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52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学术研究,散见于农民工问题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中。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时间很短,从中央到地方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注重宏观层面,选取农村或城市作为研究主体,鲜少从微观层面专门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另外,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制度等问题构成了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文化因素只是作为这些问题的影响原因之一被涉及其中,没有对其进行过系统、全面地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的就更少了。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文化融入和文化认同,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服务的不足使其不能充分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文化权利,他们来到城市生活,由于其自身条件(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社交、工作经验等)都无法与城市人相较,所以他们从心理上就把自身定位为城市边缘人。公共文化服务能加快其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的城市化;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的文化意识随着职业、地域、身份的转移而转变,提高文化素养,尽快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近年来,国家已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和现状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9月25日,国家相关部门(文化部、人力社会保障部、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与相对稳定的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充实农民工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工的文化权益,特别是基于每一个个体差异,要符合其需求特征,真正满足其文化学习需求,提升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基于理论研究不足和现实需要,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如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促使农民工尽快实现市民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本选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文化对农民工融入城市起着推动作用,可以增强其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制度、社会、自身的因素都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其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文化权益,是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快其融入城市的必然要求。此文研究的目的在于:
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借鉴,进一步探索如何使农民工得到更有效、更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第二,通过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农民工的真正需求与想法,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各类农民工都能够实现其文化融入。帮助当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切实有效的结合不同的农民工个体差异,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每一个个体的实际需求。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不少,近年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对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比较少,从个体差异角度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的更是少之甚少,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对改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对策,这对以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内涵。
(2)实践意义。一是通过实践调查,切实了解到不同类型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其对现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想法,对于促进其文化融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通过实践调研,了解不同类型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政府制定相关的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及必要的就业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对更好地打造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1 农民工市民化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定义很多,不同学者的研究以及切入点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有一个核心内涵:即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而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转化什么?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停留在户籍层面,还是进一步深入到思想层面。
郑杭生指出市民化是一种社会学术语,其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真正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及城市发展到一定集中度后所延伸出的概念。其理论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其实现转变之前(身份与职业)适应城市的各种因子,二是在其实现转变之后,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权力,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对于对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能力提升以及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适应一个城市的发展脚步和生活方式。其既包括了物质层面,同时也包涵了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许多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农民工始终无法充分融入到当下的城市发展中,其一方面来自于户籍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政府以及相关文化建设的缺失。由此,许多学者结合当下滞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希望更好地实现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夏丽霞等指出社会保障的缺失阻碍了市民化速度,特别是教育和医疗保障这两方面,其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生活状况及他们后代能否有效的和城市发展相融合,因此有必要就上述两部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加速现代市民化进程。

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民工这一称呼是我国特有的,从性质而言其与最初工业革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样,是在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入城市的农村人群。其是一种劳动力的转移,因而可以用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当下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分析和阐述。
(1)“推一拉”理论
1880年,雷文斯(E Ravenstien)进行了人口转移的研究,并将其发表在《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中,他指出劳动力解放是人口转移的诱因,是时发表展所推动和驱使的。同时,也是由不同的收入所决定的。唐纳德·博格(Donald Bouge)结合人口流动的特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推拉理论。作者认为人口的迁移其是由不同的作用力所组成的,其中正向力在于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工资差异、生活条件、职业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等。而反向的作用力则在与生活习惯、家庭因素等等,由此在推拉过程中,在不断地权衡中寻求是否决定迁移。
(2)刘易斯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作者认为在现发表展中国家其劳动部门可以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一个国家,当其劳动边际生产率趋于零、甚至为负数时,收入水平与劳动力供给呈完全负相关。由于廉价劳动力的不断供给,从而可以让现代工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劳动力趋于饱和或没有额外的剩余劳动力。由此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直至服务业发展,社会各部门的声场效率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二元、一元经济的逐步转化,劳动生产率、薪资和生活水平趋于一致。
(3)乔根森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ale.W.Jorgensno)基于新古典主义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即“农业剩余决定论”。该理论对城乡人口流动现象的分析从新的假定和视角出发,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农业剩余,唯有农业剩余大于零,其才有可能发生转移;否则,不会发生转移。

3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14
3.1 模型基础..........................14
3.1.1 SERVQUAL 模型.........................14
4 实证分析........................24
4.1 正式调研过程与分析..........................24
5 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41
5.1 建立全面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41

5 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5.1 建立全面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5.1.1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缺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改变此现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政府应率先发挥其公共财政的作用,为农民工设立公共文化专项经费,加大其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民工聚居区增设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文化站、纪念馆等;安排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民工工作区进行专场演出、呼吁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结合相关部门加大农民工用工单位文化建设、鼓励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定期为农民工开展知识讲座、劳动技能等培训;另外,鉴于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的状况,政府应结合农民工的分布情况,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更具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同时,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使农民工能与市民平等得享用文化设施;为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网上阅读等文化服务,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补贴;倡导多元化服务主体,吸引多渠道的社会资本的投入,呼吁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以SERVQUAL 和 SERVPERF 模型为基础,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民工的特点,构建了包含有形性、响应性、亲民性、易用性、移情性和可靠性6个维度、14个指标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J 市农民工为评价对象,验证了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出J 市农民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均、数量欠缺、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力度较小、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较少、与其自身职业发展相关的发展型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较少、服务场所工作人员专业化素养有待进一步地提高等诸多问题,政府、用工单位不能很好地结合其实际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造成了供需脱节。J 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地改善与提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主观感知这个层面来评价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构建了一套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度提升任重而道远。本文以J市为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另外,单一的区域性的样本研究,显然缺乏普遍性。因而,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调查范围,从不同区域以及城市进行调研,从而扩大研究范围的同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及相应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