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原有国际比较的 RCA 指数拓展为区域比较的 RCA 指数,对聚集了我国 8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企业的六大地区进行了 RCA 指数测度及区域比较。
1 绪论1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1.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激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产业的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趋势愈发强烈,由此显现出产业在国际大环境下激烈的竞争态势。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便决定了该国的经济地位,发达国家主导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调整,依托其自身优势建立起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在诸多产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过去传统的国际经济结构中,生产者长期作为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跨国公司便依赖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控制着整个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配置,其中的治理模式主要以俘获型为主。对于缺乏关键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被推到价值链的边缘地带,难以获得产业功能性升级和转型调整,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分工更加明细,发达国家逐步将产业战略重心前移,寻求新的不可替代的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竞争战略牢牢控制着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高端环节,这一局面将会愈演愈烈。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发布的 2015 年度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综合排名前 5 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瑞士、加拿大,而我国则排名第22 位。其中,香港和加拿大相比去年排名都有所上升,这得益于其全球领先的出口、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而我国连续五年都排名在 20 位以后且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和不利地位,我国需要寻找差距及落后原因,只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国家自身的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才能成为现实。近年来随着世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升高、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我国诸多原本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逐渐衰落,这促使了我国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重组、扩大对外贸易投资、加大产业自主创新,以此来培育新常态时期的产业竞争优势。
联合国贸发会议在 2013 年专题研究成果中便指出,要创建由中国构建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改变过去全球经济价值链重点集中于发达国家态势。为改变长期处于全球经济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我国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通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攀升来带动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以此来创造国际竞争当中新的优势。除此之外,我国还需积极有效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发展中嵌入价值链中一些高技术含量的环节,促进贸易出口模式的升级,从而实现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的伟大目标。
...........................
1.2 研究意义(Research Significance)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有以下意义。第一,从中观的产业层面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创新能力影响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弥补了现有学者大多从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研究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同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贸易理论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具体分析了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第二,运用产业创新能力的好坏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以此来分析评价出口竞争力的高低,一方面拓展了产业创新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开辟了判断出口竞争力高低的一个新视角。第三,从崭新的分类视角出发,基于我国六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域差异的分析使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既弥补了现有学术界少有定量研究比较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竞争力区域差异的现状,同时透过实证检验的结果更加有力地支撑了定性分析的结论。第四,从我国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现状去分析产业创新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也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分析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理,结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明确了产业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产业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及发展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培育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2)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我国六大集群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是否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产业创新能力没有充分促进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则通过实证结果分析是哪些因素限制了产业创新能力向出口竞争力的转化。通过这些制约因素的量化分析,明确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需要改善和重视的环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竞争力。
(3)通过我国六大集群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对比分析,从实证结论中总结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进而寻找不同经济区域产业创新的差距以及造成差距的关键因素,即不同因素对各集群区域产业创新能力转化效率的影响程度,从关键因素出发寻找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根源。本研究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的合理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创新和出口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bility)
2.1.1 产业创新理论研究来源
产业创新理论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理论、技术发展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从产业组织理论来看,产业技术具有公共财富的性质,技术知识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集合性”,创新的社会性收益率超过私人性收益率,因此政府必须资助研究开发活动。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跟技术创新群、产业集聚程度、产业集群的情况密切相关,企业间合作网络、合作关系,是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从产业创新本身性质来说,技术创新伴随着预期风险大、创新费用高、创新周期长等方面的各种风险,单个企业很难承担,一定规模以下的企业很难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因此产业内存在一定规模数量的企业是影响产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从产业技术发展理论来说,技术轨道决定了技术创新可能有的方向和强度,从而也决定了产业可能发展的方向、前景,依据产业的技术演化轨道,可以对产业创新进行预测。一些学者开始从动态演化的视角来探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Abernathy 和 Utterback 提出的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 AU 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创新类型及创新频率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的成长阶段,AU 模型反映了产业成长的创新分布规律,为理解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产业创新理论主要起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并在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发展。熊彼特所描述的“连续产业革命”是产业创新在近代历史上的萌芽,弗里曼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人,《The Economics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为后来产业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波特(1990)在其创新理论钻石模型中贯穿了深刻的产业创新体系思想,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产业创新。随后,Breschi 和 Malerba在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演化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概念,认为“产业创新系统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Malerba(2002)等学者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从知识和技术领域、行为者和网络、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在一个产业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创新可以被看作包含在众多行为者当中,以创造和交换与创新有关的知识及其商业化为目的的一种系统性交互作用过程,并且产业创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2.2 出口竞争力相关理论(Theory o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2.2.1 产业出口竞争理论研究来源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1817)和资源禀赋假说(赫克歇尔-俄林,1933)提出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一国只有专业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或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归因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具有出口竞争力,若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相同,劳动生产率相同,则各国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可以导致比较优势的形成,其中要素数量和价格的差异是各国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指波特提出的影响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国家钻石”模型,该模型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结构四个环境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因素,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竞争环境。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实质上是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产业层面相关活动的分析,相比传统的比较优势,它从长期、动态与系统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各国出口竞争力差异的根源,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Ohlin在 1933 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认为在生产技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造成了两个国家产品成本的差异。贸易的结果是:若一国的某要素比较充裕,该国就会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反之,若一国的某要素比较稀缺,该国就会进口该要素密集的产品。
新贸易理论的代表克鲁格曼(P krugman)认为,产品乃至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收入递增和产品产异化。当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时,就可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出口;而一个国家的收入达到相当的水平时,消费者就会表现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从而为其他国家也提供同类但具有一定特色的商品。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多样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优势,使不同国家同一产业内或发达国家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日益扩大。因此,根据克鲁格曼的观点,产业出口竞争力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产异化。
.........................
