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网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在不断提高,传统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方式正在向现代化的公共治理方式转变。如何汇集民意,把民间的智慧与力量引入公共决策与社会治理,是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施政技能和治理艺术。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只有通过信访、听证会、意见箱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但是这些传统的参政议政方式受到时空限制,具有很大局限性且实施难度较大,导致其对民意的收集经常流于形式,基于此做出的公共决策不一定真正符合广大民众的诉求。许多情况下,公民对公共决策的了解往往发生在决策已经制定好之后,而这样的了解受条件所限也并不完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公众意见的表达带来了巨大便利,提高了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效能,保证了民众参政议政权利的行使。互联网引发了深刻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网络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网民进行访问与互动,它比任何一种别的方式都更加经济、直观和快捷,其已然成为继报纸、广播、影视(电影、电视)之后的又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从 1987年接通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始,经过 30 年筚路蓝缕的不懈拼搏,中国的互联网从无到有,从互联网世界的后入者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时至今日,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改变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生态。它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博、微信、朋友圈、QQ 及空间、新闻客户端等是人们了解信息、表达感情、交友沟通的重要媒介。知乎、网络直播、弹幕网站、网络电台等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群诞生,日益成为新兴的舆论载体。同时,互联网的政治功能也日渐引起人们重视。一方面,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与看法,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借助网络展开民调,了解民众的真实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与完善决策,使其在最大程度上贴合民意。互联网真正突破了时空界限,架起了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民众是社会生活的直接经历者,他们的意见理应成为决策者衡量决策得失的重要参考。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新窗口,那么政府部门就要善于通过网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网络民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甚至中央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民意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前沿性课题,在政治学、行政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都掀起了研究热潮,各种理论、视角及方法纷纷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与借鉴范本。国外互联网起步较早,网络民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研究互联网的兴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埃瑟·戴森在《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描述了互联网对商业、管理、教育、社区和个人的影响,还揭示了随着数字化通讯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如个人隐私与社会公开性的冲突、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商业与社区的冲突、政府监控与个人自治的冲突等等。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写道,网络技术使互动成为可能,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媒介。第二,对网络民意表达主体进行研究,包括分析其特点、行为及心理等。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研究了网络中存在的“群体极化”概念。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形象地解释了大众舆论对个体行为与表达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三,对规范网络空间民意表达的研究。劳伦斯·莱格斯在其所著的《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中认为网络并非一个无法规管的领域,规管者便是代码。要塑造网络空间的各种软硬件,代码是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所蕴含的价值将由律师、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公民来决定。第四,网络民意的影响研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建构了一个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决定性的,他认为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塑了我们生活的场景。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指出,网络技术业已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自由获取想要的信息。受到人们喜欢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不喜欢的信息却会被拒之门外,信息窄化可能造成社会分裂,因此他认为网络技术并不是民主的福音。
..........
第一章 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的基本内涵
在探究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之前,有必要对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基本概念加以了解。
1.1 网络民意的概念及特点
1.1.1 网络民意的概念
民意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西方学者正式提出了网络民意的相关概念。卢梭将民意观点建立在“契约说”基础上,并区分了“公意”与“众意”,他认为“公意”考虑的是共同利益,“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它的观点为以后学者研究民意概念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研究的民意,主要指的是民众在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事务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或意愿。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民意表达方式的局限和不足,形成了借助于网络的新型民意表达方式,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参政议政水平。网络民意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表达出来的对公共事务或社会现象所持有的意见、情感或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网络上的言论都是网络民意。它必须以特定的话题或社会事件为讨论对象,具备社会性与公共性,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它不等同于网络上大量存在的嘈杂的“闲言碎语”,更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
1.1.2 网络民意的特点
一是原生性。在传统媒体垄断社会舆论之时,在其上发表言论需要公开署名并承担话语责任,民众的自由表达是受限的,许多时候只能接受信息。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现象,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自由收集需要的信息而且还能主动准确地发表所思所想。民众表达的言论也许只是一些日常话语甚至会很粗糙,但却是其原汁原味真实心意的表达。网络民意中也不乏真知灼见,而且真理越辩越明,在网民的广泛讨论中也很容易出现关于议题的建设性观点,这些都是决策部门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参考。二是开放性。开放的互联网空间所承载的网络民意也具有开放性。网络扩大了公众参政议政的规模和范围,网民可以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在网上发表意见和沟通交流,自由行使“话语权”,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变得十分方便与快捷。通过网络,民众不仅可以了解到政务信息,还能发表意见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民意的聚集在网络空间也非常容易,这样更有利于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可以更好地表达公众诉求,“人微言轻”的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三是隐匿性。彼得·斯坦纳于 1993 年绘制过一幅漫画生动体现了这一特性。漫画标题为“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画上两条狗在通过网络进行交谈。网络上,人们可以不受性别、身份、年龄、职业、学历等的限制自由发表言论,代表每个人的仅是昵称之类的网络符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袱得以被卸下。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发表言论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真实民意的表达,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对自身言行的约束力降低,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极易造成虚假言论的大肆传播,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
..........
