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养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民生福祉,由于涉及到历朝百姓的稼穑目的与生命基础而直接影响到执政者的权利根基,说其是立国之本并不夸张。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悠长历史,在漫长的时代演进过程中,以儒家思想“孝”为核心价值的养老观念一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围绕“孝”而建立的家庭养老体系:宗庙传统与尊老道德曾一度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并在朝代更迭中始终保持了稳定。 “卧冰求鲤”、“乌鸦反哺”、“替父从军”等教化策略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观念,即,将养老这种人类生存压力内化为国家青壮年的道德义务,继而使国家财政从中抽身。客观而论,这种传统为历朝政权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强有力的保障,最终维护了统治的稳定,确保了国祚的绵长。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孝”为中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则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老人的晚年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温饱层次,而是提高到更加立体和丰富的生活需求,如价值归属、精神享受、自我实现等等,其中,医疗水平的进步与护理层次的升级是实现这些需求的根本保证,这些需求是普通的百姓家庭难以独自承担的;另一方面,年轻人中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使社会上“4-2-1”结构的家庭比例增大,继而进一步加重了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往往难以兼顾老人细致的服务与照顾。
从社会角度来看,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也加重了问题的紧迫性,总体趋势上体现出优质资源流向大城市,大城市的优质资源流向大医院。许多老人因为慢性病而不得不长期滞留在大医院,既造成了“押床”的现象也加重了老人的痛苦与儿女的负担,而地方医院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与昂贵的医疗设备而无人问津,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题的写作目的,乃是为了缓解我国目前日趋紧张的医养压力,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能够被充分整合与利用,使其能够更好更及时地为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所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首次提出养老体系与医疗保障相结合的倡议,本文观点的提出,亦是对国家政策的一种积极思索与尝试。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新形势下做出的一种实践性思考。
养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之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切实关系到老百姓实际利益,牵动人民心结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养老问题做出的追问和探究,也是在民生层面体现出深层的人文关怀。本文的人文意义即在于通过保障人民的养老权,来实现对人类健康权的尊重,在对广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价值追求上,迈出一步有益的探索。
本文就医养结合问题研究与解决对策商讨,综合运用了对比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及调查研究法。
文献综述法。通过査阅论文、报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文件,借鉴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但不限于:养老行业分析、医养结合模式研究、客户细分分析、养老产业链创新等,结合以上信息对咸阳市新兴投资控股集团医养产业发展总公司养老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比研究法。通过中外医养结合的养老现状进行对比,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操作模式与医养结合的方式等,依托对比后的数据与结论寻找当下养老产业适合咸阳市新兴投资控股集团医养产业发展总公司的养老模式。
调查研究法。就养老行业实地相关材料进行系统搜集,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具体个案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了解,对搜集来的大量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和归纳,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咸阳市新兴投资控股集团医养产业发展总公司的养老业务发展策略及实施改进提出科学的见解。
........................
第二章 医养结合业务理论综述
2.1 医养结合行业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改变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养老服务内容亟待重新思考和审视,作为对传统养老服务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医养结合"这一新概念被适时地提了出来。与传统的将老年人送到服务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的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这一新兴理念一方面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和生理上的照顾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改变不仅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情形下的客观需要,同时也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追求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整合现有养老和医疗资源,将医疗保健服务与养老照料服务充分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康复、体育锻炼、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充分涵盖生活保障、生理心理、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需求,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愿景。与传统养老服务形式内容单一不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式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医疗需求、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康复锻炼及临终关怀等服务需求中实现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适时提出的医疗养护新方案,对原有的医疗资源与养护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与优化配置,是将专业性与针对性的医疗、养护力量集中在老年人周围,使“人”取代机构的主体地位,成为养老服务的核心,节约周转成本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高效利用。从“人”的角度来讲,就是既要使老年人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在治疗时免去舟车劳顿之苦。而且,专业化的护理团队也会针对每位老年人的自身健康状况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医疗服务与准确、及时的健康反馈。
..........................
2.2 医养结合方式
作为一种新的养老理念,医养结合本身能够以多种形态来实现,不必拘泥于某种严格的形式,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形式主要有三种:社区、居家和机构。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承担着主要的养老责任,截至 2015 年底,在以上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比例达到 96%,①依然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家是每个老人最舒心也是最安心的场所,家人也是老人们最稳固也最放心的依靠。因此在医养结合理念的成熟过程中,家庭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对老年人的终极人性关怀。
但家庭养老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尽管它能够满足老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供给,但也忽视了对他们同样重要的精神慰藉,晚辈除了关怀访视,还要多对老人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陪伴他们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而这一点,随着生活节奏的慢慢加快,独生子女的渐渐“入世”,年轻人经济负担的加重,而愈发难以全面实现。因此,医养结合的好处之一,也是可以让年轻人从沉重的护理事务中解脱出去。
随着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家庭抵抗养老风险的能力也受到影响,呈现逐步削弱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年鉴 2016 年度数据,截至 2015 年为止,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966 元,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1195 元,由于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11421.7 元。对于目前仍定位中高端的养老机构服务来说,很多家庭无力负担,政府依旧需要对困难家庭加大支持力度。民生问题日益严峻,为推动问题的尽快解决,医养结合的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
3.1 公司简介.......................................16
3.1.1 公司的主要业务............................................16
3.1.2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简介......................................16
第四章:医养公司养老业务发展策略方案制定................................29
4.1 养老业务发展的定义、目标及原则....................................29
4.1.1 业务目标......................................29
4.1.2 方案设计的原则.............................30
第五章 养老业务的实施..........................................41
5.1 组织与制度措施.........................................41
5.2 投资与融资措施....................................41
5.3 人力资源措施..............................................42
第五章 养老业务的实施
5.1 组织与制度措施
在发展医养结合模式中会与多个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因此确保多方资源的统筹协调是促使医养稳步发展的保障①。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和权力边界放在首位,将民政部和卫计委定位为领导部门,主要完成对医养结合模式发展中的统筹规划工作,并在行业中制定《医养结合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有效督促各方按照标准执行,以绩效考核等方式确保医养结合政策有效推进;在符合条件地区可以作为试点开展,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项目的实施。此外,在政府层面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共建医养结合平台。地方政府是医养结合具体政策落实的关键所在,政府在医养结合工作推进过程中扮演了投资者和实际推动者的角色,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地方政府的主导及协调管理能力密不可分。以上海、青岛和苏州的经验为鉴,地方政府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有效推动各协作部门之间的联动,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在不同部门之间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多方面合作来促使医养工作有效落实。
总之,只有积极主动地打破部门壁垒,才可以有效建立统一完善的内部协调机制,有效推动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能够更好衔接。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