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文主义—“古典的”与“文学的”
尽管“人文主义”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当我们提到彼得拉克、伊拉斯谟、托马斯·莫尔等人的时候,都会在其名前冠以“人文主义者”,但是,如果要我们回答他们何以被冠以这一称呼时,却发现答案并不是那么明晰的。因为无论从时限上说,还是含义上看,“人文主义”一词本身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
1.1 “人文主义”概念的形成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并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而是直到 19 世纪才出现。当一个词语产生的年代与它所指称的年发表生错位,就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混乱。后人带着对几个世纪以前的想象和探索去解释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词语,以此去描述当时的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对这个词多角度的理解。追溯起来,“从十九世纪起,哈根在 1841-1843 年第一次使用 humanismus 来特指 14 世纪和 15 世纪那些拒绝中世纪文化传统而向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的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泛指 14 世纪以来一种强调以人为本(anthropocentric)的知识运动,以之来反对中世纪社会以神为本(theo-centric)的思想。”[11]此后,乔治·沃伊特 1859 年对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早期状况作了描述,强调了人文主义对古典学术的贡献。而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中,既不忽略人文学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文学的影响,又对人文学者作为历史学家和古典学者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从而将人文主义的概念得到完全的表述。从此,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而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更多附加的含义和理解。比如,近年来的学术就从特定观念或理想的角度界定人文主义运动。正如克里斯特勒所指出的:“这一学术倾向或许是由于对文艺复兴学术的尊重日渐淡漠,源于人们认为,如果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为当时的舆论所接受,那么它必定有着一整套明确的观念。”[12]正是这种认识的转变,影响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文主义这一词的理解。
1.2 “人文学者”与“人文学科”
在众多研究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著作中,克里斯特勒是一位专精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学者,他对于“人文主义”这个概念的应用主张从严,他认为“就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言,我绝不赞成现代的解释——将人文主义说成是强调人的价值;我将该术语限制在似乎最接近人文学者对于文艺复兴本身的理解范围内。”[13]克里斯特勒强调,对“人文主义”理解的关键,就在于“人文学者对于文艺复兴本身的理解”究竟指什么。正如克里斯特勒所说:“回到人文学者(humanist)和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两个术语的文艺复兴时期所指,也许对我们会更有帮助,近代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一概念正是明确地来自上述两个术语。”[14]因此,要理解“人文主义”最初的含义,应该首先从词源学上厘清这一术语的发展脉络。“人文主义”(humanism)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尼塔默(F.J.Niethammer)提出来的。他向当时的教育部门提出要重视中学里的希腊文和拉丁文教育。他将这两种古典语言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合称为德语 humanismus,即“人文主义”。而这个词凭据的是拉丁文中的两个常见词语:humanista 和 studia humanistatis。studiahumanistatis 在古典拉丁文里就可见,从字面上看可以翻译成“文化修养”,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是当今“人文学科”的前身。Humanista 是文艺复兴时期才有的词,按照克里斯特勒的说法,这个词在当时只是一个俚语,在意大利的学校中流行,被用来称呼人文学的教师和学生,即“人文学者”,当然,这个词语经历了一个从俗语到正式用语的过程。通过词源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学科”和“人文学者”是理解人文主义的关键。
按照“人文学者”的最初含义,人文学者是指人文学科的职业教师,但伴随着人文学科影响的扩大,受到人文学者影响的学生在社会上从事其它工作,比如律师、书记员、秘书等等,但是他们也在传播或在自己的领域里涉及到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所以“人文学者”往往与这两个群体联系在一起。而“人文学科”通常指包括语法学、修辞学、诗学、历史学以及道德哲学在内的课程。如此看来,人文学者是一群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古典文献的学者,而最初人文学者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发掘、整理了卷帙浩繁而又极具启发的古代文献材料,从而能够以此为基础超越古人,提出新的见解。不仅如此,克里斯特勒为我们提出更加详细的史实:在神学上,人文学者对于神父的著作甚至是《圣经》的新的版本和译本专注地采用文本考证和历史考证方法。人文学者坚持依据古代原始文献,对经院式论辩持不信任和批评的态度;在科学史方面,人文主义翻译家给这些领域增补了重要的文献,如同他们对地理学所做的一样。只有在这个时候,希腊人的成果才能被完全吸收,从而为众多的全新发现扫清道路;在法学领域,16 世纪的人文主义学术研究,引导人们历史地理解罗马法律文献;在建筑和装饰艺术方面,当时盛行的古典主义导致古代形式的风格和复苏,对古代历史、神话和寓言再兴的兴趣,丰富了之后几百年直到 19 世纪绘画和雕塑题材。[15]文艺复兴时期,“复兴”是一种态势,各门学科都逐渐地规范化和专业化。但每一学科都沿着自己的传统进行发展,克里斯特勒认为,各门科学和文化都具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如果我们以断代史的眼光去寻求影响一个时期的整体因素,用某一规律去解释所有领域的发展,那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否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之,克里斯特勒认为:“意大利人文主义本质上属于文艺复兴文明的一个特殊部分,它的影响却从这一中心出发,逐渐传播和渗透到其他所有的领域。”
