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农商行“金农信e贷”业务流程管理问题探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34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依托当前已有的电子银行平台,开展社区 e 银行、金农信 e 付、信 e 贷、云缴费等电子银行业务。一方面践行普惠金融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我行的最终目的实现即抓住客户,留住客户。实现存款贷款业务的增长,多种业务协同发展。在当前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随着丰富多样的电子银行业务的拓展,B 农商行应当首当其冲了解并推广这些业务,加强自身技术研发。以一种产品为抓手,综合性营销客户,从存取款、贷款、转账结算、快捷支付、生活缴费、商户云收款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实现一揽子综合服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发挥自身的融通职能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领域的帮助,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的阶段,低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化,为了能够盘活市场经济,商业银行有必要有所作为,通过业务创新来实现寻找自身经济效益增长的新方向。与 B 农商行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及业务对象均有别于我国的普通商业银行。通常来说,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由社员入股形成,其主要的金融服务也以面向全体社会员工,然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风险管控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商业银行也随之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定位的特殊性,使得其主要以“三农”作为其业务对象,日常的业务活动以“三农”为核心。而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又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对象方面又存在差异。B 农商行作为一家市区农商行,其主要的业务理念以支农、支小、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通过分析 B农商行的“金农信 e 贷”,能够找出 B 农商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不仅为 B 农商行自我完善提供新的参考思路,还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农商行业务的拓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二、研究意义
自农信社改制实施以来,随着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2012 年 B 农商行成立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服务“三农”能力逐步增强。长期以来,对于以农民、个人以及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授信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估,再加上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财务报表等方式掌握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状况,使得商业银行针对非公司类的授信对象的放贷意愿不足,甚至将信贷活动开展的范围限制在城市地区,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难以享受普惠金融服务。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农村商业银行自诞生伊始其自身的使命就是为了满足“三农”的发展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不仅面临着不良资产率高等问题,还受到了资本金充足率低以及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困扰,无形中加剧了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畏惧情绪,不仅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常态化发展进程,还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能力的发挥。
........................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一)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最早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源自于《国富论》,亚当·斯密于 1776 年提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活期存款,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时强化资产的高流动性。然而,亚当·斯密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信贷方式以及信贷品种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过于追求存款的绝对稳定性将会削弱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贷职能。Nader Naifar(2020)表示在信贷市场中由于服务对象类型的不同,因此,在商业银行在获取服务对象的财务数据信息时会因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所获得的财务数据信息与信贷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符。为了能够强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力度,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定性的标准,以此为基础建立判断性的评级模型,从而为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他还指出通过进行征信方式创新可以有助于将潜在信用合格者纳入信贷服务范围,对于推动信贷服务创新具有重大意义。GeonwooKim(2016)强调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活动时应当通过评估授信对象的规模、行业经济周期以及持续还款能力等要素来作为授信的依据。他们以中小企业为例,表示中小企业的短期债务主要源自于银行贷款以及贸易信贷,其还贷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产品营销以及行业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影响。他们还强调创新信贷产品是满足小微客户群体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
(二)关于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研究
Jean-Philippe(2019)通过分析南亚等地区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业务模式,指出小额贷款由于其自身的授信额度较低再加上不需要繁杂的担保手续,因此,小额贷款更适合中小银行。YükselAkayünvan(2019)强调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推动小额贷款业务朝着线上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在推动小额贷款业务时要重点关注获客模式的建立,通过构建批量化的获客模式实现小微客户的联动批量拓展。他还表示商业银行在推动小额贷款业务时还应当关注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第三方手段来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在筛选优质客户的同时有意识的控制低质客户的规模,切实做到拓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同时保障小额信贷业务质量。
.........................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及特征
信用风险指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难以避免的风险问题,具体来说,当借款人因主观或者客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自身无法按照约定及时履行还款事项或者是不具备偿还能力时所产生的违约问题。当违约问题产生时,作为贷款方的商业银行不得不承担因为借款方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管控,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控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信用风险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客观性,只要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那么势必面临着信用风险问题。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存在一定的联系,当市场风险提升时,信用风险也随之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市场风险是否存在,信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隐蔽性,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会对借款方的履约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然而,评估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至于商业银行无法时时监控对方的动态。因此,信用风险在未暴露时其自身会处于隐藏的状态,在隐藏的状态下商业银行会被其表象所诱导,无法对信用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三是可控性,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代表信用风险是无法控制的。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事前信用贷款审批、控制信贷额度大小以及贷后管理等措施来强化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表 3-1 B 农商行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

