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学术界和政界都十分关注全球价值链,可以说全球价值链是当今国家社会的一大热点话题。如 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标题就是全球价值链,里面主要论述了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贸易,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都在研究一套可以测量全球价值链上附加值的系统方法。所以在去年的 5 月和 11 月的两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通过了两个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文件。在我国,去年 3 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将把全球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给出指示。这些都意味着全球价值链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全球价值链研究,强力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GVC(Global Valve Chain)是研究国际化的一种说法,产业集群是 GVC 下的一种现象,我国也广泛参与了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很多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可以说全球价值链是我国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的一个外部原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参与全球价值链上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就是经常说的“低端”问题。我国劳动力价格低的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可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上,但也同时这种比较优势使得我们只能从事低端生产,在无法开拓新的比较优势时,只能在低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获得的利润越来越薄。随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一些后发国家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崛起,国际厂商正在加速转移出我国,使我国产业集群遭遇着外资撤离,集群衰落的现象,迫使我们必须要解决这种问题。从国外经验看,一些优秀的产业集群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它们能够不断创新,通过创新它们或是垄断了某项技术,或是建立了品牌,从而始终保持着竞争力。所以我国也应该向它们学习,把自主创新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持久发展的根本来源。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自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诞生以来,关于两者的研究层出不穷,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也随之水涨船高。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有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问题,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有集群的升级问题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活动,然而在中国产业集群内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事的活动还是比较低级的,缺乏和发达国家企业竞争的能力。因此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应该是集群的升级和持久发展问题,而创新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法则。所以对GVC 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升级,继而持久延续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GVC 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动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特定环境进行的。陈朝晖(2008)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动力来源于与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关系上的竞争。因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实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治理关系博弈,而这种博弈的结果就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卢宁、李国平、刘光岭(2010)用 1998-2007 年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自主创新在支撑发展能力、辐射能力和自网络能力上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陈继勇、雷欣、黄开琢(2010)为了对自主创新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首先采取多维指标衡量来评估自主创新能力,然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自主创新对 FDI 有积极影响,说明外商进行投资方向选择的时候,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罗勇、曹丽莉(2008)认为创新如同是国家的发展动力一样,也是集群发展的动力,一个集群要想永久生存下去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改变我国在 GVC 上的位置——从中间向左边移动,才能实现集群的创新升级。朱瑞博(2011)总结国内外经验,发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为跨国公司早已在世界市场上构建了强备的防护措施,抵制其它企业进入利润较高的环节,一般企业若没有在创新上具有实力,是很难突破这些抵制措施,成功开辟自己的更高位置。王金波(2014)认为伴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不久的将来生产要素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重新的配置,只有制造业的突破才是中国保持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手段,因此自主创新必不可少,由要素推动发展向创新推动发展转变。张二震,戴翔(2015)认为全球价值链上的最大风险不是“低端锁定”而是从价值链上被剔除出去的风险。因此,我国在引进先进要素的同时还要整合这些要素进行创新。
二、GVC 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创新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Nelson,Winter(1982)发现创新具有公共品属性,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创新者不能得到创新活动的全部收益。Nadiri(1993)也有相关的经验结论:R&D 私人回报率大于社会收益率,知识一旦创造出来,几乎都能免费使用,这对“搭便车”产生了强烈激励,因而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Griffith 等(2000)用 1974-1990 年 12 个 OECD 国家的工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创新的作用如同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一样,可以加快创新进行的速度,加快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瑞典地理经济学家阿歇姆(Asheim,2003)说在一个集群内有没有公共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Arvanitiset.al(2009)认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机构的合作程度对它的创新有正向作用;同时 Antonioet.al(2010)研究香港制造业时指出企业应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紧密的交流渠道,因为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产品创新与绩效有正向作用。Kaasa(2009)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企业通过非贸易形式建立起的一系列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
第二章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情况
全球价值链指一项商品或服务从设计研究出来到最终被消费,中间包含的一系列环节不限于在某一个企业或国家发生,而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或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来生产,实现该环节在该企业或该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我国代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纺织、服装、鞋帽等,现在也从事一些加工、制造、组装和装配等活动,这些虽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活动,但在本质上却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因此也将其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活动,也包含在劳动密集型活动中。总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文研究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状况,因此借鉴曲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分为: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7 大类。表 2-1给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些经济指标,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些特点。
从表 2-1 看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就业人数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说明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表 2-2 给出了 7 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额及其所占的比重
从表 2-2 看出,2011 年和 2012 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其中纺织服装产品所占出口份额最大,其次是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皮革和鞋业,然后是家具、文体用品,最后是木制品。本文的案例选取服装和五金这两个行业所属的集群进行研究,因为它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份额最大,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为了分析的广泛性,下面的现状分析则选用鞋业和家具为例进行描述,因为鞋业和家具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所占份额居中,而且也是我国比较有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对它们进行分析能够较全面地把握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整体状况。
.......................
第二节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现状的定量分析
由前文所述,本文选取鞋业和家具产业集群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进行定量分析。
一、我国鞋业产业集群现状
(一)鞋业的描述性统计
1.产量
从上图可看出,总体上我国鞋的年产量从 2009 年以来是逐渐递增的。2009年鞋的年产量为 35 亿双,以 2009 年为基年计算增长率,2010 增长了 18%,产量达到 42 亿双;2011 年又比 2010 年增长约 20%,产量约为 43 双;2012 增长率为26%,产量为 45 亿双;2013 年增长约 38%,产量达到 49 亿双。
2.出口量
我国不仅制鞋产量巨大,而且制鞋的出口数量也很大,并且在不断上升,下给出了我国最近几年制鞋的进出口额。
如图 2-2 所示:2009 年我国鞋业出口额为 280.34 亿美元,2013 年出口额变为 507.65 亿美元,在这五年期间里,出口额增加近一倍。这可能主要因为我国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丰富,但随着劳动力的价格上涨,这种优势可能会下降。
.........................
第三章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 SWOT 分析...........22
第一节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优势............ 22
一、人口众多.................... 22
第四章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 26
第一节 GVC 动力机制的影响............... 26
一、GVC 动力机制的内涵 .................... 26
第五章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案例分析 .... 33
第一节江苏常熟服装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分析 ............. 33
一、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现状..............33
第五章 GVC 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案例分析
第一节 江苏常熟服装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分析
一、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现状
(一)常熟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常熟是江苏省苏州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在上世纪 50-70 年代的中后期,国内的成衣制作起步,常熟依靠其特有的服装历史和服装文化,也加入了服装制作的行列。改革开放后又承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获得大量的外贸订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服装产业集群之一。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各环节分布情况见表 4-1。
据常熟市市长王飏介绍,截止 2014 年 5 月,常熟市从事纺织服装的企业共有 3500 多家。由常熟统计年鉴得知,2014 年常熟的进出口总额为 201.8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8.3%。其中,进口 76.27 亿美元,增长 9.2%;出口 125.53 亿美元,增长 7.8%。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本文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自主创新是改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出路。从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渐减弱,这种方式不可持续。如若再不改变这种低位置的状态,不仅将会被永远锁定在此,还有可能会被排除全球价值链之外。
第二,在不同的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下,我国劳动密集型集群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式也不同。处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链上,就决定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在创新的时候应偏重流通领域,关注品牌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处于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最好采取二次创新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
第三,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难度。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存在市场型、关系型、领导型三种治理模式。市场型下产业集群进行创新受到的阻碍就少,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在市场型模式下,集群内的信息、资金、要素等能够实现充分自由的流动。集群内的企业可以灵活的选用自主创新的方式,当然市场型治理模式下最有力的自主创新方式当为原始创新。领导型治理模式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采取自主创新的最好方式为二次创新,关系型治理模式下最佳的自主创新方式为集成创新。
第四,全球产业转移也会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当地产业的转出可以淘汰落后低效率的环节,集中资源发展本地优势环节;产业的转入又给当地带来了新鲜的资本和技术,供当地学习和模仿。这些都有利于本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
第五,大企业有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大多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可以说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地下,有很大一部分是缺少有能力的大企业的缘故。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所以提高我国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
第六,政府和中介组织同样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产生了很大影响。政府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都会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该战略将中国对经济一体化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为配合该战略的实施,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等相关机制正在稳步推进,标志着中国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事实上,"一带一路"除了做到区域间基础设施提升,做到互联互通之外,重点仍然在于加强投资和贸易便利措施,打造高标准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网络。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广泛参与竞争,使得自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东亚地区的第一大经济体,己经成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网络的中枢。在中国的积极主导和倡议下,东亚地区已经形成了"10+1","10+3"等经贸合作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建设。然而,东亚经济一体化从来都是开放的东亚一体化,美国同样在东亚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美国政府重返亚太策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刺激美国的出口,提振美国经济,遏制中国在东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为,美国极力谋求TPP的成立,以此将中国排除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外。因此,目前正在稳步进行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将继续面临向也力和离心力的影响。
回顾历史,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区域内国家诸如泰国等国遭受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打击了区域内的发展果实。当时,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等一系列措施,为稳定区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东亚国家的广泛好评。经历过此次金顧危机,东亚众多经济体认为,有必要建立区域型的合作组织,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才能在全球经贸规格的制定中掌握话语权。今天,东盟、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相继与中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此外,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正在积极协商谈判之中。有经济学家认为,凭借"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将围绕自身的核心利益,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我国消化过剩产能,带动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利于中国的崛起。
