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黑泽明研究的概况,根据笔者所见资料,国内的研究资料大致可分为这样几部分:第一,黑泽明的自传及部分电影剧本;第二,为数不多的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译本;第三,对黑泽明影片的介绍以及评论;第四,国内学者撰写的论文,虽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也有涉及到了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资料,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单部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为主,比如他的早期作品《姿三四郎》、《罗生门》、《七武士》等。而晚期作品相对研究较少,或是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1.1.1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涉及黑泽明电影的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作比较的形式对黑泽明电影行进多方面研究。如周兴杰、徐皓峰比较分析了黑泽明《流浪狗》和陆川《寻枪》、黑泽明的《姿三四郎》和杜琪峰的《柔道龙虎镑》的文化内涵,此对比形式的硕士论文有罗宇红著的《异曲同工显民族特色》,对黑泽明与小津安二郎进行比较,分析两人作品中所彰扬的民族特色。张炜的《黑泽明与张艺谋电影的比较研究》,仲冲的《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他分别从作者的生长经历、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宗教、思潮的影响三方面论述黑泽明和芥川龙之介关于《罗生门》阐释的异同之处。
第二,从文本改编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硕士论文有陈静抒的《黑泽明美学世界中的莎士比亚》、刘晴的《文本与文化的浸溶》。
第三,从武士精神方面进行研究,其硕士论文有高明的《日本武士电影研究》。
第四,关于黑泽明电影主题思想进行分析的硕士论文有姜明的《黑泽明电影主题思想研究》。
1.1.2国外研究概况
日本学者主要注重微观研究,他们喜欢把黑泽明与其他导演和剧作家进行横向比对,探讨他们在艺术风格和表现上的有何异同。另外日本研究者更多的是将黑泽明放到整个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来分析,研究他作为其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比如《何力-映画力力'、:黑泽明i宫崎駿》(《什么是电影:黑泽明与宫崎骏》)'。再如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一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2等。在西方,对黑泽明的研究也很多。他们主要是以西方的文化视角分析黑泽明及其作品,所以研究方面侧重于异域文化特色,以及关于画面、镜头等技术方面的特殊处理方法。比如Kurosawa: film Studies and Japanese Cinema{《黑泽:电影研究与日本电影》)、 Akira Kurosawa and intertextual cinema{《黑泽明与互文电影》V、The mrrior' s Camera{《武士电影》其中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比较特殊,他被西方公认为最可靠的日本电影专家,他在日本生活了六十多年,参与、见证了战后日本文化的发展。他先后撰写了《日本电影100年》、《黑泽明的电影》等研究著作,深入分析黑泽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技巧,他在日本生活了六十多年,虽然他在研究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的原因,他在分析时所带入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角度依然是西式的。西方学者的还将他的作品放在日本电影发展史中进行研究,并以黑泽明作品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日本电影。
第二章黑泽明电影中的向光性与人生历程
2.1黑泽明作品的"向光性"的发展模式
通过上文对黑泽明成长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黑泽明这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特别哥哥的死,这件事是黑泽明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余波一直影响到他六十一岁,那一年他也曾经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所幸的是他最终依靠执着的追求战胜了虚无与悲观。黑泽明一直认为热爱自由、文学、艺术的哥哥丙午,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性格倾向,因此丙午的自杀给他带来的刺激也最大。有学者认为,黑泽明一生对艺术表现出的异常执着,也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对哥哥的挫折感的强力反拨和纠正。但是也正像黑泽明自传中所说:"哥哥和我容貌一样,哥哥的脸上有股阴郁之气,性格上也是如此;我呢,不论是表情和性格,都是明朗的、阳性的。植草圭之助也说我的性格与向日葵相似,有向光性。……不过,我以为正是有我哥哥这样的底片,多亏他的栽培,才有了我这样的正片。"就是这种向光性使黑泽明的电影也总在大悲大苦之后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哪怕这光亮是微弱的
。在《罗生门》里人类的自私自利、不可信赖已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得到了印证,就在人类社会即将变成人间地狱的时候,弃儿的啼哭声惊醒了人类的最后一点良知,温暖的夕阳中,贫苦人的相亲相爱、相互慰藉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复苏的希望。《梦》从人类对身边环境的破坏写起,就在战争、原子能、核武器要将地球变成鬼贼世界之时,人们竟又在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世外桃源找到了通向幸福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像《乱》这样一部全篇都被凄惨笼罩的作品,也闪现着希望的光芒,尽管泯灭仇恨的末、仗义执言的三郎、忠诚理智的大将们在巨大的惨剧中只是弱势群体,但他们所象征的人性之崇高依然在影片黑暗的底色上煩熠生辉。绝境逢生,是黑泽明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这并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结局,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是用一个善恶有报的道德伦理观念来使观众获得精神的安慰和满足,而黑泽明的绝境逢生式结局是让一丝希望的光芒浮现在绝望的边缘,用惨痛的现实引起人们的思考,而以这一丝希望鼓起他们改变现实的勇气和信心。
