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7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且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进而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继续引入外资,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外资,能促进行业乃至国家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信息通讯技术以及物流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新型国际分工体系逐渐形成,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工序更加细化,一项最终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完成。国际分工层次已从产品细化到生产环节,即各国从生产与自身比较优势相符的产品逐渐转变为专业化从事与自身比较优势相符的生产环节[1]。生产的地域分散化带动了中间品贸易的迅猛发展,货物生产方式从“一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同时全球贸易模式从“货物贸易”转为“任务贸易”[2]。现行的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以出口产品的最终价值为基础,忽视了中间品贸易的作用,随着中间品贸易的飞速发展,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会重复计算某部分贸易额,不能准确反映各国真实贸易利得,与各环节实际创造的增值之间产生了极大背离。特别是对于中国、越南和墨西哥等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加工贸易盛行,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更加扭曲了各国的实际贸易规模和获利水平,造成了“统计幻象”。
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统计幻象”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还原各国真实贸易利得,世界贸易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出引进更符合新型国际分工的贸易利益统计,增加值贸易统计因此被提出。增加值贸易统计能解决跨境贸易中的“重复计算”问题,相比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更能准确反映一国真实贸易利得。2011 年,前 WTO 总干事拉米指出:现行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扭曲了国际贸易的平衡,应以进出口贸易中的各国国内增加值变化作为统计标准。2012 年 3 月 15 日,WTO和 OECD 也启动了“增加值贸易测算”(Measuring Trade in Value Added)的联合研究项目。欧盟和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等多个国际组织也先后开展了增加值贸易统计研究。2011 年,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也开展了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研究。
...............

1.2 相关概念界定
(1)增加值贸易
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added)不同于传统的总值贸易,它是指直接或间接包含于他国最终消费中的一国创造的增值部分。增加值贸易包括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一国最终需求中直接或间接吸收他国增加值称为增加值进口,他国最终需求中直接或间接吸收本国增加值的成为增加值出口[4]。增加值贸易考虑了全球中间品贸易盛行的情况,相比总值贸易能更好的解决“谁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对真实展示各国贸易现状和竞争力有较大的帮助。
(2)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是从国际竞争力衍生而来,是指一国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多种指标衡量后体现的竞争力,一国(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或者差异化特性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Reveald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贸易竞争力指数 TC(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国际市场份额指数 MS(Market Share Index)等指标来衡量出口竞争力。
.........................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2.1.1 数据来源
本文中增加值贸易数据来源于 OECD 增加值贸易数据库(Trade in Value-Added,即 TiVA 数据库),该数据库由 WTO 与 OECD 联合开发,是为了反映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各国真实的贸易规模。目前 TiVA 数据库记录了 64 个经济体(包括 28 个欧盟成员国,所有 OECD、G20 国家,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以及部分南美国家)从 2005年到 2015 年间的增加值进出口数据,覆盖了 34 个工业部门,各经济体 GDP 总和占世界 GDP 的 95%以上,能代表世界主要的经济活动。
2.1.2 数据说明
(1)产业分类。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参照 OECD 对技术强度的定义与分类并依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 Rev.4),将制造业分为 3 类,分别为低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具体分类如表 2-1 所示。


......................

2.2 整体层面
图 2-1 描述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比和扭曲程度。出口占比表示为增加值贸易方法测算的出口额与总值贸易方法测算的出口额之比;扭曲程度等于总值方法核算的出口额与增加值方法核算的出口额的差值再除以后者。可以发现,2005-2015 年间增加值贸易统计下的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传统总值贸易统计出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 70%-80%之间,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制造业出口规模。此外,还可以发现出口占比呈缓慢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含量逐渐增加。从制造业扭曲程度看,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扭曲程度处于 23%-40%之间,在 2005 年时扭曲程度达到顶峰(40%),但随着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传统总值贸易统计对制造业出口规模扭曲程度呈缓慢下降趋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依托其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并采取大幅降低关税、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等削弱贸易壁垒的措施,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带动了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入世初期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受限,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承接的是来自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加工,导致制造业出口中增加值占比并不高,2005年增加值出口占比只有 71.6%。但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逐渐攀升,中间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2010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以传统总值统计为 2867.8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货物增加值出口比重为 30.0%;2015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以增加值统计为3273.9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货物增加值出口比重为 20.7%,相比 2010 年比重下降了 9.3%。中间品贸易比重的下降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含量的逐渐增加的情况。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竞争力的测算...........................22
3.1 出口竞争力测算指标的建立 ..................... 22
3.1.1 NRCA 指数构建 ........................... 22
3.1.2 NTC 指数构建 .............................. 23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3
4.1 模型设定 ................... 33
4.2 变量说明 ................................... 33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7
5.1 研究结论 ........................... 37
5.2 政策建议 ......................... 37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变量说明
4.1.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为
4.1.2解释变量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和技术水平等高级要素。一国利用其比较优势禀赋生产的产业或产品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出口竞争力,因此本文选取劳动力成本(Lcost)和研发投入能力(R&D)来表示生产要素禀赋。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表示劳动力成本(Lcost),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用大中型规模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内部支出来表示 R&D,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相关及支持产业,主要指核心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时,对制造业生产效率起正向促进作用,大幅提高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63]。因此,本文选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Serv)作为衡量相关及支持产业发展的指标,数据来源于 OECD-TiVA 数据库。
(3)企业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战略来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解决企业资金周转不足的难题,还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产品出口质量,进而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故本文选取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示 FD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在新型全球分工价值链中,垂直专业化有利于发挥各国自身比较优势,并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产业发展,但若长期处于垂直专业化的低端阶段,将不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本文基于王直等(2014)的增加值分解模型,采用制造业出口中的国外增值份额来表示垂直专业化(VSS),数据来源于 OECD-TiVA数据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趋势下,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入世以来,中国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快速融入世界产业分工布局中,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间品贸易的盛行对科学衡量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产生了较大的难题,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制造业的贸易规模和利得。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首先利用OECD 数据库对 2005-2015 年间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各技术层次的出口规模进了重新测算,并与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两个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较全面的对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测度,最后对借助“钻石模型”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相比总值贸易统计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说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夸大了我国制造业的真实出口规模,扭曲了贸易规模和实际利得情况。从总量上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且在样本期间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较大,但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发展中经济体制造业虽规模较小,但其发展空间大,近年来增幅明显。此外,通过横向对比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发现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两种指数测度结果均强于其他经济体。
第二,从细分技术层次来看,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最强,中低技术次之,中高和高技术相对较弱,且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和皮革制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此外,从贸易结构看,得益于中间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加值规模大幅增加,且其占比不断提升,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比缓慢上升,低技术制造业占比呈较大幅度下降,制造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主要发达经济体在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经济体也依托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制造业,这也导致中国制造业面临 “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