......................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方法
本文将综合回顾和分析既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包括传统的"雁阵模式"理论,也将分析最新的"新经济地理学",结合不同时代的经济理论,考察东亚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内在机埋和原因,同时将进一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及跨国投资理论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去与现在。本文将利用雁阵模式机理图、产业转移机理图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机理图,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从贸易、投资等角度联系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理论分析其内在作用机理,阐述东亚经济一体化演变路径。
(二)实证研究方法
1.描述性统计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库,搜集了最新的贸易与投资数据,整理汇编,做成图表,将从直观上理解东亚经济一体化现状和我国所处的地位。
2.计量方法
本文对中国、东亚及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区域性分类,采用最为宏观的GDP数据,利用VAR模型对彼此间发展的贡献程度与促进程度进行测算。本文的一个主要贡献就在于将从实证角度说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程度化及未来发展趋势。该模型可以克服往单方程模型的缺点。首先,单方程无法检验冲击带来的后果,而VAR模型却可以分析送些冲击的影响。因此,这一方法在检验区域一体化及全球一体化方面十分有效。通过检验区域冲击及全球冲击,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推断出某个经济体如何对上述冲击进行反应。第二,传统的单方程只能衡量协同运动,利用VAR模型,我们可以量化出沖击的大小及特定冲击产生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区域经济总量增加1%时,某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会如何进行变化。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分析出国家之间彼此的依赖程度与关联程度,这个是单方程中的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无法得到的结果。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内外文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人认为就是区域内的国家之间彼此之间放弃与让渡一些主权,共同成立超越国界的领导机构,统一区域内国家经济等相关政策,为成员谋取福利和应对外界的挑战。从欧盟一体化进程来看,这一定义较为符合一体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质。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也备受学界瞩目。从欧盟的建立,再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各国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无不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动再现。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可进一步扩展经济学的发展,在现实中也将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政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硏究现状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惇,不同学者在不同的年代对其发展规律都有着自身的经验总结。
Peter(1990)在他的《从经济学视角看一体化》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及原理。认为按照要素流通程度等差别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分为六种形式;(1)特惠贸易协定(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联盟和(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于此相对应,每种形式的一体化形式都有一个特殊的理论。中国经济学者陈岩(2001)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特定经济活动的发生顺序直观上阐述了经济一体化如何推进的问题。具体而言,随着贸易的稳步推进,投资与贸易一体化将随之跟进,为了便于贸易和投资的发生,金融一体化将成为政府间的主要议题,进而经济一体化最后甄入政治因素,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学。
.......................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价值链和产品内贸易视角分析了当前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程度。
一、从价值链和贸易视角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
Brunner认为,东亚在区域内及全球内的比较优势在于其如何改善并积极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东亚未来将更加注重市场的重要性,对于资源及劳动力的获取将处于次要地位。通过产业间及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促进该区域的经济一体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化经济体进一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和更高的消费需求,欠发达的经济体将受益于较为发运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流入。随着在区域联动和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彼此之间将进一步享受比较优势带来的福利。即东亚的区域内FDI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倾向于投资于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和产业。
Fukao基于理论视角和实证视角对垂直的异质性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后发现,产业内贸易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可W通过降低FDI及贸易交易成本。当FDI的成本居高不下时,两国么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将对垂直的异质性产品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为什么东亚地区的产品内贸易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Athukorala等基于增广引力模型,进一步细分了产品的分类标准,研究了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问题。结果表明,东亚形成的生产网络和分工对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Kawai(2004)认为,大量的FDr流入东亚经济体的重要推动者就是跨国公司。这些FDI在东亚地区导致了行业内贸易的发生,而且使得东亚区域的劳动分工更为有效,也让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跨国公司利用东亚区域经巧体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将公司不同的生产过程设在不同经济体,由此进一步发展了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供应链。这种策略导致了东亚地区在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制成品方面产生了垂直的行业内贸易,这也就使得东亚地区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因此,FDI和贸易的相互作用加强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
....................
第三章东亚经济一体化内在理论分析...............19
第一节从传统视角看东亚经济一体化............19
上、雁阵模式视角下的东亚经济一体化..............19
第四章东亚经济一体化现状统计分析...............31
第一节东亚经济一体化演进过程..............31
第二节从贸易和投资视角看东亚经济一体化..............33
第五章基于VAR模型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探究...............43
第一节VAR模型的介绍................43
第二节VAR模型在本文的应用..............43
第五章基于VAR模型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探究
第一节VAR模型在本文的应用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实证上检验东亚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尽管东亚经济体在区域层面W及全球层面都进一步融合,但融合程度及其后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评估。本文的一个主要贡献就在于将从实证角度说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该模型可以克服以往单方程模型的缺点。首先,单方程无法检验冲击带来的后果,而VAR模型却可以分析这些冲击的影响。因此,这一方法在检验区域一体化及全球一体化方面十分有效。通过检验区域冲击及全球冲击,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推断出某个经济体如何对上述冲击进行反应。第二,传统的单方程只能衡量协同运动,利用VAR模型,我们可以量化出冲击的大小及特定冲击产生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区域经济总量增加1%时,某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会如何进行变化。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分析出国家之间彼此的依赖程度与关联程度,这个是单方程中的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无法得到的结果。
........................
第六章硏究结论和东亚经济一体化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原理,结合贸易和投资等视角直接反映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用VAR模型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中国、东亚经济体和世界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的作用机理和贡献大小,由此得到本文的最终研究结论。
一、开放的区域主义不可或缺
中国经济的增长、其余东亚经济体经济的增长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一致。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无论得到怎样的加强,必须以包容的也态参与到全球竞争格局中去。
二、美国是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东亚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世界经济对整个东亚的影响逐渐加深。近年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向区域经济靠拢,他们到底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因素还是阻碍因素,这还要看东亚自身中的中日韩三国是否愿意承担起一体化共同领导人的角色,趋利避害,实现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三、中国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中国在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地位逐步加强,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一直以世界共同发展为己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发现,东亚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因此,所谓的中国发展威胁论并不成立,因此,尤其是东亚区域的国家应各自加强政治互信,努力推进双边或多变的经济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问题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和科技的快速更新,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也积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一方面各国的经贸往来由多边的WTO组织向区域合作发展,例如中韩建立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双边合作、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的"跨大西祥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这些区域合作协议为国家间的投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及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同时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本国的优势产业输出国外,解决内部产能过剩问题,汲取先进技术以适应科技发展步伐。
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应抓住契机,鼓励国内有实力的蓝业"走出去",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科技进步和产业调整。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投资流量继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位,投资流向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技术贸易也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技术出口合同为2207项,总额达到54.60亿美元,与2006年的11.64亿美元相比增加了3倍多。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技术转移活动逐渐增多。例如,联想、海尔通过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增加了海外产品销售渠道,扩大了全球市场份额,成为国际市场的领跑者;新疆金风科技利用对外投资与德国VENSYS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实现双方技术优势互补;此外,我国的--些技术水平较高且产能富余的行业如风电设备制造、光伏电池、多晶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边际产业释放国内过剩产能,延长产品周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外投资技术转移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优势不明显,输出技术生命周期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移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国际技术转移人才等。
......................
1.2论文结构与硏究方法
1.2.1论文结构
由于缺乏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本文主要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支撑,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释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概述内容、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分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技术转移理论。
第三部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现状和问题。此部分通过捜集整理跨国并购研发的相关案例,利用科技指标及相关数据库中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特征、效应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为美国与日本国际技术转移策略分析。该部分就美日对外技术控制、技术转移定价、技术跨国研发及技术保密等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外投资维持技术优势、提高技术水平的经验。
第五部分为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该部分在考虑国内外因素及借鉴美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技术转移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
1.2.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技术转移、对外直接投资及技术转移效益,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中技术转移等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动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输出"等主题做出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整理并评价了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指出了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技术指标分析法:本文结合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OECD数据库及中国科技统计中的相关科技指标进行分析。用"研发费用"、"研发投入强度"反映研发能力,"论文数"及"专利数"代表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人员人数"、"科研基础设施"反映科技环境,"技术产品"、"技术合作"代表技术管理。
(3)对比分析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国主要是中国,但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对外投资中的技术转移优势和问题,本文切老牌"走出去"国家美国、日本作为参照国。在比较分析了美日国际技术转移成功经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后,技此为基础提出解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问题的对策。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跑是不同经济体或者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水平差别,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总体技术水平上,而且也体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上。技术差距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显著,但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技术差距。
英国学者波斯纳(Posner)于1961年创建了国际贸易技术羞距模型。该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科技水准在逐渐地提高,但是各经济主体之间因技术创新能力不同而形成了技术差距,技术创新国凭借比较优势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出口的扩大,技术领先国贸易收益率会呈下降趋势。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技术领先国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转移技术。同时,其他国家受技术示范效应的影响,会开发出相似的技术产品。这样两国间的技术贸易越来越少,直至贸易终止,最终两国间的技术差距也将消失。技术差距存在的原因,一方面由韦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跟进和创新上滞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为维持或提高竞争化势,而不断寻求差异化技术创新。
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输出技术一般是依托技术差距,利用技术优势得实现的。本文在簡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效应"及"美国国际技术合作模式策略"时,是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的。当交易双方存在技术差距时,我国企业将利用技术优势输出技术产品并带动产业升级。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它们作为技术领先的经济个体在国际技术转移中更倾向于维护这种技术差距,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方式,整合优势,减小技术外溢。
.......................