第二节研究理论基础
一、信贷配给理论
在利率的选择效应与信贷配给方面,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传统理论忽略了利率具有的逆向选择效应,在不完全信息和高风险的信贷市场上,单纯依靠利率调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反而是低效率和高风险的。一般来说,利率的提高可以增加银行的总体收益,具有正向效应,但是,过高的利率会使那些具有良好资质和还款能力的最佳借款者放弃借款,而那些愿意接受高利率而继续借款的人,为了补偿高利率的损失,往往会从事风险更大的投资以取得更高收益。而银行对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履行承诺的诚信程度并没有充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利率的逆向选择机制,也就是说,高利率使得具有低风险的优质借款人退出,留下的却是高风险的借款人,从而降低了信贷市场的效率,增大了风险。由于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在存在超额信贷需求时,银行的最优选择不是提高利率而是实行信贷配给。因此,当信贷需求大于供给时,在信贷配给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利率并不会随之上升,从而表现为一定的粘性。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的是商业银行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不对等的地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所获得的信息存在不对等的状态。授信对象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能够通过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披露的内容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判断,而商业银行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授信对象在填写贷款审批表时会故意隐瞒关键性的信息,甚至是向银行提供不真实以及不完整的资料信息,导致商业银行在进行客户基本情况的评估时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信息不对称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信贷业务中,除了信贷活动前期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贷审核以及贷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信贷审核阶段,由于客户基本情况评估结果的准确,导致商业银行将超出授信对象负债能力的金额发放至授信对象,放大了信贷业务的风险。在贷后管理方面,由于客户自身对于履约义务的认识性不足,可能会存在不愿意遵守信用规则以及不愿意按期偿还本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使得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


图 1-1 B 农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情况趋势图

..............................

第三章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分析...................11
第一节 B 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11
一、B 农村商业发展基本情况...........11
二、B 农村商业经营发展成效...............................11
第四章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4
第一节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24
一、授信环节存在问题分析.........................24
二、定价环节存在问题分析................................25
第五章完善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的建议...................... 29
第一节以大数据为基础优化授信环节业务流程........................29
一、加强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提升数据分析准确性......................29
二、正确认识大数据在“金农信 e 贷”中的应用.....................29

第五章完善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的建议

第一节以大数据为基础优化授信环节业务流程
一、加强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提升数据分析准确性
首先,B 农商行应当在确保财政数据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改进数据的获取方式,努力从当前的“财政提供什么数据我监督什么数据”,转变为“我要监督什么财政就要提供什么”或者“我要监督什么我就提取什么”,因此,提高人大在金财网的管理权限势在必行,随时随地自由提取数据,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系统数据真实可靠。其次,B 农商行应当主动提升财政数据的及时性,从近期来看,要提高数据的推送频率。鉴于当前金财网与互联网、党政网不能并线并网的现状,提高数据推送频率是改变数据滞后的唯一途径,在人员和技术力量可能的前提下,把每月推送一次的频率逐步调整为每周一次,最终实现每日一次,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从远期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在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系统与财政大平台的共网运行或者在互联网和党政网上能从财政大平台上自由取数,支持系统的实时、在线监督功能。最后,B 农商行需要推动系统的纵向横向联网,以省联社授信委委托省市场监管局制定出台联网核查数据地方标准为契机,加快推进相关数据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省、市、区县平台的上下贯通,在保证“金农信 e 贷”业务内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实现数据的横向联网,通过拓展数据来源,推动监督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

第六章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总结
截止至 2019 年底,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的授信对象为个体工商户、公积金客户、社保户以及城乡居民,有 7056 户通过“金农信 e 贷”获得了授信,授信金额为 80200 万,满足了小额信贷授信对象的授信需求。随着“金农信 e 贷”用户以及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金农信 e 贷”的品牌以及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不仅代表着 B 农商行在普惠金融建设中取得的成果,还意味着 B 地区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便捷的小额信贷服务。
一是随着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其自身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也随之被暴露出来。论文以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为研究核心,将其拆分为授信环节、定价环节以及贷后环节进行分析。
二是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的信环节、定价环节以及贷后环节存在诸多的问题,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授信环节中“三查”制定落实不到位、定价环节中定价管理缺乏合理性以及贷后环节中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三是为解决 B 农商行“金农信 e 贷”业务流程问题,应当从以大数据为基础优化授信环节业务流程、以产品创新优化定价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优化贷后业务流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