对黑泽明来说,揭露世间的凄惨是作家的职责,只有让人类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愚行,才有可能促使他们重新依靠信仰、理性与良知的力量战胜绝望,这是一种敢于正视现实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上所述,黑泽明作品主题思想的"向光性"的主要就是体现即使未来是灰暗苍白的,也应该怀揣着希望,相信人类通过努力定会有回报的想法生活下去,相信人生和社会最终将朝着光明发展的,这种"向光性"是仁爱、宽容、积极向上的结合体,是一切事物良性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黑泽明作品主题思想...................................24-34
3.1 善恶斗争...................................24-27
3.1.1 早期作品................................... 24-26
3.1.2 中期作品................................... 26
3.1.3 晚期作品...................................26-27
3.2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终极思考................................... 27-32
3.2.1 战争期间................................... 28-29
3.2.2 现代人的反思................................... 29-32
3.3 武士精神与形象的演变................................... 32-34
第四章 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向光性”................................... 34-49
4.1 黑泽明的日本传统自然观 ...................................34-43
4.1.1 中日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34-35
4.1.2 《梦》................................... 35-40
4.1.3 自然现象在人物心理外化中的“向光性”................................... 40-43
4.2 色彩在黑泽明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43-46
4.2.1 中日传统文化中色彩象征意................................... 43-44
4.2.2 黑泽明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44-46
4.3 原谅与宽恕................................... 46-49
结论
黑泽明不仅是日本电影界承上启下之人,也是日本第一个以电影走向世界之人,他是他同时代的电影艺术家中最理解西方电影的人,也是最坚持和倡导日本传统价值观、文化观的人。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斥着对日本民族性的反思和批判,在他作品中潜藏着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他即极力揭露人性的恶,又大力强调人格的美;即流露出宿命论思想,又倡导着存在主义式的人格追求。
作为大师他具有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也保持有他独特的风格。而这些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体会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巨大伤亡,黑泽在自传《蛤蟆的油》中回忆道:"关东地区的大震灾,是一次可怕的事件,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告诉我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异乎寻常的人心。首先是地震在倏忽之间改变了我周围的风物,使我饱受惊恐。江户川对岸的电车道断裂,大地裂缝绵延不断,河底隆起的泥沙形成小岛。没有看到倒塌的房屋,然而倾斜的却随处可见。江户川两岸被扬起的烟尘所包围,它象日蚀一样遮蔽了太阳,形成了从未目睹过的景观。在这异乎寻常的变幻之中往来的人群,也仿佛地狱里的幽灵一般。"'在灾难发生的第二天,黑泽明的哥哥丙午便拉着他去看灾难现场,并且强制他去看废墟中各种惨不忍睹的尸体残骸,这一冲击性的惨烈的场景在黑泽明年幼且敏感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对他造成冲击性最大的还是哥哥自杀的事件,黑泽明在自传中写道:"从小学时代起,他就称得上出类拔萃的天才,但从报考第一中学名落孙山之后,厌世哲学就占据了他那聪明的头脑。当他碰上了《绝境》中纳乌莫夫这个文学形象时,主人公那种人生一切努力都是虚空的、无非是在坟墓上跳舞的虚无精神,就更加巩固了他的厌世哲学。"'这些事件使黑泽明真切的感受到了牛命的脆弱,或许悲观主义的种子就是在此时开始萌芽的。当他不断揭开人世的苦难,发觉人类的自私狭隘、愚昧无知,感受到社会的世态炎凉、无休争斗,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解决方法,这些绝望的情绪便发泄在了作品之中。或许是黑泽心中始终怀揣着希望,使他战胜的死亡的诱惑,在自传中他说道:"哥哥和我容貌一样,哥哥的脸上有股阴郁之气,性格上也是如此;我呢,不论是表情和性格,都是明朗的、阳性的。植草圭之助也说我的性格与向日葵相似,有向光性。……不过,我以为正是有我哥哥这样的底片,多亏他的栽培,才有了我这样的正片。"这种向光性使他晚年的作品逐渐不再出现激烈的控诉和残酷血腥的场面,风格开始趋于恬淡清新。他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反映战争、核武器、环境污染等事物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
日本人世代相传的自然观对黑泽明有极大的影响,在谈《德苏?乌扎拉》的创作动机时,他说:"我经常在想,为什么人类总是得不到幸福,看起来总是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呢?比如说环境污染。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而使全日本都遭到了污染,恐怕过不了二十年日本就没办法住下去了……为了引起世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决定拍摄一部和环境污染有关的电影。"这种对环境的担忧使他在思考在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上始终保持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大肆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与文明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富裕,但从负面来看,它也的确破坏了自然,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