2.2技术生命周期论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Vemon)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于1966年创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此后,维农与基辛(Keesing)、格鲁伯(Gmber)、麦塔等经济学家将该理论引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领域,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某项新技术或新技术产品在国际间转移的规律,及该项技术转移或技术产品转让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流向的影响。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同商品一样,会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和完全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A)具有新技术垄断优势,成功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寻求新技术产品出曰到后起生产国(B);产品成熟阶段,B国通过多种方式开始对新技术产品模仿生产且模仿时滞逐渐消失,A国技术产品生产减缓且出口增长率下降;产品标准化阶段,A国新技术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攀升,导致生产规模萎缩,而B国掌握了该技术并与A相比具有成本优势,其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C);在产品完全标准化阶段,A国生产规模急剧缩减,成为该技术产品的净进口国,B国由于成本上升而导致生产和出口减少,C国开始掌握生产技术并凭借劳动力和市场优势进行大规模生产,最终A国和B国都成为净进口国,C国成为净出口国。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技术转移规律同样可解释中国跨国企业技术转移行为,在本文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的内容选择"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的途径选择"方面。在技术转移的内容方面,我国企业通过输出不同阶段的技术实现不同的目的。向中亚、非洲等技术落后的地区转移标准化或完全标准化阶段的技术期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转移发展成熟阶段的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转移创新阶段的技术以实现协同效益。在技术转移的途径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创新阶段的技术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合作联盟的方式。
........................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现状和问题...........11
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11
3.2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14
4美国与日本国际技术转移经验...........29
4.1美国技术转移经验.............29
4.1.1技术转让定价............29
5对策建议.............40
5.1宏观层面.............40
4美国与日本国际技术转移经验
4.1美国技术转移经验
2013年美国PCT专利申请数为60066件,每千名在岗人员中研发人员为8.09,其科技实力远甚于中国。在国际投资中,技术优势明显的美国跨国公司对外转移技术时,更注重技术保密和利用内部转移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本节主要从技术内部转移定价、技术垄断和国际技术合作模式几个方面分析美国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技术优势维侍和降低税务提供参考。
4.1.1技术转让定价
随着全球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之间的无形资产转让活动更加频繁,如何制定有利的技术转让定价策略成为跨国公司和各国政府极为关必的问题,这主要因为不同的转让价格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的税收。
(1)跨国公司差别定价策略
美国作为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老牌国家是无形资产最大净出口国,其跨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技术转让定价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为减轻税务负担,美国跨国企业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与疏漏采取技术转移差别定价法。
根据2013年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美国跨国企业平均40%的利润集中在百慕大、爱尔兰、荷兰等税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内部资产转移的主要动机是转移利润以调节税收。因此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采取差别定价是美国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定价的主要手段,这一特征在亚洲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亚洲,首先美国企业在低税率国家或地区建立实体子公司,在高税率国家或地区设立分部,然后母公司低价将技术转让给低税区的子公司,再由子公司高价将技术许可权授予高税率区的分公司,分公司再向子公司支付较高的许可费。公司利用差别定价可将高税率区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区的子公司,实现避税目的。(如图4-1)
.......................
5对策建议
5.1宏观层面
5.1.1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分工协作体系
科学的研发机制可有效的促进国家技术创新。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合作层次比较低、各合作主体分工地位不清晰、未形成创新合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
(1)明确合作主体地位和创新责任
首先,政府部口要做好科技创新导向和服务工作。政府部口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规划各个阶段的研发方向、领域和重点突破的技术项目,为企业和高校的研发活动指明方向,避免研发内容重复和资源浪费;同时,政府应建立配套的评价体系,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向产业和学界传递信息,监督和约束各个环节,使企业和高校的研发成果符合技术标准,推动高质量技术的研发产出;此外,政府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协调研发经费在产学研各方的分配,简化科技转化和创新项目的程序,积极寻求与外国政企或高校建立技术合作项目或进行技术交流,为跨国技术转移创造机会。
其次,企业与国内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分工完成研发任务。研发活动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目前,国内研发经费使用情况为民&D经费主要流向实验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费用投入在15%左右,其中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侧重于试验发展研发,高等学校主要从事应用研究。中国产学研主体的特征是:企业拥有丰畜的研发经费且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公共研究机构和高校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其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科技科技人才和以论文形式存在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加大基础研发投入,结合科技创新主体的优势特点,调整各自在产学研体系中的研发分工,有效提高创新效率。企业、学校及公共研发机构要政府科技政策为指导形成以论文企业研发为主,大学和政府机构的研发为辅的合作体系。在创新链的前端即基础研究阶段以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发为主,在风险较大的应用研究阶段以政府科研机构研发为主,在开发阶段以企业的研发为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四: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21世纪的社会是集中发展、变革、调整于一体的社会,世界经济不断向多极化、全球化方向延伸,科学技术与文化相碰撞,不断出现新的火花。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项艰巨且紧迫的任务。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文化产业发展更是如火如茶的进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文化产业调整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以此来引导本国经济的发展。总之,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体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中坚力量。
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调整,传统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陆续退出世界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效益高,渗透性强、无负作用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屡创新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文化产业已超越其航空产业成为美国的第一创汇产业。2000年左右,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已经将近占据其GDP的20%。尽管文化产业贸易很高涨,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的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德占据文化产业贸易总体规模的前几位,发展中国家与其差距甚远。
日本是少数的文化产业发达的东方国家,以其动漫产业闻名于世界。自上世纪日本经济开始低迷时,日本就提出"文化立国"的基本方针,经济开始好转,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了其经济的主导产业。最近,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校长杉山知之提出"酷日本"口号,来培养更多的日本动漫迷,通过发展其文化产业来重振低迷的本国经济。市场证明,"酷日本"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皮卡丘逐步取代米老鼠,被美国媒体称为文化产业的"珍珠潘事件"。
...................
1.2文献综述
1.2.1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研究
国内对文化产品贸易现状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李怀亮(2005)《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一书,是国内关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最早的专著。此后,有关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研究如雨后春第般涌现出来。国内学者李运祥、黄娟、杨玉婷、孙俊新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
李运样(2000)从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结构,我国文化产品贸易进出口额,版权所有等文化产品贸易的三个方面探究了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状况,然后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甘为改善文化产品贸易状况提供对策。
黄娟(2009)主要利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辅以林德模型,运用数据分析指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同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之间,实证结果偏离了需求相似理论,黄娟在此基础上探析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原因,并提出关于我国发展文化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杨宇婷(2010)比较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产品贸易。他认为美国在二战期间专心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此后一直处于世界头等地位。但是,我国是从封建社会过度来的,经济、文化、政治备受战争的摧残,经济上尤其是文化贸易方面受到很大的打击,我国应该向美国学习其优秀的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品贸易。王周博对影音等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贸易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比重较小的结论,对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
2相关概念界定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贸易
(1)文化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种。其中,广义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类几千年进化过程中得到的物质上的文化。第二、存在于人类思想中的精神的文化,也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含义。而狭义的文化,经常是指意识形态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宗教和信仰,道德与情操,学术上的思想、文学艺术等其他制度。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被定义为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生产的所有的活动。这个概念阐述了世界各国是怎么样发展文化产业的。但是,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个方面,每个国家的划分是各有千秋的。
(3)文化贸易
国际上的文化贸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定义是:凭借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对文化的内容进行贸易的行为,这里文化产品可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和非核心的文化产品。
为了方便研究文化产品贸易,本篇论文文化产品贸易的概念取自联合国发布,学者林奇翻译来的《2008创意经济报吿》一书,文化贸易一方面指文化服务贸易,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贸易。为了便于研究,本篇论文的文化产品贸易指的是工艺品、设计品、影视媒介、音乐媒介、新媒体、出版物及视觉艺术。
我们进一步又把文化产品划分为附加值低的文化产品和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我们把附加值定义为通过一系列智力上的行为或者人工上的行为、设备上的行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超过原有基础材料的价值的那一部分的价值。我们评价是否高附加值文化产品,主要看脑力行为导致的价值在超出的那部分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具有价值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比较高等特点,例如影视媒介、出版物、视听影音产品等。而低附加值产品指智力创造的价值在附加值中占次要比重,例如手工艺、设计等文化产品等。
本文研究的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主要指以上这些文化产品在国际之间发生的进出口贸易。
.......................
2.2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分析的理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制度变迂理论、平衡发展理论。
2.2.1传统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古典经济学理论之父亚当斯密提出来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一个企业在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时候,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另一种产品上具有相对的劣势,那么,当两个国家在这两种产品上发生贸易时,对两个国家来说是赢利的。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显然是存在漏洞的,无法解释当时不存在绝对优势的两个国家在发生贸易时仍然盈利的现象。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提出来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既两个国家选择生产两个同样的产品生产并发生贸易,一个国家再生产一种产品上的效率比另一个国家要高,而在另一个产品的生产效率要低,若果两个国家各自生产效率高的产品,然后发生贸易,那么对于两个国家来说仍然是盈利的。既具有相对优势的两个国际发生贸易对两个国家来说是盈利的。上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总结了相对和绝对优势理论,提出来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及密集度不同造成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成本也是不同的,在技术密集度高的国家应该优先生产技术密集度高的文化产品,劳动密集度高的国家应该优先生产劳动密集度高的产品,然后在进行交换,那么对于两个国家来说是盈利的。既每个国家应该优先使用要素密集高的要素进行生产,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强调了要素禀赋对贸易结构的决定作用。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的的观点,各国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及密集度不同造成牛产要素的价格和成本也是不同的,从而引起两国贸易的可能。技术密集度高的文化产品成本小、利润高,相反,劳动密集度髙的文化产品成本多、利润小。因此,技术密集度高的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更强。
....................
