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77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工业污染也即将突破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支撑社会的长期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此,生态文明成为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目标。无疑将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深远的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中,从制度维度建设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制度的优势与功能,将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效果。制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政治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是一种制度。如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活动的目的之一,发挥政治力量并介入国家权力,那么政治制度将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政策方针是一种制度,它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政策的特点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进入到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轨道。法律法规也是一种制度,具有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特点,能够约束并制裁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不当行为,能够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发挥法律的优势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法治支撑。鉴于制度本身有着以上无可比拟的作用,从制度的维度解读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积极作用。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第一,本课题研究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本课题通过对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基本内涵的研究,可以提示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得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必然性。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有助于人们深化理解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哲学理论基础。
第二,本课题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二者具有一致性。本课题研究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当中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1.2.2现实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多和途径,需要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其中,通过利用政治、政策和法律来进行调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本课题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分析,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对制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并在具体制度的安排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在为领导者进行决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安排上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一些建设性意见,能够深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公众的生态意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的相关研究

1.2.1.1国外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的相关论述

生态文明需要制度保障,国外学者已有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巴里·康芒纳认为:植根于美国环境管理系统的原始性错误—将其任务确定为控制而不是预防污染—酿成了一系列新的错误。这些错误破坏了科学的完整性,影响了管理过程,损害了公共政策。治理环境运动的失败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使得今尚未解决的环境危机雪上加霜一背上了沉重的传统负担,这就是:糟糕的公共政策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糟糕的科学戴上了政策的面纱川。
丹尼尔·A.科尔曼认为:要想成功地建立生态社会,甚或实现某些有益于环境的改良,必须拥有权力,去影响公共政策,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的组织与开展[2l。权力的集中和民主的削弱正通过两种方式酝酿着环境危机。其一,无穷地追求权力会导致践踏人文需求和生态意识。一个人爬得越高,权力越大,他便越是远离对某一区域社会特点和生态状况的体验与理解。其二,集权往往使民众保护和复原其环境的仁义之举失去用武之地[[3]。即使地方政府更能回应民主参与,可集权的歪曲效果反使国家政府看起来似乎比地方政府更能对环境问题作出反应。事实上,地方政府经常反对的不是环保项目本身,而是与之相随的经济费用[[4]0

参考文献
[1]〔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相处「M].王喜六、王文江、陈兰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2:126.
[2][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65.
[3]〔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2.
[4]〔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2.
[5]〔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91:6.
[6]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M].旬口庆治,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4.
[7][日]区域环境管理研讨会.区域环境规划制定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89.
[8]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 2-13.
[9]方世南.从生态政治学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政治学研究,2005, (2):46.
[10]徐春.生态文明蕴含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 004-2-4.
[11]陈池波.论生态经济 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2]朴光侏,刘定慧,马品t编著.环境法与环境执法L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404:23.
[13]曲俊雅.美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J].决策与信息,2004,(12) .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7.
[15]张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4,(0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1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8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24]转引自刘东.周恩来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志实践[J].北京党史研究,1996,(3):29-30.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绪论 9-15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9-10
1.1.1 问题的提出 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4
1.2.1 国内外学者关于.................. 10-12
1.2.2 国内外生态文.................. 12-14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1.3.1 研究思路 14
1.3.2 研究方法 14
1.4 创新点 14-15
第2章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基本内涵 15-24
2.1 工业文明的反思 15-17
2.1.1 从原始文.................. 15
2.1.2 工业文明的产生 15-16
2.1.3 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16-17
2.2 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基本内涵 17-21
2.2.1 生态文明产生的必然性 17-18
2.2.2 马克思恩格斯.................. 18-20
2.2.3 生态文明的内涵 20-21
2.3 生态文明的特征与原则 21-24
2.3.1 生态文明的特征 21-22
2.3.2 生态文明的原则 22-24
第3章 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的保障 24-29
3.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产生.................. 24-25
3.1.1 生态危机的制度原因 24-25
3.1.2 变革资本..................25
3.2 生态文明需要制度护航 25-27
3.2.1 生态文明的政治选择 25-26
3.2.2 生态.................. 26
3.2.3 生态文明的法律支撑 26-27
3.3 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的缺陷及根源 27-29
3.3.1 我国生态..................27
3.3.2 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缺陷的根源 27-29
..........................................

第5章 结论 36-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40
作者简介 40-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4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