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巴尔干问题”是“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历史上的“巴尔干问题”,也有现实中的巴尔干问题(如科索沃问题)。关于现实中的巴尔干问题,文章连篇累犊,具体包括南联邦解体、“巴解”组织、科索沃危机等等。许多研究(包括著作、论文、专题讲座、通俗书籍)虽然对“巴尔干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追溯,但其侧重点主要是分析现状,探讨大国政策对该地区的影响,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少涉及历史上的“巴尔干问题”,更缺乏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之间联系的文章。其实,要解释“巴尔干地区”矛后、冲突、问题的根源,必须要从历史上的“巴尔干问题”寻求答案。对巴尔干问题的研究,除了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问题的演变和矛盾的激化,还要分析欧洲强国插手巴尔干的意图,进一步揭示“巴尔干问题”的本质。本文研究的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巴尔干问题”,探究巴尔干问题如何引发“近东危机”,又如何发展为30多年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探讨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之间的联系,剖析巴尔干问题的根源。本文虽是研究历史上“巴尔干问题”,但也要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深远影响,故而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由于巴尔干问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涉及这一问题的著作早已有之。在国内,“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是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因而研究成果丰富,著作颇丰。李元明的《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袁明的《国际关系史》、王鹏飞等著的《近代国际关系史》以及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史》都有专门章节介绍或讨论“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但是,内容分散于各章,难以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巴尔干问题;专题研究的著作只有朱赢泉的《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金重远的《百年风云巴尔干》和马细谱的《巴尔干纷争》。专题论文包括:韩明祥的((巴尔干问题历史探踪》,是从巴尔干民族主义、宗教分歧和列强干涉等儿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巴尔干问题的来源;张玉芬的《近东危机期间奥匈帝国的巴尔干政策》、赵军秀的《试析1895年“东方危机”后英国的中近东政策》、徐奉臻的《试论1875-1878年近东危机中的英国外交与三皇同盟的瓦解》则是以近东危机为切入点分别讨论奥匈帝国、英国在巴尔干的外交立场:张爱平的《略论俄国外交与巴尔干同盟的建立》则是从巴尔干战争切入点,论述了俄国在巴尔干的外交政策;此外,还有王三义的((’’东方问题”的延续与终结》,则是阐述了整个“东方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脉络。总之,从国内的研究看,不管是著作、专题研究还是专题论文,重点在探究近东危机或东方问题,或者以近东危机为切入点,探讨欧洲大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关于巴尔干战争,只是在著作和教材中有详细叙述,没有专题研究的论文。对巴尔干战争的起因,与19及。世纪“巴尔干问题”的关系,以及对20世纪巴尔干地区稳定的影响都没有涉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南斯拉夫联盟问题、科索沃战争,国内的研究者注意力转移到对现实中的巴尔干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当然,这些热点问题研究的文章,对巴尔干问题的历史根源也有追溯,但大多只是为解释热点问题而作简单回顾。国内“巴尔干问题”的研究中,成果主要集中在战后现实巴尔干问题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研究比较薄弱。要详细了解19世纪的巴尔干问题,尤其是引发巴尔干战争一各种因素,还需要从一世界近代史范围内去深入探索。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的成果颇多,可以为国内研究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补充大量的资料。例如,阿月一尼和苏莱雅合著的《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安德鲁·罗苏斯的《俄国与巴尔干》、S"尸·海伊登的《东方问题:一项外交政策研究》;文献资料汇编包括:《奥斯曼和巴尔干民族:关于历史编纂的讨论》、《戏剧性的巴尔干战争:一本通信集》等。国外的研究,深入到巴尔干问题的各个方面。己有的研究成果既分析了在近东危机中欧洲大国的外交政策和相互争斗,也论述了奥斯曼帝国衰落后巴尔干复杂的形势。国外学者拥有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因而对这一课题研究很细致,著作数量很多。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内研究“巴尔干问题”和巴尔干战争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照。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一般指的是北到多瑙河平原,东到黑海,南至爱琴海,西到亚得里亚海的地域范围。自1453年以来,巴尔干半岛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土耳其人与之前曾统治过巴尔干各国的拜占庭皇帝、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9-10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0-14
第一章 巴尔干问题的演变 ...................................14-27
1.1 巴尔干问题的源头:希腊独立运动....................... 14-16
1.2 巴尔干问题的发展(1875.7-1878.7)......... 16-27
1.2.1 1875年的巴尔干起义 ................16-20
1.2.2 “近东问题”的演变 .................................20-25