3.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15
3.1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比较..............15
3.1.1中日文化产品贸易商品结构比较.............15
4.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分析...............24
4.1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机制..............24
4.1.1文化商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机制...............24
5.优化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结构的建议...........36
5.1优化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结构...........36
5.优化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结构的建议
5.1优化我国文化商品契易结构
根据中日文化贸易产品结构比较发现,我国中高新技术文化产品的贸易占比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另一方面,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低效生产方式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制约了该地区的贸易发展水平。我国必须尽快把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提高到资本和知识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层次上来。
5.1.1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提高我国文化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出口文化商品的技术复杂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可以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分配机制,加大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强政府投入,调动狂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例如,对于文化产品创新给予精神和物质激励,在我国道德伦理的评判下,传统知识分子对技术的创新作为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路径,把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奉献评定为最美的道德品质。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的给与精神奖励不太现实,我们要给与丰盛的物质奖励加以配合。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文化产品进出口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专利发明并提高发明专利的授权比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文化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和知识密集度。
小马奔腾收胸从事电脑特效制作的美国数字领域公司便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吸取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品中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文化产品贸易的竞争力。
......................
结论
进入新世纪来,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历程,从起步一直发展至今,也是一段比较艰苦的发展路程。我国从开始提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我国的文化产业就进入了崭新的发展历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产品的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国文化产品类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重要,在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将会步入繁荣发展阶段。
日本是文化产品贸易发展较成功的国家之一,与日本相比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仍然存在不足,在以后我国发展文化产品贸易的道路上,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选取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发现虽然我国文化产品处于顺差地位,但是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度鳥,附加值低的文化产品上面,而且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基数大,经比较研究,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在结构上不合理现象严重。其次,本文也对两国的文化产品贸易的结构在文化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文化贸易的方式结构、文化贸易的主体结构还有文化产品贸易地理结构做了比较分析,深层次挖掘了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运作模式、相关文化产业链条低下、缺乏税收政策扶持、文化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为主导、文化产品需求不足等。
因此,通过与日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今后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本文对我国今后如何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第一、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水平。第二、优化文化产品贸易产业链《、税收政策予引导。第三、注重引进外资、培育民资,促进民资和外资进入国有文化企业。第四、开创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等。我国未来发展文化产品贸易的潜力是巨大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这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不断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及不足就会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五: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型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以WTO为主体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并不顺利,因为成员国太多,议题也在不断深化,让一百多个经济水平、社会价值和传统理念不同的国家达成一致意见实在太艰难。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双边贸易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也在全面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已经签著了12个自贸协定,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贸区有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11月17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2015年6月17日两国共同签署了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自2005年开始自贸区谈判,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历经10年之久,进行了21轮谈判和数十次小范围磋商。中澳自贸协定是一个全面、高质量的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10多个领域,总价值预计超过200化美元。中国与澳大利亚同属亚太国家,自1972年正式建交来,两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现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曰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此次合作使两国关系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次,中澳目前都处于产业升级、政策调整的重要阶段,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澳大利亚丰富的农牧产品和能源有了稳定的市场,中国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多质量好的产品,对两国来说是双赢的。澳大利亚是继新西兰后第二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中新自贸协定2008年正式实施,到2013年两国双边贸易总额为182亿新元,同比增长25%,可以看出建立自贸区对两国的贸易往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中澳自贸区的建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据近年来中澳两国的贸易现状分析建立自贸区的现实基础及可行性,结合GTAP模型预测按照自贸协定降低关税后会带来哪些经济效应,能使两国GDP增加多少,会促进哪些产业的出口,又会使哪些产业受到冲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贸易数据分析中澳两国的贸易现状,然后运用GTAP模型模拟降关税后对两国货物贸易的影响,最后对前文进行总结,提出我国在中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五章,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中澳自贸协定的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这五个方面。
第二章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理论基拙,本章介绍了自由贸易区的定义、自贸区产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GTAP模型的原理、特点及发展历程,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经济基础,此部分搜集整理了两国近20年来的货物贸易数据,最新数据到2014年,并计算了两国的TCD指数和RCA指数,发现中澳两国一直以来的经贸联系密切,而且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两国经济高度互补,而这种互补性能为将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动力。
第四章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影响,本章主要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关税降低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狂会福利的变化,及主要贸易商晶的进出口改变量,分析自贸区建立使两国的哪些产业部门受益,哪些产业部部门会收到冲击。
第五章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这一部分对前面中澳两国的经贸关系基本情况和建立中澳自贸区后的经济效应做了总结和概括,提出我国在中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我国应该采取措施缩减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注意对降税后受冲击较大的产业的保护,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澳大利亚建立更稳定、互信的政治关系。
......................
2.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理论基础
2.1自由贸易区理论
2.1.1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成员国间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组织形式,其中自由贸易区是目前普遍存在、被各国广泛接受的形式。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巧自由贸易协定组成贸為区,区内各成员国间互相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但各成员国仍然保留了各自的对其化非成员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2.1.2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
由于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类似,也会产生静态和动态经济效应,所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以关税同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关税同盟理论于195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提出,维纳研究发现关税同盟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并且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关税同盟的建立才是正效应的。之后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修正完善了该理论,1955年米德增加了贸易创造中的消费效应;1956年格雷尔认为商品间的替代性关系到贸易转移是否会降低世界的社会福利,若商品间存在替代关系,那么贸易转移效应也可能增加社会福利;1957年李普西提出关税同盟理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它对世界生产成本和世界消费效用影响的综合,否认了维纳的贸易创造效应增加社会福利而贸易转移减少社会福利的观点。经过许多学者的补充发展,关税同盟理论现己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并应用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中。
贸易转移效应指在建立关税同盟前,某成员国从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进口某种商品,成立关税同盟后,生产效率较高的该国未加入同盟,进口商品仍需缴纳关税,而成员国间关税取消,从其他成员国进口这种商品的价格更低,从而导致贸易由原来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生产成本较局的成员国进口。从世界福利的角度看,这种贸易的转移造成了枯利的损失,但对于同盟内的成员国,其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确定。
........................
2.2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理论基础
2.2.1几种常用实证模型的比较
常见的用于自由贸易区效应实证分析的模型主要有己拉萨模型、引力模型和GTAP模型,前两种是传统的数量实证模型,对自贸区效应进行事后研究,GTAP模型可用于对自贸区效应的事前分析。
巴拉萨模型假设自由贸易前国家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不变,实行自由贸易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发生变化,用前后的变化量说明贸易的创造和转移效应。自由贸易后区域内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大意味着贸易创造效应,区域外进口需求弹性的变小则意味着贸易转移效应。该模型是局部均衡分析,虽然克服了贸易效应难以计算的问题,但没有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且不能显示具体哪一年的贸易效应明显。
引力模型是万有引力定律在贸易领域的应用,由下伯根和波贺农最早使用,定量分析两国间的贸易量与两国各自的GDP、两国间的地理距离的关系,后来学者又引入了人口变量和虚拟变量,进一步将模型应用来研究自由贸易对区内成员国贸易的影响。引力模型是静态分化可显示具体哪一年的贸易效应明显,但模型假设样本中所有国家都按照相似的路线发展且贸易额不变,这与现实不符。此外,早期的引力模型一直被认为缺乏理论基础。
GTAP模型是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现已成为国内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的主流实证方法,广泛应用于对自由贸易区效应的事前研究。模型的基本要素、国家或地区和产业部门多,其数据库包含各经济体的生产、消费、双边贸易、进出口关税等重要经济数据,并且有专业人员对模型的数据库和运行软件进行不断升级改进,平均每三年一次版本更新。模型简便易操作,因为有自带数据库,使用者免去了搜集数据的繁琐。不同于静态分析的己拉萨模型和引力模型,GTAP模型是比较静态分析,不仅可以分析自由贸易对区域贸易的影响,还可预测成员国福利、就业、要素价格、产业生产等的变化。
........................
3.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经济基础............12
3.1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现实背景..............12
3.2中澳双边贸易情况..............13
4.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25
4.1GTAP模型简介................25
4.1.1模型基本结构...........25
5.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36
5.1结论............36
5.2中澳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37
4.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4.1模型的建模
本文是采用当前最新版GTAP9.0版数据库进行模拟的,该版数据库2011年为基期,包括140个国家或地区和57个行业部门。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对模型的地区和行业重新做了整合分类,将140个国家或地区整合为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表4-1),选择的产品为大米、小麦、其他谷物、蔬菜水果、油菜籽、糖、棉花、其他作物、植物油、牛羊肉、家禽等、乳制品、水产品、烟酒等加工食品、矿产资源、纺织服装、资源加工业、金属及金属制品、交通设备、电子设备、其他制造业、服务业(表4-2),在此基础上对中澳建立自贸区的经济影响作实证模拟。
根据中国和澳大利亚关税减让表可知,中澳自贸协定在货物贸易领域的自由化程度很高,协定生效时双方绝大部分产品的关税都降为0,最终中国97%的产品、澳100%的产品实现完全自由化。为了保护国内某些产业,中国将大米、小麦、植物油、烟草等作为例外产品,不进行关税减免,所模拟时对送些产品不作关税冲击,其他产品的关税降为0,SPS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出口关税也等值减为0。
.......................
