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这个当代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成果也很多。国外学者在研究方法和视域上,有许多创新,例如从发生学、知识社会学、生态学等视角来说明意识形态问题的。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内涵、结构、特征、本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意识形态的并不多,尤其没有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句度来考察意识形态的历史性问题。
最早对意识、精神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是黑格尔,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哲学》、
《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以否定的辩证原则为主旨的历史主义贯穿其现象学研究的始终,其《精神现象学》把现实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过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外化,到达人类精神的阶段,逐一演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的发展阶段,构成其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历史性排序。他坚持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把逻辑的开端作为历史的开端。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绝对精神”内在演化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黑格尔没有把现实的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而是把纯粹的精神自我认识运动看作历史的实质和发展动力,从单纯的意识论中导出历史的现实运动。黑格尔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是他绝对精神演化史观的“合理内核”,但他忽视了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物质基础。因此,他的“绝对精神”自我演化意识观隶属十他整个思辨唯心主义的体系。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基十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发展。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认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是自我建构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用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观念和批判的唯一者去理解和改造社会的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比如,鲍威尔试图通过“自我意识”哲学来实现对宗教这种意识形态批判,这种“自我意识”的精神力量脱离了人,脱离了社会物质生活实际,是一种抽象的、纯思辨的、观念的东西。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就只限十理论上的,没有认识到这种意识形态的产生来源十实际,来源十它的现实社会关系。而施蒂纳则认为只要把世间的一切宣布为圣物即神,用“唯一者”来推翻整个思想的世界、观念的世界,社会就可以被改造了。因而,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对意识形态的现实规定性去考察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与历史演变的错误理论,强调经济方式对意识形态的现实规定性,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即脱离物质生产活动而独立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意识形态的非历史性。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历史性与非历史性辩证统一的观察I句度和解释方法,这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唯物论和发展观,是科学解释社会精神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说:“一旦人们懂得意识形态史只有通过真实历史而得到解释,即真实历史从意识形态历史中浮现出来,并说明意识形态史的形成、歪曲和!调整,人们必定会怀疑意识形态历史作为历史的价值,并承认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他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观点。但他认为,马克思这一命题是一个纯粹的否定性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虚幻的,是一个纯粹的梦幻。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其强调点不是意识形态中没有历史,而是它没有自己的历史,脱离了历史,因为它只不过是对真实历史的苍白、空虚、颠倒的反映。
在国内关十意识形态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关系的研究,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华东理工大学周民锋教授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这一文中提到,意识形态有全体和部分之分。意识形态之全体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作为全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研究,一种是历时的角度,即社会意识形态如何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突显意识或精神的演化历程;另一种是共时的角度,即在同一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如何与社会经济形态相互作用,突显整个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但周民锋教授只是提到了这一研究角度,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_5年版.
14.[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M].土珍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黄楠森,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年版.
17.冒丛虎,张庆容,土勤田等.《欧洲哲学通史》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
18.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_5年版.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一章 绪论 11-15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3
1.2 选题的意义 13-14
1.3 研究................ 14-15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历史性与非历史性理念的思想渊源 15-26
2.1 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演化的意识观 15-21
2.1.1 精神现象................ 15-16
2.1.2 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演化的历程 16-19
2.1.3 马克思对................ 19-21
2.2 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21-26
2.2.1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 21-23
2.2.2 费尔巴................ 23-24
2.2.3 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 24-26
第三章 意识形态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及其辩证关系的解释 26-48
3.1 马克思“自然历史过程”论的意识形态观 26-31
3.1.1 “自然历史过程”论 26-27
3.1.2 意识形态................ 27-31
3.2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历史性的透视 31-39
3.2.1 历史性的界说 31-32
3.2.2 历史性的理据 32-39
3.3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非历史性的剖析 39-45
3.3.1 非历史................39-40
3.3.2 非历史性的理据 40-45
3.4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历史性与非历史性辩证关系的阐释 45-48
3.4.1 历时性中的共时性 45-46
3.4.2 共时................ 46-48
结语 56-57
参考文献 57-6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0-61
致谢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