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期望得出的研究结果能给关注邻避问题的人士些许启发。然而本文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受现有条件和个人学术能力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构建更贴合邻避问题的研究模型,更规范的进行实证研宄,深入分析和挖据数据,弥补这些缺憾和不足。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当前生活中,伴随着公共设施数量和种类的增多,邻避事件逐渐显现出多元、激烈的冲突,也揉合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提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接受意愿、应对邻避梦应,已然成为改进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诚然,公共设施的邻避效应确实会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周边居民等因素产生差异,继而表现出不同强度的邻避效果。很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不同公共设施的邻避效果,以探究应对邻避事件、弱化邻避效应的有效对策。但在国内邻避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关于如何衡量公共设施邻避效果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则尝试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了解居民对各项公共设施的接受意愿,探究影响居民邻避意愿的因素以及影响路径。
1.1.2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可发现,在理论研究中关于邻避效应概念的阐述较多,但是涉及到衡量邻避效果的研究较少。单单借助于某个案例或者一种邻避设施来调查个人对公共设施的邻避态度已然不能严密契合邻避效应的内涵。而本研究主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邻避风险链理论,设计调查问卷的变量和题项,更全面的了解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认知和态度。通过假设检验,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验证,扩充邻避问题理论层面的研究。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因素与邻避意愿指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更加直观的呈现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
......................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也在逐渐增多。然而公共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伴随着邻避事件的爆发,关于邻避问题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多。如图1-1所示,在中国知网以“邻避”为篇名,检索到969篇文献。可发现国内最早研究邻避问题的学术文章发表于本世纪初期,在2013年左右关于邻避的研究文献呈现激增趋势。
.......................
第2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
2.1.1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公共组织,如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的第三方组织向社会大众提供的满足某种公共需要的设施。公共设施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服务性和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公共设施也可称为公共服务设施。本文对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再做具体的区分。按照公共设施的自身功用,又可分为文化教育类(例如学校、图书馆)、交通类(例如车站、立交桥)、医疗服务类(例如医院)、社会保障(例如疗养院)等设施。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政府服务职能在不断完善,第三方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公共设施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根据2018年2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的官方网站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已经达到7137个,同比项目增长率达40.2%。政府和第三方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同时也影响着居民对公共设施最直观的感知和评价。公共设施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某些公共设施因具有污染和危险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顺利落地。哪些因素在影响居民的邻避意愿,如何提升居民的接受意愿,发挥公共设施的服务效用则是本文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
2.2理论基础
2.2.1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是1986年由德国人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出版的图书《风险社会》中提出。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我们所处的社会并没有更安全,而是充满风险和危机。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大,人类活动本身导致的风险和危害要远多于自然风险,所以很多风险都是内生于我们所处的社会。除了技术和生态风险外,我们在现代还面临着诸多制度带来的风险,如核泄漏、贫富分化、金融危机、恐怖活动等。这些风险的范围和危害不再局限于个别地区,而是波及范围更广,损失更为巨大,带来的危害更加致命。事实也是如此,当前我们处于一个风险频发的社会,都在做着趋利避害的选择。正如面对邻避设施的时候,公众能够察觉和感知到公共设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出于安全和健康的考虑,公众对公共设施进行排斥和抗议。随着邻避冲突的爆发和矛盾升级,可能又会诱发其他潜在的风险,致使公众陷于更加不安和危险的境地。
2.2.2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完善。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行为意向是由态度和主观规范所决定的。后来Ajzen在此基础上,增加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能够决定行为,而行动意向又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事件和行为的一种和看法(正面或负面、消极或积极)。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人的态度可以基本了解他的价值观念。主观规范主要指个人在社会中受到来自外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自己有没有社会压力,自己是否会顺从外在影响。
......................
第3章理论研究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12
3.1变量设定........12
3.1.1居民接受意愿和邻避意愿指数...........12
3.1.2居民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量表..........12
第4章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19
4.1描述性统计分析............19
4.2信度和效度检验...............20
第5章总结.........34
5.1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34
5.1.1主要结论..........34
5.1.2相关建议.............35
第4章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64份。样本描述情况一一性别方面:男性占48.2%,女性居民占51.8%,略高于男性。总体而言,性别分布较为平衡。年龄方面:均为成年人,2540岁居民的占比近70%,50岁以上的样本较少。教育程度方面:不同学历的样本均有一定的比重,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样本占总体一半以上。职业类型多为企业职员、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户,政府人员和农民人数较少。个人年收入方面:5-15万的居民占比54.9%,15万以上和5万以下的比重较小。居住时段均有分布,5-10年比重最多,居住时长整体差异相对较小。综合来看,本次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第5章总结
5.1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分析,发现当前很多公共设施都具备一定的邻避效果。从公共设施的影响类型来看,风险类、污染类和心里不悦类公共设施的邻避意愿显著高于一般公共设施。依据本文计算的邻避指数来看,垃圾焚烧厂、火力发电站、火葬场、核电站、殡仪馆的邻避效果最高,其次是监狱、污水处理厂、加油站、车站、医院,而邻避效果程度最低的是学校、公园、图书馆和商业街。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居民在表达邻避意愿时,较少选择与企业谈判、向意见代表反映的方式,更倾向于选择较为便捷的市民服务热线和借助媒体以及社区组织来反映和解决问题。居民在排斥公共设施时,主要是基于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考虑,去规避公共设施的危害和风险。而最能减弱居民邻避意愿的措施为:环境检测和修复、责任方的回应与沟通;其次是居民参与决策和公开选址程序;最后是提供医疗服务和金钱补偿。这也一定程度的与居民排斥公共设施的原因相暗合。
参考文献(略)
公共设施邻避意愿指数的行政管理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行政管理文章
- 我国微商行业政府监管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 上海新城人口导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行政管
- 网络公共领域负效应及其治理行政管理研究
- 我国一线城市商务成本调控中的行政管理政府
- 我国网络的典型社群形态与社会影响力行政管
-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之行政管理
- 公共危机行政管理中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之行政管理研究
-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行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河
- 善治视角下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手段及其优化
- 行政管理视角下江西省市级财政环境保护支出
-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江西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
- 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应对行政管理研究--以“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
- 食品安全监管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之行政管
- 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