5.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5.1结论
通过前文对中澳双边贸易情况和实行自由贸易后经济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中澳自贸协定于2015年6月17日正式签订,预计年底生效,自贸区的建立指日可待。协定涵盖了货物、服务、投资等千几个领域,自由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两国贸易和投资往来的口槛,促进了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此外,中国和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战略国家,两国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发展。
2、中澳建交四十多年来,两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长期稳定良好的经贸关系为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澳的资源禀赋差异大,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储量大,而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因此澳大利亚在资源密集型产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步增加。这一恃点在两国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上明显表现出来:中国从澳大利亚主要进口矿产品、羊毛、谷物等初级产品,澳大利亚则主要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
3、对GTAP模拟结果分析发现,中澳自贸区建立后,贸易创造效应为两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利益,中澳的GDP增长分别为0.02%和0.03%,福利分别增加20.44亿美元和12.88亿美元,同时也会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对贸易结构相似的新西兰等其他国家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六:互补还是替代?中美贸易竞争关系的测度与分析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是世界经济版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占比不足3%,从1978年的3,650亿元起步,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截止2015年,中国GDP已经增长到676,708亿元(图1-1),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上升到15.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2002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而2015年,据EIU数据预测,中国GDP增至美国的64.2%。中国成为亚洲甚至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使得世界为之侧目。
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耍特征就是外贸推动型发展,然而近年来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同时我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经过三十几年的野蛮式增长,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己达4.16万亿美元,扩大了约200倍,中国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心由1978年微不足道的0.8%上升到2013年举足轻重的12%。中国出口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在出口与国民消费、投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我国国民经济迅速腾飞,更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过去三十年的增长是外贸拉动型经济。2000年来,我国GDP维持着8%以上高速増长,2007年到达增速峰值14.2%
.......................
第二节选题意义
理论方面,本文将提出改进的产品复杂度测量方法。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学界对贸易失衡利益分配的多方面研究,研究方法多从统计误差、内需不足、国际分工等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关系,而对于产品的复杂度结构量化研究较少。
关于贸易商品的附加值、技术复杂度指标是度量各国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性的新思路,然而关于贸易品复杂度的测度一直未有成熟的方法。目前的研究通常先入为主,将目标产品根据相关机构的产业指导目录,预分类为高、中、低附加值,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之上分析国家之间的产业和贸易竞争关系。
因此,本文试图从贸易数据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并且能够反映-国贸易实力的产品复杂度衡量指标。很多学者已经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产品复杂度、产品技术复杂度等类似指标,但其实际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待验证。为寻找可行的指标,本文将对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提出的显示性技术附加值指标进行研究,并对其选取的参数进行比较和改进,形成显示产品复杂度指数,同时,使用事实数据验证其指标的合理性。
本文期望基于上述产品复杂度衡量方法,研究比较中美贸易结构,及中美在第三方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合作关系,改变往文献预分类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扩充中美贸易关系研究的文献。
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距离"百年目标"的预期实现时间又更近了一步。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以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具体而言,即在十三五期末(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若要实现第一个奋斗目标,未来5年(2016-2020)内我国的GDP必须维持6.5%的年均增速。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常态下维持并创造我国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中美资易失衡和贸易竟争互补性的研究
随着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扩大,两国贸易和相关的经济活动中的直接摩擦越来越多,并对国际政治环境尤其是东亚地区政治版图形成了微妙的影响,引起学界和政界的不断关注,中外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首先,中美两国统计当局对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与对方有出入,Fung和Lau(2003)认为,中美贸易双边贸易统计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香港的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因而双方的统计数据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经调整后的2002年美中贸易差额比美国官方统计数据要小25%。沈国兵(2005)分别对两国计价差异、运输时滞、香港转口毛利差,及垂直化生产网络的全球布局带动的服务贸易、FDI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中美双方统计差额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考虑以上因素以后,双方的统计数据基本相符。
统计规则和统计差异对中美两国贸易额的扭曲是造成两国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9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的分工引起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差异,也是解释所谓贸易失衡的重要思路。万光彩和刘莉(2007)认为随着国际生产碎片化及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当前的贸易统计体系的数据采集方式却仍然按照原产地原则、跨境原则实行,严重扭曲了国际商业活动的实质,而处于生产网络下游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引入即,因而夸大了其中高端产品的出口额,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安礼伟和马野青(2012)从三角贸易指数测度的角度探索了贸易失衡的源头,证明了中美贸易失衡是一种结构性现象,而非简单的双边贸易问题。
....................
第二节中美贸易结构的研究
我国是最大出口国,然而我国的出口结构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距离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历程。我国的贸易产品因以加工贸易为主、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点,而一直被垢病。关于贸易结构(或贸易技术结构)的测试方法尚未成熟,仍在不断探索中。
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基于特定市场开展了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庄巧,郑学党(2012)通过研究海关编码协调制度(HS)2位数分类产品,发现中美两国产品在智利市场上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初级产品的植物产品、食品饮料及烟草和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工产品、纤维素浆及纸张、机电产品、运输设备。沈国兵,陈芳萍(2014)使用服4位编码数据计算贸易竞争优势指标和相似度指标,研充了中美两国在印度、巴西、俄罗斯市场的贸易竞争关系,表明中美在印己俄市场上不存在显著的贸易竞争关系,但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在3国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动态特征:在印度市场上出口竞争程度最高,竞争性的波动较大:在巴西市场上竞争表现较为稳定,进口产品竞争加剧:在俄罗斯市场上进口竞争程度最高,贸易竞争程度呈增长趋势。
相对于往的研究,本文主要贡献首先在于为研究两国及多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互补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行的测试方法。经过对产品复杂度指数的理论推敲,并用事实数据验证了显示技术复杂度指数(RTV)的合理性,从而推成出新,提出显示性复杂度指数。
....................
第三章产品复杂度和贸易竞争性的测度理论和方法..............12
第一节产品复杂度的衡量.....12
第二节贸易互补性的测量.............14
第四章中美贸易互补竞争性测算与分析.................19
第一节样本及贸易数据说明.................19
第二节产品复杂度计算与验证..............21
第五章中美双边贸易及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性测算与分析.............35
第一节中美在欧盟进口市场份额的竞争................35
第二节中美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变迂比较.............36
第五章中美双边贸易及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性测算与分析
第一节中美在欧盟进口市场份额的竞争
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为美国,而美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为加拿大,此外,就出口目标市场而言,中国与美国也具有高度重合性,欧盟分别为中美两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13、201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占中国总出曰的17.9%、15.9%,而美国对欧盟出口约占其总出口的18.2%、17.1%(WTO数据)。欧盟作为最大的经济化国家联盟的典范也是最成熟的经济化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分析中美两国在欧盟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关系,对研究中美两国未来全球市场的出口互补与竞争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前导性与预示性。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在研究中美对欧盟的出口时,我们仍然采用BureauvanDijk-Chelem国家商品贸易分析数据库的ISIC4位编码数据,文中欧盟的范围包括欧盟全部28个成员国。对比分析时,选择自2002年以来的最新数据,而2002年以来欧盟成员国的数量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减少统计误差的影响。
2002年到2014年间,除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外,中国和美国对欧盟的出口额总体上均逐年増长趋势,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从789.9万亿增长到4074.4万亿,增长了近四倍,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则从1340.0万亿上升到2203.0万亿,涨幅不到一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自2004年开始超越美国,2014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约为美国的1.8倍。
....................
第六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结论
本文通过对ISIC4位数产品分类的复杂度的计算,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出口产品的价值结构及其2002-2014年间的演变考查了中美在欧盟市场上的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和启示:
一、虽然近年来中美贸易存在大额顺差,中国的出曰比美国的出口增长更快,但是根据基于产品复杂度的贸易互补指数,两国的总体竞争程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在ISIC4位数商品分类下,两国出口总额的增长与两国竞争性商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步。
二、虽然中国的总体出口能为在上升,但通过研究不同复杂度的产品上的表现,发现中美两国处于非敌非友的贸易关系。在低复杂度产品上,中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十几年来进一步提高,美国因此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复杂度区间,两者的竞争力相对均衡;然而在高复杂度产品区间,美国始终保持了难以企及的绝对优势,与中国在送一区间内形成明显互补关系。中美贸易在低复杂度和高复杂度产品区间湿示出了显著的互补性,也可理解为中美在这两个区间的出口配置失衡。
三、在欧盟市场上,中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而美国的市场竞争为和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除但美国对欧盟的出口结构与欧盟的进口需求结构更加接近,偏向于高复杂度产品,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结构更加偏向于低复杂度产品,且与欧盟的进口需求结构相距较远。说明中国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出口结构,出口的高速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七:中国纸产品贸易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木质林产品要素流动及产业的转移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变动,自我国经济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已逐渐成为了世界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加工制造贸易国,是初级林产品的加工制造中也和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木质林产品对外贸易是世界林产品贸易的主要贡献力量,是世界林业经济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纸产品是中国木质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在木质林产品贸易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以2014年为例,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世界纸产品贸易额为3511化美元,其中出口1784亿美元,进口1727亿美元。从1992年起,中国木质林产品中的纸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尤其在出口部分与木质家具的出口量与增长速度位于各类木质林产品之首。2014年,中国纸产品出口额达到193.4亿美元,在世界纸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7%的市场份额,而排名第一的德国在国际纸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11%的比例,美国位居第二有10%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世界市场的占比来看,我国在纸产品贸易中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纸产品仍在发展当中,还需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改善的建议,我们还有很大的出口空间去发挥,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中国的主要纸产品的贸易伙伴国是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为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贸易出口容易受到送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例如,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对我国纸产品贸易造成巨大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纸产品对外出口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纸产品贸易利益应该引起国家更多的重视。贸易条件—直以来被认为是衡量国际贸易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各贸易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获利能力的高低,研究我国纸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分析纸产品经济的重要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考察纸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供科学地指导的建议。同时由于我国纸产品对外大量出口,同样也冲击了其他国家纸产品行业,致使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对我国纸产品的出口加以阻碍。包括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及加设森林认证、雷斯法案等贸易壁垒政策。这也与我国纸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有关。通过研巧分析我国不同品种的纸产品的贸易条件及贸易损益,有助于了解我国纸产品贸易形势,优化贸易条件,以进一步从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
........................
