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的典型社群形态与社会影响力行政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1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在学习借鉴英美发达国家对网络社群监管措施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弥补网络鸿沟并充分发挥网络社群中政府监管与自律的双重规范作用,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典型社群形态正面社会影响力的最优作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8 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社会蓝皮书》中将依托于互联网所产生的阶层定义为“新意见阶层”,2014 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政府提出要“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依托互联网的新生力量日益成为我国在意识形态、公共治理和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同盟军。

纳西姆曾在其著作中提出“黑天鹅事件”的释义,指的是具有意外性、冲击性和事后可预测性的事件。而当今国际政坛上“黑天鹅”事件频出,如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以及法国总统大选,均是远远超出主流媒体的预期。对于黑天鹅事件,塔勒布感慨生活只是少数重大事件的累积结果。毋庸置疑这些根本无法预料的黑天鹅事件,深刻的影响了社会事件的进程。这反映出网络时代下的民众不仅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更不愿意从流在传统权威的声音下面,因而政治社会事件出现反转又反转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既有可能推动现实社会问题及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也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失序和混乱。面对日益崛起的网络新型力量,中央曾先后出台一系列加强对群团社群和网络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网上舆论工作、注重网络空间治理。

国家治理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网络社群实质上是旧的部落文化的再现,由于中国人口的庞大规模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社群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的深刻的影响国家的社会进程。根据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政治组织化、制度化的速度与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的速度不一致,会导致政治失序和社会不稳定。为了防止无法控制的黑天鹅事件,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实事求是的听取民众的声音,既要听取精英的声音,也不能忽略弱势群体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社群公共领域的作用,从而集中民智、汇聚共识,以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正能量改善社会政治生态。

......................

1.2 研究意义
在网络信息跨越了地域、族阈以及领域的髙速流动中,“速度一空间几乎把地球表面的每个地方都变成了同样的速度一距离。”[3]在网络终端所及之处,民众能够在同一时间对某个社会问题给予同样的关注,大众传播时代,直播、论坛、微信以及微博等信息平台的广泛使用,为每个人搭建了自媒体平台。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的人类,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资源提供比摄影记者更为完备而详实的记录,共同生产并且传播信息进而发动一场全民运动。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阐述:
从政府角度而言,网络社群是政府得民心的重要利器。根据“塔西佗陷阱”理论,当一国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就很难再会被公众信任。新兴媒体聚合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社群形态,而每个网络社群形态里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物,如网络红人、意见领袖、微信大号和网络大 V,通过这些核心的灵魂人物引导舆论和反映民意,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量的网络社会案例均表现出,政府若想在社会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通过认真听取民意来疏通信息流道,并通过网络社群的治理来调整我国的基本利益格局和社会权利格局,只有转变政府服务理念、有效参与政民互动,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

从民众角度而言,普通公民受社会资源的限制,个人影响力有限,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有机会能够引起重视而进入政策议程。民众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路径增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1)登上“网顶”。以“网红”、“大 V”和“大号”为例,一旦登上“网顶”或者成为网络“中心”,个人影响力就不容小觑。(2)聚成整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使信息获得和表达更加平权化,分散的民间力量得以聚合形成“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从而更多的为“相对无权者”赋权。

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在虚拟环境下的影响力呈现出由弱变强、日趋扩大的趋势,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理性多元的网络社群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

2、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本文主要对社群、网络社群形态、社会影响力、社会沟通与社会情绪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
2.1.1 社群
“社”的本义与祭祀相关,指祭祀时设立的牌位或祭祀时的场所。“群”出自《诗•小雅•无羊》里“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本义指羊相聚成群,后引申为包括人聚集而成的群。荀子曰:“人能群,彼不能也。”揭示人比牛、马智慧的原因在于人能够运用群体的力量。福山指出,“人类一直生活在基于亲戚关系的大小社会群体中。”社群古已有之,其衍生方式多种多样。原始社会人们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群居,进入氏族公社后,以血缘通婚的方式形成联盟,依靠氏族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图腾宗教来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进入私有制后,社群的形成方式更加多元化,如《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士农工商,乡别周异”,将士农工商各自聚集,只在其内部相互交流学习,增长技艺。此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种名目繁多的社群随之涌现,如政治上的朋党,经济上的行会、商帮,军事上的义社、保甲,文化上的书院、诗社等。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人从分散的形态开始聚集起来是社群最初的雏形。社群是社会群体的简称,是一定数量的成员个体的集合,成员个体或相联或不相联,与会、团、党等相比,社群有一定随意性,内部组织性弱。因此,社群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复杂,是集体协作的某种形式。社群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萌芽期,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的发展期,进入如今以网络社群为代表的繁荣期。

........................


