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扎特生平与作品概述
(一)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1756 年出身于罗马帝国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负盛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之一。在他短暂的音乐生涯创作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部音乐作品,体裁遍及各个领域。在这些作品中声乐创作则是其倾注心血最多的部分,其创作体裁包含歌剧、艺术歌曲、宗教歌曲等,主要包括 21 部歌剧、近 40 首艺术歌曲、54 首音乐会咏叹调以及不同演唱形式的宗教性声乐作品。
.....................
(二)作品概述
有关莫扎特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1:
1.“崭露头角”(1756—1772)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声乐创作主要包括:音乐会咏叹调共 12 首,其中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 9 首、男高音音乐会 3 首;8 部歌剧作品;3 首宗教音乐;3 首艺术歌曲等。在此阶段,歌剧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意大利正歌剧,8 部歌剧作品中有 5 部都是意大利正歌剧。
2.“收获颇丰”(1772—1781)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声乐创作旋律婉转悠扬,气质高雅,旋律及伴奏配合的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共创作 15 首音乐会咏叹调。
3.“灿烂辉煌”(1781—1791)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声乐创作是其创作生涯里的巅峰时刻,诞生了许多经典歌剧、艺术歌曲、音乐会咏叹调作品。例如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女人心》(Cos fan tutte)、《唐•乔万尼》(Don Giovanni)、27 首音乐会咏叹调,如《我去向何方》(Vado,ma dove)等都出自这一时期。
以下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进行大致归纳,如表 1。
音乐论文怎么写
.................................
二、音乐会咏叹调
(一)概述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这一称呼是由当代人提出并沿用至今。在这一称呼之前还可称为“歌曲”、“独唱歌曲”或“女高音与管弦乐”,因而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名称混用”这一现象不仅造成莫扎特声乐作品的分类混乱,也可反映出人们对“音乐会咏叹调”概念的模糊。因此,学界依据莫扎特 54 首“音乐会咏叹调”的特定风格,将它们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曲目类别,以便使用的方便与准确;但这一做法并未对“音乐会咏叹调”这一名称起到明确的概念界定。直到 2010 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 20 首》(贾棣然译配,周小燕审定),在这一书中作者明晰了有关“音乐会咏叹调”的称谓问题,并明确指出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不受歌剧咏叹调影响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大多是为音乐会演出而写的,其内容和组成结构都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唱,所以它被称为“音乐会咏叹调”。
当然,在欧洲声乐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类型的声乐作品创作并非莫扎特独有,还有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意大利作曲家博切里尼以及路易吉·鲍凯利尼等。但是,上述这些作曲家的创作相比莫扎特来说不仅数量较少、格调星散,或未完整的保留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音乐系统。而莫扎特所写的 54首音乐会咏叹调,不仅音乐框架清晰明确、人物性格塑造细致、故事情节极具色彩,而且作品数量以及构造都远超于其他作曲家。因此,我们目前演唱的音乐会咏叹调大多都来自于莫扎特创作。
..............................
(二)分类
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共计 54 首,笔者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为歌剧中附加的情景片段或者某人物角色创作进行填充的替换新唱段
例如《恋人的愿望》(Al desio,di chi t’adora),《我去向何方》(Vado ma dove)等。
2.为歌唱演员量身定制用于音乐会中独立存在性质的新唱段
莫扎特交友广泛,常常与歌唱家们交流并根据他们的嗓音条件以及歌唱特色为其量身创作声乐歌曲。例如,曾在十年间(1778--1788)为德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韦伯创作了八首音乐会咏叹调,《啊,如果吉星高照》(Ah se in ciel,benigne stele)、《请接受我的致谢吧》(Nehmt meinen Dank)等。
3.为宗教圣咏音乐性质创作的唱段
此类作品具有特殊的情感色彩,一般以抒发情感为主,歌颂上帝及对主的信仰,情节通俗易懂,多用于宗教场合。莫扎特通过此类作品来表达对安逸、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爱在天上的感觉》(Der liebe Himmlisches Gefuhl)、《啊主!我该怎么说?》(AhSpiegarti oh dio?)等。
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作品,每一首作品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简单精练型的,也有复杂多变,类似于歌剧风格的;曲式构造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包含宣叙调有些则无,或是加入回旋曲式作为歌曲的延伸部分,使音乐布局饱满的同时,留有余地,令人遐想情节的变化;伴奏方面则采用乐队伴奏,需要时会加入贝斯或钢琴给其增光添彩;每一首作品以凝聚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使其富有抒情性,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展现其歌唱性,以精练简短的故事情节彰显独特的戏剧效果。
.............................
三、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音乐分析...................... 7
(一)创作背景........................................... 7
(二)织体结构........................................ 7
四、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语言特色...........................11
(一)语音规则...................................11
(二)拼读技巧......................................... 12
五、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演唱特点.................. 14
(一)气息的运用................................. 14
(二)音色的把握........................... 19
(三)速度力度的变化...................................... 21
五、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演唱特点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作为歌唱的动力,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这首作品由于篇幅较长,因此我们在演唱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气息的运用与控制,要追寻“力”与“气”相互作用的平衡感,这样歌唱时所运用的力量才更为准确。在处理这首作品演唱过程中,有些声音是需要柔中带刚、有些则刚中带柔,所以只有掌握了气息的运用和音色的把握,应对其他作品的演唱才能灵动轻巧、收放自如。
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分为快板与慢板两个段落。在演唱快板的时候需要演唱者在不影响乐曲完整性的同时,快速且无痕迹的呼换气;在演唱慢板的时候,则需要气息均匀输出。虽然这两个段落演唱的浮动及气息运用较为平稳,但段落之间的表达较有差异,剧情表达由于受到作品段落快板与慢板的影响,所以要求歌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气息运用与演唱技巧。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我去向何方》作为一首经典的音乐会咏叹调作品,经常被大家选为音乐会曲目。这首作品无论是作为音乐会曲目还是声乐演唱者的表演作品,都必须以一种“由内及外”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来对作品进行表演实践与理论上的分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深层次地完成作品多角度、多层次的内涵提炼与打磨,从而为作品内涵诠释提供一种新的学理性解读。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这些创作不仅完美的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魅力,更是表达了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对音乐创作的理解与追求。笔者通过自身的演唱实践以及作品理论上的分析,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这首作品的音乐创作、音乐分析、语言特色以及演唱特点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与归纳。希望通过该作品的梳理与研究,为今后的演唱者们在提高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理论实践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