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截至 2016 年 7 月,孔子学院发展迅速,已在 139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505 所孔子学院和 1008 个中小学的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 190 万人。”①孔子学院以其较高的教学质量,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对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是:尽管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却难以自然连贯。而且在阅读篇幅比较长的语篇时,他们仍然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准确理解语篇表达的意义。这些现象使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篇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语篇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人们对对外汉语语篇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中高级阶段,从写作(即书面表达)或者口语(即口语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的,但是关于语篇的生成、结构与连句成段方面的分析研究并不多,还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
二、 选题缘由
语篇是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语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础,连句成段是把一个个排列混乱的句子按句子表达的内容以及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组成语篇的一个过程,因此对连句成段的分析研究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实习期间发现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连句成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尽管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以及语法知识,但是留学生在做课后练习题以及期中、期末考试中,连句成段题的错误率很高。这表明留学生的连句成段能力不强,对语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笔者为了分析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连句成段能力薄弱的现象,根据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课后连句成段练习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具体分析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连句成段水平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
第一章《汉语教程》连句成段理论与教学背景分析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语篇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语篇与语篇类型》总结语篇定义为:很多语言学家都曾经对语篇这一概念做出了定义,总结起来看,关于语篇包括两类定义。“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语篇是语法单位,而且它是大于句子的;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则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语义,语篇不是由句子组成,却是通过句子来实现的。”①由于后一种观点更突出了语篇的功能,表明语篇是不能脱离使用语篇的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因此这种观点到目前为止受到更多的支持。 关于语篇的概念名称以及其意义范围的界定,语言学界目前仍未统一。在概念名称上,有话语、语篇、篇章等不同的提法。不同语言学家对语篇范围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些语言学家如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也可以用来指口头语言,韩礼德和哈桑是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对语篇的定义是很有权威性的。韩礼德和哈桑(1976)提出“a text is used 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 spoken and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 “A text may be anything that can be a single proverb or a whole play, a cry for help to an all-day discussion on a committee”, and “a text is best regarded as a semantic unit: a unit not of form but of meaning.”② 有些语言学家(如 Leech et al,1982)认为,话语(discourse)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这两种形式,胡壮麟(1994)提出,“从广义上看,‘话语’(discourse)和‘语篇’(text)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话语和语篇在使用中体现了地域色彩的不同。”③有些语言学家(如 Coulthard,1985)却认为,“语篇只用来指书面语言,而话语专用来指口头语言。”④然而,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语篇和话语代表的是语言的相同领域。
.........
二、语篇理论研究
语篇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句法研究要晚,但是语篇研究方面的进展比较快。尤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为语篇的分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1962 年韩礼德第一次提出了衔接这一概念,在 1976 年他与哈桑合作发表了《英语的衔接》对衔接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语义概念,它体现了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他们把衔接手段进行分类,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连接五类。对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他们认为语篇衔接为连贯提供了一个基础。也就是说,衔接不能保证语篇连贯,它是语篇产生的一种必要的但并不充分的条件。 胡壮麟(1994)提出了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社会符号层,语义层和结构层),阐
述了社会符号层对语篇的衔接、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及物性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在替代、省略的基础上增加了同构关系(重复、添加、交替、拼合),丰富了结构衔接的内容;他认为语音模式在语音上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他把语音、语调模式纳入到语言衔接范围,并且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 张德禄(2001)提出要扩大衔接的范围,衔接不仅有组织语言内部的重要意义,而且有把语篇与语言情境联系起来的谋篇意义。他认为语篇是一种语义关系,既能组织概念意义又能组织人际意义。他提出衔接连贯与语篇之间的关系是:衔接是语篇的具体意义关系,而连贯是衔接与情景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
............
第三章 连句成段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 ........ 31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 31
一、设计目的 .... 31
二、设计依据 .... 31
三、题型题量 .... 32
四、调查过程 .... 32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 ......... 32
一、事件类 ........ 33
二、非事件类 .... 36
第三节 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 39
一、原因分析 .... 39
二、教学建议 .... 41
第三章 连句成段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留学生需要在字、词、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语篇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他们运用口语以及书面语表达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笔者设计的问卷形式为语篇中最基础的连句成段的形式,笔者通过问卷测试能够快速有效地考察留学生最基本的语篇生成以及语篇分析的能力,进而督促留学生加强对语篇的整体认知并提高他们对语篇的重视。根据第二章对连句成段语料的分类研究,笔者做出详细的统计分析并依据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问卷设计,以求问卷中的试题达到全面性、合理性。由表 2.1 可知,本论文分析的语料包括事件类语篇 23 个,占 42.59%;非事件类语篇 31 个,占 57.41%。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为:调查问卷总计 10 道题,按事件类语篇和非事件类语篇在语料中所占比例,选取事件类语篇 4 道题,非事件类语篇 6 题。根据表 2.2 显示,事件类语篇中显性时间标记语篇与隐性时间标记语篇所占比例分别为 30.43% 和 69.57%。因此事件类语篇中显性时间标记语篇 1 道题,隐性时间标记语篇 3 道题。表 2.4 表明,非事件类语篇中描写性语篇占 32.26%,说明性语篇占 22.58%,论证性语篇占 45.16%,调查问卷中非事件类语篇共选用 6 道题,因此描写性语篇 2 道题,说明性语篇 1 道题,论证性语篇3 道题。
...........
结 语
论文以语篇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语篇连句成段的能力进行调查测试并分析。首先对《汉语教程》第三册中的连句成段进行穷尽性地整理并进行进一步地详细分析,根据语篇叙述的内容分为事件类和非事件类两大类。再按每一种类型在语料中所占比例选出 10 道典型例题作为调查问卷的测试内容。然后通过对问卷结果以及留学生的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留学生在连句成段语篇练习中对各类型语篇的掌握情况并从教材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这三个角度对留学生语篇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原因从教材编写方面以及教学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由于笔者的学习能力有限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本论文研究做得还不够好,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论文的语料仅仅是针对《汉语教程》中的连句成段语篇练习,没有与其他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篇内容或者留学生的其他语篇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语料分类分析时仅仅从叙述内容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没有从多个角度对语料进行分类研究;本文分析留学生连句成段能力薄弱的原因时是从教材、教师以及学生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的,没有分国别也没有具体研究某一国家留学生在连句成段方面存在的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不够透彻,针对性不强。以上这些问题是笔者认为本文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希望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引起更多学者对语篇教学的关注,加强汉语语篇理论研究,同时引起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对语篇教学的重视,提高留学生的语篇理解以及表达能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