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53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几方面的内容,旨在理顺研究思路,把握研究方向,为探讨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问题提供整体脉络。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安全显然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社区发展事例证明,较高的社会规范程度能够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建设,这对于发展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1.1 现实背景
近年,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生活空间,随着“单位体制”逐步向“社区体制”转型的社会变革,社会规范和社区公共安全感也备受关注。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其社区公共安全建设便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和新的发展重点、难点。全国各地的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提升社会规范程度,加强社区公共安全建设一直贯穿于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实践中。在各地区的实践发展努力下,社区公共安全发展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伴随社区的发展,依托科技的进步,政府在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硬件方面的投入(例如:普及社区监控系统、增加社区警务厅、设置网络定位监测门岗、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安全防控体系、等)增加很大,而一直忽略软件建设,社会规范错位、社会失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社区公共安全的发展建设。因而,立足社区公共安全感受到哪几种社会规范的影响研究,为重塑社会规范,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发展提供了研究价值。
基于在当前社会失范严重和社区公共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和理论发展研究不足以指导实践的理论背景下,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影响的研究就成为关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重塑社会规范和维护社会稳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从社会规范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为解决社会失范和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规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发展、变化。社会规范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成熟理论,在思想理论界和科学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对于社区公共安全感研究,学者大部分是从如何衡量与提升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方面进行探讨。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社会规范自产生就开始作为一种理论思想被运用到哲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国外关于社会规范的研究,从社会规范的理论派别、概念、形成、分类、特征、跨组织行为文化交际等几个方面都做了详细探讨。对于社区公共安全感的研究,较成熟理论有日本、美国的社区减灾安全研究;“破窗”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社区治安理论研究;社区警务理论和预防犯罪的理论研究;社区公共安全在实践方面的发展主要是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安全社区”的概念之后,一些国家和组织从事安全社区的研究和发展,如: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澳大利亚安全社区基金会、新西兰安全社区基金会、南非和平行动中心、加拿大安全社区协会和美国全国安全理事会等。
随着社会规范理论和社区公共安全实践的不断发展成熟,关于社会规范理论模型的研究,有利于对社会规范影响社区公共安全感问题的相关探讨。比较经典的社会规范维度划分模型研究,主要有:二分法”之说,代表性的有涂尔干将社会规范分为机械社会规范和有机社会规范;“三分法”代表有:滕尼斯把社会规范分为秩序、法和道德三种形式;马克斯·韦伯将社会规范划分为习惯(Sitte)、惯例(convention)和法律(law);奥斯特罗姆的道德性规范、契约性规范、行政性规范三维度划分。
由于社会规范的深层理论性和社区公共安全的具体实践性,国外没有直接运用社会规范研究社区公共安全问题,而是把社会规范科学化,搬到实验室研究技术规范,或者进行试验,研究社会规范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关于社区公共安全研究也多集中于标准化的科学设计。

2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文献探讨,社会资本、社会规范、社区公共安全感。在社会资本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对社会资本的内涵、测量以及社区社区资本进行探讨,旨在突出社会资本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而突出社会规范这一社会资本维度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社会规范的相关文献探讨中,着重探讨了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规范的维度划分,为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奠定理论基础。在社区公共安全感的相关文献探讨中,对社区理论、社区公共安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做了简单阐述。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社会规范与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关系。最后,对以上文献探讨做评述。

2.1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从产生就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诸多学者的推崇,社会资本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运用。纵观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诸多研究,大多数是对社会资本的来源、内涵、概念界定、层次划分、核心要素、测量和运用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2.1.1 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
由于社会资本的运用之广泛,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界定社会资本。多数都是基于研究领域和问题的不同进行界定。本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概念进行简单梳理(如下表):

关于社会资本的层次划分研究是紧跟着社会资本理论发展脚步的。结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总结,代表性的的社会资本层次划分主要有:Coleman(1988)根据社会资本是为个体带来回报还是为群体带来回报,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和群体社会资本;世界银行将社会资本分成紧密型(bonding)、跨越型(bridging)和垂直型(linking)社会资本;Anirudh Krishna 和Norman Uphoff(2000)根据社会资本的主客观性,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Gittell 和 Vidal、Woolcock 则将社会资本分为结合型、沟通型以及联系型;而Nahapiet&Ghoshal(1998)则将社会资本分为关系性(relational dimension)、结构性(structural dimension)和认知性(cognitive dimension)社会资本三种维度。乔纳森·H·特纳(2005,p123—124)按照社会资本作用对象的不同,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Adler and Kwon(2002)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两种形式:桥梁型社会资本(bridging form)和联系型社会资本(bonding form)。

