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国际贸易影响——基于我国东部省市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8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在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内在机理基础之上,运用2006—2015 年东部 9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将近 40 年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生产、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潮流中,以相对较低的要素(劳动、资源等)生产成本,更多的以承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不仅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等政策,导致高端制造业不断向发达国家回流。此外,国内劳动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现象的出现,国内制造业在海外逐步失去相对竞争优势,低端制造业向更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如越南、南非等转移,高端技术制造业逐渐向发达国家回流,造成了制造业产业空洞化。因此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对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门的第二产业(服务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处于产业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价值主要获得渠道,同时对制造业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的成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则要远不如发达国家成熟,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重视不够,并且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
东部地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代表性地区,其发展趋势和方向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头作用。东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演化特征和内部结构、制造业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和方向,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结构、发展政策等不同,东部地区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结构特征也存在巨大差异。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研究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作用 大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模板,第一模块是绪论,即第一章论述内容;第二板块是相关文献陈述、理论基础和机智,即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第三模板是现状分析及实证,即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模板结论及政策建议,即第六章内容。具体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说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一一展开论述,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及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本章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影响为主线,深入开展相关文献的研读。首先介绍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分类及特征,然后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点、研究策略以及计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并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两个方面分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
第三章,理论基础。主要从理论基础、假设和作用机理三方面进行阐述,基于分工及迂回学说、价值链理论和技术溢出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本文提供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现状分析。通过作图、列表的方法,对目前东部地区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内部结构及行业劳动生产率来分析和比较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
第五章,实证分析。以 2006—2015 年东部 9 个省市的省级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模型的随机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六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 1-1:

.........................

第 2 章 生产性服务业定义特征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分类
随着制造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企业将原本由内部提供的服务进行分解,某些标准化、单一化的工序逐步外部化,形成了由专门部门从事的一种工作,生产性服务业应运而生。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最初在 1962 年由 FritzMachlup 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提出来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进行知识生产的行业,具有无形性,且统计指标比较难以衡量。Greenfield (1966)第一次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认为其主要是向产商输入人力和知识,而并非是向客户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产业。Grubel 和 Walker (1989)在认可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和功能: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不但能够促进生产企业的专业化,而且还可以通过投入资本的增加和知识密集型生产的强化,来提高生产率水平。Hansen(1990)以产业链为基础,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生产过程中具有中间投入功能的服务业,包括上下游活动(如研发、市场等)。Shearmur 和 Doloreux(2008)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本质上是由中间服务部门产生和提供的,个人而非其他企业才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标的物。
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采用“中间需求率”来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归类界定。李冠霖(2001)基于投入产出表,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中间需求率”大于等于百分之五十,反之则为消费性需求。钟韵(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向制造业生产商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而不是向最终使用者提供服务产品、劳动的产业。高传胜(2007)把政府支出、出口和资本形成等纳入到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中来,同时采用“中间需求率”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来衡量。顾乃华(2006)、江静(2007)等进一步指出生产性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杨仁发(2013)采用“中间需求率”的动态变化,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五个细分行业归为生产性服务业。
........................

2.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2.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关系
作为一种主要面向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同时还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关键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探索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海内外经济学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需求从属论
“从属论”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依赖性,以及自身发展所需的市场。Cohen 和 Zysman (1988)在《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Post-Industrial Economy》写到制造业是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第二产业产出的需求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劳动需求,是对制造业就业的补充而非替代。Guerrieri(2003)利用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需求部门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服务功能的外部化,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对其需求水平。张世贤(2000)认为,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工业才能成为服务业的需求和市场。江静、李辉(2004)指出,虽然服务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快速增长,但并没有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暗示了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可知“从属论”的观点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需求遵从和附属,制造业是前提和基础,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其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而生产性服务业输出的服务产品,基本都是用作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品,所以只有在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得以发展和繁荣。
2.供给主导论
“供给主导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主动地位,其发展可以提升制造业效益与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制造业竞争力的大小。Daniels(1989),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是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Hitchen(1990),一国或某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则会危机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整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并导致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进程。Grubel 和 Walker(1998)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并且还能决定企业的比较优势。Park(1999)基于亚太八个国家 1975-1985 年的经济数据,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有正向推动作用。李辉(200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明显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刘志彪(2006)认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成为了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赵昌文(2015)认为,经济中主导产业将由原来以依赖资源为主重的工业转向第三产业以及以依赖技术为主的制造业。这就要求今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而经济发展模式将为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及配置方案,最终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

第 3 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机理分析....................13
3.1 理论基础...................3
3.1.1 分工及迂回生产学说....................13
3.1.2 价值链理论......................14
第 4 章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18
4.1 东部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8
4.1.1 发展规模及水平比较...................18
4.1.2 内部结构比较...................20
第 5 章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29
5.1 模型设定及指标的选取..................29
5.2 数据说明.......................30

第 5 章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及指标的选取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影响制造业效率衡量的指标,因此我们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作为重要的变量,同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 个行业代表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的模型如下:
模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

第 6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
本文在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内在机理基础之上,运用2006—2015 年东部 9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近年来,我国认识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对其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东部经济发达是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细分行业是金融业,在东部九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最多,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软件业比重比较低。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比较有限。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 GDP 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某些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特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多个省市还没有形成规模。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所以东部地区应该更好的利用它们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发挥的效果,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使之为制造业所服务。但东部地区必须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并且对中小企业来说,更应该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
本文还有一些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影响双方的因素或内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在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同时,制造业也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其次就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问题,我国统计年鉴中没有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本文只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的分类用相似的产业来代替,然而这些产业同时为消费者服务,部分产值应该归属于消费性服务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不够准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