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23国货币合作之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92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笔者运用SVAR模型对经济冲击对称性进行分析,检验次区域形成货币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中国和东亚六国、中国和西亚五国两个次区域的经济冲击存在对称性,说明在次区域可以探索推进货币区构想。中国与中亚及欧洲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三国的经济冲击对称性较弱,说明此三国在本次区域中不满足货币区的条件。

第1章绪论

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其主要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旨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深层次的全面、系统的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及丝路基金为“资金融通”提供了有效支撑,扩大了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进了沿线国家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这些为研究沿线国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贸易金融合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和良好基础。尤为重要的是,迄今已经证明是成功的货币金融多边合作模式,为今后更高级形式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打开了希望之门,在充满各种变数的全球经济中让人们对通过促进货币合作而互惠互利保有乐观预期。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激荡金融和市场恐慌以及续生的欧债危机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本就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加风雨飘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被广泛质疑,也有更多的声音唱衰欧元。人们可能关心:透过美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及其波及的全球危机,可以预期、前瞻可能发生哪些货币变局:第一,自从二战以后主要由美英所构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举步维艰,继欧元区之后区域新货币合作体系萌芽。第二,美元以至欧元即使不会随危机爆发而应声倒地,其国际流通货币地位也毕竟受到重挫,那么,有何种货币可以部分地替代美元、欧元地位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世界货币“候选者”?
........................

1.2研究综述
1.2.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国于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愿景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现状及趋势做了梳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北亚的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区,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北亚的俄罗斯和南亚的印度等地区。近年来,中国与中西亚十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关税水平总体较低,且具有较为明显的贸易互补性特征。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者之间贸易联系愈益紧密并呈现出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不存在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较为明显,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有很好的贸易合作潜力。李迎旭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中国与南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中国与南亚贸易竞争度的变化趋势是由强转弱,中国对南亚贸易联系较为紧密,而南亚对中国贸易联系有待加强,合作空间较大。两者之间贸易呈现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特征,互补性不断增强。韩永辉、罗晓斐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出口在欧美市场互补性日渐增强,在俄罗斯市场则有竞争性加强趋向,中国与中亚贸易结合度正越发紧密,相互逐步成为对方越发重要的贸易对象,呈现出强互补的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制成品和机械运输设备类目为主,中亚则是矿物燃料和非食用原料,两地强势产品种类未有重叠,贸易潜力较强,合作空间广阔。万永坤(2017)的研究表明中俄贸易前期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双方不断开放市场,而汇率和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又对双边贸易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积极改善两国贸易结构,加强双方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相互投资;同时,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化解汇率波动风险,可以提高中俄贸易的份额,激发中俄贸易潜力。石敏俊、美丽古丽等(2018)研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家贸易自由化,可以有效应对俄一白一哈关税同盟对中国和相关国家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有助于提升中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和各国间的贸易合作关系。并且,随着自由贸易区范围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扩大到上海合作组织相关的所有国家,中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和各国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会更为受益。《“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5.7%。,较201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愈益紧密,贸易竞争度有减弱趋势。
...........................

第2章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基础

2.1最优货币区理论
依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解释,“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该区域内组成一种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对内相互盯住,保持固定,对外统一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间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2.1.1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
(1)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最优货币区是蒙代尔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需求转移是造成国际失衡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调整都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它们适用的区域不同。汇率的调整可以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失衡,而同一货币区内,只要生产要素能够完全自由流动就可以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收支失衡。所以,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其核心思想是在最优货币区内保持固定汇率,货币区成员对区域外统一实行汇率联合浮动。
(2)经济开放度标准。麦金农(1963)将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通常用一国生产和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衡量经济开放度。他认为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运用汇率工具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所有商品价格上升。若限制价格,就会导致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作用。最后,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所需汇率调整幅度越大。因此,麦金农认为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国家应组成货币区,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区外贸易往来关系不多的地区实行浮动汇率。
...........................

