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流转经济管理契约安排及实施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5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基于契约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地制度安排的实践探索,在农地流转发展及其契约安排的相关研究综述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地流转契约的缔约、租金安排、实施机制等内容安排与剩余权利风险配置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机理。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在转型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展,中国农业正在加速现代农业转型历程。农地作为粮食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刚性投入要素,如何通过农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优化劳动力等要素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历史地考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土地承包关系从合同约定向国家赋权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从生产经营自主权向用益物权转变。在农村土地权利束逐渐细分、土地产权市场化的趋势下,为顺应农户保留土地承包权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地制度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通过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明晰土地产权的权属关系,维护集体、农户和实际经营主体的权益,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条件。
毫无疑问,“三权分置”通过产权明晰与细分为农地流转交易奠定了有效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农地流转经过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地流转率已上升至31.5%。随着交易数量攀升,农地流转参与主体与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主体行为不稳定,现实中的流转交易复杂性也相应增加,因谈判和签约环节复杂、契约条款不平等、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监督和执行交易费用高昂,现阶段流转交易面临农民权益保障困难、收益风险配置难以权衡、第三方执行机制失效、交易主体行为约束违约追责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流转市场整体呈现出“自发、分散、无序”的特点。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农地流转迫切需要有效流转交易治理机制予以保驾护航。如何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保持流转交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经成为三权分置背景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

1.2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于契约经济学理论,依托现有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数据与资料,深入考察农地流转安排的一系列问题。在梳理中国农地制度和农地流转发展进程及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理清农户作为契约主体时参与流转的决策因素,揭示其缔结契约的前提条件,进而分析当前民间不同流转契约安排的决定因素,探讨特定的租金安排、契约形式和实施机制在流转交易治理中的内在机理,以期为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契约制度安排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农地流转契约缔结的前提条件,农户参与流转的动因和所受制约分别为何?转入和转出土地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自生能力不同的农户流转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2)契约租金安排蕴含怎样的行为激励与风险配置机理?流转契约中的分成租金是源于对风险分担的需求,还是约束道德风险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权衡?特别地,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中的产权确权安排,是否对契约租金安排产生影响?
(3)现阶段农地流转中非正式契约的大量存在根源为何?选择非正式契约的农户,依靠怎样的契约实施机制化解履约风险?声誉、社会网络及其交互作用形成的私人履约资本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特殊的农地流转形式,在农地模糊产权的制度背景下,股份合作制契约安排中的剩余权利安排具有哪些特征?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蕴含着怎样的风险配置机理?怎样实现农民权益保障与风险合理配置的双重目标?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契约经济学内涵演进
2.1.1契约的内涵演进
契约源于与上帝“立约”的宗教思想。《圣经.旧约》认为契约是人与上帝斗争的过程中为获得和平所订立的关于自主生存空间的相互妥协的约定。现代契约思想发轫于罗马法,法理契约也正是继承了罗马法将契约视为债务关系的价值判断标准。市民法时期的罗马法,将契约看作当事人协议约定的、依特定的缔约形式而建立的、可强制执行的债务关系。万民法时期的罗马法则为依双方合意而确立的诺成契约,无须任何形式和手续。诺成契约则摆脱了形式束缚,从特定形式到双方合意,是法理契约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越。19世纪《法国民法典》进一步将契约界定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法理契约将契约定义为发生、变更债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其核心是合意与承诺,但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非法律契约关系。
表2.1给出了契约从宗教契约到法理契约、社会契约、新社会契约和新古典经济学契约的内涵演化进程。

........................

2.2契约经济学理论发展
2.2.1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通过激励机制设计诱导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问题。逆向选择也称隐藏信息,由于委托人事前无法获知代理人的全部私人信息,委托代理契约主要关注资源的最优配置;道德风险问题也称隐藏行动,由信息的事后不可验证而产生,是代理人为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的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委托人需要通过激励机制设计,限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根据信息不对称差异,将委托-代理模型分为针对逆向选择的信息致别模型、信号传递模型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向信息劣势的一方传递信息而获益,委托-代理机制设计是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和风险配置权衡的结果。
早期的委托-代理模型是信息一维、双方缔约、持续一期条件下的契约激励机制设计,多维信息、多缔约方和时间维度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代理人多任务激励机制设计研究发现:如果代理人的不同任务努力具有替代性,激励机制设计应减少对难以监督的任务的激励。当一个委托人面对多个代理人时,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降低激励扭曲。委托-代理理论承袭了完全契约理念,是对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最优激励契约机制设计的有益探索。面临未来不确定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剩余控制权配置,为经济行为人提供有效的经济激励,是实现长期经济效率的可行选择。由于委托人无法直接观测代理人的行为,只能观测到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行为和结果变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契约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只能局部均衡。
.............................

