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链长度、技能分布与国际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8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通过对生产链长度进行相应的分解,得到产业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发现中国行业的生产链长度的变化在多数年份里主要是由产业内效应引起的,而只有在发生较大的外部冲击比如说金融危机时,产业间的效应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章 文献梳理与理论机制分析

第一节 生产链长度文献研究
关于生产链长度的文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存在较多,在本节中,将主要对生产链长度的三个方面文献进行梳理:生产链长度的影响因素、生产链长度与技能分布以及国内关于生产链长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相关的梳理。而对于出口复杂度的文献,整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另一类则是关于技能分布与出口复杂度相关文献。
一、生产链长度的影响因素
关于生产链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几篇新近的文章。Costiont et al (2013) 构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全球生产链模型,在该模型中,假定了一个国家具有一个犯错的概率,这个概率可以看成是一国的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水平越高,则一国的犯错概率越小,那些犯错概率小的国家则从事的供应链的下游(later stage)阶段。因为在下游,犯错的成本增加了,而犯错率高的国家则专注于上游阶段的生产与出口。技术的改变能够改变所有国家的位置,但是不同的国家的变化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一篇与这很相近的文章是首先从企业角度上进行分析的,Fally and Hillberry (2015) 建立了一个生产链的理论模型框架,一个企业所专注的企业范围(firm scope)是受到协调成本(coordination cost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影响。在该文中,可以将企业范围理解为企业在生产链能够从事的长度,通过从一国内企业层面分析企业的范围,进而能够分析一个国家在整个全球中所处的生产链位置。一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一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而企业的比较优势是源于协调成本的大小。因为在该模型中,假设了企业是范围不经济的(diseconomies of scope),如果企业涵盖的从事范围较广,将脱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增加企业的单位成本。该文发现一国的协调成本越小,将处于越下游的位置。Kikuchi et al(2014)也是将企业的协调成本运用到生产链当中的文章,只是与 Fally and Hillberry (2015)相比,文章是一个不均衡模型且企业为离散型企业。这几篇主要是分析一国的生产链位置的影响因素来进行探讨的。而 Antràs et al(2013) 则是从企业在不同的生产链位置对产权形成的影响,因为存在不完全合约的问题,企业就在外包以及一体化中进行选择,而这选择又因企业在不同的价值链位置存在差异。因此,该文从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上对企业产权选择问题上进行了理论以及实证的探讨。同时也有些文献研究了一些国家在遭遇外部冲击后,为什么靠近上游位置或者下游位置。比如 Yi (2010) 和 Johnson and Moxnes (2013) 分析了生产率外部冲击以及贸易成本冲击时,国家从事产业链的位置发生转移。
......................

第二节 出口复杂度的文献研究
一、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
对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批文献。其中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 5 个视角。其中 Schott(2008)和黄先海等(2010)都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会推动该国选择出口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使得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水平较高。XuBin(2010)研究发现,中国行业的出口复杂度与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存在着正向的关系,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份额占比越高,则中国的出口复杂度也越高。Xu and Lu(2009)研究表明,中国行业的出口复杂度与来自 OECD 国家投资的外资独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存在正相关。Wang and Wei(2007)通过构造出口非相似性指数和出口产品单位值来衡量产品间和产品内的出口复杂度,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提高行业的出口复杂度水平。
二、技能分布与出口复杂度
一个国家出口复杂度较高,往往说明这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中使用的技术水平较高。高水平的技术需要高技能人才相匹配,同时拥有高技术的国家,往往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优势。王永进等(2010)在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与人力资本的回归时发现,人力资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贡献为正,主要是通过提升产品的品质来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沈国兵和李康(2014)发现人力资本对中国省省级出口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文章都不是重点分析人力资本或者技能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变量进行简略性的分析。从理论上和直觉上来说,高技能工人的使用或者增加高技能工人的使用能够促进高技术水平的投入,提高产出整体水平上的技术复杂度。
............................

第二章 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生产链长度测算

第一节 生产链长度的主要度量指标
生产链在国外文献中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称之为价值链,也有的称之为供应链。没有文章对这些叫法进行统一,但是各种叫法都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用来表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阶段。有的着重分析每个阶段所产生的增加值的大小,有的则是侧重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理论形成。因此,为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陈述上的混淆,本文对此作出一个界定,按照中文的理解上,对生产过程中侧重分析价值增加大小的使用“价值链”,对侧重分析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序的称之为“生产链”。从这个角度上可以发现,价值链和生产链并没有重大的差异,只是根据不同文章的分析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中文词汇以帮助理解。考虑本文不着重分析各阶段的增值情况,本文使用生产链这一叫法。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每个国家似乎都成为了全球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世界制造”这个名词越来越被频繁的使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产品贸易迅速增加,而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在全球生产链中的环节一直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贸易与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引擎。然而,在这巨大的贸易出口后面,中国在贸易中所获得贸易利得一直成为学术界所探讨的热点问题。已有很大一部分文献就已经指出,使用进、出口总额不能够反映中国的贸易利得情况,提出使用贸易增加值来度量一个国家在贸易中获得利益。基于此理念,经济学家构建了一系列的度量指标来测度一国的生产链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垂直专业化指数、上游度指数、下游度指数。
.......................

