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选题意义
对中国来说,16-18世纪的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裂”的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满人入关、明亡清兴这样的大事,还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天主教的入华。中国传统思想第一次与西方思想相遇。徐光启的入教、李蛰与利玛窦的相见对中国思想文化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震动中国文人的不仅仅是天学、算学、地图、自鸣钟,还有一整套与之伴随而来的宇宙观念、思维方法和宗教信仰。
从思想史来看,中国文献的西传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自航海时代到来,西方文化在精神侧面一直在发生着变迁,神奇的东方便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尤其是清初“礼仪之争”之后,中国一下子搅动了整个西方。以耶稣会为主要表的各种传教会及其各会入华传教士纷纷著书写文,为自己的立场辩护,整个欧洲都为此沸腾起来,以致当时的法国人对中国各省份情况的了甚至比对法国本土还要熟悉。这期间西传至欧的中国文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时的东西双方好像处在“初恋”之中,各自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学习对方,一批启蒙思想领袖利用传教士汉学成果,发挥中国文化中“重人伦轻鬼神的自然神论倾向、准确的历史纪年的历史观等特有的精神特质,用中国的精神之火来焚烧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抨击中世纪的神学。在伏尔泰那里,孔子是理性的象征,在莱布尼茨那里,宋明理学是自然理性的佐证。在这些进步思想家手中,中国传统思想经过他们的剥离与解释成为其战斗的武器和旗帜。东方文化,中国精神,在整个欧洲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瓦解西欧中世纪城堡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献交流活动,是以耶稣会士为主要传媒,以中西文献双向交流为主,相互的学习,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倾慕,成为那个时代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征。然而此后的“康熙禁教”和“闭关锁国”,使得中西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也使得中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一个机会。当悠久的文化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思想僵死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百年烟云,沧海一粟。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20世纪的奋发,在21世
1.2.1 著作类研究综述 ............11-12
1.2.2 论文类研究综述 .........12-13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5
1.3.1 研究方法.......... 13
1.3.2 创新................. 13-15
2 16-18世纪中文文献传播的背景 .........15-23
2.1 16-18世纪的中国............. 15-16
2.1.1 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2.1.2 文化思想的革新 ..........15-16
2.1.3 科学思潮的涌现....... 16
...........................
2.5 中国文献传播的方式 ...........21-23
3 16-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文献
3. 1对中国文献的介绍
3.1.1主要人物
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人,可以分为外交使节、商人和传教士三大类,这其中,来华人数最多,对中国文献西传作用最大的就是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因此,欧洲对中国文献的介绍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6世纪初至16世纪末可以说是中国文献西传的第一个阶段,此时介绍中国文献的人物也多为西葡两国的使节、外交官、或耶稣会士外的其他传教士,他们中不少人并未真正到过中国。
乔安·巴洛斯(Joao de Barros, 1496-1570 )是葡萄牙十六世纪研究亚洲史最优秀的学者,巴洛斯并未真正到过中国,他写成此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收集葡人从中国寄回的书籍报告,并利用当地的中国仆人翻译中文材料文献而得。巴洛斯著有(十年史》三卷木,其中的((第三十年史》全称为《巴洛斯的亚洲第三十年: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东方海、陆的事业)},1563年8月出版于里斯木(Lisbon),可看做欧洲汉学萌芽状态,的开山之作。
拉达(Martin de Rada, I 533-1578 ),是奥斯定会士,1575年带领使团到达中国福建,希望可以获得贸易和传教的批准,但是以失败告终。但拉达在中国获得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书籍①。拉达曾翻译了部分带回的文献并在回国后写成了一份使华报告,遗憾的是今已散佚,不过拉达的报告和译文还是可以在西班牙史学家门多萨所著的《大中华帝国史》一书中散现。
门多萨(Juan Gonzalez De Mendoza,1545-1618)出生于西班牙的多来西亚嗯力麦罗思(Torrecilla de Cameros), 1561 他在墨西哥城))入了奥斯定会。1583年,门多萨受教泉之命编写一部“关于中华工国己知诸物史”的书籍,通过收
3.1.1 主要人物 ..............23-30
3.1.2 主要著作................. 30-34
3.2 对中国文献的翻译 ................34-40
3.2.1 对儒家文献的翻译................ 35-38
3.2.2 对其他文献的翻译 ...........38-40
4 中国文献在欧洲的影响................. 40-47
4.1 在哲学领域.......................... 41-43
4.2 在宗教领域........................ 43-44
4.3 在政治领域............44-46
4.4 在其他领域.................46-47
5.结论
16-18世纪的中国文献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译和书信西传欧洲,开阔了欧人的视野,丰富了欧人的知识,来自远东古老国度的中国哲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备受欧洲的推崇。虽然随着中国禁教政策的推出和耶稣会的解散,这股席卷欧陆的“中国热”慢慢消退。回顾这段时期的交流历程,对我们当代中国文献对外传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1)、文献传播需以开放的环境为前提
16-18世纪中国文献西传过程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耶稣会士们,他们著述立作,不计辛苦的将中国典籍译为西语,但是随着1773年教皇克莱孟十四世( Papa Clemens XIV , 1705 -1774)解散了耶稣会和清中期禁教政策的推出,尤其是1757年乾隆帝下令禁海闭关,中西方交流的窗口被彻底关闭。这样的情况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倡导下,中西文献交流活动出现新的高潮。由此可见,开放的环境是文献交流活动赖以存在的先决前提。
(2)、自我中心主义是文献传播的最大阻碍
“自我中心不仅是人类,而且也是地球_!二所有生物都具有的一种内在限制和缺陷”,文献传播过程中,必须合理解决这一问题。16-18世纪中欧文献交流史上,双方的中心主义都得到了凸显,“华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都已各个的文化为中心,试图融合甚至消灭对方,最终也导致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交流,以破产告终。回顾历史,在今天的文献传播过程中,我们应时-刻警惕“文化中心主义”的抬头,一尊重和理解异质文化,只有这样刁‘可以对对方的文化产生兴趣,刁一能开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窗口。
(3)、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任何民族都应该借鉴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如此,能更好的发展壮大自己。西方文明影句下的当今世界,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后却也日益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协调这些方蕴含肴西方文明所不曾拥有的思想和见地,在中西文I状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担负重任,将中国文化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前,让一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16-18世纪中国文献在欧洲的传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文献,文献传播,耶稣会士,明末清初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