3农地流转参与决策影响因素.................51
3.1缔约前提:农户的农地流转参与.................51
3.2研究设计.................51
4农地流转契约租金安排:道德风险约束与实施成本.................73
4.1契约分成租金安排的经济学解释.................73
4.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73
5农地流转契约实施机制:声誉与社会网络...................95
5.1契约形式与实施机制:非正式规范下的农地流转...................95
5.2研究设计...................95

6剩余权利与风险配置:基于土地股份合作契约的案例研究

6.1理论基础:不完全契约与产权理论
契约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创新在于将制度、产权和信息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不完全契约理论为理解面临不确定性、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市场非均衡提供了新的视角。产权明晰是交易的先决条件,包括明晰令产权主体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能够帮助人在交易时形成合理预期。但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导致无法清晰界定所有权责的分配,从而出现部分权利未被充分界定的、有价值资源组成的“公共领域”。那些未能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关于资产使用的权利,即是剩余权利,因而资产所有权是对资产剩余权利的拥有。
基于此,不完全契约与产权理论将契约看作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剩余控制权安排。正是剩余控制杈结构,决定了除契约明确规定之外资产如何使用以及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分配,进而成为决定当事人未来收益的重要因素。当缔约双方面临新的获利机会时,会重新就契约条款进行讨价还价,契约关系由于签约双方关于契约价格的讨价还价的无效率行为而受到损害,事前的关系性契约可能由于事后内在或者外在结构的变化而不能持续。剩余权利安排的变化在带来收益和成本变化的同时,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通过对事后剩余分配的影响而影响事前投资。更由于资产所有者拥有独一无二的排斥他人使用资产的能力,对物质资产的控制可以间接地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因此契约双方投资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剩余权利配置。
............................

7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主要结论
基于对中国农地流转契约安排问题的系统分析,本研究形成如下几点具体结论:
首先,农户的农地转出和转入决策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农户自生能力的提升显著促进流转规模增加。农户转出土地规模主要受到土地生产价值与保障功能的约束,转入规模则取决于农业生产的路径依赖以及补贴支持,户主人力资本、农户家庭稟赋和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对流转规模有重要影响。自生能力水平不同的农户流转行为存在异质性,处于负债情况的农户以生存目标为主导,转出土地决策体现出规避风险的特征,受到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财富水平的约束,农业补贴并未起到经济激励的效果;盈余情况下的农户流转决策则以经济理性为主导,更易受到家户区位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非农收入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显著促进土地转出,农业补贴对流转行为起到显著的经济激励作用。中国农户具有综合小农的特征,风险规避倾向和经济理性在农户流转决策中交织并存,对决策的相对影响程度随着农户自生能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农户自身的有哏理性和机会主义,流转交易需要有效的契约安排,对交易主体行为进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
其次,分成租金蕴含对流转交易主体滥用专用性资产的道德风险进行约束的机理,流转契约采用分成或定额租金,取决于约束道德风险与契约实施成本的权衡,对交易主体道德风险的约束和监督需要越强、实施成本越低的流转交易中更易采用分成租金。具体体现在相对流转面积越大,对滥用土地或其他资产的道德风险进行遏制越困难,流转契约更易采用分成租金用以对交易主体行为进行合理激励和约束;低执行成本的非正式契约和低交易成本的统一流转途径中,因所受契约实施成本约束较弱,分成租金安排更易被采用。农地产权确权通过明晰土地物理属性与产权权能,在强化产权安全性和提高产权交易价格的同时,赋予农户土地收益的剩余索取权,促使农户采用分成租约参与流转收益分享。传统委托-代理研究范式下的风险分担假说在农地流转契约租金安排中并未得到验证,农户风险态度对契约租金安排没有体现出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流转双方农户人口统计特征的高度相似导致了其风险偏好的趋同,令风险分担模型中委托人风险偏好、代理人风险中性的前提假设并不成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