2.2 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本文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民意理论、公意与众意理论以及知沟理论的基础之上。
2.2.1 民意理论
《尚书》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指出统治者不能轻视民众。《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权之所以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老子》,“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指的是不要以己心夺民心。第一部诗歌著作《诗经》同样也是“民调”的产物,历来的“采风制”、“巡视制”、“谏诤制”、“登闻鼓制”,均是重视民心、听取民调的象征。

民意从现实社会生活延伸到网络社会上则形成网络舆情,广义的网络舆情泛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不同意见的总和”。狭义的网络舆情特指“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其中,话语是民意民调的核心表现形式,《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讲述的是上帝通过瓦解人类原来统一的语言,进而使人类合力建塔的行为失败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语言之争就是权力之争,追求承认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永不停歇的行动,而网络世界上的普通民众,也正是在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平台上,由于网络的极大赋权,而有能力打造着属于自己通往自由王国的“通天塔”。汉代刘向曾言,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网络社会具有多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均有各自的偏好,在这种分歧中,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在其中起到调和作用的器物——“鼎”,以此在纷繁的网络民意中求同存异,实现共融共生、和谐发展。
民众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等网络化平台表明社会态度、发表社会意见,一些社会事务的决策过程由垂直式转向交互式发展,呈现出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互联网给现实社会生活也带来了新变化、新挑战和新矛盾。因此,既要听取网络空间民众的意见,也不能忽视网络空间外面的民众,不能让非网民成为现代化的出局者,防止众意取代了公意。
........................

3、四种典型网络社群形态特点分析及社会影响力评估.........................25
3.1 “网络红人”...................25
3.1.1 网红社群的发展历程.......................25
3.1.2 网红社群的传播特点:影响民众审美观..................27
4、网络典型社群形态舆情社会影响力的价值考量......................34
4.1 “草根市场”:放大民众话语权力..................34
4.1.1 网络节点放大公共舆论......................34
4.1.2 关键人物扩大社会影响..................35
5、网络典型社群形态舆情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39
5.1 网络信息传播失真效应....................39
5.1.1 流瀑效应.....................39
5.1.2 扭曲效应.....................40

5、网络典型社群形态舆情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

5.1 网络信息传播失真效应
网络空间的传播多起始于当下的热点事件,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是由网友率先报道,进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 2011 年的温州动车事故;2014 年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2015 年青岛天价大虾事件等。如果把热点比喻为石子,就如同投石于水潭,石子在下落过程中激起层层波纹,这些波纹向外扩展的同时又向内反弹,形同于网络事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复杂和动态过程,这种信息传播模式,类似于学者 R·E·希伯特所提出的波纹中心传播模式。

早在 19 世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就指出,人类社会行为存在着普遍的重复性,人群中的民众特别容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和信息,这便是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因而网民会跟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论,即表现为跟随网络红人、意见领袖、微信大号和网络大 V 的观点,迎合权威或者群体的声音,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效应,随着舆论领袖者及其支持者的声音越来越强,持不同意见的人群则会越来越沉默。罗一笑事件中,自罗尔发表文章后,大号、大 V们纷纷起来追逐热点,抢占先机,导致一边倒的同情,用观点代替事实,使真相被彻底掩盖。
...........................

结语
本文以典型网络社群形态的社会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大量时事热点和典型案例的前提下,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社群形态各种各样,不能一一而足,但是从大的层面分析,以拥有民众最大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四类平台为载体,分为直播领域的网红社群、微博领域的意见领袖、微信领域的微信大号、论坛领域的网络大 V,这四类最为典型的社群囊括了网络社群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四大门派。

(2)自媒体时代,个体话语权纷纷崛起。典型网络社群形态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更够放大影响力,但是却无法识别和过滤有害信息。典型网络社群形态社会影响力的有利作用表现为,放大草根群体的话语权、激荡网络空间公共精神,并在舆论压力下促使政府做出更有利的公共政策,促进良政和善治;不利方面主要表现为网络社群社会影响力的异化作用,如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流瀑效应、扭曲效应,给政府监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社群里的领头羊如果别有用心或者不辨真假,则带来的危害更大。为此,应通过多途径加以解决,不能单一化治理,政府既要与传统官方媒体结合,发挥它们的力量,更好的进行政府的政策宣传与公共治理,也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上统筹规范、标本兼治。第一,完善信息传播机制,严厉打击网路社群里的害群之马,及时辟谣发布真实信息;第二,通过打破经济壁垒、社会地位壁垒以及教育壁垒等措施,弥补城乡之间以及网络内部的数字鸿沟;第三,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上,坚持他治自治相结合,培育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只有把握大数据时代特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才能在不断适应民众需求和环境变化下,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