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北宋《山东通史》入传人物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1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历史人物的产生和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个地区正史入传人物的多寡、地理分布映射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情况。故而我们可以从人物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认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
关于古代山东的经济、文化、人物研究,目前成果相当丰富。但这些论著大多是着重于对山东区域经济、文化及历史人物的论述。很少有人从人物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研究山东区域文化。有鉴于此,本文决定以“唐宋时期山东列传人物”为题,分析唐宋两朝山东列传人物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剖析人物的分布与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
研究唐宋山东人物的地理分布使我们对山东历史人才的发展演变有更明确的了解,有助于把握地域人才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服务于当今的人才建设,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研究现状
关于古代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学界成果斐然。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 年)一书,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不同类型人才的地域分布和迁移特征,所附表格将历代人口、进士的地域分布罗列出来,其中包括唐代前期、后期和北宋各个地区的人口、进士分布。从书中所附图表,我们不难发现:自唐朝至北宋,中国的人口分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的人口愈发稠密。南方地区的进士自唐朝后期也开始增多,到了北宋时期南方进士已经超过北方进士的数量。这种变化趋势在山东地区的表现也非常明显。史念海先生的《两唐书列传人物籍贯地理分布》(收入《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将新旧唐书中的入传人物按照籍贯进行分类,并以安史之乱为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然后就世族人物籍贯地前后差异以及前后期入传人物数量的变化进行专题研究,文中对于山东地区的唐初豪杰问题和世家大族居住地与郡望的分离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这些自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一再迁离原居地,造成当地发展缺少文化的支持,比如琅琊地区的王氏和萧氏,自南北朝便迁徙到南方地区,以至于在唐代沂州地区的列传人物中极少见到这些士族人物的身影;肖华忠先生的“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 年第 3 期)认为:黄河下游、江南东部和成都府路三个地区是人才密集区;江南地区的人才多于长江以北地区。并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举教育数方面分析呈现此规律的原因。专门研究山东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文章有刘大明的《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2008 年硕士论文)一文,该文以宋代山东地区的进士为考察对象,详细考证出北宋时期山东进士的数量和籍贯,发现北宋中期以后,进士的数量和质量都开始衰落,而造成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中的党争问题,也由于经济中心的变化,另外山东儒生迂腐,拙于应变,在与南方士子竞争中不占优势。由此可见北宋是古代山东人才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山东人才的地位已经难以延续汉唐以来的盛势,人才与文化水平的衰落,使得山东地区的区域发展缺少文化支持,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张泗洲的《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初探》(曲阜师范大学 2008 年硕士论文)认为清代山东进士较多的州县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即鲁西大运河沿岸地区及鲁中东地区。作者分析当时山东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认为这种地分布不均衡性与清代山东省内各地经济发展、交通区位、学校建设及社会风气相对应,表现出较强的经济、交通、文化相关性。梁姗姗《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 年第 2 期)一文,分析在明代山东科举整体较为发达的情况下,沂沭河流域科举落后的因素。作者认为沂沭河流域不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区域交通便捷程度、经济文化水平方面都处于较低的层次,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沂沭河地区教育的发展;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进士地域分布特点及与经济、区位、民风的关系》(《中国地方志》,2005 年第 9 期)认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进士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而影响进士地区分布的便是经济发达程度、区域交通因素、教育设施还有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进士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张增祥《明清时期山东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2008,南京师范大学)作者考证了明清时期山东进士的数量和籍贯分布,并分析在时空分布中出现的变化:清代,鲁西运河地区仍是进士重镇,但是半岛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登州府和莱州府的进士数量出现较大的增长,作者认为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之外,各地经济水平的层次化和差异性也是造成进士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另外明清时期私学发达,而私学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影响各个地区进士的分布。关于唐宋时期山东的人物、家族及相关的文化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譬如陈寅恪、李锦绣等人对唐初山东豪杰问题的研究;夏炎对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的研究,已经有专著出现;关于山东世族的家族文化、门第的兴衰、科举制度对世族带来的影响的文章也是不少,譬如郭运功《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山东名门望族》(曲阜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论文)一文,主要研究山东名门望族与科举的关系,分析了山东世族在唐朝中后期一度崛起、大量走上政治舞台的原因。
作者认为世族本身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修养以及良好的家风、家学使得世族将科举作为晋身的契机。
