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和全球价值链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29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密切:国际分工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伴随国际分工的深化而向纵深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数量增加而导致从早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产业间分工(Inter-industry Specification)发展到发达国家之间对同一产业中某类或某几类产品的生产的产业内分工(Intra-industry Specification),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由于国际化大生产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产生的将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环境下,全球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壁垒的减少,全球经济正成长为一个高度复合化和统一的综合型巨型经济体。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寻求和配置活动、发展中国家以谋求发展为目的相互之间以国家为主导进行的贸易、投资和发展的合作行为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升,激烈的竞争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者开始站在全球视角的高度进行资源的获取和生产要素的配置,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达到最大化资源的效用;经济一体化、超越国界的公司决策同时对国际分工有了深刻影响:世界分工从初始单纯以国家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以及要素禀赋决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间分工”体系,演变成发达国家之间的同一种产业,由于在各国的生产的规模不同,基于规模经济而进行的“产业内分工”体系,最后再进化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产品的生产社会大分工进一步细致化,从而对特定产品的生产工序进行深度“分割(Fragmentation)”,将细分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生产工序,根据“世界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甚至地区内,利用其具有的资源或者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进行的“产品内分工”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
产品内分工也极大了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运行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以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方式将世界分割成线性结构的分工模式,让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能够以垂直、水平以及两者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网络(network)结构中进行相互渗透和联系,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 2008 年源于美国而对全球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的次贷危机就深刻体现了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
...................

1.2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论文将利用跨国公司与价值链的理论分析、中国跨国公司以及行业、公司数据以及不同的发展类型的国家的案例的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的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阐述新型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并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阐述其对全球价值链形成和结果的影响。文章将通过对中国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的变迁分析,深入挖掘参与价值链分工对跨国公司以及中国跨国公司在贸易产品的结构、竞争力等方面的路径和作用机制,并以中国跨国公司为重点分析对象,通过历史经验分析和实证分析,探讨参与价值链分工对中国跨国公司出口结构、价值链治理模式、贸易竞争力、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价值链分工的特点与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发展和变迁情况以及产业理论,提出中国在价值链分工中如何利用加入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同时避免陷入“俘获型网络”从而产生“低端锁定”现象的政策建议。
1.2.2 预期目标
本文预期通过对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理论层面的梳理和分析,辅以中国在分析期内的企业数据、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的分析,尝试对目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利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国跨国公司在近十几年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状况、中国跨国公司的出口状况的变化,分析加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的贸易、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指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跻身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对我国企业获得价值链租金以及分工利益均有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参与的国际分工层次的定位,分析中国所处的位置可以获得的“贸易利益”,得出结论:中国跨国公司目前仅能获取价值链中基于基本要素禀赋的分工租金,无法获得来自高级要素和企业创新产生的租金,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以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有意识的“价格倾斜”定价策略,不拥有“话语权”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无法获得贸易利益,其在分工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可能被挤占一部分。因此,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且充分发挥学习效应,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升级和占据较为高端的部分,应成为中国企业奋斗的目标。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其将价值链(Value Chain)定义为: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的一系列工艺过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由于企业与外界联系的必然性的存在,Porter and Millar(1985)还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之中,这个价值系统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所形成的价值链之间相互连接而构成。2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不仅能够对单个企业内部的价值流向进行解释,也从系统论的角度完整展现了价值链的全貌,他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存在于价值链的运行全过程,企业所在价值链的综合实力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简而言之,从微观角度来看,价值链概念描述了微观层面的公司所进行的主要包括了设计、生产、营销、分配渠道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从产品开发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终使用这一系列的生产活动;跨国公司将整个价值链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的重新设计和整合、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外包、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的活动构成了企业内和企业间市场的联系,使得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而形成国际生产网络。
如果说波特的研究奠定了之后对价值链所进行的所有研究的基础的话,随后寇谷特(Kogut,1985)对价值链则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加链》一书中,他在波特的价值链研究基础,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框架下分析了企业的国际战略:“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式结构中,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企业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到其垂直分工体系当中”3,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是在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作出,国家比较优势决定整个价值链环节的全球区域分配,建立在企业特定优势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则决定了其应将资本和管理资源集中应用于某个价值链条上哪个环节的何钟技术层面上,方能保证其竞争优势。这解释了源于国家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价值链的类型、基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企业的价值链中所处的生产环节位置。他同时综合分析了两种优势的互动所产生的三种国际竞争模式:国家比较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结合将形成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整合为特色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不同的市场渗透能力和全球采购地点;国家比较劣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组合形成垂直型分工模式和产业间贸易;国家比较优势与企业竞争劣势的组合将形成水平型分工企业和产业内贸易。他强调了价值链在链条内的垂直分离和在全球空间配置的关系,也同时从国家宏观角度和企业微观角度对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宏观经济角度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阐述的国家比较优势与微观企业层面的竞争优势在其所描述的企业的战略制定框架下进行了结合。
.....................

