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就是我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关注点,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农业作为焦点。然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以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由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农药过度使用及饲料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盲目追求产量提高导致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等,20 世纪初至今我国进入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新时期,新时代为现代农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如集约农业、蓝色农业、分子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等。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总体竞争力。2007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2012 年一号文件中指出依靠科技力量支撑现代农业发展。2013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14 年一号文件在肯定了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强调以改革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 20 个、新世纪以来第 15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另外,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均提出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并指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现代农业建设。2017 年 10 月 18 日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4 年 2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专题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协同发展,将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就协同发展的实施战略提出七点要求。随后召开的两会期间,京津冀一体化又成为官员及代表热议的经济领域主题,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表了关于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的重要讲话。自此,京津冀一体化开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15 年 5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批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京津冀三地的职能和分工,2016 年 3 月河北省连续出台四个文件落实该规划,分别涉及到物流基地建设、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支撑等方面的具体内容,2016 年 5 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该规划将河北省划分为两区,分别是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足以见得国家和河北省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长久以来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村人口多,2017 年河北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 19531 亿元,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 61.4%,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是河北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环渤海和环京津地区是河北省地理位置的两大特点,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河北省政府就以此为立足点提出了旨在振兴河北经济的“两环开放战略”,以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河北经济。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兴起是由发达国家开始的,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因此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国外专家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2.1.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将农业发展的阶段归纳为“五阶段论”,其中包括原始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产品的加工阶段与农产品加工的商品化阶段。1966 年梅尔提出了“梅尔发展阶段论”,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特点与情况为依据将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依赖传统农业投入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稳定发展和较少资金投入的低资本技术阶段;技术高度发展和资本的集约使用的高资本技术的农业阶段。1971 年韦茨提出了“韦茨发展阶段论”,他同样将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与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化商品的农业阶段。1988 年速水佑次郎提出了“速水发展阶段论”,也把农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增加生产与市场粮食供给为显著特征的农业阶段、以解决农村贫困为显著特征的农业阶段和以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农业发展阶段。
1.2.1.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早见次雄与费农·拉坦,基于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状况,以人与土地的多少为分类标志,把现代农业分为三种模式 Potter(2003)、(庄甲 2009):美国模式—地多人少型、日本模式—人多地少型、欧盟模式—人地适中型。美国是以人少地多与劳动力短缺为典型特征的国家,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的生产率[2] [3];Bruce(2002)把美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个人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的规模化组织运行模式、“集约化+商品化”的机械化生产模式[4]。Potter(2003)指出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科技投入[2];杨明秀等(2009)将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总结为大农业模式,他认为美国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市场及配套制度成熟,科技含量高[5]。美国依托其优势的资源环境,分片区发展特色产业带。日本将科技进步放在首要位置,采用改良作物品种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赵海燕等(2013)就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特点提出特色产业模式,即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带动农业发展[6]。Ichio Saskat(2001)提出日本通过提倡推广高专业化性能的农用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欧盟介于美国与日本之间,土地与劳动力适中,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或土地的生产率,既重视现代化的农业物质装备,也重视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
