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从Administration(行政)到Managemen(t管理)再到Governance(治理)的转变,以及“市场失灵论”①、“政府失灵论”②及“志愿失灵论”③的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以摆脱封闭、刻板、单一主体管理的官僚体系,转向开放、富有弹性、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为趋势的政府改革浪潮,截止 2015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66.2 万个,比上年增长 9.2%;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 734.8 万人,比上年增长 7.7%;全年累计收入 2929.0 亿元,支出 2383.8 亿元,接收各类社会捐赠 610.3 亿元①。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以及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使社会组织的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由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成为我国政府摆脱治理困境的必然选择。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要求关注治理方式的变革与治理体制的创新,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那么如何形成有效地协同?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要想进行有效协同,就要突破传统的参与框架,建立起一种合作共治的网络状治理结构。但当前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成为现阶段实现协同治理的现实梗阻。为此,重庆市江北区在不断探索,2016 年 3 月重庆市江北区出台《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指出,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③,以此确立了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基本方向。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鼓励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正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为特征的协同发展之路,建立“1+N”等联动组织,采取民主协商等运行机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对社会的繁荣以及所谓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但是它的最重要的影响力不在经济生活中,而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①②”许多学者认为治理是公共事务的解决之道,而建立有效的关系网络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关系网络构建一个扁平化的协同治理渠道,推动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纵观国内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及关系网络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及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协同”即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德国赫尔曼·哈肯(H.Haken)教授于 20 世纪70 年代建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它反映了系统内部与各子系统之间结合力的大小与融合度的高低③,随后这种协同思想逐渐被应用于其他研究领域。治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或非公共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①,其目在于对各种不同制度关系中的权力进行引导、控制和规范公众活动,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②③。协同治理就是基于协同学及治理理念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及行政管理边界的模糊化,使协同治理应运而生[1]。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是“由政府发起的一个或多个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一起参与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商议的、旨在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事务或资产的治理安排”(Ansell C,GashA2008)④。其强调协同治理的发起者是政府,强调政府应对“合作过程进行适度管理”⑤,“设置和维护明确的基本合作规则,建立相互信任、促进对话”⑥,以“促进和维护合作过程”⑦。还有些学者认为“协同治理是相互依存的多个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解决复杂的、多面的公共难题而协同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和制度,强调协同治理是一个协商的过程(Taehyon Choi 2011,Bouwen R,TaillieuT,2004)⑧⑨⑩”。
............
第 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辞源》对协同的释义为“和合,一致”,指出协同是指各要素之间保持有序性与合作性的状态和趋势①。外国学者 Donahue②被认为最早使用“协同治理”这一概念,并将其阐释为“一种特定的公私协作方式”,“通过与政府以外的生产者共同努力,并与之以共享自由裁量权的方式追求官方选定的公共目标”③④。ChrisAnsell 和 AlisonGash 认为协同治理是“一个或多个公共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一起参与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商议的、旨在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事物的治理安排”⑤⑥。其他学者对协同治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各参与方话语权和地位的平等性。Frank and DenieS.Weil 强调协同治理的精髓在于社会各部门间的新层次社会与政治的参与,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的诸多需求,这是各部门靠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的⑦。卡尔佩珀认为,协同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行动人在一个既定政策领域内的日常性互动,在该过程中政府对问题界定及实施方法的选择上均没有垄断的权力⑧。Chi 认为,协同治理是指参与方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共同合作,所以各参与方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放弃一部分独立性或自主性⑨。查德克指出“协同治理是公共与私人机构多方共同制定、执行和管理的规则,为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长期解决方案的过程。⑩”国内学者更多是基于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协同治理展开研究,通过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进行阐释的[49]。第一种情况,从协同治理的目的进行阐释,认为协同治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11。第二种情况,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释义重点,认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取长补短组成和谐系统高效的协同治理网络①。第三种情况,套用协同学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认为协同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各子系统以各种控制为序参量,借助系统中社会诸要素或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资源整合、持续互动、产生局部或子系统没有的新能量②。本文认为协同治理其实质是公权力的重新分配;其内容是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政府、各类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分工合作,协作共治;其目的是增进协同效应,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协同治理的概念应突出“协作”与“共治”两个核心要义,具体释义为政府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吸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经过传统权力结构转变与制度重置,保障各类参与主体的合法性,同时各主体凭借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实现协同治理网络中的资源联结与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增效,产生强大的协同效益,推动善治的发展。
.........
