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14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和生产逻辑展开的,这三大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互为依赖、相互支撑并相互促进,也将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位提供借鉴作用。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区,其牵头实施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推广普及方面,拥有着较为先进的经验。上海市嘉定区依托区域优势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基因塑造城市精神;依托空间阵地的扩展,以多元渠道丰富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依托社会力量,激活传统文化创作与生产源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显然,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关键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①。2017 年 3 月 1 日,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彰显了当今我国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至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由此可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问题,解疑释惑,阐述理念,推动发展,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启迪,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突出特点。

.............................

1.2 研究现状
1.2.1 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
(1)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所拥有的硬性设施条件总体稳步向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研究,主要是针对文化产品的源头进行分析。但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上依然存在诸多欠缺。陈红燕(2013)认为我国社会文化呈现低俗化的发展样态,这样导致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不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不容乐观①;束方平(2016)认为目前我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与形式单一趋同,导致公民缺乏参与公共文化的意识与热情②;许镇伟(2017)指出由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不足,致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不足,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③。由此可以总结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创新,是导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才能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力。
(2)公共文化服务的输出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强调共享、普惠、均等,法律规定公民平等地享有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的需求权利,公共文化服务的输出,就是将文化产品输给人民群众的动态过程。学者多认为,当今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包括渠道等各方面都需要有所变化,以适应时代需求。熊萍(2015)认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助反馈机制来提升对于群众的文化服务水平,这样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④;许安标(2017)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角度出发,指出要根据公民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和地区文化特色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⑤;韦景竹、陈虹吕等(2015)认为现代数字化的发展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极大程度上革新了公共文化服务输出的方式⑥,何淼(2017)也同样结合现代互联网环境,从“互联网+公共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需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同时认为传统文化模式会被互联网文化模式取代,从而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效率⑦。总体来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输出研究,要求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时代特征和当地文化特色,创造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文化治理论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①。它是指通过各种意识观念的表达与实施,对文化领域的各类资源进行分配,通过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对文化生活参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施加影响,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是维护统治,实现社会有序运转的一种治理机制,其参与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有各种社会组织、个人等②。其中,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也作为治理的工具。
从理论渊源上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思想家福柯的“治理性”概念,本尼特的“文化的治理性”等思想理论都对现代文化治理理论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从“文化治理”的理论渊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通过对这些学者所持理论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出“文化治理”所具有的政治属性、生活属性与生产属性。
2.1.1 文化治理的政治属性
在葛兰西看来,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与工具有两种:一是依靠其政治和军事机构以暴力手段、强制性手段来维持;二是依靠宗教团体、学派、媒体等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建立与统治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意识形态,依靠文化的手段与力量来对个人施加影响,后者便是基于意识形态构建的文化霸权,也被称作“文化领导权”③。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强调了文化在统治阶级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放眼过去和现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专制或民主,文化统治始终会作为统治阶级引导意识形态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与方式,文化永远在统治过程中占领着重要地位。而随着现代化转型,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以及国家治理要求的演变,文化统治在手段与形式上开始发生改变,更注重运用多样性的策略将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主流文化与价值意识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诉求,以潜移默化的软性方式实现文化的意识教化功能,但这些都不会改变政府在文化治理过程中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这便构成了文化治理的政治属性。
..........................

2.2 分析框架
文化治理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了政治属性、生活属性和生产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实践,是现代化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由此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文化治理为重要依托和手段。本文结合现有学者(颜玉凡,叶南客)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以文化治理所呈现的政治、生活和生产三个属性作为研究的逻辑与分析框架。
综合来看,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强化、意识形态前置,提升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从而加强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政治逻辑;致力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空间的延伸,全面推进面向群众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多元的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付诸于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之上,提高文化辐射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活逻辑;完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与供给模式,丰富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社会多元供给主体,激活传统文化创作活水源头,是公共文化服务所遵循的生产逻辑①。


............................


3 基于政治逻辑的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构建------------------------ 23
3.1 以传统文化基因塑造城市精神的实践经验---------------------- 23
3.1.1 依托传统文化彰显城市形象特质-----------------------23
3.1.2 依托传统文化引领城市建设示范-------------------26
4 基于生活逻辑的传统文化传承阵地拓展------------------------- 30
4.1 以多元渠道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 30
4.1.1 依托“总分馆制”推动传统文化区域交融-----------------------------30
4.1.2 依托“数字化”创新传统文化体验形式--------------------------------33
5 基于生产逻辑的传统文化多元主体共建------------------------44
5.1 以社会参与激活传统文化供给源头的实践经验--------------------- 44
5.1.1 依靠专业人员挖掘传统文化资源-----------------------44
5.1.2 社会采购丰富传统文化服务供给--------------------------46

6 对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6.1 基于三个逻辑的政府行动提升策略
公共文化服务所遵循的政治逻辑、生活逻辑和生产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互为依赖、相互支撑并相互促进。由嘉定区文化馆的实践经验所得,再结合其不足之处,从三个逻辑来总结出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提升策略。


作为政府性质的文化单位,以文化馆为代表的文化部门本身具有强化社会意识形态,筑牢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责任与担当。首先,基于政治要求与意识,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精神建设作用,通过政策指导与文化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用传统文化基因塑造与弘扬城市精神,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场馆设施成为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在政策引领与城市文化精神氛围之下,一方面丰富传统文化创作源头,加强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与有机整合度,另一方面,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阵地、领域与类型,以扩大传统文化传承辐射面,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扩大全社会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共享与传承。
...........................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区,其牵头实施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推广普及方面,拥有着较为先进的经验。上海市嘉定区依托区域优势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基因塑造城市精神;依托空间阵地的扩展,以多元渠道丰富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依托社会力量,激活传统文化创作与生产源泉。另外,嘉定区文化馆存在着对传承传统文化缺乏深度引领,传统文化传承辐射力度具有局限性,传统文化资源生产主体缺乏整合性等问题,这也是制约当前各公共文化单位发挥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馆需要在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引领性,拓宽传统文化服务领域与人群类型,加强传统文化生产主体整合度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
本论文对嘉定区文化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研究是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所遵循的政治逻辑、生活逻辑和生产逻辑展开的,这三大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互为依赖、相互支撑并相互促进,也将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