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长时间以来,医学研究的方向是病理病因学,即致力于探索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或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最近许多研究探究了各种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因素[1]。Antonovsky 构建的有益健康模型关注点从“回避”转向“应对”,不再关注风险因素,而是把视角投向“有益”因素。他认为应激源不仅有负性的,也有中性和正性的,压力不仅仅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有益的正面影响。那些面对威胁仍能保持健康的人用一种特定的方式看待世界,在他的健康促进模型中关键的而且已经操作化的概念是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 SOC)[2]。心理一致感是有益健康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生活总体感受认知,是一种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即深入持久又有动力性的一种自信心,由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构成[3-4]。SOC被认为是人们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有效应对压力事件的一种素质,它对于积极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拥有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更可能灵活地采纳适宜的策略,以适应特定环境需求,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是缓冲生活压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5-6]。
据报道[12]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状态焦虑的良好策略。倪海、蔡蓉发现,社会支持和状态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13]。潘欣等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改善负性情绪[14]。心理一致感( sense of coherence,SOC) 是个体总体上感受到的一种普遍、持久且动态的自信倾向[15],是缓冲生活压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16]。心理一致感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影响个体应对焦虑的方式。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相关,在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中发挥着中介调节效应。刘俊升、周颖的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从上述看出,心理一致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但是缺乏对三者关系的直接研究。积极认识并了解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及焦虑、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促进和保证妊娠期妇女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现状
1.2.1.1 心理一致感的概念
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 SOC)是美籍以色列心理学家 Antonovsky 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e Mode)的理论核心,是个体内在具有的一种普遍持久动态的自信心,是个体对生活的总的认知和感受。个体的心理一致感由三个因素构成:①理解能力(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指个体对来自于人生内外环境中的压力的理解能力,是否认为这种压力是可以预测、可以解释的;②处理或管理能力(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指当个体遇到有害刺激物时是否有能力直接或间接获取资源(包括物质、精神等)来应对这些压力,自身具有足够的应对资源可以为他所用;③价值感(意义感)(meaningflilness):指个体是否认为需应对的压力是有意义的、值得付出努力的。世界中万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个体能从所作的一切努力中获得价值感[2]。在 Antonovsky 有益健康模型中,健康被看作是从舒适到不舒适的动态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否健康取决于内外环境压力(例如生活事件、疾病、死亡等)、对抗压力的可利用资源(社会、物质、心理等资源)和心理一致感三者间的相互作用[18]。
国外对心理一致感的研究一直很盛行,也是健康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有益健康模型不局限于单学科某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多学科的方法。国外心理一致感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领域中的应用已被证实。Tram 等[24]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降低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Randall[25]发现心理一致感低的大学生所面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疾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Skarsater[26]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与愤怒情绪、攻击敌对行为、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Suresky[27]发现心理一致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Sjostram 等[28]对妊娠期妇女的心理一致感与幸福感研究中指出,高心理一致感的孕妇能有效利用资源更好地应对压力,Yasmin[29]研究表明高心理一致感产妇对于无产后并发症的预测是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Cohen[30]对 35 名 l 型和32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一致感和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较对照组健康人群的焦虑、抑郁水平更高,心理一致感得分与焦虑、抑郁水平负相关,得分高的患者抑郁水平低,血糖控制好。Brian[31]的研究显示感知到的种族歧视水平越高,心理一致感越低,抑郁和焦虑水平越高,还显示高水平的集体自尊和高的心理一致感水平相关,而与低水平的抑郁和焦虑相关。Silarova[32]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治疗前低心理一致感不太可能改善心脏治疗后寻求健康促进行为,Sullivan[33]认为有益健康模式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逻辑性强,适合在护理领域应用。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旨在了解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水平,焦虑状况和应对方式状况,并探讨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1.2 抽样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 2013 年 7 月至 2014 年 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产科、妇幼保健院和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产科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孕早、中、晚期妇女。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
2.2.1.1 纳入标准:①了解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②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③年龄 20-35 岁④孕 40 周之前、无产兆、单活胎;⑤已婚,初次计划生育妇女。
2.2.1.2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②视力障碍、理解力障碍;③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④双胎妊娠;⑤已知胎儿畸形。
2.2.1.3 剔除标准:①问卷漏答;②问卷呈同一性或波浪性答题。
