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的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1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端午风俗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端午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学者领域横跨历史学、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热点集中在端午的起源、风俗形态、历史演变、功能、文化内涵、区域性的端午风俗及端午风俗的保护与开发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与本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端午风俗的历史性研究
学术界对端午风俗历史性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各历史时期都有涉及。端午的起源是先秦端午风俗研究的主题。闻一多在《端午考》中对端午的起源做了详细考察,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像龙舟竞渡、吃粽子、扬州铸盘龙镜、端午日调制守宫(一名龙子)等,而龙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因此,端午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祭祀的日子”,①这种说法影响颇大。刘德谦先生在《端午起源又一说》提出端午源于夏至。他认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起源于夏至”②,同时分析了食棕、踏百草、采杂药等节俗均与屈原无关。张颖在《论端午节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变》一文中分析了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形成、完善及其转变的主要原因。‘御蒋方在《唐代端午节庆探释》中分析了“唐代端午礼俗在宫廷与民间风俗的异同及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④刘钟在《辽朝的端午节》一文探讨了辽朝的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契月·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匀明清时期端午风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萧放在《明清时期的端午节俗》一文中论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俗的新变化,“北方过端午主要是辟邪和游赏,南方主要是避瘟与竞渡,但人们的信仰心理弱化,趋于娱乐”。价张志云的《从娱乐狂欢到节日经济:明清端午之消费问题初探》从饮宴、衣饰、节庆祭仪和龙舟竞渡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日消费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指出源远流长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1-14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15-17
(一) 选题缘由 ...........15-16
(二) 选题意义.......... 16-17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相关概念....... 17-19
(一) 研究思路....... 17
(二) 研究方法 ..........17-18
(三) 本文创新点.......... 18
(四) 相关概念说明 ...........18-19
第二章 传承嬗变: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 19-34
第一节 明以前长江流域端午风俗概述 .........19-24
.....................
第四节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嬗变的思考 32-34

第三章和而不同: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的空间考察

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早在上古时期长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支重要的区域文化。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风俗。奔腾不息的映映江水,仿佛一条纽带,将端午风俗传播。在交流融合中,长江流域各区域内的端午风俗呈现出了共性与个性兼具的状态。本章主要就长江上游、中游、下游汉民族的端午风俗差异,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情形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端午风俗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一节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的区域差异及原因
(一)差异之表现
1.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一地区的端午风俗,无论是龙舟竞渡、辟邪之物还是食俗等方面,与长江上中游地区相比都更为丰富有趣,江浙一带表现尤为明显。
(1)端午中妇女地位提高
端午在明清时期被称作“女儿节”,妇女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如出嫁的姑娘多会在这一天归宁看望父母,日常备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们也可以在端午堂而皇之的出外游玩,涂抹雄黄酒、制作辟邪饰品等也主要是由妇女群体参与完成。
吴越民众好画舫嬉游,出现了一种专门为女性出行设计的堂客船,“画肪有堂客、‘自客之分,堂客为妇女之称。妇女卜船,四面垂帘,屏后另设小室如巷,香枣厕筹,位置洁净。船顶皆方,可载女舆。家人挨排于船首,以多为胜,称为堂客船”‘、‘。端午出外游玩客堂船尤其多,_直到傍晚时分,游船刁‘飘然归来,“香舆候久,弃舟登岸,火色行声,天宁寺前,拱门外,高卷珠帘,暗飘安息,此堂客归也”。
在封建礼教枷锁下的妇女不仅可以端午期间游玩,还有专属的“堂客”船,从侧面反映了江南地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传统的礼教束缚开始松动:其次,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家庭手二L业兴起,商品经济活跃,妇女们除了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还凭借精湛的女红技艺,将纺织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分担丈夫维持生计的

(一) 差异之表现 .......34-42
(二) 差异之原因......... 42-45
第二节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少数民族......... 45-48
(一) 施洞苗族端午独木龙舟............ 45-46
(二) 麻阳苗族五月划龙舟祭盘瓠......... 46-48
...................
第四章 整合归纳:明清时期长江流域............ 52-73
第一节 端午的信仰......... 52-57
(一) 人物崇拜......... 52-55
(二) 道教信仰........ 55-56
(三) 傩俗信仰.............. 56-57
..................
第五章 端午风俗的保护与开发 ...........73-78
第一节 端午保护与开发现状........... 73-74
第二节 端午保护与开发策略......... 74-78