1.2.文献综述
贸易条件这个概念在经济学经典理论文献中很早就己经被提出,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没有引起学者们广泛讨论。直到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发展中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贸易条件才开始被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深入探讨。下面将从国内及国外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
1.2.1.国外学者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贸易条件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之一:《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这本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他认为:"通过两个国家的比较成本可确定贸易条件的水平。"但是,他的理论只能确定贸易条件所处的范围,而不能确定其具体的大小,这一局限性推动了后续贸易条件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提出了"提供曲线"的概念,通过几何推导确定出均衡值,最终解决了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从现有的文章资料来看,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大方向来对于贸易条件问题进行的研究的。它们分别是贸易条件的确定、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等问题展开。
1.2.1.1贸易条件的确定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大卫李嘉图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证了均衡价格贸易条件的存在条件,证明了在贸易发生时,均衡的价格贸易条件将存在于两国的比较成本比率之间。而一般学者认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虽然确定了贸易条件所在的上下限区间,但理论本身是并不能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性因素的。因此,李嘉图模型的观点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另一位经济学者Negishi并不认可这种传统的观点,他认为只要运用成本价格关系,李嘉图理论就完全可以确定贸易条件,而无需求助于需求因素。从总体来看,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并非没有用处,它虽然没有解决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但是他奠定了贸易条件研究的基础,为后人研巧贸易条件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贸易条件的概述
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贸易条件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交换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在国际市场中参与国际贸易获利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是通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该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获利变动情况。
假如两国贸易条件相等,也意味着两国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是对等的;如果贸易国用更多的出口换取更少的进口利益,则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贸易国用更少的出口换取更多的进口利益,则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常用的贸易条件衡量指标有三类;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其中要素贸易条件可以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下文将对以上三类贸易条件做简要介绍。
2.1.1.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亦可以称为净贸易条件,它表示贸易国进出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用来说明出口单位价值的商品可换回的进口商品的价值。价格贸易条件能够直观的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利的变动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变化。
NBTT=(Px/Pm)*100
.........................
2.2.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理论分析
2.2.1.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用经济增长来定义某段时期内一个国家劳务产出及实际的货物产出的增长。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现为向外扩张的曲线。在经济学理论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具有复杂性的,不同的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差甚远。首先资本要素的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当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时,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则会增加进口部门的产出,减少出口部门的生产量,价格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其次当劳动力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时,会引起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进口部门的产出相应的减少,贸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将会有所恶化;最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积累两大因素同时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时,价格贸易条件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商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待确定。
经济増长除了由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要素推动外,技术进步也会导致经济增长。不同的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増长在具体分析时更具有复杂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变动,从而引起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首先,技术进步属于基本节约型时,发生在进口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其产出增加,与之相对应出口部门的产出降低,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而发生在出口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对两个部口的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其次,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时,发生在出曰部口的劳动型技术进步会使得贸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而发生在进口部门的劳动型技术进步对两个部口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需要具体讨论。最后如果技术进步是属于中性的,中性技术进步发生在出口部门会增加其产出,从而减少进口部门的产出,会出现贸易条件的恶化;与之相反,中性技术进步如果发生的部口是进口部门,则增加了进口部门的产出,减少出日部门产出,最后使得贸易条件改善。
.......................
3.中国纸产品的贸易现状..............17
3.1纸产品贸易额..............17
3.2.纸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17
4.中国纸产品贸易条件的测算..............28
4.1.测算方法................28
4.2.测算结果分析..............28
5.中国纸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5
5.1模型的建立...........35
5.中国纸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变量的选取
在上文中,作者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做了理论部分的阐述。在本章节中,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影响纸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进行实证部分的研究。结合一些学者在研究贸易条件实证方面的经验及纸产品贸易自身的特点,本文一共选取了六个变量。
Y:价格贸易条件,通过上文章节己经测算出来的价格贸易条件可得。
X1:经济增长,用中国相对于国外的GDP来表示。国外的GDP用世界的GDP与中国的GDP相减得出。中国和世界的GDP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X2::FDI外商直接投资,本文采用的是造纸行业三资企业的总资产在造纸行业所占的比重来表示FDI。该项数据也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X3;劳动生产率,通过造纸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例得出。该项数据来源于《中国轻工业统计年鉴》
X4;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由于前文己经计算出纸产品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我们根据公式通过计算两个指数即可得出需求价格弹性。
Xs:进口关税率,由于行业的进口关税率不能从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本文进口关税率的数据是从《造纸信息》和造纸行业分析报告中收集而来的。部分缺失的年份则通过部分产品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另外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只选取进口关税率而未选择出口关税率作为解释变量。原因在于目前中国主要纸产品贸易主要出曰国均为WTO成员国,在关税水平上已经保持着较低水平,而且鉴于出口关税的多样性,在量化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未能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
X6:汇率,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人民币的市场汇率。
为了便于数据分析,克服样本数据中的异方差问题和避免数据协整关系的变化,我们对以上的数据(除了Xs以外)取自然对数。
.....................
6.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纸产品贸易条件的研究结论
根据本文对于纸产品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纸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问题。下文将结合本文对纸产品贸易条件的研究结果及现阶段发展的状况总结出纸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6.1.1.纸产品总体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首先从定性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纸产品的总体价格贸易条件是在不断恶化的。1992年W来我国的纸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只在1996年到1999年间是改善的,其余年份都处于恶化状态,特别是2007年纸产品价格贸易条件仅达到69.1的水平。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现状。从具体的分类来看,2014年新闻纸、包裹和包装纸及纸板的纸产品分类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超过100已经是改善的状态;而印刷纸和书写纸、家庭用纸及其他纸产品的贸易条件都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贸易条件恶化的状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仅仅在60左右的水平徘徊。特别是其他纸产品的分类更是长期处于恶化水平目前的价格贸易条件只有48.8。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6.1.2.纸产品赏易结拘不合理
我国是世界上纸产品第H大贸易出口国,但是纸产品贸易结构还不太合理。一方面在我国纸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纸产品的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并且贸易差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就2014年而言,中国纸产品出口额为185亿美元,进口额只有44.7亿美元。出口额是进口额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纸产品进口贸易伙伴国当中,我们对日本和美国的纸产品依存度较大,特别是日本。2014年我国从日本的纸产品进口量达到11亿美元位居进口量第一,占到纸产品总进口额24.6%的。中国将近四分之一的进口纸产品都是来自于日本。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情况来看,中国很大一部分的消费者对于日本的母婴产品,生活办公用纸情有独钟而不愿意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长此以往,是很不利于中国纸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八: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比较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金砖五国(BRICS)"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国家姐脱由各国名称首字母组成,被形象的称之为"经济之砖",由吉姆奥尼尔(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首次提出。2009年,四国共同发表了第一个联合声明——《"金砖国家"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代表着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形成。2010年,南非加入后,正式形成"金砖五国"。2013年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被称为金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分水铃。他们一致认为,要想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必须深化彼此之间的合作,争取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复苏,而是普遍乏力。让各国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为之震惊的是,金砖五国"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却迅速从危机中复苏,拉动全球的经济增长。这一强劲之势让发达国家开始担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由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砖国家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但是产业和经济结构不同,各国都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向了复兴之路。
伴随着各类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我们还面临着禽流感、瘦肉精、疯牛病等动物疾病和食品安全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以美、日、欧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采取措施,通过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和进口门槛。食品问题离不开农业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同时,再次引发了各国学者对农业问题的重视。金砖国家成员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利益,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伴随着全球经济冲击,金砖各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因此受到冲击,波动不断。因此,如何提升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成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研究金砖国家农产品増长波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如果农产品出口增长通过集约边际实现,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但是如果更多的通过扩展边际实现,就会相对稳定。在研究贸易产品进入市场问题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贸易产品退出市场的问题,它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出口增长波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从出口产品的生存时间角度进行分析。因此研究农产品出口关系持续时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农产品的市场退出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农产品的出口增长方式。
.....................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二元边际内涵界定
本文借鉴了钱学锋、熊平(2010)有关二元边际的定义;集约边际指一国产品出口在数量上的扩张,而扩展边际指一国产品出口在种类上的增加。如果一国出口增长通过集约边际实现,将会极易受到外部各种冲击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而最终导致一国贸易的恶性增长。但是,如果一国的贸易主要沿扩展边际增长,将会在增加该国贸易量的同时增加贸易品的种类,促进该国的贸易多元化,改善贸易结构。
1.2.2出口关系持续时间内涵界定
贸易关系是指一国的某一产品从开始出口到某一市场到停止出口到该市场所经历的状态。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则是指该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在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存在频繁的贸易关系开始和终止现象,而传统的贸易理论忽视了这一微观现象。随着贸易关系在某一市场持续时间的增长,产品退出该市场的风险逐渐下降,本文采用生存函数来探究这一问题。
.....................