2.2 理论基础
随着治理理论的蓬勃发展,协同治理理论开始产生,并逐渐被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实证分析之中④。扎德克认为,协同治理是有效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共同趋势,是全球性的趋势,没有替代方案⑤。安塞尔强调,协同治理作为新型的治理模式,将会取代公共决策和执行中的管理主义模式⑥。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事物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坚持协同原则,完善治理机制,采取合作方式,实现多元主体功能的整合,形成治理合力,以期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⑦。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涵:(1)治理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的主体更为广泛,其打破了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面,还包括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且合法性被承认。(2)治理形态网络化、扁平化。改变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构建不同主体间关系网络,以实现多元主体间良性协同效力。(3)治理各主体的协同化。各主体在协同治理过程中遵循平等、协商、包容、共进等原则,通过信息与资源的交换,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公共事务,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4)治理寻求利益平衡化。各主体建立平等关系,积极寻求利益平衡,避免利益冲突,形成稳定有序的治理环境。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事务矛盾与问题层出不群。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以协同为路径的治理之道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有效方式。社会公共事务涉及了众多利益主体,各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因此必须改变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状况,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建立治理网络①,形成协同治理合力,以此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通过对协同治理理论的梳理,发现协同治理在尊重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目标和各子系统之间目标手段的协同,构建各主体都能够接受的共同规则,以期实现各方的共赢,推动社会协同发展[51]。
..........
第 3 章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关系网络构建.......23
3.1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关系网络构建的现状调查......... 23
3.2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24
3.1.1 优势分析 ......... 24
3.2.2 问题分析 ......... 26
第 4 章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构建.....29
4.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29
4.1.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29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5
4.2 量表设计与样本说明........ 36
4.2.1 量表设计 .......... 36
4.2.2 样本说明 .......... 37
4.3 测评指标选取及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7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3
第 5 章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构建的对策建议.........49
5.1 激励主体间联结与互动深化协同理念与态度............ 49
5.2 强化协同主体信任与互惠关系提升协同效能............ 49
5.3 创建协同机制与平台推动协同关系良性发展............ 50
5.4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保障协同关系的有效维护............ 50
第5章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结论,本文认为协同态度、信任与互惠及外部支持是影响协同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并依据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得出以下对策建议:
5.1 激励主体间联结与互动深化协同理念与态度
根据重庆市江北区政社协同关系现状,面对各主体责任不明、权与利不平等等问题,首先应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协同关系的建立,协同治理实践的有效开展,政府应加强对协同治理关系构建的科学认识与评价,通过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推动协同治理良性发展[89]。将各参与主体纳入协同治理的关系中来,给予其相应的支持,帮助制定清晰协同目标,使协同目标能够平衡各主体间的短期与长期利益,预防与化解协同冲突,对各主体角色进行明确界定,加大对协同关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成果的认定与保护,为各主体间的协同有序展开营造稳定有序的环境;其次发挥社会资本的有效作用,社会资本的累加效应能够推动各主体间互动协同,弘扬协同精神,深化协同理念,要求民众具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与利益相关者开展对话、讨论与协商,激励主体间互动并净化关系网络,与政府一道推动公共事务的治理,更好的协同与配合政府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升协同治理效力。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同时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③。因此,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92]。
6.1 研究结论
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要求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治理结构由层级化向网络状转变。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一种以互惠信赖关系为基础的、以协同为特征的、多元有序统一的协同治理关系网络。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善治的实现,也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协同治理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探索。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协同优势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界定了协同治理及社会关系网络两个核心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协同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契合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关系网络构建的基本现状及问题所在,发现治理主体间功能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聚合效应不强、行动联合程度不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治理合力。由此,本文认为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协同治理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治理合力,从而有利于协同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重庆市江北区现存的突出问题,确定了影响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假设,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对假设进行检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