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未来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图景[1-2]。其中,产业兴旺,位于其首,乃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就粮食种植产业而言,产业兴旺的衡量标准有多个维度:生产能力强、单产水平高、生产效益好等。要提高这些指标便需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扎根于广大乡村农民的支撑,尤其需要依赖于实现产业兴旺的主力军,即有思想、懂管理、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3-5]。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均田承包”的农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小农经济国家普遍出现的问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农模式不断受到冲击,主产区粮食生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经营绩效,国家对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进行改革创新,即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农民获得了农地财产权以及身份自由的双重解放[6-8],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的稳定供给,供求基本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格局下,农地“两权分离”的增产增收效应难以持续,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资源脱离农村,涌入非农领域,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和农业副业化成为当下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9-11]。然而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是当今农村的最大就业领域,农业收入仍占据农民收入主导地位。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并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延续,但随着老一代农民陆续退出农业领域,农地经营规模化和农民职业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2-13]。综合考虑中国国情,想要打破中国现代化农业成长的瓶颈,主要有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不仅能够大幅度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土地集中流转,进一步改善土地细碎化、分散化格局[14-16];二、形成一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并且自愿扎根于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未来发展的经营主体问题[17-18]。以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19-21]。中央文件强调: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形成有机衔接,开展多元化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是建设当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22-25]。国家粮食安全依赖于粮食主产区产业的发展,农户既是粮食生产的微观主体,也是未来职业农民的主要对象[26-28]。因此,培育职业农民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且同时破解了“谁来种地”与“如何种地”双重问题,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势在必行。从环境和政策等层面进行引导,以构建制度体系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管理,有利于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快速形成;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有效供给[29-31]。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路途长远且艰巨,需要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支撑,制定制度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政策跟进。因此,本研究以主产区规模化生产的粮农为研究视角,探明粮食主产区农户成为职业粮农的愿意影响因素,对于构建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制度,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培养职业粮农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找出粮农职业化选择意愿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理是精细化、高效化培育职业粮农前提要求。粮农是以家庭为单元,以家庭契约为基础,依赖于家庭自身劳动力进行水稻生产。由于粮农所拥有可流动资金以及其他的资源较为有限,引起生产经营状况与粮农家庭生计直接挂钩,生产亏损直接影响家庭消费。精细化研究粮农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更有效的依据家庭情况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构建一套支农政策不仅能有效降低粮农所承受的风险,而且还能激活粮农内生动力。并且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能同时破解了“谁来种地”与“如何种地”双重问题。从环境和政策等层面进行引导,以构建制度体系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管理,有利于促使新型职业粮农的快速形成。
以江西省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域,以粮食生产微观主体—粮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维度分析粮农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分别为基于扩规模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1)、基于提效率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2)、基于增收益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3)和基于有保障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4)。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培育职业粮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行一些有效的探索。
1.2.2 研究内容
分析整体调研数据后,首先将可能对粮农职业化意愿有影响的变量挑选出来,并对相关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将相关性比较强的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再根据理性小农理论和生计小农理论,分别从基于扩规模化职业粮农选择意愿,提效率化职业粮农选择意愿,增收益化职业粮农选择意愿和有保障化职业粮农选择意愿四个维度来分析职业粮农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分别做了四个线性回归模型和四个解释结构模型,使研究更加细化,为政府提出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然后,分别运用软件 Stata 建立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研究粮农职业化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再运用 Matlab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进一步缕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在农民分工和农户分化大背景下职业粮农形成机制。(2)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江西省主产区调研数据的粮农个体特征。(3)探讨粮农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4)得出结论,提出针对性培育职业粮农的政策建议。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职业粮农界定
“职业农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 1966 年,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Eric Wolf)的著作《农民》。Eric Wolf 分析了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差异。书中界定“传统农民”属于被动的烙印上农民的身份,其目的只是对自身以及家庭生计的维持[40-42];而“职业农民”却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将农业生产作为职业的个体从业者[43],其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倾向并非只求家庭消费所需,而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报酬的最大化[44]。米勒森(Millerson)研究表明, 由三大决定性因素影响职业化的过程,分别为: 获得相对确定的知识与经历的能力;获得知识和经历的机会;从业者自我职业意识的发展[45]。
国内外学者尚未针对“职业农民”作出同一的界说。政府文件中给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之后,意味着“农民” 的内在涵义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了确保自身及家庭生计而被赋予的身份;另一方面职业农民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在经济市场属于一种职业性选择。我国学者[46-47]认为,职业农民以农业生产作为个人全职,且具有现代观念(包括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以及法律观念等)、高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能力强(包括农业产业化能力与特色农业能力以及合作组织能力等)的特征,并且充分受到社会尊重,作为市场主体还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48-49]。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给出了官方界定,即以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职业,其主要收入来源于该职业,且具备一定农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50-51]。综合考虑所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稻作生产特征,本文所提出的职业粮农,指的是将以水稻生产作为个人职业,并且生产经营具备相当规模的农户,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水稻经营.
