时的旧现实主义的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反而使作品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以致于没有将作品上升到阶级矛盾激烈冲突的更进一步的政治高度。多年后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所展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画卷,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它的问世,标志着柳青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上更加坚定信念,也标志着他在现实主义的运用上已经趋于成熟。《创业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但这里的现实主义已经明显有了差别,即心态上的不同,尤其是延安整风过后作家的心态有了质的变化。柳青在早年的学习中,既深受传统文学的长期滋养,又受益于扎实的外文功底而广泛地接受外国文学作品的正面影响,因而,《创业史》是融中国民间传统文学与苏俄为主的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为一体的集大成的优秀文学作品。又因为它描写了社会主义的必然历史趋势,赞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特性,所以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典范作品。尽管《创业史》所反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是柳青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深厚功力与在那个时代从事文艺创作的艰难苦心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于中国农村的眷恋和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

三、柳青对陕西当代作家的引领和影响…………29

(一)路遥对“教父”柳青的精神传承…………29

(二)“小柳青”陈忠实对柳青的追随与超越 ………34

(三)柳青对其他陕西作家的精神引领………38

三、柳青对陕西当代作家的引领和影响

柳青对于陕西当代作家来说是一个精神领袖,他对陕西当代作家有示范和指引作用,延安文艺通过柳青对当代文学、当代作家产生影响,当代作家借由柳青使延安文艺精神代代承传。柳青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深入生活的可贵精神和独特朴实的艺术风格已成为陕西文学界的优秀传统,他反复强调的“六十年一个单元”、“三个学校”等文学观点是他数十年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柳青开创了陕西文学的精神风尚,指引着陕西几代作家的创作之路,他的文学精神和生活道路在当代文坛尤其是陕西作家群中持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许多作家都是循着柳青的文学轨迹开始进行创作的,因而柳青的基本精神品格和特征在陕西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和充分的发扬。

(一)路遥对“教父”柳青的精神传承

路遥把柳青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柳青生前不仅给了他许多直接教诲,而且通过作品和为人帮助他提升了作为一个作家必备的精神素质。可以说路遥不仅在文学创作传统上继承了柳青,更是在精神层面上深入理解了柳青。从《柳青的遗产》、《病危中的柳青》等纪念文章可以看出路遥把柳青当作学习的楷模,他一生都是柳青坚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并自觉地以柳青为师,承续了柳青未竟的文学话语。

路遥对柳青及《创业史》的重视和推崇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他自己曾说:“在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据闻频说,路遥在延安大学学习的几年时间里,柳青的《创业史》就翻烂了三本。路遥自己也说过,柳青的《创业史》他至少读了七遍。这也应证了白正明的话:“在路遥的床头,经常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柳青的《创业史》,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路遥百看不烦的神圣读物。”就这样,柳青促成了路遥创作心理的形成,还激发了路遥执着的文化选择,柳青在文学上的艺术视野和非凡思想都给路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柳青作为一位贯穿现代和当代的陕西籍文学大家,他的人生际遇和文学命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六十多年以来,柳青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系统梳理、探讨柳青与延安文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在新时代还需要继续开拓与深化。

对于中国作家而言,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讲话》所开创的革命文学传统,用《讲话》精神做指导,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新世纪的文学事业。柳青等陕西老一辈优秀作家,是实践《讲话》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始终坚持作为优秀作家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正确对待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并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了众所公认的表率作用。他们的作品,不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长廊增添了璀璨的篇章,而且他们的文学精神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化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宝贵滋养。总的来说,柳青与延安文艺的研究是极其必要且刻不容缓的,它对推动现代著名作家与延安文艺之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柳青个人研究和延安文艺研究也都有着长远的意义。

2008年12月,在陕西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担任名誉会长。同年9月柳青文化广场在西安市南部大学城建成。为了纪念柳青,柳青文学研究会将整理柳青文献,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了以其命名的“柳青文学奖”,这是陕西省唯一的省级官方文学奖,同时创办《秦岭》文学会刊和柳青文学网站,旨在弘扬柳青关注现实生活的文学精神。这些事实显示:柳青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终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他的精神也必将更加深广地传递下去。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延安文艺崛起于红色根据地延安。柳青是忠实践行延安文艺精神和方向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便是凝结延安文艺精神、深入生活实践、反映三农问题的呕心沥血之作。柳青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他在延安时期进行过许多文艺活动,其思想也是因为延安文艺运动而发生了巨大转变,可以说他与延安文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柳青与延安文艺的关系,必将会为柳青研究开拓更为广阔的新领域,发掘延安文艺的当代价值,破解陕西文学的当代困境,推动陕西当代文学更好更快发展,为当代文坛汲取可资鉴取的宝贵写作经验,还可以引发对中国当代作家及知识分子的人生及命运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