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行政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91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为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将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新型城镇化率的主要因素。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也是欠发达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受到全球的关注。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城镇化是新世纪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国早期的城镇化侧重“规模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过度的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从图 1-1 中可看出 15 年间中国建成区面积从 2000 年的 2.24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21 万平方公里,15 年间翻了一番。人口城镇化的水平从 2000 年的 36.22%增长到 2015年的 56.1% ,增长幅度高达 19.88 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的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迅速。然而,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走的是粗放外延式的不可持续道路。

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 年 12 月,中央明确指出要实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将环保、绿色、集约等要素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2013年 12 月,在全国城镇化会议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2015 年 12 月,中央又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中国的国情,着重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城市的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城市的持续性发展。因此,长治市要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集群。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城镇化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将其作为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包含了许多方面,同时,也有很多成果,本文主要从国外学者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借鉴。
(1)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国际上对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较早。l8 世纪后期,城镇化发展首次受到重视,工业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逐渐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十八世纪中期,A.Serda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文中首次对城镇化定义。国外学者对城镇化具体含义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和研究,但由于研究方向和立场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城镇化内涵的解释存在差异,因此,城镇化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基于人口迁移视角的城镇化,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农村的人口不断地转移至城镇,使城镇的人口逐渐增加,因此,“人口城镇化”成为城镇化研究的切入点,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71)指出城市化是农村居民转移至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即农村与城市两者人口分布情况的变化。赫茨勒(1963)也认为城镇化就是一种农村居民迁入城市居住的现象。威尔逊(Christopher Wilson,1986)则阐述了城镇化是一个在城镇居住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H.T.Eldridge(1956)认为城镇化是一个人口不断聚集的发展过程,城镇化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当人口大量地涌入城镇,带动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当没有大量居民向城市转移时,预示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止。
基于经济发展的城镇化,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农村经济逐渐失去活力,或者转化成了城市的经济形式。学者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1999)认为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71)则指出城镇化主要是经济增长与技术变革的产物。而沃纳·赫茨(1990)认为,城镇化是以分散的个人、稀疏的人口并且空间上均匀分布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相反的特征的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 1978 年提出的。1987 年,在布伦特兰(1987)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后,可持续发展才开始真正地对世界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随后,1992 年 6 月,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取得最有意义的两个纲领性文件:《21 世纪议程》与《地球宪章》,其中,在《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明确强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为核心,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永久利用是重要目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关系是关键。
国内学者有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研究,比如,叶文虎(1995)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方式不是短期的掠夺和占有,也不只局限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要考虑到发展的长期性,满足当下的同时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正常利益,满足一个国家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国家的需求。随后,张坤明(1997)则指出,从广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福利待遇能够得到永久的保持或者增长。吴季松(2000)则通过合理的开发资源、优先防治污染及维护生态的平衡,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应概括为:以发展为核心,使资源能够永续的利用,完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不是单指经济的或者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指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多个要素发展的复合系统。
2.1.2 新型城镇化
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城镇化有足够的重视,在十八大上,专门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不同,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就是拆掉农民的房子,征收其土地,给予一定的帮助促使其进城就业和生活。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但是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种状态下,农民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可能是因为农村的土地和房屋被征收,被迫进城。2012 年 12 月,中央指出要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城镇化,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同时满足环保、宜居、就业完善等条件。“新型城镇化”彻底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

2.2 相关理论概述
城镇化必然会有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其他的非农行业。现在由于农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规模化农业发展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村的小农生产会渐渐被淘汰。在加上产业的调整,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会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会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必然会引起农村人口在生活理念、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另外,目前我国特别注重将生态环境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关于城镇化的理论包括结构转换、人口迁移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结构转换理论
1988 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1988)通过研究诸多国家发展的成果,总结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经济结构的改变是跟随人均收入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改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1940)提出的理论是产业结构的顺序转换理论,也就是产业结构会伴随收入的提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业结构的转变随产业结构的转变而改变,劳动力可能会由农业生产逐渐向更高等级的行业转移。由于劳动人口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会使得农业在整个生产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业产值的比重出现下降的局面。农产品在收入需求方面的需求会逐渐减小,根据研究发现,收入越高的人群,其在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会越小。在农业所占比例下降的同时,工业化的大发展会为农业提供更为高效的生产要素,使农业生产的效率更高。工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这就带动了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工业行业,这又会提高工业生产的产值,工业占比逐渐提高。工业化使得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逐渐向城市转移,逐渐在城市地区形成集聚效应,使得产业的分配效率会更高。
2.2.2 人口迁移理论
1954 年,刘易斯(Lewis,1954)提出了 “二元经济模型”,其在该研究模型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部门从事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资本主义方面的工作,一个是非资本主义方面的工作,对应于农业部门与农村经济。刘易斯在其经济模型中假设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并且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能够根据自身意愿自由转移。根据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的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是在工业行业,这一数据却为零,由于其劳动力生产率要比农业生产高,所以过剩的劳动力会逐渐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劳动力充足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扩张,加速对于其他行业资源的抢夺。Fei and Ranis(1961)通过对 Lewis(1954)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通过研究和实验,经过改造和完善,从而建立了“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他们指出,农业由于生产效率较低,很多过剩的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向工业转移,而不是因为生产效率的差异。之后,托达罗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预期的收入差距含有收入水平以及城镇就业率等两个因素。
........................

3 长治市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3
3.1 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23
3.2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30
4 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7
4.1 数据来源及理论模型.........................37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37
4.1.2 双对数线性模型.............................37
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47
5.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7
5.2 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47

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5.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省政府重视和领导下,长治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人均 GDP 较低,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不足,导致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对新型城镇化影响非常小,这些都对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由此可知,要推动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为优化当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基础,重视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提高传统行业竞争力。结合长治市的实际现状,发挥自身的特点,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支持规模较大的煤炭、电力、冶金等传统行业,实现传统行业同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传统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依托区位的优势,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山大峡谷为龙头,培育出具有长治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大对武乡县《太行山》实景剧、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新的技术产业。长治市构建“一核双圈”的城镇空间布局,其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圈”要以高新的技术园区为支撑,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科技的创新,积极地引进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注重产业配套与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互补发展是加快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长治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大力支持规模较大的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同时,注重发展新型工业、服务业、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工作。
............................

6 总结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快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将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新型城镇化率的主要因素,最终得出实证结果,结合长治市的实际情况,并对快速推进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1)长治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受限于当地的产业结构比较薄弱、人口比较分散,同时生态环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将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即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与生态持续发展,建立了指标体系,应用 SPSS、Eviews 软件,对影响长治市新型城镇化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2)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经济持续发展维度,长治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束缚长治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存在偏离,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实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当地的就业率是推动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金融投资方面,长治市融资机制不完善,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弱。第二、社会持续发展维度,长治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较低等严重影响了该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制约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阻碍;在人口迁移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适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对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显著。第三、生态持续发展维度,长治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极大地推动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等对长治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以上文分析为基础,提出长治市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城镇化融资模式、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等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