1.2.3 柏林会议和《柏林条约》.............. 25-27
第二章巴尔干民族诸国问题尖锐
由于《柏林条约》对于巴尔干地区领土的划分不公。仅仅在八年后,保加利亚就爆发了危机,东鲁米利亚赶走土耳其行政长宫,自行宣布和保加利亚公国合并。1887年英、意、奥匈三国签订了两个《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规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和保护海峡,确认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保加利亚拥有宗主权。随着巴尔干局势的发展,俄国和奥匈帝国两个主要在巴尔干地区争夺的国家于1897年5月8日到17日缔结了关于巴尔干现状的协定,巴尔干问题暂时“冻结”。此后,巴尔干地区度过了将近10年的平静,但平静很快被打破。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一夺有了新的进展。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土耳其政府强烈抗议奥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国内也掀起了反对奥匈的狂潮,奥匈和塞尔维亚的矛盾一触即发,波斯尼亚危机使得巴尔干问题尖锐化。巴尔干地区各民族开始意识到单纯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依靠欧洲列强,无法摆脱土耳其认得统治。因此他们开始走向了共同革命,联合起来对抗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
2. 1波斯尼亚危机(1908.10-1909.3
1908年10月5日,奥匈帝国皇帝发布诏书,宣布皇帝的主权扩大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正式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10月6日,奥匈帝国宣布局部动员,六个兵团进入战备状态。塞尔维亚的统治者认为战争是不可一避免的,而塞尔维亚的坚决态度和行动,将会激起列强来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通过发行公债,做了战争动员的准备,把非正规军武装起来,阻止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两省的吞并。他们还派人去俄国请沙皇给以军事援助,塞尔维亚首相兼外交大臣米罗凡诺维奇亲自访问欧洲各国首都,要求协助制止奥匈的侵略行为。塞尔维亚的意图在于通过瓜分新帕扎尔区把塞、门两个斯拉夫国家联合起来,阻止奥匈帝国向南推进。新帕扎尔区也是计划中的多瑙河至亚得里亚海铁路要经过的地带,它可以使塞尔维亚直接与海岸相通,同时又可以截断奥匈通往萨洛尼卡的铁路。塞尔维亚计划同奥匈帝国直接对抗。塞尔维亚报纸以极大的愤怒痛斥奥匈帝国违反《丰自林条约》,并号召全国对奥匈作生死的斗争。。
波斯尼亚危机爆发后,欧洲舆论哗然。早在1908年9月15日,奥匈、俄国两国外交大臣在布赫劳会晤并达成一项口头协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奥匈帝国则同意想俄国舰队开放黑海海峡。在欧洲列强看来,不管是俄国向奥匈帝国勒索海峡利益,还是奥匈帝国向俄国勒索波黑两省利益,都公然违背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但是,欧洲各国在对待波斯尼亚危机的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德国为了维护德奥同盟,不愿意得罪奥匈帝国,所以在巴尔干问题上采取了支持奥匈的态度;法国不愿意为了俄国和塞尔维亚的利益同奥匈及其盟国德国发生冲突,准备在波斯尼亚危机中持调和态度以换取德国在摩洛哥问题上的让步。法国总统以友好温和的态度回答了奥匈皇帝;英国则通知奥匈帝国:“未经其他国家(其中包括在此种情况下受害最大的奥斯曼帝国)的事先同意,违反或者改变柏林条约的条款都是绝对不能得到我国陛下政府的赞同或承认的”。‘劝但是,英国政府仅仅响应将奥匈帝国的兼并行为交国际法庭审理的主张,没有更多地去干预奥国在巴尔干的侵略行动。英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塞尔维亚的要求,但声明同时指出除了外交上的援助外,不能采取别的步骤;意大利则持反对态度,主要是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的传统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导致了在1909年10月24日意大利与俄国签订了秘密的《拉匡尼基条约》。这个条约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俄意德外交合作,以在近东对抗奥匈帝国。条约第一条规定,意大利和俄国约定首先努力维护巴尔干现状,条约第2条至第5条指出:在巴尔干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中,双方约定支持民族原则,发展巴尔干各国,排斥一切外国统治;双方约定以共同行为反对与上述目的相抵触的一切行动;两国之中任何一国非经另一国参加不得与第三国订立关于东欧的新协定;双方约定,意大利对俄国在海峡问题上的利益,俄国对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利益,彼此友好对待。《拉匡尼基条约》是奥匈兼并行动的直接后果之一。
可以看出,欧洲列强除了意大利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以外,其他国家都从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接受了奥匈帝国的兼并。巴尔干地区各国得到欧洲列强支持的希望落空后,开始积极展开和俄国合作,掀起了反对奥匈帝国的运动,尤其是和波黑相邻的塞尔维亚。但是,由于欧洲各国的不支持态度,加之俄国由于财政拮据,军队尚未做好准备,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所以只好劝告塞尔维亚政府息事宁人。波斯尼亚危机宣告结束。
但是,波斯尼亚危机使俄国与德国、奥匈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可救药的
2.1 波斯尼亚危机(1908.10—1909.3)............ 27-29
2.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3)..... 29-32
2.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7)............... 32-34
第三章 巴尔干问题根源剖析 ............34-41
3.1 民族问题根源........... 34-38
3.2 大国利益争夺 ...........38-41
结论
从1821年希腊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围绕巴尔干地区的“巴尔干问题”始终伴随着巴尔干民族,直到1913年土耳其人不得不交出他们在巴尔干半岛所剩的全部领土为止,持续了将近百年的巴尔干问题才暂时告一段落。