2.2欧元区货币合作实践及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货币合作是伴随着以实行单一货币为目标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而展开的。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尔纳计划的实施;第二阶段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第三阶段是欧元区的建立。
魏尔纳计划是二战后欧共体提出并实施的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货币联盟计划,虽然该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建立货币联盟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其一,建立了联合浮动汇率。其二,创造了欧洲计算单位。欧洲计算单位是欧共体内部记账和结算的工具,是欧洲统一货币的雏形。其三,成立了欧洲货币基金。能够在外汇市场上对欧共体各国的货币进行干预,维持汇率稳定,为成员国提供货币支持,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成为成员国间的清算中心。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了欧洲货币单位。第二,建立了欧洲汇率制度。创建了由“平价网络体系”和“货币篮子体系”两种汇率干预体系组成的欧洲汇率机制。第三,扩大了欧洲汇币基金。
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以后,欧共体货币经济合作由共同汇率机制发展到形成欧元区,先后经历了近40年风风雨雨,2008年危机之后由于欧债危机,对欧元区质疑之声雀起,但事实是欧元区经历艰难磨合后仍继续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货币合作典范。相关理论及事实经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合作提供了很好借鉴。
..............................
第3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币合作条件:中国与C23经济指标趋同分析............13
3.1中国与C23货币合作进展.............13
3.2中国与C23单一经济指标趋同趋势............14
第4章中国与C23构建次区域货币区实证检验1:基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38
4.1模型选择与次区域(经济体)划分...........38
4.1.1模型选择..........38
4.1.2对C24总区域的次区域划分............39
第5章中国与C23构建次区域货币区可行性实证检验II:基于对称性冲击分析.......51
5.1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51
5.1.1模型选择.........51
5.1.2中国与东亚六国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52

第5章中国与C23构建次区域货币区可行性实证检验II:基于对称性冲击分析

5.1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
5.1.1中国与东亚六国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
从VAR模型中分解出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序列,求解中国与东亚6个国家之间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的相关系数,进而分析其冲击对称性。

综合分析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表,可以看出中国与东亚六个经济体的供给冲击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中国与东亚六个经济体供给冲击正相关,蒙古和韩国与中国的供给冲击相关系数较小,蒙古为0.02,韩国为0.21,蒙古与马来西亚供给冲击相关系数也较小,为0.19。韩国与中国需求冲击相关系数较小,只有0.04。韩国与其他五国需求冲击相关系数为负,说明韩国与五个东亚国家的需求冲击负相关,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需求冲击为负,但数值较小,考虑到需求冲击为中短期的宏观经济冲击,并不具有持续性,供给冲击是一种长期宏观经济冲击,具有持续性,可以认为: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加入货币区存在短期成本,但长期来看,该区域存在成立货币区的可行性。
......................

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结论
通过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C23货币合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建立有货币互换协议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与C23两两之间均有某种程度货币合作意愿,但根据经济指标趋同分析,现阶段中国与C23不存在建立单一货币区可能性。这一结果在预料之中,24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一体化水平、通货膨胀率、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政府财政状况均有一定差异。由此也可以大致推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或“一带一路”)更大范围中目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不具备形成货币区的条件。
(2)通过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以及经济冲击对称性检验,中国与部分国家存在组成次区域更进一步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中国与东亚六国(韩国、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泰国)、中国与西亚五国(阿联酋、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卡塔尔)及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三个次区域己经具有组成次区域货币区联盟的可能性。货币联盟首先面临问题是构建稳定的汇率环境,三个区域内不同国家汇率基本以盯住美元为主,长期看来不利于次区域深化货币合作,需要在区域内寻找适当的“锚货币”。
(3)人民币是次区填货币深度合作(如推动共同汇率机制河能的“锚货币”。通过对汇率波动以及通货膨胀水平的分析,在3个次区域中,人民币以其币值的稳定性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外汇储备,适合成为三个区域的“锚货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