2文献综述
2.1金砖国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研究
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题,目前国外学者对金砖国家的研究大都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高盛在200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BRICs将和美国、日本一起,构成未来世界经济的前六强。尽管前路茫茫,但是凭借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时至今日,这五个飞速顺起的发展中大国,己经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发展的格局,因此,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Armijo(2007)也认为,金砖国家人口规模庞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将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改变世界格局。
与之不同,国内的文献主要侧重于金砖国家中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研究,例如中印、中俄、中巴。在研究中印两国的贸易问题时,成蓉、程惠芳(2011)认为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是商品贸易,而印度则是服务贸易,因此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而李春顶、彭冠军认为,中印两国的贸易以互补性为主,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在中俄两国的贸易方面,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并没有较为统一的结论。丁振辉(2010)、杨希燕、王笛(2005)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宋志刚、韩丽丽、魏浩(2010)则认为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强度较局,但是贸易互补性不是很明显。徐坡岭、贾春梅、徐纪圆(2014)发现两国存在比较优势固化和价值链分工地位固化的问题。在中巴两国的贸易方面,呂宏芬、俞拷(2012)指出中己两国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结构差异明显,因而合作的互补性较大,竞争性较小。魏浩(2009)发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有下降的趋势,并提出可以发挥澳门的中介作用,建立合作平台。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国内与之相关的文献研究还比较少。武敬云(2011)指出中国南非之间的贸易关系总体互补为主,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蔡春林(2008)首次比较分析了中、印、俄、巴四个国家之间贸易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了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张幼文(2010)在"金砖四国’’的由来及其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中指出,金砖国家的经济各具优势,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从而使他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性。在武敬云(2012)的文章中进一步发现金砖国家贸易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但总体上不够紧密。杨广青等(2014)指出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由于缺少明确的分工,容易引发产业内贸易竞争。
......................
2.2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的高级化和分工的细化,对金砖国家的研究开始着眼于对具体贸易部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
首先,对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的研究中,侯文卓、赵俊平(2013)研究了金砖国家各自在不同的服务业领域所具有的优势,方晓丽、姚海棠(2013),郑峰、冯跃(2011),冯跃(2009)等人的研究角度与么类似。蒲红霞、马霞(2015)发现金砖国家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互补性强,传统服务业则是竞争性较强。骆晓婷、聂联(2011),杨浩、秦嗣毅(2011)从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为角度出发,比较了生产性和金融性两种服务贸易。
其次,对金砖国家货物贸易的研究中,薛荣久(2012)认为五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刘岩、王健(2011)将金砖四国的货物出口额的变化分解为需求效应、产品效应、市场效应、竞争效应。聂联(2013)、侯敏(2014)等分别以创意产品贸易和矿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各国在不同类型的货物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随着各国对农业问题重视度的提高,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渐有起色。这方面的文献集中在三个角度:第一,研究各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第二,探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和合作空间;第三,对比两两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
....................
3基于二元边际视角对出口增长方式的比较分析.............12
3.1二元边际分解的理论基础................12
3.2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简单测算.............13
4基于出口关系持续时间视角对出口增长方式的比较分析.............28
4.1出口关系持续时间的理论基础及模型设定.................28
4.2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关系持续时间的实证分析..............30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9
5.1研究结论...............39
5.2政策建议.............40
4.基于出口关系持续时间视角对出口增长方式的比较分析
4.1出口关系持续时间的理论基础及模型设定
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大量的分析都讨论的是产品进入市场问题,但是对产品退出市场的问题却少有讨论,因为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现实贸易实践中的"零值"现象。根据传统理论假设,贸易关系一旦建立,便会长期的维持,但是实践证明却不是如此。近年来,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发展,并提出了很多新的假设,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例如:信息搜寻成本、维持出口的成本等,可以从理论上帮助我们理解出口贸易持续时间问题。
首先,是出口企业搜寻海外市场信息的成本,企业在出口之前无法明确知悉目的国市场的固定成本,因此,很多利润率低或是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在进入市场后,发现其无法支付高额的成本后就选择退出该市场。事实上,短期内出口市场中产品的进入与退出反映了买卖双方搜寻匹配的过程,缺乏成本信息的企业将出口视为一种信号,发现出曰不能获利便立即退出,进而出现产品的短暂进入。其次,在买方搜寻出口商的信息时,由于对出口商的信息掌握不完全,起初只进口数额较小的产品,此来确定出口商是否有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的实力。第三,如果合同履约环境差,一些分销商将会趁机投机经营而不顾长期利益。此时,出口商只有树立良好的信誉,获得出口商的信任,出口额逐渐增加,时间越长,出口商退出市场的可能就越小。此外,搜寻成本和政策的一致性,产品的质量等都对出口关系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文从两个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首先,从产品进入市场视角,借鉴Hummels and Klenow的分解方法,得出2004-2013年期间金砖各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发现其出口增长源于二元边际的共同作用,并且主要源于集约边际的贡献。在分析金砖国家对九个贸易伙伴出口增长二元边际时,发现对不同贸易伙伴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但是集约边际的贡献还是要大于扩展边际的贡献。在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时,测算出影响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机制及其显著性的不同,指导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根据其作用程度的大小,应该有所侧重。农业经济规模主要作用于集约边际,表明贸易双方的农业经济规模越相似,其消费和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但是,对扩展边际的影响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一国想要提商出口的扩展边际,应侧重于产品的多样化。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比重对农产品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并且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显著。同经典引力模型得出的结论一致,随着贸易双方距离的增加,运输等贸易成本将逐渐提高,将会在越大程度上降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此外,一国的贸易增长中,集约边际所占比重越大,将越容易遭受外部经济的影响,与之不同,扩展边际所占比重的增加,更有利于一国出口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的冲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九:碳关税问题的合法性新析——基于GTAP数据库的政策模拟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人类步入工业化会以来,全球气候条件持续恶化,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做出的评估报告(2007)中可看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在生产生活中对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产生的碳排放。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与部分执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逐渐采取措施,通过国内环境政策"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公约规定所巧的附件一国家有强制性无条件的减排义务而非附件一则无此种义务。
一些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认为非全球性的国内环境减排政策给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带来国际竞争力的损失,提出"夷平竞技场"理论,强调各国对气候变暖的同等责任,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由于节能减排的气候政策会导致碳密集型产业一定幅度的成本上升,如果发达国家实施相关政策而发展中国家未相应实施,那么不同国家的碳密集型产业将会面临不同的成本结构,导致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时的不公平。同时"污染避难所"假说指出环境减排政策的碎片化和非全球化会导致碳排放因此转向发展中国家,当全球商品价格既定时,生产成本决定生产区位。在其他方面的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标准若有差异,那么污染企业就会将生产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污染的天堂,削弱全球碳减排的效果。斯蒂格利茨根据这一假说得出推测,提出了附件一国家由于承担强制减排文务会导致竞争力损失与碳泄露问题。由此,欧盟、美国等国提出针对无减排义务国家进口产品的碳关税,弥补其国内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与全球碳泄露带来的损失。
值得指出的是,公平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绝对的公平中也会隐藏着相对的不公平,同时,一个措施导致的不公平很难从另外一个措施的实施中重新找回公平,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也无法精准判别这种找回的有效性如何,对整个经济系统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所公平角度是一个不容易判别且不够全面的分析碳关税的着眼点。全球产业转移是与禀赋、成本、国际分工、市场等众多因素相联系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与成本相关的环境规制又仅在某一阶段某一国表现比较突出,两者之间关系的显著性与强度还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定,也即碳泄露问题的大小强弱要依具体情境下的实证分析来具体判断。而一国内部的竞争力下降问题也不应成为判别一项提高关税水平政策的合法性的依据,只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因此,虽然碳减排被认为是各国能源战略发展的契机,是推动一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一条路径,但其和碳关税的概念并非完全契合。前者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而后者则是一国单方面实施的征收关税的贸易政策。应将碳减排的合理性与碳关税的不合理性分别对待。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谈判提供据理力争的素材与证据。符合全球按照差异化标准共同减排原则的CC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限制小,碳减排效果明显,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为平和。而碳关税在全球碳减排问题的效果上和CC政策差别不大,更多起到转移国别间碳排放,降低发达国家贸易逆差与全球碳泄露的作用。因此碳关税的主要目的实为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合作应该着眼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包括在逐步推进碳减排政策及参与全球谈判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关税之外的替代措施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担减排责任;在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基础上,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减少碳排量,同时,也要重视技术在减排效果上的作用,推进相应技术的传播、扩散与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为碳关税的不合法性及合理的全球环境合作可行思路提供定量分析基础上的证据支持。
1.2.2研究意义
理论上为碳关税合法性判别提供一个新的视角。WTO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中,(b)款规定"措施必须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g)款规定"与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若严格区分政策措施与保护资源"有关"和"必须"两个概念,前者指目的与手段间紧密而真实的联系,后者要求接近于无法缺少,没有其他合理的可用于同种政策目的的替代措施,因此若认定征收碳关税的合法性是存在的,一方面它要在减少被征收国碳排放问题上、抑制全球碳泄露问题上效果突出,另一方面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措施。而碳关税之外,还有其他可选择的环境政策,比如碳税、碳排放交易系统、减排与收敛(CC)政策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碳关税问题的硏究模型——CGE一般均衡的应用与扩展
一般均衡分析中往往假定技术进步和能源转化相比要么不可实现要么成本很高,从而可以被忽略。戈隆贝克和霍尔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指出如果考虑到内生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不受排放约束的国家也会随减排国一起减少碳排放,而之前假设了各国技术固定不变的均衡模型则高估了碳泄漏的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公认的大体有王种措施:(1)生产要素替代,(2)产出与需求减少,(3)能源替代之外的减排设备创新(Bovenberg等,2008),因此若要保持产量与总需求不变,技术因素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嵌入到传统CGE模型之中。
Mi化aeimibler(2011)研究了技术融合效应,通过FDI与国际贸易将技术扩散效应表示在模型中,送种方法在分析贸易与环境混合政策的运用中效果明显;2012年将技术因素描述为整体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和能源特定领域的技术进步。但在上这些文献中,技术是外生的给定的,作者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放人模型之中。由于运输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那么国际贸易或国内运输工具的节能减排是一种可能的低碳减排之路,由此,购买节能运输工具的成本与能源投入成本就形成一种替代。购买节能运输工具的成本可以用购买这种运输工具的资本表示,也即资本与能源投入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然这种方法的难度比较大,可留待以后专门研究。为更形象得表现不同减排政策的效果,本文引用Perroni模型,并参考鲍勤技术进步参数入的数值在数据库中对相关变量直接进行冲击这一较为简单的处理方法。
.......................
