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行政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9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提出了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主体作用、建设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专业队伍和建立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机制四方面的完善建议。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我国网民与日俱增,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网络大国。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几乎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当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很可能会触碰到网民的逆反心理,加大网络治理的难度。
1.1.1 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网民规模扩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6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1.7%,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①当前,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沟通工具与信息渠道,它承载着信息传播、情感宣泄、思想碰撞、利益表达、社会批判、民主监督、法律审判、政府治理、国际博弈等各种功能。互联网突破过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合作、分享、协调一致行动,个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主动权被大大加强了。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传统的话语权格局被打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新浪、腾讯等新闻客户端的跟帖栏目为普罗大众提供一个直接发声的平台。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却有可能通过网络效应发酵成为惊人妙语,在公共舆论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参与者,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见解,或吐槽拍砖,使公共舆论场变得多元而复杂。这些都在说明,互联网的巨大空间已经成为了全新的“公共领域”,广大网民群体成为公共舆论场中最主要的影响力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对网民“逆反心理”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仍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也没有建构起以心理学为切入点的网络舆论预防预警机制。应该说,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是政府在处理公共舆论事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研究公共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如何预防预警,已经成为网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

1.2 研究意义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的逆反心理是网络舆情研究中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就既有的文献来看,相关的研究还相当缺少;从实践层面来看,网民的逆反心理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所以,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的逆反心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学术界中对网络舆情关注和研究兴趣日益提高,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然而,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探讨,专门以心理学的为视角的研究仍然寥寥可数。
本文以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选取了多个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归纳网民逆反心理的共同特征和客观规律,总结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不仅为网络舆论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还补充和丰富了网络舆论研究领域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作为网络舆论事件处理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当前绝大部分的政府舆情部门仍没有形成一套以心理学为切入点的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和预防预警机制,这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在处理网络舆论事件过程中捉襟见肘、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网民逆反心理会在受众内心形成一道信息抵御的屏障,扭曲政府传播信息,弱化政府传播效果,不利于政府引导舆情。因此,通过对网民逆反心理的探索,把握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和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有利于政府消解网民极端非理性的情绪,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受损,对修复官民之间的信任,重塑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产生背景、表现及特征

2.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产生背景
2.1.1 互联网成为网民不良心态释放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6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1.7%,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互联网成为中国网民信息获取、情感宣泄、意见发表、利益表达和思想碰撞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平台。过去由精英统治话语权的格局被信息技术的变革所打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新浪、腾讯等新闻客户端的跟帖栏目为普罗大众提供一个直接发声的平台。公共事件发生后,网民不仅仅充当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是参与者,通过发帖、评论的方式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甚至以“自媒体”的方式传播信息,影响公共舆论。总之,互联网时代,网民群体已经成为影响公共舆论的最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网民的诸多非理性心态,诸如弱势心态、盲目仇官心态、仇富心态、逆反心态、不信任心态、被关注心态、不负责任心态、冷漠心态,都通过网络平台释放出来。
2.1.2社会转型期阶段逆反心态正在弥散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过程中,利益冲突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们对社会阶层固化和既得利益者存在越来越多的不满。处于下层的人满对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只能够以戏谑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逆反心态的表现。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自嘲自己为“屌丝”、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专家被戏称为“砖家”等等。网上流传的“被 XX”句式如“被代表”、“被平均”、“被投票”、“被选举”、“被幸福”等。
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排斥、抗拒、抵触、反对、对立等情绪和心理的总和,就是社会逆反心态。社会逆反心态往往发生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即发生在上与下,尊与卑,高与低,长与幼,贫与富,强与弱之间。社会逆反心态的盛行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期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阶层固化的不满和无奈,于是处于下层的人们对于上层的一切都不问缘由,全盘否定。
.......................

2.2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征
2.2.1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
心理活动是不能用肉眼观察的,但却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心理与行为是互为表里的,通过观察网民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可以捕捉到其背后的心理。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官方发布的事实和观点、传递的情感和态度、提出的主张和呼吁等表现出反对、对立、抗拒、排斥、抵触、冷漠、不相信、不认同、不接受、不顺从的心理现象。
1、认知逆反:网民对官方发布事实的不信任
曾几何时,中国老百姓对执政党、对政府、对领袖充满信任,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不相信政府了。政府朝令夕改的公共政策,闪烁其词的官方表态,出尔反尔的官方承诺,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互联网时代,政府信任危机更是充分体现在网络舆论事件当中。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网民由于对政府的刻板印象和自己的固有观念,对政府所发布的事实全盘否定,不予信任,这种典型的逆反心理表现,称为认知逆反。政府说是真的,网民却认为是假的;政府越是辟谣,网民却认为政府“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对政府发布的一切事实消息,网民总是拒绝信任,或按照自己的偏见进行怀疑,猜测,臆想,改造。2016 年 5 月发生的“人大硕士嫖娼致死”事件中,警方通报雷洋在足疗店内存在卖淫嫖娼问题,在被带回警察局审查的过程中突然出现身体不适,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无论官方如何解释,网民都不相信雷洋是心脏病突发死亡的。甚至根据对政府暴力执法的刻板印象和“被嫖娼”的固有观念,用阴谋论的思维方式想象雷洋因为得罪了高层,被官方以“被嫖娼”的方式钓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被警员毒打致死。在网民认知逆反和不信任心理的驱动下,使这样没有事实依据的猜测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甚至有“谣言倒逼真相”的趋势。这种对官方发布的事实不信任的逆反表现在心理学上又称为“信度逆反”。①
.......................

3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形成及预防预警机理 ........................ 27
3.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27
3.1.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主观影响因素 ......................... 27
3.2.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客观影响因素 ....................... 30
4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现状及问题分析................... 46
4.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现状 ...................... 46
4.1.1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主体较为完备 .................... 46
4.1.2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 48
5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政府预防预警的完善建议......................... 64
5.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过程管理 ............... 64
5.1.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的事前预防 ................... 64
5.1.2 完善网民逆反心理的事中预警 ........................ 65

5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政府预防预警的完善建议

5.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过程管理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包括了“事前预防”、“事中预警”和“事后调适”三个阶段。
5.1.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的事前预防
对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必须先要改变“重处置轻预防”的错误观念。这就需要政府将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工作常态化,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不曾发生之前,完善社会管理和完善社会风险评估。
、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网民容易对这些领域的网络舆论事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联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损,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因此,政府要更好地预防网民逆反心理,应从社会治理上入手,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让百姓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上看到希望;二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让老百姓在现实中的利益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不必在网络上以逆反的方式宣泄,舒缓社会紧张关系;三是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是要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没有考虑民意,最终引起民众的逆反心理,引发民众维权抗争。要防止网民出现逆反心理,首先应转变观念,从“以经济挂帅”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其次要完善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推进前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对广泛涉及到民众利益的事情,要广泛征求民意,做好事前舆情评估和逆反心理评估,对可能遭受的网民逆反和负面效果做预测和配套措施,完善网民逆反心理的“预测性预警”。在其他的民生工程决策上同样如此。
........................

6 结论
网络舆论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网络舆情应对成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具有逆反心理的网民对网络上关于事件的官方报道、通报、分析、观点和呼吁等产生的一种对立、排斥、抗拒和抵触。网民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会增加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有可能引发此生舆情和次生灾害,还会导致公共理性丧失,形成有害的社会心态,破坏政府形象,影响官民关系。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网民的逆反心理进行预防预警。针对当前政府对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在过程、主体、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中多个主体作用、建设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机制四个建议。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此的研究也仅仅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多的不成熟和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够为舆情研究的学术同仁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