2.2 社会规范理论研究
社会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借鉴社会资本理论的成熟发展和运用,尤其是社会资本维度划分和实际问题研究上,对于开展本文研究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社会资本的理论阐述和社会规范的理论探讨。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基于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变化,社会规范也从单一的神治规范创造性的建构起自然规范、技术规范、伦理规范、契约性规范等,逐步发展为一种理论,并被哲学家、经济学家、行为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等从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广泛发展运用。
2.2.1 社会规范的基本内涵
规范(Norm),来源于拉丁文“norma”,意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哲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用它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作为作为一个特定概念“社会规范(social norms)”来研究人的行为标准。由于社会规范所调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运用领域的广泛性,法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法经济学家等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规范的定义各有千秋。

随着社区理论的发展,社会规范已被成功运用到解决社区问题上,从而形成了新的概念“社区社会规范(也称社区规范)”。关于社区社会规范的定义:袁振龙(2009、2011)指出,社区规范主要是存在于社区内人们参与社区生活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的总和。郑杭生(2008)从社区社会秩序与规范的合理化进化角度提出,社区社会规范是社区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基于上述研究可见社会规范已成为社区发展建设的高频词汇和核心概念,这为深入探究社会规范对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契合点。

3 研究设计.......................23
3.1 研究变量及操作化定义.........................23
3.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24
4 数据分析与样本检验...................30
4.1 数据描述性统计..............30
5 结论与启示......................53
5.1 研究结论..................53

4 数据分析与样本检验

本章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 SPSS16.0 数据统计分析,旨在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进一步探讨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及变量基本情况,运用信度、效度检验分析证明量表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人口统计变量进行测评,验证假设 H4。运用相关分析研究不同解释变量与社区公共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单一解释变量对社区公共安全感影响的方向;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变量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程度,以此分别验证假设H1a、H1b、H2、H3。

4.1 数据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对问卷调查的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比例和变量统计的评分分布做一个简单把握。是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础。
4.1.1 人口统计变量描述性分析 为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样本特征的描述统计,见下表。

通过表 4.1 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本研究被调查对象中,女性的人数较男性多,男性占48.1%,女性占51.9%,但总体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在年龄方面,区间分布较均衡,26 至 40 岁这一区间的人数最多,其次是 41 至 60 岁区间,25 岁以下和 60 岁以上的人数区间基本持平。

5 结论与启示

基于前面章节的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对社会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实证研究结果,将进行研究总结,阐明研究结论和启示,进行研究局限性说明,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发展。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升社区社会规范程度促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对道德性规范(自律性道德规范、他律性道德规范)、契约性规范、行政性规范几个维度与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 1:社会规范的维度不同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行政性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产生的影响最突出(相关系数为 0.747),道德性规范次之(相关系数为 0.601),契约性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影响最不明显(相关系数为 0.575)。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使得社区发展类型多样,社区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影响社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变化繁多。非正式制度的规范力已经不足以解决好快速变化的社区公共安全问题,还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性规范进行有效制约。因此,优化社会规范结构,加强行政性规范的建设将更好的提升居民社区公共安全感,进而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建设。
结论 2:契约性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相关系数为 0.575)。随着社区类型由“单位社区”向“综合社区”的快速转变,原有的社区社会规范程度大大下降,而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型社区的管理要求。但是新的社区管理不到位,人口流动、房屋租赁转让频繁等造成的管理空缺,使居民社区安全感下降。本应充分发挥社区内部组织、团体、居民的契约性规范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组织不足,居民整体民主参与意识有待提高等原因,使得契约性规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这一问题可以从发达国家社区发展和北京、天津、杭州等先进社区发展模式当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结论 3:人口统计变量中,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居住年限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越高、居住年限越长,居民社区归属感越高,对社区公共安全事务越关心,对社区公共安全感的评价也越高,这对社区社会规范培育和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