2.2碳关税的影响分析
目前国内采用CGE模型分析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GDP、进出口、国民福利等经济指标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测算碳泄漏率的文献为例,谢来辉和陈迎(2007)整理了一组文献,其中几乎所有的模型用的都是CGE模型,并且这些文献的测算结果均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认可。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各有侧重,有的强调对中国整体经济运行的情况,而有的则考虑对碳排放密度最高也即受冲击最大的工业领域单独予以分析。
2.2.1对中国整体的影响
黄凌云等(2010)以利用GTAP模型(也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得出如果美国在2020年及之后对中国出曰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将会使被征收国经济状况恶化,其中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出口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GDP和社会福利减少。
李继峰等(2012)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动态化改进,定量测算了碳关税的经济影响,发现碳关税的作用要分开来看,即对高耗能产品出口抑制作用明显,而对高附加值产品的抑制较小,甚至会有刺激作用。同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要小于对名义价格水平的影响。
袁嫣(2013)在 CGE模型中,将生产模块、收支模块、对外贸易模块、碳关税模块相互嵌入构建模型,得出碳关税政策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生产及外贸领域,但其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甚微,实质上是一种保护本国经济,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壁垒。
.......................
3碳关税的经济效应与理论基础..................14
3.1碳关税的一般性分析..................14
3.2碳关税的经济效应....................16
4基于GTAP模型实证分析的相关设定..................22
4.1GTAP数据库..................22
4.1.1所用模型..................22
5实证模拟与结果分析...............31
5.1CC政策对核心经济变量与碳排放的影响................31
5实证模拟与结果分析
本文将采用多区域,多行业的CGE模型与GTAP数据库定量的分析CC与碳关税情境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变量的差异。加总结果核心经济变量相对于基期的百分比变化率表示。文中选取了碳泄露、碳排放量、产出、进出口与各国福利等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
5.1CC政策对核心经济变量与碳排放的影响
5.1.1碳泄露指标
肮脏产业DRT在各国的产品进出曰数量及贸易平衡变动,反映了一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减变动,可被用来当做衡量碳泄露的数量指标,即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国的变化情况。
......................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结论
本文应用CGE—般均衡模型,应用GTAP数据库(内部包含全球129个国家或地区、57个部门和5种基本要素的全面数据),在对各国合理承担的减排义务定量化的基础上,对碳关税和可与其比较的CC政策种贸易环境政策进行经济指标的定量分析。分别将两种政策情境放入数据库里进行政策模拟,得出了量化可比较的数字结果。
分析表明:碳关税的主要功用在于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而对呼声很高的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实证结果证实,存在一个可行的环境政策可作为碳关税政策的合理替代,与WTO-般例外条款的规定相符。综上所述,碳关税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不是一项合理的负责任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举措,不利于全球各国人民的合作达成。
6.1.1碳关税的主要作用在竞争力变化,而非碳减排
碳关税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呼声日涨的背景下与金颤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下容易被一些国家加以利用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更多的是政治层面的意义,实现发达国家转嫁气候政策实施成本的政策目的。这种单边的贸易惩罚措施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激烈反弹,导致全球贸易战的出现。由于中国等金砖国家经济运行中对煤炭依赖大,碳排放量较大,碳关税对这些国家出口密集型与能源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冲击很大,出口量下降,福利相应下降,同时被征收国国内碳排放量下降。此处和前文理论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碳关税在全球碳减排问题上效果不显著,更多起到转移国别间碳排放,降低发达国家贸易逆差与全球碳泄露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在各国同时进行区别化的国内减排政策的情况下,碳关税的减排作用及其微小,更多的是对排放数额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新分配。这与前文理论分析中所述的碳关税的经济效应有无冲突之处呢?笔者认为,是没有的。因为理论分析是单纯对碳关税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而此次的减排作用微弱是实证分析中和CC政策相比较的结果,不可对二者产生混淆。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十: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对蒙古国贸易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合作次数逐渐增多。截至2006年,全世界共有211项的区域贸易安排,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超一半。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姐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协商或协议等方式而形成的经济联合或区域性经济姐织;目的是为了逐步取消障碍和非贸易壁垒,实现彼此的自由流动。它主要包括关税同盟、经济和政治联盟、自贸区、共同市场。其中,区域经济合作在我国主要以自贸区和关税同盟的形式出现。
蒙古国于1995年提出了建立自贸区的设想,便不断采取措施来落实,推动其发展。蒙古政府将其作为一种经济手段,通过扩大对外贸易量来增加国家收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两国应根据地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两国经贸的发展。由于蒙古国处于中俄之间,其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蒙古国尤为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经贸范围逐渐扩大并发展迅猛,其贸易方式亦在进行多样性的转变。,蒙古国的经济趋于平缓,开始与中国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中蒙双方都参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由此可见,中蒙双边贸易的前景比较乐观。
.......................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共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是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对中蒙经济和贸易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从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在中蒙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蒙两国贸易结构及贸易区域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了中蒙贸易结合度、比较优势、互补性,建立中蒙自贸区的可行性与对我国贸易产生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论,概括和总结本文论点,并简要分析了蒙中贸易的发展前景。
1.2.2本文的大致研究框架
........................
第二章建立中蒙自贸区的理论基础
2.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当下,各国之间的分工逐渐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亦更加密切,甚至是不可缺失的关系,整个世界的经济正逐步向区域性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某些国家间通过谈判等方式,互相提供关税或非关税优惠的协议,双方或多方进行合作与协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地促进各国的经贸发展与合作关系,不仅提高各国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且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协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打破国界的方式,使得国家间的合作与关系更加密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的公共机构。根据其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对其进行分类,可以看成是一体化发展的六个阶段。其一体化的程度越高,主权国家让出的主权越多;反则,形式越松散,约束力越弱。具体比较见表2-1。
......................
2.2比较优势理论
2.2.1比较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某一国家同时善于生产两种产品,只是擅长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国家则都不善于生产这两种产品。那么,前一个国家应选择专门生产其更擅长的产品,而同时不善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国家则应选择专门生产另一产品,即不离成都更小的产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已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李嘉图通过美国毛呢和墨西哥酒交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观察上表可得知,对于酒和毛呢所需的劳动人力成本,墨西哥均少于美国,即美国生产就和毛呢的劳动人力成本均高于墨西哥,这使得其在生产送两种产品时处于不利地位。李嘉图则认为,墨西哥生产酒和毛呢所需劳动人数比美国少,由此可见,墨西哥较为擅长生产送两类商品,但更擅长生产毛呢;美国则同时不擅长生产酒和毛呢这两种产品,但在擅长程度上,其更不擅长生产酒。综上所述,同时结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应选择让美国对毛呢进行专业化生产,使得墨西哥对酒进行专业化生产。
......................
第三章中蒙贸易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2
3.1中蒙双边贸易关系现状..............12
3.1.1双边进出口贸易...............12
第四章建立中蒙自贸区的可行性.............22
4.1关税对中蒙两国贸易的影响分析...............22
4.1.1数据来源与处理...............22
第五章建立中蒙自贸区对蒙古国贸易的影响................38
5.1中蒙自贸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分析............38
5.1.1模型构造.............38
第六章建立中蒙自贸区的政策建议
首先,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中国比蒙古国具有相对优势;而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则不如蒙古国具有优势。一方面,由于蒙古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的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空间很大,蒙古民众的消费能力普遍不高,这使得中国较为廉价而质量又有所确保的商品受到蒙古民众的欢迎。
中蒙两国应坚持公平公正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对双边贸易进行接下来的发展。具体原因如下:对贸易合作国保证其产品质量,树立本国良好形象,建立长效的信用机制。倘若在贸易合作初期,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一国将低质量产品出口至另一国家,这不仅会影响该国在以后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也会使得该国整体的形象有所损害,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两国若想保持长期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保证贸易商品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举,为此,两国政府皆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定期开办产品生产流程培训,严格把关原材料采购环节,完善企业各项审核检验制度,以增强对出口商品质量的检查为度,防止将劣质商品出口至蒙古国。此外,不论在贸易行为上还是出口商品的细节等方面,都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
结论
自中蒙两国开始建立贸易关系以来,两国在战略协作方面,其合作关系在逐步增强。伴随蒙中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贸易平台竞争愈加激烈,建立中蒙自贸区,不仅能够提升两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更是对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长远良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自贸区会受到两国政府与民众的极力关注与重视。
目前,在建立自贸区的过程中,多方面的障碍阻碍了其发展速度,这些障碍主要有竞争国的阻碍和经济成本的不足,这使得其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但建立自贸区为两国带来的经济收益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中蒙两国应在全球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抓住机遇,采取积极地经济发展策略,扩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促进自贸区的建立进程。当然,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的过程,是漫长又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两国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职能,加以激励和带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做好准备工作。总而言之,建立中蒙自贸区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蒙两国唯有持有积极态度并采取优势互补法,才能高效地推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建设。
研究本文的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加上影响贸易的因素数不胜数,本文并未一一列举,而本文中提到的关税本身又是个多变量,并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情况,因此本文据此计算的结果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但足够说明问题。本文对蒙中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较为客观的表述了目前的发展和存在的不足,但仍需要后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更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为建立中蒙自贸区的问题给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