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中的“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1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绪 论

“道”是中国文化里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先秦时代,各家学派学者的理论体系中大都涵盖这一思想,但所阐述的具体内容却不尽相同,与其说“道”是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直接体现。各时代、各学派的学者因其思想体系形成的环境与过程不同,所产生的世界观也不同,作为其直观体现的“道”这一概念所指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三代王朝“家天下”的传统格局被破坏,不但导致旧有价值的失序,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变局和时代危机,这迫使时人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各种关系。于是一个“道”字,被先秦思想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新的内涵,逐渐从天的界域而转向人的视域,关注天与人的沟通,并始终保持天人之间的联系。“道”发展成为一个统摄所有现象、包揽一切的概念,也成为诸子百家共同关切的时代课题。
作为先秦思想的构成元素,“道”的起源很早,在西周金文中就已出现,但它并不是从产生伊始便是被作为抽象观念而使用的,正相反,造就“道”这个文字之初,它的使用很普遍且普通,一般就是作为具体的道路之义。《说文解字》释“道”曰:“ ,所行道也,从首。一达谓之道。”《尔雅》中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学者张仲元根据对周代金文(道)的考察,认为它由三部分号符构成,分别是道路、人首、人足。人首之上排列的头发,象征首领,足则象征追随者。
后在先秦古文献中多处可见对它所象之义的引申,如《易经》四见“道”字,都是在这个原初意义上使用的;《诗经》开始引申为道理;《尚书》中有“皇天之道”与作为方法、引导的“道”;在春秋时期的《左传》、《国语》等史书中“道”则有了天道与人道之分,通过知识分子们的多层次运用使之产生语义扩展后,逐渐产生了道术、道德这样的词汇。“道”在老子学说中终于上升成为具有了哲学式思维的思想理论,而在孔子的理论中则偏重对人伦道德的复兴。这个从实体到虚玄的演化过程,并不是依靠凭空联想,它在观念上有着很深刻的历史承袭性。比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都言“道”,但他们无一例外地要从之前的历史中追溯其“道”的发源。这个源头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祖先伏羲、神农、黄帝,或者是上古明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总之,若称“道”,必有先祖之托。.......
...............

二、古文字中“道”

1、“道”的形体字义初探
要从古文字中追溯“道”的字义,首先要从它早期的字形入手。关于其古文字形最早出现的年代尚未确定,因为在殷商、周原甲骨刻辞均未有明确证明为“道”的字形,只在周代以后的金文中可查找到“道”字确切形体。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中各种新文献资料的出土,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写作“ ”的 ,即是“道”的古字,从行、从人,本义应为“导”,直到战国楚简里仍能可看到这种字形。
但如果同一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有出现的话,最好应以金文字形为正,理由是:首先,因为它是被刻于国之重器上,用于祭祀、礼乐等国家重要场合的,对其篆刻形体、笔画规范必然要求极为严格,而甲骨文是殷人用于占卜之后对整个过程与事件的记录,商朝的大小国事均要贞人卜问上帝旨意,频率高、内容繁琐,这使得贞人在甲骨上作文时必然无法把复杂的笔画细致地一一刻划下来,只重意不重形的结果是将文字作简化处理,其与金文的关系就相当于现今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不能仅凭现有出土文物里甲骨文比金文成文的时间早,就断定这两种文字形体的演变关系。其次,尽管在西周早期《大保簋》的铭文上也有类似的“ ”字出现,但学界对它是否就是“道”字还存有争议。因此本文中不采用甲骨文 或金文中所记载类似于“道”的形体,只取钟鼎铭文里已被认定的某一代表字形作分析。
金文中的“道”一般写为 ,它由 、 、 三部分象形符号组成。在对“道”的古文进行考察前,先来对这三部分构字符号做个分析:1) ,即“行”字,象十字路口形,表示路,本义即是“路”,如《诗经·国风·豳七月》中有“遵彼微行”句,郑笺云:“微行,墙下径也”。“行”字后来引申为行走。《说文·行部》释曰:“行,人之步趋也。”按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古时的行,相当于现在的走,而古时的走,则相当于现在的小跑,把这两种动作统称为“行”,因此行也有行走之义。 ...............
...............

三、《易经》、《诗经》、《尚书》中的原始之“道”......................... 7
1、《易经》中的“道”——洪荒奥义的朴素诠释 ....................... 9
2、《诗经》中的“道”——先民的教化良言 ............................... 12
3、《尚书》中的“道”——上古史书中的君主座右铭............... 15
四、“道”的分裂与升华 ............................................................ 25
1、“道”的分裂——大道衰落后诸子之道的兴起................... 25
2、“道”的升华——老子之道的哲学式思维 ...................... 27
五、从《论语》中看“道”的现世之用.............................. 28
1、《论语》之“道”中对孔子思想的体现 ........................ 28
2、《论语》之“道”现实含义的体现 ............................ ........29

六、结 语
同样是中国思想中的元初,“道”与“性”、“命”、“气”这些从诞生时就很神秘的观念不同,它由最初对具体事物的表象到形成一个完整、多元的哲学体系,其功用、内涵的每一次扩展都见证了中国早期人类思想意识由浅入深的每一步重要足迹,这是与复杂的社会实践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因而“道”也逐渐被赋予越来越深刻的社会性。从《易经》、《尚书》、《诗经》的本质意象,到《春秋》、《国语》的微言暗喻,再至《老子》、《论语》等诸子之论,“道”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是反映着当时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探寻的深广度,对于“道”的认识进程是深深地嵌刻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从殷周时代“以类万物之情”的感性直观思维出发所认识的道,道路便是它在那个时期的实物概念,没有进入哲学范畴,但天道、人道概念及其关系的提出,也规范了中国道论发展的基本方向。战国的纷乱局势让学术界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之道虽出于一源,但其理解各自存异,执其一而自以为“道”之本,使得“道”的内容愈加驳杂,直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出现才结束这一局面。
“道”的演变,体现了从具体上升至抽象再升华到哲学思辨后又回归到具体的进程,体现了人们对“道”认识的整体过程,通过对道路这一现实事物的印象,作用于对道理、规律的比喻,进而又引入思想理论之中。先秦时,“道”为道路、规律、原则、道理、方法、学说等等,有天道、地道、人道、兵道、仁道、常道、可道等等。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