关于北宋山东人物和家族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出现,例如王善军《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2 期)、李贵录《王震生平及其交游—三槐王氏人物考之二》(韶关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4 期)、《甘守澹泊的王雍—三槐王氏人物考之三》(韶关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等系列文章,而对王氏家族研究较为透彻的则是李贵录先生的博士论文——《三槐王氏家族研究》(2003,暨南大学);关于宋代山东的另一个望族—晁氏家族,研究成果众多,2004 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刘焕阳先生的专著——《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对晁氏家族的人物事迹、政治活动及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朱玉周《宋代东平梁颢家族兴盛原因析论》(泰山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认为自梁颢进士及第梁氏子孙屡屡登科,成为少有的科举世家,并且通过与高级官僚联姻,得以维系家族昌盛,由此可见宋代的大族晋身并得以维持不败的途径便是依靠科名,这与南北朝甚至隋唐的世家大族已经全然不同。
总体来看,关于这个课题,学界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我们认为唐宋山东列传人物这个问题仍有可为之处。一是关于唐代山东人物的地理分布问题还没有文章论述;二是从时间上来讲,唐朝是古代盛世,也是山东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进入宋代以后,随着南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崛起以及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山东的经济和文化地位普遍受到威胁。在唐宋这样一个转折的时代,探讨山东人才地位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的变迁是很有必要的。
三、创新与不足
统计某个地域的人物总数进而分析其分布的时间和地域特征,并且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交通因素,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许多有关人
才地理研究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每个区域的人才分布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把握这些比较唐宋两代山东人物地域分布的变化,就是考察为什么有的地方唐代入传人物
多、宋代却变少了,有的地方唐代人才很少、宋代突然变得很多。譬如北宋一朝山东地区的贝、博州入传人数与唐代相比差距明显,而同一时期密州地区的入传人物却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我们将结合时代和地域因素,分析其所以然的原因,以期能有所创新。
由于唐代传世文献有限,所以文中许多问题无法详细解释,而且由于学识浅陋,许多问题的探讨尚处于肤浅的阶段,缺少制度层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古籍:
1、(汉)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2、(西汉)司马迁:《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3
6、(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1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13、(宋)王傅:《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1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
15、(清)董浩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影印本
16、(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17、(宋)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中华书局,1987 年
18、(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2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
2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2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3、(唐)刘禹锡撰:《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24、(唐)阙名著:《玉泉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5、(宋)石介:《徂徕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年.
26、(宋)赵明诚撰:《金石录校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年
27、(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版
28、(宋)李昭玘:《乐静先生李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二十七册,北
京:线装书局,2006 年
29、(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30、(宋)王安石撰、李壁注释:《王荆公诗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3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年
3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范仲淹全集》上册,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2
33、(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十二册
34、(宋)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八册
35、(宋)王安石撰、李壁笺注:《王荆公诗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
36、《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37、(宋)黄庭坚:《山谷全书》,《宋集珍本丛刊》第二十五册
唐、北宋《山东通史》入传人物研究
摘要6-7
Abstract7
绪论8-11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8
二、研究现状8-10
三、创新与不足10-11
第一章 唐宋时期山东籍正史入传人物统计分析11-16
第一节 唐宋时期山东籍正史入传人物分布统计11-13
一、唐宋山东入传人物的空间分布特征12
二、唐宋山东入传人物的时间分布特征12-13
第二节 唐宋时期山东各地区入传人物的升降变化13-15
小结15-16
第二章 贝、博州人才在唐代的兴盛及其宋代之衰16-25
第一节 贝、博二州魏晋时期人才溯源16-17
第二节 唐代贝博人才鼎盛的地域背景17-21
一、唐代贝博地区士族的发展17-18
二、贝博地区发达的社会经济18-20
三、贝博地区雄厚的文化教育基础20-21
第三节 贝博州人才宋代衰落之由21-25
一、士族之衰亡21-22
二、经济压力巨大22-23
三、文化之没落23-25
第三章 密州地区人才在宋代的崛起25-32
第一节 宋代密州地区正史入传人物25
第二节 宋代密州地区人才崛起之原因分析25-32
一、唐宋两代选官方式的差异25-26
二、晚唐五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与密州的经济崛起26-29
三、密州入传人物增多的文化机制29-31
四、结论31-32
第四章 唐宋山东其它地区人才分布及变迁32-49
第一节 唐宋鲁西南地区入传人物分布及其变化32-38
一. 发达的区域经济32-34
二. 唐宋鲁西南的教育文化传统与社会风尚34-38
第二节 唐宋鲁中地区人才分布及其变化38-43
一、发达的农工商业38-40
二、青齐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社会风尚40-43
第三节 鲁北、鲁东之登莱与鲁南地区人才分布及其变化43-49
一、鲁东、鲁南人才稀少之原因分析43-46
二、鲁北三州人才稀疏之缘由46-49
第五章 唐宋山东入传人物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社会背景49-59
第一节 唐朝山东人物的时间分布特征49-53
一、唐前期的山东入传人物49-51
二、唐后期的山东入传人物51-53
第二节 北宋山东籍入传人物的时间分布特征53-59
一、北宋前期山东籍入传人物的鼎盛53-55
二、北宋中后期入传人物的衰减55-59
结语59-60
参考文献60-64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4-65
致谢65-6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