余论

端午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延续了千余年的时间,在时间的流逝中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意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俗形态。端午风俗的擅变,根源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及文化背景的变迁。然而,端午风俗的内涵并不是完全依靠民众的普遍信仰而自发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它又被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为统治者服务。因此,端午风俗能够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是与历代上层精英以及下层民众共同经营与维护密切相关的。
端午的精神在国家层面,被各种权力意志赋予了政治化的色彩;在地方层面则突出了其驱灾攘疫的实用主义的良好愿望。然而,这种在农业文明中基于人类对自然气候的狭隘认识与无力应对而形成的风俗,在充斥着世俗与功利倾向的民间精神信仰中,自身的维持力,即人们对于该信仰的虔诚态度,会随着现实境遇的改变而发生难以捉摸的变化。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态度,是当下国人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时采取否定态度的根源所在。因此在娱乐色彩极浓的西方节日的冲击下,内敛、含蓄传统节日礼俗被人们日渐淡忘,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端午危机之说。
端午是一个国际性节日。在东亚文化圈中,除中国以外,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有过端午的习俗。现在研究已经证明,上述国家的端午均起源于中国,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与国内日渐衰落的端午情势相比,韩日等国家的端午却过得)双生水起。
中国的岁时节令,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在推古天皇年间(公元592年—628年),端午开始在日本流传。圣武天皇时(公元724年—749年),五月五日必须挂曹蒲矍刁能入宫,此后民间纷纷效仿,每逢端午家家户门前插葛蒲。齐藤拙堂在《厂岐苏川》中记载:“道上行见家家插蒲,新旗翩然翻风,众在行旅,控惚涉卜,殆忘月日,至此乃知属端午节。不图今日舟行,为吊原之举,抑亦奇矣。”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先贤,与日本毫无关联。可见早士男卜本将古代端午)从俗个部吸收,仿效践行。葛蒲的流行与祭祀屈原,说明日木端午接纳了端午祭祀先贤和攘灾驱疫的主题。
从飞鸟到平安时代前期,日本战乱不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端午射柳风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端午节的主要风俗,骑射之术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端午由一个“攘灾驱疫”的节日开始转变为“尚武之节”。从镰仓时代起,日本一种古老的男子成年礼俗—“打石战”成为日本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端午彻底丧失了原来中国文化底色,成为了具有鲜明日木文化特点的“尚武之节”,端午又被称为“男儿节”一直流传至今。幕府时代前期作战时的葛蒲甲胃演化成武士偶人当做男子成人礼物相馈赠,又进一步强化了端午节的尚武倾向,德川时期端午节出现了象征男儿的鲤鱼旗。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每逢端午节时,有男孩子的家里就会竖起鲤鱼旗。中国谚语有鲤鱼跃龙门,鲤鱼寓意着希望,但日本人更看重鲤鱼离开湖泊,临死之前的镇定自若,这正与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义”观念吻合。
韩国的端午祭同样起源于中国。光绪年间许午在《朝鲜杂述》中记载:“俗于元旦、寒食、端阳、秋夕,皆行墓祭,但元、端阳二节,诸祭撰略减耳。”自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以后,其在中国声名大振。学术界对于中韩端午节端午祭的起源作了很多论述,基本达成一致观点:江陵端午祭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虽然端午节与端午祭只有一字之差,时间上也相近,但是风俗内容相差甚大。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举办的从四月初五到五月初七的,以祭祀、游艺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端午民俗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三部分组成,祭仪、演戏和游戏。其中祭仪是核心内容,包括儒教式祭礼、巫俗祭礼和官奴假面剧,反映了韩国传统萨满教巫俗和儒教信仰。江陵风物演艺主要有“哄地神、乞粒祭、吃洗锄饭、迎月农乐与火炬游戏(踏桥)、江门镇嘟排叽等。’,③游戏主要有秋千、拔河,还有一民谣演唱等。韩国端午祭并未出现屈原、粽子、龙舟竞渡等中国端午节的元素符号。
日本的端午节从一个祭祀、攘灾为主题的节日成为尚武忠义的男儿节,它的演变始终没有离开“武士道精神”这一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韩国的端午祭,将端午的祭祀主题与韩国传统的萨满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以儒教和巫俗祭仪为核心的大型庆典活动。从韩日两国的端午风俗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日韩民族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性。它们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限于借鉴、I吸收,无论如何演变,他国、他民族文化都未能进入其核心、价值观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