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内涵与架构
一、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内涵阐释
在社会治理协同机制这一研究命题中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社会治理,二是协同,三是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厘清这几个核心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社会治理
社会一词在我国古代出现较少,查阅古代典籍,我们发现“社会”一词分开出现的频率较高,如《孝经·纬》中说:“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即说“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知录》中有:“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古人以乡为社。”这里的“社”主要指乡村基层组织。“会”在我国古代主要指集会、庙会等,有时也指民间组织团体。显然,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与现代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以及现实中的实际社会形态有着巨大的区别。
目前学界所定义的“社会”概念,来源于西方社会学的思想,自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以来,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视域以及历史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对于什么是社会给出了诸多定义。有些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然已经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这些概念被逐渐的放弃了。而另外有些概念则从其出现以来直到今天仍闪烁着其耀眼的思想光芒,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西方学界关于社会的相关定义,我们发现,从理论与现实的相容性来看,中国的具体国情、社会实际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社会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笔者认为,进行社会治理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更应该重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这既是理论自觉与自信的应然结果,也是现实需要的实然选择。
二、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主体分析
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是处理调整不同社会主体在合作共治中关系的机制。这些主体指的都是谁,他们如何在社会治理协同中发各自不同作用,是首先应该厘清的问题。通过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主体主要应该包括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和企业。
(一)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治理协同的领导者。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会治理是与执政党紧密相联系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即中国共产党集执政党和统一战线的领导党于一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我国拥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我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由中国共产党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于一体的政治制度的自身优势所决定的。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从革命到改革再到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使得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无人能及的领导权威,让中国的民众从心底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地位的存在。正是基于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地位的认同,以及它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执政地位,再加之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使我国出现了执政党、国家、社会利益高度一致的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将国家政权中的执政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相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第二,它有利于避免利益纷争。纵观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我们从对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才能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
第二章 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的必然性
建设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社会的转型
当今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特殊阶段,“双重转型”的社会阶段性特征导致社会公共问题日益复杂,这就使得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所谓“双重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型。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表现出的明显特征是社会公共问题的大量增加和纷繁复杂。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后发国家,我们现代化的任务和特征与发达国家早期的现代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按照阿尔蒙德和鲍威尔的观点:“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大致经历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交错的三个阶段,即专制时代、民主时代和福利时代。”第一个阶段实现对“稳定”和“秩序”的价值追求;第二个阶段实现对“自由”和“效率”的价值追求;第三个阶段实现对“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追求。事实上,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三大问题,但是由于早已时过境迁,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次达成目标。我们只能同时面对这三大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效平衡并最终全部实现。如同张凤阳说的:“后发国家已经不可能像先发国家那样获得自然发展了,他们不得不同时面对这三大问题的压力,并设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并加以解决。”这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不仅意味着任务的成倍增加,更困难的是,由于这三个价值取向和任务之间存在着不统一性:比如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自由和规范之间冲突,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公共问题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
二、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变革的推动
1.社会结构变化
首先,社会结构的多元化需要社会治理协同。社会结构是不同社会阶层共处的状态,社会阶层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概念,是在社会变迁中分化形成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社会阶层是社会成员因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的不同而发生分化的结果,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李强在《中国社会变迁 30 年(1978 一 2008)》一书中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五个方面:“一是身份制的变迁;二是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三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四是社会中心群体与社会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五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
其次,社会结构的流动性需要社会治理协同。社会结构是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实质上是不断打破旧的社会结构、构建新的社会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变迁而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社会结构在社会变迁中受到强烈冲击,旧的社会结构不断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人员的高度流动。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居住位置的流动。例如,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暂时性或者永久性的城市居民;许多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等各种原因也频繁地异地流动,奔赴于全国甚至全世界,使整个社会的有机联系大大增强。其次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向上和向下的流动。社会结构由于人们的先赋性因素和后天的努力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三章 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的主要障碍 .....................68
一、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束缚.......................................68
(一)包办思想...................68
第四章 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路 .........................83
一、 强化协同理念..........................83
第四章 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 强化协同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先导性的作用。要建设社会治理协同机制首先要强化协同理念,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并保障其顺利运行的先决条件。
(一)树立顾全大局的理念
树立社会治理各协同主体的协同意识要求在协同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而不是个体的视角来观察思考问题。在协同的过程中,各个协同主体是一个大的协同体,这一点不仅应该体现在社会治理协同的具体运作过程中,而且还应该体现在社会治理协同的思想意识之中。根据仿生学理论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系统、器官和细胞。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这些系统、器官和细胞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但是它们能够相互协调,相互整合,实现有机体的整体功能,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社会治理协同主体只有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不拘泥于局部和狭小利益得失,才能够把社会有机体中的不同系统、器官、细胞整合起来,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顾全大局是社会治理协同的重要精神内涵。它明确了各个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协同中处理各种关系时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治理协同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转型和升级,是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更高更宏观的视角对当下中国社会领域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而不再是仅仅从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而社会治理协同是社会治理相比较于社会管理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治理特别强调多元社会主体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要使这种协同能够顺利进行必须有一个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这一机制的运行主体应该包括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业等。这一机制的架构应该包括政府主导机制、责任分担机制、合作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平等协商机制、集体行动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治理的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式社会治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及其协同配合必然成为社会治理实践的最终选择。只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真正实现政府与社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才能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创造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协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依靠的就是健全的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因此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协同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强化协同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社会建设、强化制度建设、选择协同方式、制定具体方法、落实运行保障、实施效果评价和监督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略)
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