1.3 人文主义—“古典的”与........................................................................... 16-18
第2章 培根的论说方法与 ........................................................................... 18-29
2.1 培根的论说方法 ........................................................................... 18-20
2.2 培根的古典修养........................................................................... 20-29
第3章 培根的修辞技巧与........................................................................... 29-37
3.1 培根随笔中的比喻 ........................................................................... 29-31
3.2 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 31-33
3.3 散文风格之争 ........................................................................... 33-35
3.4 从修辞学研究到培根的 ........................................................................... 35-37
结语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文学科的复兴和繁荣。而当那些人文学者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孜孜以求地发掘和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时,他们也同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中发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颂扬。一旦当这些思想流传开来,人类文明便从一个相信神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就是文艺复兴。显然,正是这一时代精神,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散文艺术的繁荣,其中尤以法国的蒙田和英国的培根杰出代表。当然,尽管培根的写作受到了蒙田的影响,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蒙田将自己的随笔写成了自画像式的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40]所以,谈论他自己,就是他思考的主要题材。培根的随笔虽然受到蒙田的影响,但他所采用的却是另一种方式。与蒙田相反,在培根随笔中,除了《谈话语》之外,几乎很少出现他自己的身影。培根随笔中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和极为自信的态度,也与蒙田的怀疑主义色彩截然不同。从宏观走向微观,当我们很难还原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指代的精神气质具体是哪些内容时,我们可以从当时人文学科与人文学者的贡献出发。而贡献的核心即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思想的传播,可将其归结为——“古典的”和“文学的”。“古典的”核心在于古典文献的发现、考据、整理,从而使更多文献中的思想、文学和历史被发现,这便成为培根论证的灵感来源和论据。
培根借古典文献中的人和事来谈现实的人和事,人文学家还原的是曾经创造文明的人,培根关注的是有能力创造文明的人,正是这种传递和接续关系,人文主义从一种学术成为一种思潮。“文学的”核心在于如何传播,如何接受,这便使得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修辞学作为最基础又最核心的语言研究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培根曾说,“修辞学的责任和职能是:便于意志更成功地将理性用于理解力。”“虽然渊博的学问能使人得到荣誉和赞赏,但雄辩的口才在实际生活中大有用处。”[41]可见,对于培根来说,修辞学既有助于他在理性道路上的探索,又有利于他世故的人际哲学。作为修辞家的西塞罗以其对古典修辞学的贡献和对人的能力的颂扬,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影响英国的文风。但西塞罗文风越来越无法满足当时英国散文家们的实际需要。培根也认为西塞罗式风格是一种“学界的虚荣”,脱离了当时语言的使用习惯。虽然随笔不同于论文,但是确切、明晰、有秩序地把意思说清楚都是首要的。此时,另一位在文艺复兴时极富盛名的剧作家、修辞家塞内加便成为新文风的寄托,培根便较早地转向塞内加式的文风。但这并不是他探索的终点,当塞内加式蔚成风气之时,培根又从其过分紧凑的节奏里抽身出来,通过比较培根随笔1597 年的文章与 1612 年增订的文章可以明显地看出培根语言从紧到松的一个过程。显然,培根是博采众长,开辟自己创作道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对英国平易文风的形成和“文以表事”观念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是他以一本随笔集便能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