.............................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最基本理论之一[52]。规模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解释:指在某一指定的时间内以及特定的技术要求下,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绝对值,使单位成本降低,进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LAC 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至最高点再下跌[53]。现实的解释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运用更优良的机器或者技术等要素,进而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54];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成本增加及各方面难以协调,导致生产效益降低,加上市场容量不足,极易造成生产过剩[55]。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起初以制针工厂为例,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发现劳动力分工分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阐述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使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及组织和效率的提高而形成 “内部规模经济”和多个企业之间通过合理的联合与分工而形成“外部规模经济”[56-57]。
针对于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规模经济理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则以粮农为生产主体,主要依赖“内部规模经济”途径实现规模经济。粮农以种植水稻为主,规模经营主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得到更多土地资源,从而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规模经营主要目的是将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以及农具等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表现为:土地规模扩大后,粮农可以利用新技术以及实现机械化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作用。而且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能有效的节约投资成本,在便于农业生产管理费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粮农的经营利润。由于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存在,再结合粮农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规模继续扩大,会导致 LAC 曲线呈下降趋势。更何况粮食市场容量有限,生产过剩会进一步加大损失。因而,粮农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58]。
.................................
3 研究假说、变量描述与样本数据描述.............................13
3.1 研究假说........................................13
3.2 变量描述.............................................14
3.2.1 变量选择及说明..............................14
3.2.2 样本数据描述.............................16
4 实证分析.....................................18
4.1 基于 OLS 回归模型分析................................. 18
4.1.1 模型选择......................................18
4.1.2 因子分析..............................18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9
5.1 研究结论...................................29
5.2 政策建议........................29
5.2.1 强化职业粮农案例示范作用...........29
5.2.2 建立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30
4 实证分析
4.1 基于 OLS 回归模型分析
4.1.1 模型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粮农意愿与个体特征、金融资本、心理影响、地理条件和农地情况五大类 16 个自变量的相关关系,由于因变量(Y)为五维且连续性,所以采用最经典的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
模型 E(Y)=u(X1,X2,…X16)+e,其中:Y 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X 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e 为随机项。本研究选取了四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为 Y1=“基于扩规模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2=“基于提效率化粮农职业化意愿”、Y3=“基于增收益化粮农职业化意愿”和 Y4=“基于有保障化粮农职业化意愿”;根据前面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说,将解释变量设计如下:分别为 X1=“年龄”、 X2=“文化程度”、X3=“身体状况”、 X4=“与外界交流程度”、 X5=“家庭人均收入”、 X6=“农业收入占比”、 X7=“融资渠道情况”、X8=“支农政策激励”、 X9=“成功案例影响”、 X10=“亲朋意见态度”、 X11=“风险认知情况”、 X12=“地势情况”、 X13=“交通情况”、 X14=“农地是否流转”、 X15=“灌溉条件”、 X16=“农地肥力”。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江西省 1027 户粮农的调查数据,先运用 OLS 模型分析了影响粮农的职业化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再结合 ISM 模型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结构。结果如下:
(1)粮农的身体状况、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支农政策激励、成功案例影响、亲朋好友态度和农地流转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扩规模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粮农文化程度、融资渠道情况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扩规模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且这八个影响因素既独立发挥作用,彼此又存在着关联。其中,成功案例是表层直接因素;亲朋意见态度、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农地流转情况和融资渠道情况是中间因素;文化程度、身体情况和支持政策影响是深层根源因素。
(2)粮农的身体状况、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支农政策激励、成功案例影响、亲朋意见态度和农地流转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提效率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其中,成功案例影响是表层直接因素,亲朋意见态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和农地流转情况是中间间接因素;身体状况和支农政策影响是深层根源因素
(3)粮农的身体状况、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支农政策激励、成功案例影响、亲朋意见态度、风险认知情况和农地流转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基于增效益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农地肥力显著负向影响基于增效益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其中,成功案例影响是表层直接因素;亲朋意见态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风险认知情况和农地流转情况是中间间接因素;身体状况、支农政策影响和农地肥力是深层根源因素。
(4)粮农的身体状况、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支农政策激励、成功案例影响、亲朋意见态度、风险认知情况、村交通情况、农地流转情况均显著正向影响有保障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地势情况、农地肥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增效益化的粮农职业化意愿。其中,成功案例影响是表层直接因素;亲朋意见态度、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比、风险认知情况,农地流转情况、身体状况、支农政策激励、农地肥力、交通状况是中间间接因素;地势情况是深层根源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