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从家庭规模、人均劳动强度、有无未成年人等三个维度实证研究家庭热量摄入状况,以及面临食品价格上涨时,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受到冲击的情况,并据此确定食物保障政策在家庭规模、人均劳动强度以及有无未成年人等家庭特征维度实施的优先次序。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食物保障政策是为了帮助既缺乏生产能力,又缺乏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人群获取其生活所必须的食物,由于收入补贴在保证市场价格发挥资源配置信号作用的同时,可以有效冲抵居民因价格上涨而带来的福利损失,是更为有效的政策选择。在实施食物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的早期,我国是执行的“普惠式”社会救助,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精准扶贫”成为对尚未摆脱贫困人口的一项专门扶持方法。在精准扶贫的战略框架下,精确瞄准目标人群成为政策实施成败关键点之一。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为提高食物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按收入分组的人群中,食物保障政策应该由困难人群、最低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依次展开,当细分食品价格差异化上涨时,食物保障政策需要明确干预的范围和品种,此外,由于饮食偏好的差异,食物保障政策在省际间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政策,这些研究都是依托食物价格变化给不同人群的实际收入或福利水平带来的冲击程度而得出的结论,但对人体的研究发现,热量才是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生产生活的最重要物质基础。此外,按照“优先主义理论”,处境更糟的人群应该获得优先救助。因此,本文将依托2000-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劳动强度和有无未成年人等三个家庭特征维度,以食品价格上涨对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来决定食物保障政策在不同家庭之间实施的优先次序,研究结论试图为完善食物保障政策精准实施的理论研究、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及其可实施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方案。
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特征的家庭其应对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不同。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成员之间对食物调节分配的作用越强,应对食品价格冲击的能力可能更强;劳动强度越强,热量需求越高,需要消耗更多数量或者更高质量的食物,当食品价格上涨时,其受到的冲击可能越大;家庭中有儿童和青少年等未成年人的,其食物消费的刚性更强,通过改变消费食物品种来应对食品价格上涨的能力更弱,因此,其应对食品价格的冲击能力可能更小。
........................
1.2文献综述
人体为维持其生理和物理的基本活动需要消耗足够的热量,而食物消费是热量摄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学者们从热量摄入的角度来研究食物安全。研究显示,我国的人均热量消费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劳动强度不断降低造成的,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实,伴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工作对体力的要求不断减少,这可能对人体热量摄入需求产生影响。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会因收入水平、食品价格以及消费偏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会导致食物需求总量改变,但无论食物消费的结构怎样调整,人体对热量摄入的需求基本不会改变。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或不同劳动强度的个体而言,他们为满足自身必需的热量消耗而摄取的食物数量和质量会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对热量的需求更多,而老年人对热量的需求更少。食物消费决策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具有不同特征的家庭其食物消费水平有差异,但对个体而言,不管收入水平提高到何种程度,其对食物的需求都会受到生理的约束,不会出现无限增加的情况,所以在研究食物需求时,除分析收入和价格因素之外,还应考虑个体所在家庭的特征及其生理需求。尽管人体可以根据热量摄入量调整热量消耗量,但当个体的热量和营养摄入量达不到正常需求时,这种调整将导致效率的损失。受收入约束,低收入家庭的成员营养状况更差、身体素质更弱,此外,低收入家庭的成员一般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其工作所消耗的体力比较大,营养不良状况会使其劳动效率或劳动参与率降低,这可能会使其收入更低,并就此形成一个营养贫困的恶性循环。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城镇低收入家庭
城镇低收入家庭指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居民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各地具体标准并不相同,目前全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但各地方政府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标准判断其是否为低收入家庭:第一,按照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设定,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月均可支配收入的40%-50%确定;第二,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设定,如上海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本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150%以下的为低收入家庭;第三,按家庭比例确定,如江苏各地在原则上要覆盖20%以上的城市家庭;第四,多项指标综合考虑,如河南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确定。
本文将借鉴上述标准中的第三条,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城镇样本按家庭人均年收入由高到低排序,在剔除异常值之后,借鉴“五等分法”,筛选出收入最低的20%家庭,即为本文的城镇低收入家庭。
家庭规模可以使用家庭户内人口数来衡量,是明确界定为亲属关系而共同居住在一起的人数。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户人口不仅涉及居住空间和时间问题,还涉及亲缘、血缘关系。在人口普查或者相关调查中,一般以家庭常住人口数为标准,其中还包括离开家庭不足半年时间的人口。一般来说,至少分享一部分住所和至少分享一些资源是界定住户的条件;共享资源,包括同灶吃饭和共同居住也都可以作为标准来界定住户。
.....................
