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南齐书》看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变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45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古汉语心理动词的词义演变研究,属于古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简要回顾古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的状况,包括对古汉语具体词义演变的研究和对古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词义的发展演变绝大部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包括词义发展演变的方向、演变的结果、演变的动因、演变的类型等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的规律性探索受到现当代学者的广泛重视,对一词内部词义演变的规律、词语之间的意义演变规律、字形构件引起的词义演变、具体引申类型以及对前人词义发展演变研究的总结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演变研究综述

第一节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在汉语语法史上,心理动词最早是当作动词的一个小类来加以讨论的。《马氏文通》的“实字卷之五?动字相承”提出:“夫动字之可承以散动者……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 ‘敢’ ‘怒,‘愿’ ‘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常也。惟散动所记之事,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 ?马氏最早提出“心理动词”这一小类,并给予定义为“记内情所发之行”。马氏之后,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指出:“‘喜’ ‘怒,‘哀,‘乐’ ‘哭’'泣’ ‘颦’'笑’等表心理感觉或见于外之状态之字是也” “一律认为状态自动字。”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外动词”和“内动词”中列出表“情意作用”的词,如“爱,希望,忧虑,佩服,赞许,批评……”③在汉语动词分类上,吕叔湘最早使用“心理动词”这一名称,并将之明确独立列出,以和其它动词相区别,其《中国文法要略》将动词归纳为四类,其中“心理活动”动词为“想、忆、爱、恨、怨、悔、感激、害怕等”此后的各种汉语语法研究专书、教材以及汉语动词研究的相关著作中心理动词的独立地位得到重视。如张志公(1953、1982),黄伯荣、廖序东(1983),刘月华(1983),范晓、杜高印、陈光晶(1987),刑福义(1991),胡裕树、范晓(1995),胡裕树(2003)等。近二十多年来,围绕心理动词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研究,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就其内容而言,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动词的范围

由上文可知,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心理动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讨论,然而各家所界定的心理范围的大小并不一致。如: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指出心理动词为“恐”、“惧”、“敢”、“怒”、“愿”、“欲”之类。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指出心理动词:“‘喜’ ‘怒,‘哀’'乐’ ‘哭’ ‘泣’‘颦’ ‘笑’等表心理感觉或见于外之状态之字是也。”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外动词”和“内动词”中列出表“情意作用”的词,如“爱,恶,希望,忧虑,赞成,佩服,赞许,批评,笑骂笑,哭,喜欢,害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指出“想、忆、爱、恨、怨、悔、感激、害怕等”为“心理活动”动词。张志公《现代汉语》所列举的心理动词为:爱、恨、想、记得、忘记、幻想、希望。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是心理动词,如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讨厌。刑福义《现代汉语》指出心理动词表心理活动,如爱、恨、喜欢、讨厌、尊敬、轻视、想念、担心等。

二、心理动词的界定标准造成各家心理动词范围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心理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外,更主要的是各家划分词类标准的不一致。在心理动词的界定标准上,有语义标准、语法标准,也有语义和语法相结合的标准。董秀梅的完全根据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十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来规定心理动词的范围,并将之分为情绪情感心理动词和非情绪情感心理动词(多表认知意义)。陈光嘉提出“划定心理动词不能根据这些动词具有表示心理活动的意义,而主要地应根据这些动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一些共同特点。”并探讨了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内部差异。周有斌、邵敬敏提出了 “主(人)+{很+动词}+宾语”这一鉴定心理动词的形式标准,认为凡是能进入这一格式的,都是心理动词,反之则不是。同时根据能否转换成“主(人)+对+0+很+动词”格式将心理动词划分为真心理动词和次心理动词两类,并把能进入“主(人)+对+介宾+很+动”这一格式的动词看作准心理动词。②本文界定心理动词的范围以文雅丽设定的鉴别框架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胡裕树和范晓设定的“语用性能”方面的要求即“表示句中主事者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情的情意态度”。

第二节词义分析基本方法

词义的演变有其规律可循,研究古汉语心理动词的演变就是通过对演变前后的各个义项的逐一的比较分析,探寻其中演变的规律,因此利用合适的词义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我们简单介绍古汉语词义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分析的方法。

一、词典词义分析法

词典词义分析法是利用词典等工具书中对词语的释义进行词义分析。符淮青(1996)利用词典释义对表动作行为的词、表名物的词、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做了详尽的分析,在归纳出各类词的释义模式的基础上,也用以帮助说明词义的发展,堪称这一分析法的代表。

二、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也就是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所谓的义素,是对词的义位进行结构分析之后得出的语义成分,它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50年代,受到雅科布逊提出的音位学里区别性特征的分析方法的启示,朗斯伯里和古德内夫在研究亲属词的含义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自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以后,在汉语言的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并被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得到不断的完善。石安石(1982)比较早在其《亲属词的语义成分试析》中对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亲属词做语义成分分析。随之,义素分析法得到更多学者的积极研究,从理论上对其不断的充实。刘桂芳(1996)探讨了义素分析的对象与范围,及涉及概念性义素分析的相关问题;②张万有(2001)探讨了义素分析原则、模式和方法等;③王麦巧(2002)探讨了义素分析在词义解释面对优势和不足点;④董淑华(2004)探讨古汉语词的区别特征及其提取和表现;⑤刘桂芳,

