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居委会直选和基层民主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7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由来

从民主政治的发展逻辑来看,一个国家民主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的民主改革在获得国家权力的推动之时,还必须要有民间社会的支持。从这点上说,考察我国社会的民主情况应当从社会的基层开始,而本文将考察对象定于中国城市的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其意义在于:

一、研究基层组织,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现状。

对于居民委员会的研究需要从微观开始,而这样的微观研究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才一能打开研究的窗口。之所以选择“选举”这个角度,是因为选举是基层组织中人员更替的一种方式,这种更替如果是以竞争性选举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对旧有的更替方式(指派人员担任)、工作观念、组织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选举也是涉及到选民的一次交互性活动,需要候选人和选民之间进行宣传、投票等各类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反映出基层民主的现状。

二、从选举试点中,了解民主发展的瓶颈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的“单位社会”已经处于一个逐渐消亡的局面,“单位”从舞台中央退去,而“社区”开始兴起。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型,使得居民自治这一功能开始被强调,更多的人开始关心社区的生活,更多的人开始与居委会这一基层组织接触。势必要打破居委会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还原它最初的自治本质。因此,如何改革居委会,让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协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我们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启动了基层民主实验计划,即以民政部为主导,在中国一些较大的城市实行居委会选举改革,意图通过基层组织的选举改革来改变中国城市基层民主发展较慢的局面。这些城市在试点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选举方式,为研究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实地材料。城市的选举活动,虽然总体上进行得很顺利,但是也暴露了许多不足,这些缺陷制约了基层民主的长期发展。

三、从选举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中国民主的未来变化

虽然对居委会选举的研究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但是它联系着中国的总体社会变化,牵涉着社会格局与政治发展、民主呼唤与现实困境等多个问题。在经济、政治因素的推动下,居民的生活方式、权利观念、利益安排与要求都会不断变化,如何能成功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一套民主制度是法律人所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通过对选举的观察,我们看到了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民主的进行,我们需要研究怎样去除这些不利影响,怎样变革基层组织以推进民主的发展。因此,即使在做着微观探察的同时,注意力也会不知不觉地会上升到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希望借助选举这个窗口,能对中国的民主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判断。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对社区的研究,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这里就涉及到社区的定义、社区的内容、社区与国家的关系、社区的建设等等。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提出了“社区”这个词,用来指代与“社会”相对的概念,意思是指有着共同价值观、人们信仰较为同质、关系亲密、有共同风俗、服从共同权威的共同体。对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几个著名的学派,比如以罗伯特·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重视群体和组织的空间分布、重视城市的人文因素等;以费雷(W. Firey)和乔纳森(C. Jonasson)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派,强调文化认同和居民价值观对社区变迁的影响;还有古典生态学、新生态学等等,产生了诸如“社会网络理论”、“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等一大批理论。对于社区的组织活动,美国斯坦纳教授对辛辛那提社区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发展了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社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国外的社区有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担任,社区的选举也是不同于政治党派的选举,往往集中在如何开展社区工作、如何提供大量的社区服务和公益项目。

(二)国内研究

相对于外国成熟的社区文化、社区制度,中国的社区还是处于发育期,它是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刁‘开始的,因此存在着许多问题。

近十年来国内对社区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许多学者主要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运用国外的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社区发展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颇具中国特色的社区写出优秀的著作。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社区选举的研究还是较少的,大多是结合村委会选举、人大选举来进行粗略的描述。只有部分学者将目光锁定在社区的选举改革中。

学者徐勇和陈伟东等在《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中将中国的社区自治细化为法律、制度等几个要件,探讨了如何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对中国部分社区进行了个案分析。例如对社区形成的权力组织进行了分析,对沈阳和平区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西安新城区X社区的社区代表大会以及武汉江汉区玉兰里社区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有详尽的分析,对这些社区的分析表明各地的自治情况虽有不同,但是只要形成了一套全面的自治章程之后,就能有效化解各项制度之间的矛盾,使得社区生活协调发展。

学者李凡对中国社区的直接选举研究较多,他尝试将各地的选举案例编成一个观察报告,同时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对选举规范的意见。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观念问题决定了中国城市社区选举改革的进度和程度,影响了社会选举的制度化建设。

虽然关于中国社区选举的研究不多,但是对于整个基层选举(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的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史卫民对乡镇人大选举有详细研究,对目前代表直接提名制、公选制、直选制等深入剖析。白钢、赵寿星关于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提供了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的实地资料,反映了基层的政治参与情况。田毅鹏、漆思考察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单位制度”,以解决“单位社会终结”后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学者杨云彪在研究选民心理方面有一部视角独特的著作,他从选民偏好入手,由偏好分析了民主的内在合理性,转而研究选举规则,最后到选举制度的建构。他认为民主主要不是构建产生的,而是缓慢发展起来的,而民主的发展需要社会资本,在社会资本的增值方面,国家应当选择培育,在适当的范围内要容许利益群体的博弈配合,以最终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他的研究基于公共选择理论,通过产权分析,研究选举的成本和选民行动等。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白钢:《城市基层权力重组:社区建设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白钢:《中国选举进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白钢:《中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李凡:《中国城市社区直接选举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彭真:《城市应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10]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的话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年版。
[11〕夏建中:《美国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2〕王振耀:《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13〕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 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5]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编:《公共参与手册:参与改变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6][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8][希]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陆永庭,吴彭鹏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邢予青、赖平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良果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3][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论 7-10
一、选题意义及由来 7-8
二、研究现状 8-9
(一) 国外研究 8
(二) 国内研究 8-9
三、本文主要内容 9-10
第一章 社区直选前身——居委会选举 10-15
一、居委会选举的法律规定 10-12
(一) 从1949年至1979年的法律规定 10-11
(二) 从1980年至今的法律规定 11-12
二、居委会选举的种类 12-13
三、居委会选举的特征 13-15
第二章 社区直选的发展进程 15-25
一、社区直选的背景及现状 15-19
(一) 社区直选产生的社会背景 15-16
(二) 社区直选发展的总体状况 16-19
二、社区直选的类型 19-22
(一) 传统型社区直选 20
(二) 选聘结合型社区直选 20-21
(三) 理事会型社区直选 21-22
三、社区直选对基层组织的影响 22-25
(一) 对居委会的影响 22-23
(二) 对基层政府的影响 23
(三) 对基层党组织的影响 23-25
第三章 社区直选的困境 25-46
一、社区民主的匮乏 25-29
(一) 居委会自治性的缺乏 25-26
(二) 公共参与制度的缺乏 26-29
二、选举机制的弊端 29-40
(一) 主导型直选的弊端 29-34
(二) 选举活动的非规范性 34-40
三、公民参选动力的欠缺 40-46
(一) 选举职位缺乏吸引力 40-42
(二) 选举信息不足 42-43
(三) 参选成本相对高昂 43-46
第四章 社区直选前瞻 46-52
一、社区直选对实现基层民主作用的有限性 46-48
(一) 直选观念中的误区 46-47
(二) 直选与权力机制间的内在矛盾 47-48
二、社区直选的民主前景 48-52
(一) 居民自治的常态化 48-49
(二) 公共参与能力的增强 49-50
(三) 基层民主空间的扩大 50-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6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6-57
致谢 5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