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几年,“民生”这一词汇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民生是一个动态的集合概念,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我国现在面对的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大多涉及到公民的平等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健康权、环境权等权利的实现问题。社会是利益争夺的竞技场,国家是社会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因而,在公民争取民生权益的过程中,国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国家对民生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但是,我国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等困境,所以中国当下的民生建设与民众的期望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关注民生问题,从宪法学的角度理性思考民生问题,以实现民生保障与权利话语的对接,对改善民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学者们对于民生问题的研究还是很普遍的,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民生问题都进行了相关分析。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问题,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随之产生,所以我们对民生问题的研究也是不可停止的。从宪法学角度对民生保障问题进行系统的解读,透过一样的研究视角,史加理性和深入的剂析文化保障的实质所在。
…………
第二节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内学界对民生保障问题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学者们大多是从政治学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民生问题进行探讨,从宪法学的角度讨论民生问题的论文不多,并且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见。因此民生权利保障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学界对民生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有的着眼点是民生的本质,有的关注民生的表面,有的侧重民生的普遍问题。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民生的内涵有以下几种理解:彭中礼、王亮认为,“所谓民生,是以全体人们的物质生存为基本面向以精神文化为内在需求,以良性发展为个体追求以社会福利为现实保障的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认为,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社会建设中的民生是狭义上的,它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郑功成教授认为,“民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问题”。苗连营认为,“民生的维度是多元的,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物质丰富、福利保障的范畴,是一个国家的生活形态、文化模式、社会政策、经济状况、法治精神、宪政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反映,需要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平衡推进。”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民生是民众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整体面貌,既有生存层面的问题,也有发展层面的问题,并且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具体界定。
……………
第一章民生权利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关于“民生”
《尚书?五子之歌》中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说明了民生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于“民生”的说法,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中记载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區”。这里的“民”,即是百姓,而“民生”则是指百姓的生计。又见《左传?文公十二年》中记载:“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民生敦庞”体现了历代统治者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者爱民”的民生思想。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条乎”,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宽简待民,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后来,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一书中也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加强调了民生的优先地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深深体会到人民生活的艰辛,反对专制国家的横征暴敛和征战杀伐,主张王侯将相应当远离妄为,让百姓自由发展,以使“无事而民自富”。无论是儒家崇尚的“仁者爱人”,还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都表明民本思想在历代执政者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历代统治者对民生的保障方式各不相同,但思想观念是一致的,都认识到保障民生能够稳定民心,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比如说唐代的“义仓”,清代的“社仓”、“稽查”,这些公益性质的社会保障组织,负责在灾荒期间向老百姓“开仓济贫”、”放粮赈灾”,担负起救助民众的责任。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生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自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核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以民为本”的民生恐想对屮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第二节关于“民生权利”
民生问题权利化是对民生问题进行宪法学解读的重要途径。民生是否能够看做是一项权利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夏勇的“五要素说”来论证。夏勇认为,权利主要包含利益、主张、资格、力量和自由五个要素,阐释权利的概念可以用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权利的某种本质。I那么我们来依次分析“民生"是否具备了这五要素:其一,民生体现了人们的利益需要。权利的出现是为了保护享有权利的人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种利益既可能属于个人,也可能属于集体;既可能是物质性利益,也可能是精神性利益;既可能是权利主体自身享有的,也可能是第三人享有的。说到民生,生存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前提,民众对自己的生存利益的需求不仅拥有道德资格,而且也拥有法律资格。道德资格意义上的民生有助于使民生这一权利获得民众的道德支持;同时法律资格意义上的民生则有助于人们依靠民生权利的具象化,得到切实的利益保障。其四,民生展现出维护利益、表达主张、强调资格的力量。民生的力量在于它既要求权利人排斥侵权行为对本人合法权益的侵犯,也要求国家履行义务,为权利人提供保护,包括禁止他人做出侵权行为和权利被侵害时为受害方提供救济。其五,民生意味着作为权利主体有选择的自由。权利主体可以在排除外力的干扰下,自由地选择追求或放弃自己应有的利益,因此民生也代表着一种自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民生可以看做是一种权利,民生权利代表着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有追求或放弃自身利益的资格和力量。
……………
第三章民生权利的国家义务理论..........19
第一节西方国家义务的理论演变..........19
第二节国家义务的理论依据..........20
一、价值基础..........20
二、逻辑基础..........21
三、宪法基础..........21
第三节国家义务的内容..........22
第四章民生权利保障的实现路径..........24
第一节国家保障民生权利的意义..........24
一、保障人权..........24
二、实现社会正义..........24
第二节国家义务履行的基本原则..........25
一、公平正义原则..........25
二、利益均衡原则..........25
第三节国外保障民生的成功经验..........26
第四节民生权利保障的现状分析..........28
第五节民生权利保障的法律途径..........31
第四章民生权利保障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国家保障民生权利的意义
近代宪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保障人权。自然法理论最先将人权区分为“先于国家的人权”和"基于国家的人权”两类,“先于国家的人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使之成为“人”这个个体所应当享有的一种应然权利。“基于国家的人权”是指基于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需要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确认和保护的一种实然权利,也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近代宪法随着人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充实,卡雷尔?瓦萨克依据人权发展的顺序将人权分为三个代际,第一代人权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以排除国家干涉的自由权为主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旨在避免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受到来自私人和国家的侵犯,对国家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第二代人权要求国家成为承担起积极作为的义务,为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或创造可能性条件,主要是具有社会权属性的权利;第三代人权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强调国家对外保持主权独立,对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主要是以发展权、自决权、和平权为主的集体人权。权利的需要决定了相应的国家义务,权利内容的扩充决定了国家义务的增加。面对不断扩展的人权要求,国家有义务通过宪法或法律的形式促进人权转变为具体的公民权利,并不断地调整自身履行权利的保护义务。由此可见,国家对民生权利的有效保障,要使民众不会因为衣食住行的生存问题而丧失尊严,也不会因为自身发展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而被淘汰,这种积极的保障义务不仅体现了人权的人本价值,也是人权保障的新要求。
………
结论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也必然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应当站在怎样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和分析“民生”这个时代话语?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国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给予那些回应?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更是宪法上的权利问题,是一种对人类自由平等和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的国计民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料的满足,还包括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和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需求。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政治理念中缺乏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和制度约束,如果不通过法治加以约束,为其设定义务,又可能导致权力的扩张与滥用;另一方面,民众对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为有着更高的期待,要求其积极主动釆取各种措施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义务理论的研究对促进民生权利实现的积极意义,既能有效地防止政府权力的权力异化,又要充分发挥国家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鉴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我国应当结合中国的社会状况,从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践行国家义务,并不断寻求实现国家义务的手段与方式,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以期更好地履行国家义务。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