1.2 公共决策的概念及流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决策就是决策者“在两个或多个方案中进行选择”①。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成败,因此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公共决策指的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所进行的决策,如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社会就业、公共福利等”。①它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利益,不同利益主体会通过决策进行博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决策者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就必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实现民主、科学、法治决策。公共决策区别于普通决策的根本性质是其“公共性”,它的起点与根本目标都是保障公共利益,最终要落脚到群众的需求上。决策能力是政府的核心能力,它对于政府职能的履行、社会稳定的维护与人民利益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许多社会问题,能进入决策议程的一定是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让决策者确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决策者必须清楚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发现相关问题,并尽力获取可靠精确的决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后确定决策目标,明确决策方向。决策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指导着整个决策过程,要具体明确,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衡量性。
..........
第三章 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消极影响:新技术潜藏新风险.............20
3.1 导致决策失误 ....20
3.1.1 理论探讨:“信息断裂”,网络民意代表性不足 ..........20
3.1.2 典型案例分析:“村庄与大学的地铁站名争夺战” ......21
3.2 消耗决策资源 ....22
3.3 干扰决策过程 ....24
3.4 误导决策结果 ....25
第四章 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优化公共决策的对策建议.......28
4.1 树立正确网络舆论观,尊重公众民主权利 ..........28
4.2 健全网络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参与主体 ..............29
4.3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规范网络议政环境 ....31
4.4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监管问责 ..............34
4.4.1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34
4.4.2 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35
4.5 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健全民意调查机制 ..............35
4.5.1 完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 ..........35
4.5.2 科学收集监测网络民意 ..........36
4.6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37
第四章 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优化公共决策的对策建议
网络民意会对公共决策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相应的也会产生消极作用。由于网络自身特点,网络民意的有些消极影响无法自动规避,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态度,遵循网络发展规律,通过完善制度实现对网络民意的规范与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面效应,尽量克服其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民意并在具体情境中把握好尺度,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树立正确网络舆论观,尊重公众民主权利
对于网络民意,政府部门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依赖。科学的理念才能指引出正确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要坚持新的网络舆论观。要变消极为积极,变“堵”为“疏”。决策者对网络民意的态度如何,是网络民意能否对公共决策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影响因素。过去曾存在这样的现象,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网络民意,但地方政府却害怕网络民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狭隘利益观的限制,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一向持漠视、反对、忌惮、打击的态度,领导干部中有的对网络上民众反映的问题毫不关心;有的由于近些年网络反腐的势头强劲而刻意回避网络;还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肆意打击报复检举人。近些年网民因在网上检举揭发政府官员而受到被检举人追捕与报复的现象层出不穷。2009 年,因在网上发帖举报灵宝市政府违法征地的河南青年王帅因言获罪,他因涉嫌“诽谤”而被跨省追捕,2007 年和 2008 年,因在网上发表举报当地政府强行征地、低买高卖土地的帖子,乌海市人吴保全两次被鄂尔多斯市警方跨省追捕,后被判刑。在网络上反映问题的民众往往被扣上“刁民”、“恶势力”等帽子。宪法赋予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表达意见的同时他们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一系列“跨省追捕”事件发生后,各种“免责声明”流传于网络上,如网友跟帖会加上一句“谢绝跨省追捕”,它既是自我调侃,也是网民为避免“因言获罪”,故作推卸责任的一种情感宣泄,表面上幽默戏谑,实际上却尽显无可奈何。在成熟的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的批评不应被视为诽谤,公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建议应该被重视。打压民意堪比手压弹簧,压力越大民意的反弹越强。如今许多群体性事件皆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依旧怀有传统的“傲慢与偏见”,轻视民意、打压民意造成的。在信息化社会,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一言堂”的工作作风是行不通的,“防民于口甚于防川”的思想是不科学的。同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干部也应该具备好话坏话都听得进去的胸襟和气度。近些年网络问政高速发展,民众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表达诉求,这已经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参政渠道。其实网友们不管是“点赞”还是“吐槽”,或是提出意见建议,大多是出于对更好生活的期许。唯有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尊重公民在网络上的合理表达,理性对待民众的诉求与意见,并谨慎对待手中的权力,才能满足群众需求,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在新观念的引领下,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使其助力政府的科学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政府的积极主动回应与公众的理性有序参与相结合,网络民意才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
结 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社会意见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是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业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参政议政方式,人们已经习惯在网络上建言献策与表达诉求。民意在哪,政府部门就要在哪,网络民意应该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网络民意也是如此,它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不会主动消散,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规范。互联网在发展变化,我们的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网络民意反映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要不断研究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民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互联网切实成为拓宽民意诉求的有效渠道。同时,我们对网络民意的认识,尚处在由浅入深的阶段,还需要持续摸索。能不能对网络民意进行有效引导,有没有主导能力,能不能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促进公共决策,直接反映着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高低,密切关系到公共决策的质量与效果。网络民意必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不仅是可以提供数以万计信息的平台,还代表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视野,它对我国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优化公共决策,切实提高互联网领域政府的执政能力,以网络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必将有助于形成言路广开、凝心聚力的良好政府工作局面。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