2.2 全球价值链的独特价值
2.2.1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称为产业区,“各个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该网络在创新背景下易于传播和接受新技术和思想,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创新的进行”。
波特从战略管理学、产业组织角度出发,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地域上集中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各级供应商和相关机构。由于全球商品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离散型,其位于全球各地的生产环节将与本土企业、区域发生互动而衍生出与其相关的联系部门,产业集群也可以视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企业战略联盟。
价值链中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集中在其与公司的价值链升级关系上,产业集群的产生源于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分布,产业集聚的形成又是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升级基础。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如何嵌入和以何种方式嵌入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以及在此体系上形成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上:Schmitz 和 Knorring(2000)研究了东南亚纺织服装工业中本土纺织工业产业集群通过进行来料加工嵌入 GVC,从而逐渐由贴牌生产(OEM)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OBM)建设,并形成全包型价值链集群(Full-package Sector)。
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黎继子(2005)认为需要通过 GVC 嵌入和互动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刘志彪和张少军(2008)提出可以实施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来完成产业升级和协调区域发展。Schmitz(2004)认为,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通过在国内市场中的培育后,加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并展开升级。张杰、刘志彪(2007)认为可以通过本土企业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来获得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主导价值链发展并为高端的升级打好基础;而培育国内价值链中有垄断势力的主导企业、具有明显的国内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品牌培育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培育国内价值链的关键所在。
.................

第 3 章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形成的理论分析 ............... 33
3.1 经济学理论视角下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33
3.1.1 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 33
3.1.2 规模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 37
3.2 管理学理论的视角下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39
第 4 章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的扩展和升级:新型国际分工及全球生产网络 ............................ 60
4.1 跨国公司主导下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变 ........................... 61
4.1.1 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 ................ 61
4.1.2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 ............ 63
第 5 章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 ......... 79
5.1 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位置衡量 ................................. 79
5.1.1 基于博弈论理论的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衡量 ................ 79
5.1.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衡量 .............. 83

第 7 章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关系案例分析

7.1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全球价值链拓展的苹果发展模式
7.1.1 苹果公司概况
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等人于1976年在硅谷的Cupertino成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2007年更名为苹果,作为一家经营高科技电子产品的跨国公司,迄今为止,苹果的产品已经涵盖了包括iPod 、iTunes、Mac在内的硬件产品,包括OSX操作系统在内的操作系统以及iPhone、iPad系列电子科技产品和其他专业软件等,从1980公开招股上市开始,苹果在2012年的市值高达6235亿美元,截至2014年6月,苹果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苹果连续多年进入财富500榜单,并在2014年的排行榜中位列第15名。而在2013年,苹果超过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2014年,苹果超越谷歌,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在2015年1月的调研中,苹果在2014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最大厂商。
7.1.2 苹果公司价值链发展模式概述
1.苹果公司价值链上的延伸
苹果公司价值链上的延伸是指其对产品的价值链中所有环节的涵盖为特征。以苹果手机为例,如图 7-1 所展示的手机的价值链,可以看到,手机的价值链由产品的制造、营销、手机网络服务以及售后四个环节构成,而在每一个大的生产环节之下细分的小的生产环节中,苹果公司都通过自己进行主导和控制。

.....................

第 8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论文通过对跨国公司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回顾,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测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下,对跨国公司尤其是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成长模式、变化特征以及跨国公司加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说明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8.1.1 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
跨国公司是一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的企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并以特定产品的特定生产环节为分工对象的分工背景之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获得了利用国家、区域的比较优势或公司的竞争优势参与到产品内分工,而跨国公司对特定产品的全球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导将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生产环节串联在一个公司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之内,因而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正是跨国公司对效率的寻求,使得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散于最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能为其带来利润最大化的地区进行生产,各国和地区通过对这些生产环节的参与,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特定产品的价值增值链中,成为价值链当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一个参与者。而这些来自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以及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构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微观组成部分,他们根据不同的竞争优势,根据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如生产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的大小不同,而占据了价值链中高低不同的环节(一般来说,价值链呈现 U 型曲线的形式,即,价值链中占据了两头的研发、品牌等环节的附加值较高,而处于价值链中部的如生产加工等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他们之间的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股权或者非股权模式进行的公司治理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构成了形态各异的价值链,而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内的活动,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中的竞争环节的选择,或者对不同类型价值链的选择行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不同类型价值链的嵌入行为、升级行为等,来自“两个世界”的跨国公司价值链内活动都将影响特定价值链的形成、长度甚至形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