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药对肝癌前病变防治的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肝癌是世界上10种常见肿瘤之一,特别是其中的肝细胞性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95%,是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恶性併瘤之一。它具有起病隐匿、恶性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肝癌为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胖瘤第二位,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5%。肝癌的恶性度很高,有“癌中之王”的称号。由于它是发生在体积巨大、代偿功能极强的肝脏,过去用的一般性检査方法难以早期发现,一旦发现也常常是中、晚期的肝癌,失去治疗的良机,所以肝癌患者的存活期很短。
近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向肝癌领域渗透,肝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目前主要釆用的治疗方法有肝移植、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消融术等”。中药作为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因其有多乾点、多效应、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宜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脾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病因病机
中医药文献中没有“肝癌”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积聚”,“黄直”,“鼓胀”篇—般认为,其发生是因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疲、痰凝、毒聚而形成的。病因病机总的来说是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毒邪为标。可分为气滞血疲型、肝胆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肾阴亏型四型而纵观慢性肝病临床演变,气滞血疲、脾失健运贯穿疾病始终,以湿热之偏重、疫气之厚簿而呈现轻重、缓急不同的临床表现。
肝癌是多种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黄曲霉毒素、寄生虫、化学毒物、酒精、水污染、遗传易感性等。其发病机制目前被认为:正常肝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加上遗传易感性,引起肝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积累将导致肝癌前病变,并发展为早期癌,然后发展为侵袭性癌。
第二章 丹皮醋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2.1 丹皮酸的药理作用研究
丹皮酸,是中药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又称牡丹酸,是毛莨科植物牡丹(根皮和萝摩科植物徐长卿干燥根或全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以及毛莨科植物苟药(的根的有效成分。Pae是一种小分子酸类化合物,白色针状结晶,具有熔点低(51±1℃):易挥发及水溶性差的特性其分子量为166.18分子式为C9H10O3,化学结构是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研究表明丹皮酴具有抗胖瘤、抗菌、增强免疫力、降压、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只有弄清丹皮酴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才能明白其吸收部位,起作用的靶器官以及毒性器官以及主要消除途径,以便为其药理活性提供更好的全释以及发现其可能存在的药理活性。
丹皮酴是一种抗氧化刹,能直接清除氧自由基能通过对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抑制NF-KB及相关激晦活性,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谢云峰等研究发现丹皮酴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天麻注射液和夏天无注射液5种注射液对的清除作用在刻量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其中从来看丹皮酴清除的作用最强。苯并花是一种典型的强环境致癌物,其代谢产物9,10-二氢二经基和经基也具有强的致癌性,而侯福生等研究发现报道丹皮酴对在大氣肝微粒体代谢中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能是Pea通过改变酶区的选择性而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从而有效预防肝癌的形成。
2.2 免疫增强作用
丹皮酴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IL-2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抗脾瘤效应,TNF-a则具有直接抑制和杀伤肺瘤细胞的功能,且可诱导脾瘤细胞调亡,二者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李坤珍等的研究发现牡丹皮能刺激大量的细胞活化、增殖,使脾脏基质细胞大量增生,使免疫器官重量增加,增强了巨嗟细胞分泌IL-1、IL-2和TNF等细胞因子的活性和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均说明牡丹皮能增强小白昆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能增强小白鼠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早期实验表明,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面,低浓度丹皮酸注射刺能促进中性白细胞非特异性吞唾清除细菌的功能。丹皮酴雾化吸入刻可以显著提高全身性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和大鼠肺局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研究丹皮紛对小氣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发现丹皮酸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Pae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IL-2及TNF-a的生成有关。
第三部分 肝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29
1. 材料和方法...........................29
2. 结果.................................31
3. 讨论.................................36
第四部分 丹皮酚对大鼠肝癌甜病变的预防作研究.....................39
1. 材料和方法...........................39
2. 结果.................................46
3 讨论.................................52
第五部分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54
一、丹皮酚在肝癌盼病变模项大鼠体内的血液药动学研究..........54
1. 材料与方法............................57
2. 结果 .................................58
二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64
1. 材料与方法............................64
2. 结果 .................................66
三 丹皮酚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变化研究......69
1. 材料与方法............................69
2. 结果 .................................70
四 讨论..................................73
第六部分丹皮酸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机制探讨
从丹皮酸和它的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看(如下图所示),其代谢产物结构含有SO4-,可为琉酸化反应所产生,与雌激素类的代谢有相似之处。代谢过程可能是在琉酸转移酶的作用下,经过碗酸化反应,结合在丹皮酴结构的羟基位置上,生成代谢产物。
结论
本文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肝癌前病变大模型,研究丹皮酴对肝癌前病变的预防效果及其药动学变化。
丹皮酸对大鼠肝癌前病变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丹皮酸可明显改善肝癌前病变大鼠的一般情况,逆转其肝脏病理变化,改善生化及形态计量相关指标,降低AFPmRNA表达,提示丹皮酸对诱发DEN的大干癌前病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建立用UPLC测定大鼠血桨及组织中丹皮酸浓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对丹皮酸在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发展各个阶段的药动学研究,证实丹皮酸在肝癌前病变模型发展不同阶段的液药动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丹皮酸在对照组和肝癌前病变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可知,丹皮酸主要分布在肝肾,其它组织也有分布病变过程中,雌激素琉酸转移晦在肝脏表达的减少、肾脏表达的增加以及对丹皮酸的外排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中首次发现雌激素硫酸转移酶在内皮细胞亦存在表达,此酶在内皮细胞表达逐步增加,这样进入肝细胞的丹皮酸量增加,可更好地发挥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