2.2理论基础
2.2.1消费者需求理论
消费者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求指消费者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需要,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取决于实际需要的商品价格和替代品价格;二是愿意且有能力支付的货币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支付心理,故消费者需求可以用函数可以表示为:Q=f(P1,P2,1,E)。根据消费函数可知,第一,消费者的需求由其实际需要决定;第二,消费者的需求受其收入水平限制,理性的消费者会用更少的钱获得尽可能多的商品,故消费量与商品价格呈反比关系;第三,收入的增加利于消费支出的增加;第四,替代品的价格由两个商品之间的差异决定。对个体来说,热量摄入需求取决于生理需要,来源于食物消费,热量摄入受到家庭收入水平、食物价格水平以及消费理念的影响。
2.2.2需求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理论,是指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的理论。弹性的概念和定义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弹性理论经由其他学者补充和完善,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被简称为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公式为:
.......................
3分析框架与数据描述............16
3.1分析框架............16
3.2CHNS数据库简介............17
4价格对热量摄入偏差影响的实证分析...........30
4.1模型设定..............30
4.2模型的估计及检验............31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6
5.1研究结论...........36
5.2政策建议.............36
4价格对热量摄入偏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模型设定
由前文的描述性分析可知,家庭规模、劳动强度及有无未成年人等家庭特征不同,其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存在差异。热量摄取主要来源于食物,食品价格变化会影响家庭食物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热量摄入情况。本文以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为被解释变量,以食品价格、家庭规模、劳动强度以及未成年人作为解释变量,建立OLS回归模型,并采用Stata13统计软件、依托CHNS中1569户家庭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食品价格对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的影响。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食品价格与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相关性,家庭规模、劳动强度、未成年人与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相关性,这意味着用这些变量来解释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是可行的。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综合前面各章的分析结果,将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归结如下:
(1)食品价格对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的负向影响会受到家庭规模的影响,当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对家庭规模更大的城镇低收入家庭需要优先实施食物保障政策。当食品价格上涨时,家庭规模越大,人均热量摄入越负向偏离标准值,即受到的负面影响程度越深,家庭人均热量摄入下降的越多,这意味着规模越大的家庭食物保障水平越低。在食品价格上涨带来更大冲击时,规模越大的家庭越容易陷入食物危机,或者陷入食物危机的程度越深,所以规模越大的城镇低收入家庭越应该优先得到政府的救助。
(2)食品价格对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的负向影响不会受劳动强度的影响,当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政府不需要特别考虑食品价格对劳动强度的影响。当食品价格上涨时,虽然劳动强度对家庭人均热量摄入有负向影响,但统计学上不显著,这意味着食品价格的上涨不会影响不同劳动强度的家庭食物消费,所以政府无须特别考虑食物保障政策在不同劳动强度的家庭之间实施的优先次序。
(3)食品价格对家庭人均热量摄入偏差的影响受到未成年人的影响,当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对有未成年人的城镇低收入家庭需要优先实施食物保障政策。相对于没有未成年人的家庭,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其人均热量摄入更负向偏离标准值,当食品价格上涨时,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家庭人均热量摄入下降的更多,这意味着有未成年人的家庭食物保障水平更低,在食品价格上涨带来更大冲击时越容易陷入食物危机,或者陷入食物危机的程度越深。因此,在食品价格的冲击下,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应该优先得到政府的补助。
参考文献(略)
食物保障政策实施的优先次序之经济管理研究--基于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经济管理文章
- 经济管理视角下甘肃省集体林地流转的主要影
- 经济管理视角下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关系的实
- 经济管理视角下浙江农林产品出口“一带一路
-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之经
- 经济管理视角下电商末端物流服务质量对农村
- 经济管理视角下农户林地流入行为研究
- 低碳经济管理视角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
- 2000-2015年中国主要木材交易市场时空差异
- 经济管理视角下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互动发
- 经济管理视角下日本牛肉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
- 山西省文水县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之经
- 林地流转期限对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之经济管
- 经济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
-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动能管理的分解与转换历程
- 基于生态林业融资视角的生态彩票创新性之经
- 种粮大户正规信贷约束及其福利损失之经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