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蒙昧与启蒙
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两次启蒙运动:“一是1915年以《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五四启蒙运动,二是1976年‘文革’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启蒙。”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果不把启蒙的思想植根于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农民中,谈什么都是徒劳的。他们依旧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压迫,生活困窘、愚昧麻木。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闰土、华老栓、爱姑以及当代文学中许三观、福贵、高兴等处在蒙昧状态的人物形象,都较多地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特征。在启蒙文学中,作家主要关注的是民众的精神状态。五四启蒙时期,启蒙者希望民众能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依靠理性成为有判断力的人,从而使他们的灵魂觉醒。五四文学传递给读者的一种重要信息,就是造成民众物质贫困、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层面,亦即蒙昧民众的自困、自抑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如鲁迅《阿Q正传》中阿Q自认门第高、辈分大,自轻自贱而又自诩第一,麻木却也自负,善于用精神胜利法自欺自慰等等。鲁迅正是由于看到了国人灵魂中的病痛之深,所以希望能够揭示出来,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期通过现代性意义上的“立人”来实现“立国”,达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1.1《高兴》和《阿Q正传》切入点的不同
试图对民众有所启蒙和引导,是许多作家创作动机中或明或暗的目的之一。优秀作家都要“有所为”,鲁迅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平凹意在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生存状态和矛盾困惑的关注,便体现了他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但他们创造的文本却又会呈现出种种差异,意蕴也会各自有所侧重。.............
第2章卑微与自慰
面对《高兴》,评论家可以坦然地将贾平凹视为“底层书写”的代表作家了。他对饱受生活苦难和折磨的卑微者刘高兴们,给予了相当精细的描写。当代文坛四方杂处,真正国民大众的声音再次沉默了。在世纪末的狂欢声中,那些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再一次被淹没。鲁迅当年关注底层不幸的人们的文学选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无限感慨。鲁迅对游走或流浪于城乡之间的阿Q的关注,从边缘化的极易被忽视的阿Q身上,发现了国民性中极具有普遍意义的“自慰机制”,即“精神胜利法”。这是卑微者面对经常化的失败、挫折所祭起的法宝,既百试不爽,却又不断消磨意志。这样的灰色人生和精神特征在高兴进城后的拾荒生涯中,也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文本中大量的细节可以证明卑微者的生活困苦: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给别人做短工。饿到要卖身上的衣服,到尼姑庵偷萝卜吃等。①高兴五角钱买了三堆菜。没有案板,高兴在芦席上辫面条吃。五富吃有霉点的干摸。黄八拿了民工死后的衣服。脑出血死在医院的五富临死没穿内裤,死前才吃到剩下的鱼翅等。②他们生活条件之差,说明了他们的卑微和底层身份。阿Q是清末的赤贫农民,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在地位比自己高的赵太爷、地保等人面前连“不”都不敢说在别人的欺侮下,他从“怒目而视”变做精神胜利,因为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且总是失败,最后只好自我欺骗。高兴虽然不致被打骂,但是毕竟从事的是底层的劳动,所以也是被瞧不起的。在不同的年代,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和处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底层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底层的卑微,鲁迅早期选择了唯意志论:鲁迅对于弱者的命运看得更为深切,他深知弱者的命运己不能求助于“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按照此法,底层都将被历史的车辙所抛弃,被自然竞争适者生存的法则所淘汰。那么当时的中国,这个近代落后了的民族就要被殖民、被践踏,以至被所谓的竞争强者所灭亡。对于一个有担当的近代进步知识分子,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深爱的祖国因为西方的所谓进化论自然法则而被驱除出世界历史舞台呢?
第3章反思及变形...................................................25
3.1关于国民性的思考............................................25
3.2贾平凹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反思.......................33
3.3变形....................................................................40
结语:
本文还提到启蒙和后启蒙是启蒙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启蒙主义呈不同的形态,从启蒙他者到知识者的自省。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立人”这一命题,让启蒙主义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启蒙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及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并不断开拓新境界,使其研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启蒙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和新时期的特色发展。另外国民性也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正是从这个层面,进行《高兴》和《阿Q正传》的比较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和有时代进步意义。关于国民性研究,我们应该及时的补充新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比如国民性的本体性研究是否有现实可行性?国民性研究如何创新?底层能否肩负国民性研究这一宏大命题?国民性在当代表现出哪些新质?(不要拘泥于劣根性的研究范畴)国民性研究应该走本土化、科际化道路。以及如何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等。谈到作为民族主体的农民的个体人格发展,我们应该从底层书写和启蒙主义的高度切入,把重点集中在现代农民人格的转变,以及生存欲望突显的年代,如何正确引导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
最后,文学作为精神载体,如何在“文化生产”的时代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摆脱西方的文化后殖民侵袭,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学,并以民族性的自我确认,在世界文学范畴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关注,当代人如何在精神失控中把握自由的真谛,并且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避免陷入欲望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所形成的深渊。即我们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文学焕发生机,个体健康发展。这有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