2006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正式纳入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问题。由此,学术界就这一合作模式展开了大规模的学术研究,从“大北京”到“京津冀都市圈”再到“首都经济圈”,各种概念不断涌现,也深化了各界对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重视程度。然而长久以来,北京与天津两大直辖市的政策扶持、人才引进、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政策都明显优于河北省,使得优势资源纷纷涌入京津,导致了河北省非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长期处在“环首都贫困带”的位置上。直到近年来京津两地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突显出的城市病症状呈现连年加重的态势,比如资源短缺、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等。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在此种背景下被提到日程上的,2010 年,河北省政府颁布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提出了环京津地区包括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和沧州 6 个地区,共包含 73 个县(市),确定了环京津地区的地理范围,并提出了深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促进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打下了良好基础。随后,在 2011 年 3 月由河北省政府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再次指出要逐步将环京津区域发展成为环绿色生态的环保圈、景色美丽的休闲圈、适合居住的生活圈、低碳节能的现代农业圈,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内涵。2015 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0 年,环京津地区将构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势必将对环京津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坚实的基础保障作用。与此同时,河北省提出 2015 年完成环京津地区造林 100 万亩,为今后京津地区水资源的保持和涵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将河北省确定为“都市现代农业区(紧邻京津的 27 个县)和高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两区的功能定位。2016 年 5 月至 7 月河北省政府接连颁布了河北省协同经济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环渤海和环京津是河北省地理位置的两大特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首都经济圈日益成为热议话题,河北省环京津六个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其首都绿色屏障的特殊地位被凸现出来,发展环京津地区的现代农业对于解决首都生态危机瓶颈,提高环京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经济均面临后工业化时代转型期,其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在当前形势下环京津地区肩负着发挥绿色经济圈的重要作用,环京津地区如何在为北京和天津提供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及低碳环保的资源环境保障的同时兼顾自身利益,充分利用大城市溢出效应提升河北省经济发展及打造整合京津冀资源的互补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大城市聚集发展会为周边地区提供一个集生产、科技、人才、贸易、信息、交通、服务等职能于一身的经济中心,该中心会起到类似磁石的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扩散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并呈现梯度效应,指的是先进地区的优势产业会向下一级经济带转移,呈现梯度的形态。如发达地区的制造业由本土转移至较为落后的地区,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跨越发展理论认为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越有可能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方式成为全国技术先进的地区,因此也就意味着该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化效应指的是增长极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靠向增长极,成就其自身成长,扩散效应则意味着增长值对周边地区进行要素的输出,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形成区域增长极理论,如果极化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为负值,有利于发展增长极,否则为正值,对周边地区有利。
具体来说,对加快环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一,增长极理论是环京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合理选择增长极对于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增长极要能够完成区域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增长极不仅要促进自身发展,产生“城市化趋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在选择增长极时,一是要防止增长极的“飞地性质”,即: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二是要防止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质和计划性质,造成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的非兼容性和非协调性;三是防止增长极的定位的盲目性,使增长极的定位建立在整个区域规划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自身发展潜力或周围偏远地区需求的基础之上。
第二,构建和发展环京津地区经济增长极是实施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山地无论是发展基础、发展环境还是区位条件,都难以和东部滨海地区相提并论。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城市发育迟缓,不仅城市化率低,而且缺乏现代意义的城市圈;工业化程度低,主导产业缺乏,产业链条难以延伸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是环京津地区经济增长极形成的最主要障碍。 “增长极”理论根据非均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形成积聚经济,依赖增长极取得区域的快速增长和规模效益,具有能在短期内促进特定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通过培育增长极进而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西部发展的最佳手段。
..............................
3.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条件 .................................. 26
3.1.1 地理位置优越 .............................. 28
3.1.2 生物资源丰富 ................................ 28
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50
4.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演进阶段及差异评价............................... 50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50
4.1.2 评价方法 ........................ 55
5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77
5.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77
5.1.1 经济效益 ............................ 77
5.1.2 科技投入 ............................. 78
8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搭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体系
8.1.1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提高环京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本上应从新型农民的培育入手,而培育模式的选择是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为环京津地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坚实基础,政府和各级科研院所应力争持续为农民提供支持,开创新时期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宣传教育方式让广大农民转变思想,打破传统观念,鼓励一部分有接受能力的农民子女接受长期、系统的高等教育,另一部分长期以耕地为生的农民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由科技人员下乡有针对性地讲授相关知识,实地操作示范,方便农民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劳务中介机构签署合同规避风险的方式使农民工先针对市场需求接受培训再被介绍到农业企业工作,以便使农民教育更好的与市场接轨。
第一,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政府应组织和督促本地区农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及涉农企业相互合作,做好各单位的目标协调改革工作,将做好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绩效考核纳入到各单位考评体系中,分层次分领域对本地区涉农机构进行梳理,分别下达工作规划,将工作细化、具体化。各地方政府之间可以通过组织异地培训的方式相互学习,鼓励和促进新型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根据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技推广人员收入,按照服务年限、业务能力等方面考核人才,分级确定奖励额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加入推广队伍中。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生态建设、市场营销、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知识体系的培训,使农技推广人员具有更全面的素质应对新时期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综合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