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7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 使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半成品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所获 得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限,同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技术转移相比,加 工贸易获得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下。按要素密集度划分的制造业细分行业融入全球价 值链的深度不同,同时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在此按照这种分 类方法对存在行业异质性的制造业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选题背景
一、 选题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得益于要素禀赋流动性的持续提高和通讯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以发达经济体国际大买家扮演主要角色的生产消费体系在全世界铺陈开来。从微观层面上看,产品的生产环节日益切片化、精细化,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消费、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的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增加链条;从宏观层面上看,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出于扩大自身利润空间的战略需要,将产品生产环节分散化地布置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这种“任务贸易”型的生产布局不仅为投资者降低了经营风险,还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强化了外贸竞争新优势。但正如 WTO 前总干事拉米所言:“在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有赢家当然也有输家。” 虽然嵌入全球价值链(GVC)给被投资的东道国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了产品内分工的“学习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但“松脚型的生产环节”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仅能分享到非关键技术, 处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的“价值洼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迎来迅猛发展。在 80年代初期,凭借人口红利初期的劳动力优势和国家对制造业的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异军突起,集聚的制造业企业促使工业园区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同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成本也吸引发达国家前来投资设厂,这些企业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制造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中崭露头角。90 年代以来,伴随“去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的态势,发达经济体将一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开放地带,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OEM(贴牌)和代工生产的新模式使得我国成为国际制造业外包基地。以纺织服装业为例,2000 年我国纺织品与服装的进出口总值达到 659.65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9.61%,占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3.91%,日本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的第一大国,一般贸易的比重显著增加。这是继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由下行转为上扬并首次实现了出口增额的大幅增长。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全球价值链提出和演进的文献综述
至今我们所能接触和认识到的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对 80 年代以来的有关价值链理论、价值增加链理论和全球商品链理论等众多研究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它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而被多学科学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与全球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密切联系。其中产业间贸易理论的变革包括三大发展阶段: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与俄林的 H-O 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由于经济租金的存在,企业或许会想方设法去寻租,这种情况会使得总效益增加,但这种价值增加往往与其他企业的价值增加进程缺乏联系。这就是产业内分工企业获利的特点,依靠自身的产品种类增加和规模经济受益。产品内分工则可以使生产体系的形成初见端倪,它是指企业通过将一个生产环节布局在其他地区的其他企业,将生产链条向海外延伸,高度集中的生产程序被拆分到不同地域上进行,并最终流向同一个下游用于装配最终产品。
1985 年,波特(Porter)在其出版的《竞争优势》中第一次提到“价值链”。他认为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 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的一系列工艺过程”。这一定义最初是只针对生产环节分散化经营的企业,强调公司本身的竞争优势。随后波特又把考察对象拓展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跨国公司和业务外包公司,此后又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一说。波特还认为,“国际大买家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区分为基础性活动(内部后勤、产品设计、销售)和支持性活动(如原材料分拣、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支持和现代物流管理),这些活动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之中”,组成了企业内部彼此关联的价值创造链条。而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彼此耦合的价值创造环节,这就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
.........................

第二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的源泉与基础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日渐深化,产品内分工作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分工方式的显著特征,日渐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热点话题。行业内产品生产和加工工序被切片化,形成一个个依次串联的片段和环节并被散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卢峰(2004)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工序的片段化在当代国际主流教科书中被表述为单个产品的片段化,缺乏准确的描述使得学者们对此工序带来的价值增值研究甚少。卢峰(2004)还认为,发生产品内分工的动力和收益来源是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且生产工序作为比产品更小的单位,可以用来形容产品内分工的片段化。
一、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表述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来源于生产技术的差距和相对成本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应当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理,进口其保持“相对劣势”的产品,同时出口其保持“相对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我们可以使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来探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为什么存在获利空间,这是由于市场在未开放的情况下,产品的相对价格各不相同,图2.1 可以解释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通过调整生产与消费而获利的情况。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分析
根据已有的文献来看,全要素生产率会随着企业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而发生改变。那么,这会为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促进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呢?这些效应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作用呢?通过归纳学者对此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这种效应区分为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下文将对这三种效应展开分析。
一、 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位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等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它们出于自身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瞄准劳动资源丰裕且价格低廉的国家,将生产环节布局在这些经济体中。为了推动整个生产工序协调发展,增强各个环节的匹配度,这些国际大买家会为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规模化、定制式的机器设备,行业内统一化技术标准,产品范式等,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目标。同时,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发达国家还会出于产业合理布局的考虑,会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伙伴或者直接建立分支机构,通过向合作伙伴和分支机构直接转移技术,或是整体产业转移,会使东道国取得技术进步,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产业转移会产生专业化分工效应。在最终产品的一整套生产体系中,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它们只需要完成好特定环节的生产,这样就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益。
二、 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有进口学习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之分,其中,进口学习效应是指通过进口高技术密集度或高知识密集度的国外产品,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东道国企业去接收和消化先进技术和生产知识,同时降低企业专门学习知识技能的成本,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18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的测算及分析...............................18
一、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测算方法..........................18
二、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指数.........................18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和问题............................27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27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问题.........................29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生产率效应的实证研究..............31
第一节 基本模型构建................................31
第二节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预期符号..........................31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生产率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预期符号
为了控制行业变化特征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引入研发密集度和行业开放度等行业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一、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研发密集度
通常情况下,特定行业的研发程度越高,那么它生产的技术进步越快。根据谢锐(2017)“增加研发投入会提升本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在此 设定研发密集度等于各行业 R&D 内部经费支出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用工业销售产值代替工业总产值。考虑到不同数量级的数据对 结论的影响,将研发密集度的对数形式作为解释变量。R&D 内部经费支出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14)、《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5-2014),部分缺失的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普 查年鉴》(2005)。
(二)行业开放度
肖威(2017)通过对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行业开放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没有行业开放度正式定义的指数,因此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商资本与实收资本的比值来表示一国特定行业的行业开放度。扩大行业的对外开放可以获得国外的技术支持,因而需要考虑行业开放度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的相关关系。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制造业更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建议

一、 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更高效地嵌入全球价值链
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生产体系中,纺织、制鞋等低技术投入度的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的国内附加值增长的现象普遍,这使得我国在上述行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这部分依靠劳动要素禀赋的行业迅猛发展,但对于生产分割高度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等行业来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国内附加值偏低,位于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存在“被锁定”在低端位置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被逐渐边缘化,形成整个制造业产业体系“头重脚轻”的现象。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定要重视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首先,人力资本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实施“内培外引”的人才战略,循序渐进地做好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工作,培育出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为主体的生产团队。发挥人力资本对向高国内附加值环节迈进的内在驱动作用,从而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这也可以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产业集群。行业的集聚发展比行业的单独运行更容易实现生产布局和产业的拓展。为了实现规模扩大以及发挥行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应该根据相关产业的特征,在研发、融资等环节对产业集聚予以优惠政策,并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厂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