通过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巴尔干问题的演变和巴尔干战争一的爆发,表明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不管是巴尔干各国,奥匈帝国、俄国还是欧洲各国,他们都是根据本国的利益和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巴尔干各国希望摆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欧洲各国则凯觑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遗产”,争相干涉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从“安德拉西照会”到“柏林备忘录”,从“赖希施塔特”到“君士坦丁堡会议”,从“布达佩斯条约”到“伦敦议定书”,从“圣斯蒂法诺条约”到“丰自林条约”,列强莫不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以欧洲协调的方式插手巴尔干事务,却最终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各民族认识到,依靠单独的力量或者靠欧洲列强是无法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的,必须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结成巴尔干同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最终于1912年成功地将土耳其驱逐出了巴尔干地区。
第二,奥斯曼帝国的腐败统治直接导致了巴尔干问题的产生。由于奥斯曼帝国皇帝对他的臣民有绝对的权力,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的好坏取决于帝国统治者的刁’能。从16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王室腐败。例如,1566年的谢里姆二世,他懒惰、愚钝、放荡,嗜酒如命,臣民称他为酒鬼谢里姆。①其后的历代统治者也多是昏庸无能。中央政府一日_衰弱,朝臣、官吏和军官们就勾结在一起,对社会生产阶级进行敲诈、勒索,导致巴尔干地区民族普遍不满,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希腊最先开始反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运动。
第三,巴尔干问题的演变和巴尔干战争的爆发是巴尔干民族内部原因和欧洲各国干涉相互作用的结果。巴尔干民族根源和西方列强干涉分别是巴尔干问题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的内因和外因。除了巴尔干地区内部民族众多、宗教成份复杂以及历史遗留领土纠纷问题之外,巴尔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欧洲列强早就凯觑巴尔干地区,尤其是和巴尔干接壤的奥匈帝国和俄国,为争夺在巴尔干地区利益最大化,插手巴尔干事务,使得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
第四,巴尔干地区新兴的中产阶级在起义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巴尔干各国在领土上与欧洲临近,人、商品和思想较易于从多瑙河、亚得里亚海、地中海和黑海传播到巴尔干半岛,促进了巴尔千半岛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批由商人、工匠、船主和海员组成的、对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特别敏感、有好感的中产阶级。①这些人本来对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颇为不满,商人和海员旅行国外,不可避免的会自己亲眼目睹的开明状态同国内状况做一对比。许多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自己和巴尔干民族的前途取决于尽早的推翻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人们怀着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希腊解放事业当中,最终唤起欧洲各国国内民众对希腊独立起义的支持。可见,经济的复兴是巴尔干民族独立的重要因素。加之巴尔干人民希望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强烈愿望,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巴尔干国家纷纷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第五,巴尔干问题产生对巴尔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尔干问题的发展演变对巴尔干地区的版图影响最大。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地区的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塞尔维亚的领土面积扩大至875000平方公里,人口也猛增至130万。保加利亚却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即阿尔巴尼亚。经过两次巴尔干问题,巴尔干地区最终形成了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等独立的民族国家。
第六,巴尔干问题对19世纪欧洲各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的巨大的影响。巴尔干半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东西两面临海,隔土耳其海峡于亚洲相望,北面与洲大陆接壤,交通便利,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枢纽,有非常重要地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巴尔干问题的出现,俄国、奥匈帝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关注巴尔干局势,干涉巴尔干事务。欧洲各国企图通过外交协调的方式解决巴尔干问题,维持巴尔干现状。欧洲协调外交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国际关系的主旋律。随着巴尔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潮流愈演愈烈,欧洲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分别站在巴尔干各国的背后,操纵巴尔二「局势。俄国、奥匈支持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加入三国协约,对抗盟军。原来只是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的战争,最终演变成欧洲两大阵营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巴尔干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巴尔干民族,巴尔干问题,巴尔干战争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