第二节 国际投入产出表与生产链长度测算
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s)是对本国投入产出表在世界范围的拓展。本国投入产出表示对本国各个产业支架的中间品消耗和最终品消耗的统计,世界投入产出表不仅统计了本国各个行业的中间投入和最终投入,还统计了本国出克产品中被其他各个国家作为中间投入和最终品消费的部分。可以将世界投入产出表看做本国投入产出表在出口项目的展开和细化。

现有文献对于生产链长度的度量指标主要三种,分别是垂直专业化指数、上游度、及下游度。这三种指标的用于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垂直专业化指数只要考量的是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以及在贸易中增加值的大小。上游度则是衡量厂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距离,分析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下游度则与上游度正好相反,下游度衡量的是厂商距离最初生产者的距离,或者说形成产品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序多少。考虑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选用下游度作为生产链长度的度量指标。另外,选用好度量指标后,通过对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结构进行说明,参照以往学者的做法,在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生产链长度的公式进行相应的推导。
.......................

第三章 事实描述:中国生产链长度与分解 .......................17
第一节 中国的生产链长度....................... 17
一、中国生产链长度整体趋势..................... 18
二、中国各行业的生产链长度.................... 20
第四章 经验研究:回归结果与分析....................28
第一节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28
一、核心变量说明与处理.................... 28
二、非核心变量说明与处理...................30

第四章 经验研究: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本节将对论文中所需要用的一些数据进行说明,其中本文的核心变量包括生产链长度与出口复杂度,也会使用到一些其他非核心变量用于本文的分析。
一、核心变量说明与处理
计算生产链长度,使用的是 Fally (2012)的公式,通过使用 WIOD 数据库中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得到相应的行业生产链长度数值。WIOD 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是基于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结合 Comtrade 数据库的 hs6 编码的进出口数据,将进口品分为最终品、中间品和政府使用品。按照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进口来源国以及出口目的地,将进口和出口划分到每个国家的每种产品上。对于缺少使用表和供给表年份的数据情况,WIOD 基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利用 RAS 程序估计确实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WIOD 的国家投入产出表包含了 40 个经济体、35 个部门,同时增加了一个除 40 个经济体以外的其他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rest of world)。这 40 个经济体中包含了 27 个欧洲国家,9 个亚太经济体,2 个北美国家和 2 个南美国家,这 40 个经济体的 GDP 之和占世界的 85%以上。在该数据库中,35 个部门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公用事业、以及 14 个制造业和 17 个服务业。WIOD 的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更加能够反映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因为一国的投入产出表中的出口产品都作为最终品,就可能低估世界对该国上游度的贡献。如果将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比作一条绳的话,一国的投入产出表则只是这条绳的一段。
出口复杂度:由于本文是基于行业层面的分析,故将本文的出口复杂度测度使用的是在行业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计算方法。出口复杂度参照 Haussman (2006)的做法,其中人均收入使用的是世界银行中的 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tors)数据库中的人均收入(以美元表示)。将 1995 年作为基期,按照 Haussman (2006)的方法,计算了 1995 年 4716 种 hs6 位数产品的复杂度(PRODY),再将其作为一个比重,计算了该国的出口复杂度。以行业的总出口占整个国家的总出口作为比重,从而得到出口复杂度。
........................

结论与政策

一、主要结论
随着中国贸易在世界地位上的日益提升,对中国生产链的位置准确测度成为基础而重要的课题。在传统的贸易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加上发达国家自身的基础设施完善、人员技能水平较高,往往能够在贸易过程中通过进口一些价值量较低的原材料,通过自身的加工制造再以高价值销售给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取高收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贸易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人才的培育,已经培养了一批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的高技术产品也日益增多,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得到了提升。
本文通过使用 WIOD 数据库中 1995——2011 年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使用Fally(2012)中对下游度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各行业的生产链长度进行了测度。同时,利用 CEPII baci 数据库使用传统方法与构建新的方法对制造业的出口复杂度进行了测度。探讨了生产链长度、技能分布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使用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中国各行业的生产链长度与使用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的长度趋势表现一致,但是数值上有所相差,这种相差主要是因为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将出口品作为最终消费品处理所造成的。生产链长度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趋势的,表明中国各行业的生产链长度整体上是在加长的。从每个阶段上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在 1995—2002 年,生产链长度处于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个阶段的生产链长度在减小;在 2002—2008 年,生产链长度上升比较明显,在 2008—2011 年,生产链长度保持着较为稳定,波动水平不大。
第二,通过对生产链长度进行相应的分解,得到产业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发现中国行业的生产链长度的变化在多数年份里主要是由产业内效应引起的,而只有在发生较大的外部冲击比如说金融危机时,产业间的效应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产业内效应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行业的自身内在属性所决定的,技术的变革与改进,使得行业的可替代性与可颠覆性也发生这变化,最终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导致产业内效应的出现。产业间效应由于外部冲击的原因,通过影响外部对该行业的需求而产生产业间效应。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