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对异质文化下的托妮_莫里森写作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1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论

1.1提出课题
20 世纪初,美国黑人作家开始活跃于美国文坛,美国黑人文学的兴盛为推进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根据约定俗成的定义:美国黑人文学泛指非裔美国作家创作的文学。在美国国内,非裔黑人因其政治、经济、文化所处的劣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的文学创作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之后,今天的美国黑人文学早已今非昔比。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涉猎极广,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学领域,他们的作品除了广受美国市井百姓的喜爱之外,也同时受到批评家的青睐。赖特、艾里森、沃克等一大批黑人作家的作品已经浩浩荡荡进入大学讲堂,成为美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典范文本。诸多事实表明:黑人文学消解了美国文坛欧洲文学大一统的神话,正逐渐从边缘化状态向主流方向位移。美国黑人作家的独特性表现在他们拥有其他美国作家所不具备的特殊背景: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奴隶,作为奴隶的后代,美国黑人一直遭受着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此从文学创作迄始,黑人作家就着力表现自我的失落与虚无——在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世界中自我的失落感觉,或者被迫处于局外的虚无。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这种失落与虚无是现代人的普遍体验,黑人文学显然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共鸣。黑人作家多以美国黑人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他们在文学叙述和文学表达上或多或少的带有独特的非洲文化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鲜感。由此,黑人文学在诸多方面区别于美国白人正统文学。他们的创作当之无愧的成为了 20 世纪美国主流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新宠。美国黑人文学在历史、现实、非洲黑人文化、欧洲白人文化等诸因素合力作用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与完善。在其发展初期,特别是在20 世纪中叶,黑人文学的主将均为男性,他们所关注的是充满男性意识的种族冲突,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也都为身处种族歧视和经济压迫下的黑人男性,似乎,种族问题成为概括黑人民族全部生活的唯一主题。
20 世纪七十年代,黑人女性作家掀起了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她们凭借着种族和性别双重劣势的身份进入世界文坛。同传统男性作家不同,她们的描述视野超越了仅仅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局限性,而从女性的角度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也揭露性别歧视。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拓宽了黑人文学表现的范围,完善了黑人文学的体系并从广义上丰富了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在这群冉冉升起的新星中,托妮.莫里森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莫里森以其独有的视角,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非洲民族记忆的进程紧密的结合起来进入文学创作中。她的作品穿越了历史、传说与现实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历史、命运、精神世界为主题,同时深入挖掘普遍人性并紧扣时代脉搏,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67 年,托妮.莫里森在不惑之年发表了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此后她的创作进入了稳定的状态。每问世一部作品便将思想和艺术的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迄今为止,莫里森共创作《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Song ofSolomon,1977,获全美图书评论界奖),《柏油娃》(Tar Baby,1981) ,《宠儿》(Beloved,1987,获普利策小说奖),《爵士乐》(Jazz,1992),《乐园》(Paradise,1998),《爱》(Love,2003)共八部长篇小说,并凭此确立自己在美国文坛难以撼动的地位。作为一名个性作家,莫里森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早年曾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古典文学,熟读欧美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西方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创作中她不自觉的借用并沿袭了欧美文学的传统模式和欧美作家惯用的叙事手法,因其非洲渊源,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更拥有西方小说的特征。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莫里森一方面希望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她在作品中为读者展现了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相互的冲突与抗争,另一方面她又不自觉的在作品中表现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趋势。托妮.莫里森的独特身份正是成为其进入西方现代文学大师行列的保证,她使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力的汇入西方文学。正如 1987 年 9 月 13 日《纽约时报书评》所评价的那样:“她是她自己时代或其他时代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从 80 年代开始,美国文学批评界就开始关注莫里森,进入 90 年代以后,莫里森的小说进入大学讲堂。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选择她的作品为必读书目。比如哈佛大学的“美国小说课程”就开设专章讲授她的小说及创作。在当今美国文坛莫里森的声誉可谓如日中天。中国国内的读者对托妮.莫里森也并不陌生,《秀拉》、《所罗门之歌》两部小说已经有了中译本。莫里森本人也曾于 80 年代访问中国。1999 年 9 月,外研社和《中国读书报》共同揭晓了“20 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莫里森的《宠儿》名列第 30 位。然而,国内学者对莫里森的研究却从 90 年代才刚刚起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查询到的有关莫里森作品的论文从1994 年到 2004 年共计 18 篇,评论者一般对莫里森的作品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从她的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文体结构、情节安排)和内容(黑人文化的边缘化现象、民族记忆的重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比较整体性、系统性的专著有两部:人大出版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王守仁、吴新云。该书密切关注了莫里森与美国黑人文学、黑人传统文化、妇女文学、美国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外一部为河南大学出版的《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朱荣杰(尚未拜读,不敢妄加评论)。

目 录
1 引言......................................................................................................... 1
1.1 提出课题................................................................................................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2
2 上篇......................................................................................................... 4
2.1 黑人文学——不自由的黑奴在自由的美国歌唱 ............................................... 4
2.2 女性文学——女性叙事声音的缺失 .............................................................. 6
2.3 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绝望境地 ................................................................. 7
2.3.1 物质上的贫困扭曲了黑人妇女的天性 ....................................................... 8
2.3.2 白人文化入侵所造成的情感上的贫乏是黑人女性的痛苦之源 ....................... 11
3 下篇...........................................................................................................................................15
3.1 情欲之爱............................................................................................... 15
3.2 母爱..................................................................................................... 18
3.3 宗教之爱............................................................................................... 23
4 结语...........................................................................................................27
.......................................


结语
在殖民化的过程中,黑人民族被迫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性客体,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说的权力,而且其民族意识也在殖民进程中被削弱、被淡化,即使在获得身体的所有权后,非洲裔美国人仍然没能摆脱殖民主义对他们造成的心灵伤害。整个民族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不能自拔。然而,随着 60 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兴起,身受多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率先举起反抗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的大旗,并自觉地将这一反抗同唤醒民族意识、重建民族性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非殖民化“的解放道路。作为一位有着洞察力和前瞻性的作家,托妮.莫里森敏锐的观察到这一历史潮流, 她以文学的独特方式帮助黑人民众修正历史记忆,治愈历史创伤。莫里森的创作题材全部取自于美国黑人生活,她曾经因为她的种族立场而为评论家所诟病。综观她的作品,从《最蓝的眼睛》到 2003 年出版的《爱》,莫里森经历了一个顺其自然的逐渐成熟的过程。对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全方位、多角度的叙述。我们必须看到,莫里森的创作已经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她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创作中,她自觉或不自觉的表达了主流白人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融合趋势。《乐园》的主题思想正好回应了这种趋势。莫里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标志着美国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一伟大的社会进步。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斯坦纳指出的那样:“莫里森以一个女性和一个黑人的身份说话,恰恰强化了她以一个美国人身份说话的能力。”无庸置疑,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经逐渐从边缘化状态走向主流意识。莫里森的成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莫里森让双重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叙事声音进入了大众的文化视野。莫里森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振民族文化的使命,她继续为探寻黑人命运、出路而进行着文学创作。她说:“写作赋予我的正是万有引力、空间和时间在舞台上赋予舞蹈者的东西。它充满活力、和谐、流动而且宁静。那儿总是有一种成长的可能,我无法达到顶峰,因此,我永远无法停止。”

参考文献
[1]宁骚著,《非洲黑人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4]张子清著,《20 世纪美国诗歌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5]沃克著,陶洁译,《紫颜色》,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6]泰勒.格思里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