3 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19
3.1 走出价值链低端锁定需要产业创新.....................19
3.2 产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20
4 产业创新能力及出口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29
4.1 产业概况和区域划分...........................29
4.2 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与比较......................31
5 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出口竞争力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43
5.1 相关假设及模型建立..........................43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统计.......................48
5 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出口竞争力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5.1 相关假设及模型建立(Related Hypothesis and Model Establishment)
5.1.1 相关假设
无论是技术创新要素投入还是技术创新要素产出,经济基础雄厚的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从 4.2.3 可以发现渤海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占比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位置,渤海地区聚集了我国最好的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所等资源,尤其是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技术优势明显,因此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较高。依托其成熟的产业基础环境,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也会更有效率,凭借其更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明专利更容易转化为创新产品进而促进出口竞争力。对产业创新能力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四大路径:自主创新、技术改进、技术引进、创新投入来说,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也具有相对的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下,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因素将对出口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本身的经济实力就很难以支撑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再加上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附加价值的环节,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这种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更加凸显,经济薄弱地区高端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这可能导致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出口竞争力的被动局面。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Conclusions)
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路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改变或创造生产要素条件引致要素禀赋差异,其中的作用机理包括产业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优势效应、产业技术改进的资源整合效应、产业技术引进的价值创造效应和创新投入的综合产出效应四部分。本文对这四大作用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说明了产业创新能力引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促使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二个阶段是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主要通过静态情境下产品种类的比较优势和动态情境下产品数量的比较优势来体现,贸易竞争力来源于产业创新形成的要素禀赋差异和稀缺性的创新资源。两阶段影响路径和具体的作用机理构成了本文产业创新能力影响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为了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测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支撑下,结合生物医药产业通用指标和特色指标,基于微观企业层、中观产业层和区域层、宏观国家层,构建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因素指标、人力资本因素指标、研发环境因素指标、政府扶持因素指标。针对四大指标本文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测度,并从全国和区域现状出发,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分布、基地特征、创新规模,同时对各指标区域差异进行了折线图的统计分析,总结了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特征。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完成,本文将原有国际比较的 RCA 指数拓展为区域比较的 RCA 指数,对聚集了我国 8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企业的六大地区进行了 RCA 指数测度及区域比较。
根据产业创新能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和指标科学测度结果,结合我国总体及各地区现状分析,本文在提出四大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出口长期均衡模型,即出口竞争力面板回归模型。LLC 检验、Breitung 检验和 Fisher-PP 检验方法对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面板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Pedroni 方法面板模型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模型各变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取固定效应模型的似然不相关分析方法“Cross-section SUR”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因素对我国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影响较大;研发环境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各区域差异显著且对各区域具有调节作用;在创新时效性下人力资本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呈 U 型,在生物医药产业初现期对出口竞争力具有负作用,而产业增长期对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政府扶持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参考文献(略)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研究
- 中美“337 调查”国际贸易摩擦研究
- 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贸易依存度研
- 泰国芒果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对策研究
-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 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贸易市场势力:理论与实证
- 我国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国际贸易作用的实证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经贸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国际贸易的潜在
-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 政府经济参与对外国际贸易研发嵌入的影响—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国际贸易营销策略研究:华
- 中国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