第二章非心理词到心理动词的演变

《世说新语》和《南齐书》中引申出心理动词的非心理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本章分节描述这三类非心理词向心理动词的演变过程,并进行归类和分析,以探讨非心理词引申出心理动词的内在动因及其理据义素类型,归纳出古汉语心理动词的演变特点。

第一节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及其引申理据


一、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

《世说新语》和《南齐书》中引申出心理动词义的名词总共17个,我们将之分为人为物名词、自然物名词、抽象物名词三类气(一)由人为物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本文所谓的人为物是指由人类加工、制造出的物品等。【遽】恐惧。《南齐书.萧坦之传》:“坦之驰谓谌曰:'废天子古来大事。谌遑遽,明日遂废帝,坦之力也。”主要义项:①传车,释马。《国语.吴语》:“无姬姓之振也,徒遽来告。”②赶快,疾速。《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仓粹;匆忙。《左传.昭公五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蓮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鹤岸。”④急迫;窘迫。《文选.宋玉〈神女赋〉》:“礼不遑迄,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⑤通“劇”。劳碌。《孔子家语.五刑解》:“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二)由自然物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自然物是相对人为物而言,指天然生成的事物。【原】:宽恕;原谅。《南齐书.王思远传》:“兄貤在吴兴,论启公事稽晚,滿辄代为启,上见非其手迹,被问,见原。”


二、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的引申理据

《世说新语》和《南齐书》中由名词演变而来的心理动词有以下17个:其中本义属于具体物的有遽、轻、服、衔、乐、尚、量、图、识、原、震、肯、苦、薄、属于抽象物的只有恶、明、度。一个名词能引申出什么样的意义,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跟该词的语义结构中的义素有关。张联荣(2000:190)将语义成分分析成区别性义素和指称性义素两个部分,前者是表示指称对象,后者是表示区别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刘洁(2004)将名词的语义结构模式归纳为:“功用/性质/形状/时间/空间名物(人物/动作/器具/宫室/地理/天文/形体/植物)”在本文中,我们釆用刘洁归纳出的区别性义素中的“功用”和“性质”两项,而将其“形状”、“时间”、“空间”等统一称为“特点”,成“功用/性质/特点+名物”语义结构模式。

第二节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及其引申理据

一、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特征的词,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因此形容词可以根据表示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做分类。《世说新语》和《南齐书》中引申出心理动词的形容词共有23个,我们将之归纳为表外形特征、表表象特征和表性质特征三个方面。(一)由表外形特征的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本文所谓外形特征是指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状貌。【崇】:崇尚。《南齐书.礼(上)》:“稷依礼无兼称,今若欲尊崇,正可名为太稷耳,(二)由表表象特征的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本文所谓的表象特征指的是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非外形特征。【重】:尊敬。《南齐书.明僧绍传》:“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三)由表性质特征的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本文所谓的性质特征指的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特征。【信】:相信。《南齐书.王萧察传》:“嶷不参朝务,而言事密谋,多见信纳。”主要义项:①言语真实。《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不欺。《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守信用,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④果真,确实。《书.金縢》:"二公及王,及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噴!公命,我勿敢言。不发生差误;有规律。

二、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的引申理据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形状、性质、状态等方面的特征的词。《同义词词林》将特征类词分为外形、表象、颜色、味道、性质、德才、境况等方面的特征。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所据的义素是形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特征,但不是每一个方面的特征在向心理动词引申过程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在《世说新语》和《南齐书》引申出心理动词的形容词中,不同方面的特征所占的比例大不相同。其中表外形特征的有:崇、希、宥;表表象特征的有:好、畏、暗、亮、达、通、畅、快、厌、重、知、审、悉;表性质特征的有:信、谅、怪、善、嘉、难、怯。在形容词七个方面的特征中,能引申出心理动词的特征义素主要是表外形、表象和性质特征的三个方面的义素,其中由表象特征引申出心理动词的比例最尚。

第二章非心理词到心理动词的演变...........37

第一节名词引申出心理动词及其引申理据...........37

第二节形容词引申出心理动词及其引申理据...........64

第三章心理动词的演变...........143

第一节心理动词引申出非心理词及其引申理据...........143

第二节心理动词引申出心理动词及其引申理据...........174

第四章古汉语心理动词概念场词义演变研究...........191

第一节认知心理动词之概念场...........192

第三节意愿心理动词之概念场...........204

结论

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是词汇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对整个词义系统的整理研究,才能勾勒出从单义词到多义词的词义演变的轨迹,更好地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然而,有些词义系统极其复杂,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的为例不少,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关系有紧密有疏远,有引申有假借,厘清义项间的这些关系离不开对本义的把握。词义引申是“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系列。本义是各个引申义的源头,抓住了本义则对引申义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引申义是由“本义的特点”决定的,由此可以分辨引申义与假借义,与本义特点无关的则是假借义。由此可见本义的确定对词义演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范晓、杜高印、陈光晶《汉语动词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5.高明《中古史书词汇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6.高守纲《古汉语词义通论》.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年

7.洪成玉《古汉语词义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8.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9.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出版社.1992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