此问卷由研究者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并经临床护理专家及产科专家完善后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主要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次、孕周等。
于 2013 年 7 月至 2014 年 1 月由研究者本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按统一指导语讲明目的和要求,获得她们的同意后,向其解释问卷填写方法,被调查者现场填写问卷,研究者对调查问卷收回后,对内容进行检查,遗漏项目现场填补,如有疑问现场询问核实,本研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所调查内容仅用于研究之用,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采用成熟的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对一般资料调查表则请相关专家审评,进行反复修改和补充,确保调查表的全面性。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以考察量表的难易程度以及被试者对于量表内容的理解程度,利用预实验的反馈信息对调查问卷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确保量表的易理解性。此外,研究者广泛查阅文献,对所要调查内容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认知。
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调查前向研究对象介绍调查的意义、性质及目的,承诺本研究属于调查研究,遵循自愿原则,且为匿名填写,所有研究结果只用于试验分析,不会涉及其利益。取得研究对象同意后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填写问卷。收回问卷时,当场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如有遗漏,提醒研究对象及时补齐。问卷收回后再次复查数据。
回收后的问卷由研究者本人进行问卷筛选,答案呈明显规律性,大部分选项一致视为无效,对整理后问卷进行 ID 号编码。两人进行问卷的录入。录入后对数据的编码与录入工作进行查错、补漏核查,用 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第 3 章 结果···························12
3.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的均衡性分析··················12
3.1.2 妊娠早、中、晚期妇女一般资料及均衡性分析········12
3.2 心理一致感及各维度得分比较·····················14
3.3 妊娠期妇女焦虑状况·······················15
第 4 章 讨论···························24
4.1 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现况分析·················24
4.2 妊娠期妇女焦虑状况分析······················24
4.3 妊娠期妇女应对方式状况分析···················25
4.4 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25
4.5 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焦虑、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26
第 5 章 结论···························29
第 4 章 讨论
4.1 妊娠期妇女心理一致感现况分析
心理一致感包括三个维度,其中理解感指对内外环境应激源的认识,得分高说明个体认为他将来所遇到的刺激物是可以预测的、有序一致的和可以解释的;可控制感指当个体遇到有害刺激物时,自身具有足够的应对资源可以为他所用;意义感指个体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面对困难是一种挑战,值得为之投入精力和承担责任[60-61]。本研究发现,妇女妊娠期间心理一致感水平中等偏上,不同妊娠时期心理一致感及各维度得分均稍高于中性值,其中可理解感得分最高,见表 3-2,说明妊娠期妇女能够认识妊娠期存在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可利用的资源应对妊娠期的压力源,对压力可以做出积极的预测。
妊娠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心理一致感、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一致感并不是稳定在一个水平,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大事件,心理一致感水平可以发生改变,这与一些研究者观点相一致,他们认为心理一致感有太大的情景成分, 能否用它来代表一种稳定的倾向还有待进一步商榷[62]。其中妊娠中期的心理一致感和各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妊娠中期妇女感知自己在此期所拥有的资源应对挑战的能力较强,意义感得分在妊娠三个时期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处于妊娠期间的妇女认为孕育新生命对她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件。 这与国外 Sjostram H[28]等对妊娠期间妇女心理一致感水平的研究相一致。
妊娠已被认为是妇女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本研究中,妊娠期妇女焦虑得分于早、中、晚期妇女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孕中期得分最低,孕晚期得分最高,妊娠期焦虑发生率结果为孕中期焦虑发生率最低为 14.2%,说明孕中期妇女的负性情绪最低;妊娠晚期焦虑发生率最高,达 25.4%,这与国外 Lee[63]、Evans[64]、Su[6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前者认为妊娠期妇女焦虑发生率为6.4%-36.0%。本次调查妊娠期焦虑发生率为 21.3%,与国内调查结果相一致,国内调查妊娠期妇女焦虑发生率为 11%-25%[66],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表 3-3),妊娠时期妇女存在焦虑情绪,属妊娠晚期妇女的焦虑状况最严重,这可能与孕妇担心是否能平安分娩、分娩带来的疼痛、加之胎儿的健康问题等使得孕妇易于发生焦虑有关[67-68]。
第 5 章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妊娠期间妇女心理一致感、焦虑、应对方式状况,并且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本次调查发现,妊娠期妇女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包括城乡来源、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并与它们呈正相关,与孕次、是否计划内妊娠呈负相关,说明妇女在妊娠期间面对压力时,文化程度高,来自农村的,家庭收入高者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本次妊娠不是计划内的,曾有流产史或人流史多次怀孕者,面对压力时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即更多的选择逃避问题, 通过多因素分析可知对妊娠期妇女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大的自变量依次是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城乡来源、职业,调整系数 R2表示 4 个变量共同解释了总变异的 47.4%。结果提示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高人群在妊娠期间面对压力时更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是收入高,文化高的人群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来应对压力,来自农村的孕妇比来自城市的妇女更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可能是来自农村的人群自立性强,更倾向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与某些研究一致,来农村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在求助因子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81-82]。
因本研究时间及人力所限,研究地域仅限于江西省南昌市3所医院,数据代表性受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南昌市妊娠期妇女的心理一致感、焦虑、应对方式状况水平,但不能完全代表其它地域,故可将研究地域扩大化,或选取更大范围的研究人群。
心理一致感在焦虑和应对方式上是否有中介效应作用,由于时间及人力、物力所限本次未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妊娠早、中、晚期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鉴于妊娠是一个连续过程,因此纵向调查研究与监测妊娠早、中、晚期妇女的相关情况更能准确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