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国际来看,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或计划以重振实体经济,比如美国抛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制定了“工业 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提出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法国推进“新工业法国”等,引领技术和产业的高速发展,抢占制造业高端市场;印度、越南以及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争抢制造业中低端。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后夹击”,处境不乐观。
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工业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还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地。且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比如关键技术缺失、创新能力不足,产能严重过剩、资源效率率低、劳动力成本上涨、利润持续走低、低附加值生产等诸多问题。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的机遇下,我国提出主动出击,实施“中国制造 2025”以融入全球竞争。
从地方来看,我国各地制造业发展水平不一,东部地区目前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多数大中企业还处于机械化阶段,自动化水平严重落后。各地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发展制造业,存在诸如低水平建设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为地方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而如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也对地方提出了更高要求。
构筑政策保障体系是“中国制造 2025”实施的首要任务。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政策重振实体经济的经验表明产业政策具有一定作用。产业政策的实施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会有所侧重,因而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涵义与要求。在当下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背景下,产业政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构建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产业政策意义非常重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产业政策相关研究
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发展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总和,目的是在市场失灵地带进行弥补,从而更好地为经济保驾护航。国内外针对产业政策的研究很丰富,通过文献梳理大致可以分类归纳为以下四个研究重点:
(1)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多数研究基于政策效果评估视角评价产业政策是否有效。Evert Vedune、深入研究肯定了效果模式对于政策评价的重要性。学者张镧借鉴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构建省级层面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得出结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总体是有效的。方大春等在归纳整理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分解法和泰尔系数的嵌套结构分解法的基础上,以 2000—2009 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为分解对象,对其进行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分解,实证检验得出我国区域统筹政策是有效的。
一定程度上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值得肯定,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肖泽磊评价江苏省 1998-2008 年间制定的高技术产业政策群的实施效果,指出在技术市场和人才结构建设方面政策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并进一步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路径。金凤君等评价 2003 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后的东北地区政策,指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未来东北地区政策的重点。孙蕊通过文本量化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40 项政策样本,得出结论产业政策目标规划过多,而需求型政策严重不足。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日本提出。当下有很多关于产业政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达成一致。Aiginger提供了从 1980 年代初到 2005 年左右的这些定义的集合,即从“促进结构性改变”到“试图提高竞争力生产率”。Pack认为产业政策是关于生产的,他将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预计带来更好的经济增长而试图改变生产结构所实施的任何类型的选择性干预。Rodrik则认为产业政策是经济重组政策,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结构变化。
产业政策的分类标准众多,比如根据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的经验,可以将产业政策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Zourek[51]指出常用的水平性产业政策主要有提高技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该类政策适用于一般国民经济部门。而垂直性产业政策则是根据该部门量身定做,符合具体部门利益的,适用于特定部门。Livesey指出无论产业政策是水平型的还是垂直型的,其存在都有背景依赖,这两种选择都应该包括在产业政策的定义范围内。
又或者根据产业政策的实施目标,可以分为产业技术政策:旨在引导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组织政策:旨在规制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产业结构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政策:通过干预区域间或区域内产业活动以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和组织。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单独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中经济手段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工具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法律手段是指政府经济立法来维持市场秩序,确保产业协调发展;行政手段是指政策对具体产业进行强制性干预,比如许可证制度。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确保其在促进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弥补市场失灵、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意义重大。
.........................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政策理论依据
目前产业政策还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演化经济理论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等,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理论构建产业政策理论依据。
(1)纠正创新失灵:产业政策的新古典理论依据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是假定不存在创新失灵的,但是创新失灵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私人部门很难独占研发成果,研发与知识创新常常带来正外部性,即技术外部性。由于市场上存在技术外部性,研究成果会溢出到其他企业或部门,研发所产生的社会福利远大于私人部门本身的收益,长期下去,私人部门不能得到应得的收益,就会减少对研究开发的支出,通常少于社会的最优边界。也就是说虽然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自由市场并不会对企业技术研发行为给予额外的报酬,进而抑制私人部门研发投资。科斯定理认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财产所有权合理分配,资源就能达到最优配置,外部性问题也就能够被解决。但是现实中交易成本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私人企业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策来明确产权,促进技术外部性的内部化,即给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人施于全部社会成本,或者给予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人额外的报酬,
比如资助研发活动,激励私人企业知识创新。
(2)推进创新:产业政策的演化经济学理论依据
演化经济学基本假设是市场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且非对称分布,更接近现实,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替代理论得到蓬勃发展。演进理论的核心是知识与创新,认为经济增长由创新和技术进步驱动。一般创新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创新的产生,创造出新的技术或产品;创新的扩散,确定最终主流生产方式;创新的反馈,促进主体创新多样化。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合作与相互竞争,获取了新知识,促进了创新。因此企业的经济收益创收不仅依赖自身的努力学习,还要归功于与整个创新系统的有效互动。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互动效果降低,那么技术创新速度就会减缓。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系统失灵。系统失灵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或产业无法高效学习新的技术,从而容易锁在原有技术轨道中;②信息、制定的约束,不同产业或企业的创新活动各异,很难达成共识;③制度的缺失,创新受到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宜的产业政策来解决系统问题。
............................
3.1 技术创新的本质与机制......................15
3.2 技术创新能力生命周期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16
第 4 章 江西产业政策现状与效果评价............................27
4.1 江西产业政策阶段性概述..........................27
4.1.1 1978-2000 的江西产业政策.................28
4.1.2 2000-2017 的江西产业政策....................28
第 5 章 江西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设计.................... 36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6
5.2 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生命周期测度................... 36
第 5 章 江西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确定江西省主要工业行业,见图 5-1 所示,本文选择的行业在 2015 年江西省工业总产值贡献率约为 70%,主要为采矿业,纺织业,建材加工,冶金业,农副食品加工、烟草、饮料等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由于这些行业比重小且概念模糊,统计较困难,不予于考虑。
由于专利信息包含了全球 90%以上的技术情报,内容准确可靠,直接表达了技术创新的原始信息。因此本文从技术产出角度,即专利信息来了解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本文专利数据来自国内专利数据库网站--佰腾网,该网站具有全文浏览下载和免费分析功能,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根据初期的资料收集、专家咨询、市场调查及各类行业情报分析等网站信息,确定专利检索策略,对专利进行逐条筛选和解读,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噪声专利的剔除,最终得到目标专利数据库。检索时间 2018 年 2 月 23 日。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地方是推进“中国制造 2025”的实施的主体,但是当下地方政策实施存在困境,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 2025”的目标实现的作用不大。本文提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生命周期的产业政策框架构建理论,从新古典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及动态比较优势等理论给出产业政策理论分析,并提出产业政策体系与框架设计、产业政策实施途径,为区域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产业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当前江西省实施的产业政策存在制定较片面,干预性较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激发不足,产业结构优化作用不明显,政策资源配置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江西省产业政策效果,得出结论:产业政策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江西产业政策的实施还无法满足“中国制造 2025”的预期目标,产业政策必须进行调整。结合“中国制造 2025”在江西省的实施,给出产业政策的设计框架。江西实施“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技术政策目的在于推进江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等;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是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提升产业增长可持续性和产业竞争力等;产业组织政策的目的在于调节企业间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选择江西省典型产业为例,进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生命周期框架的定位得出结论:江西省的采矿业、纺织业、建材加工、冶金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区域 3 改造提升区,说明江西省主要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政策重点在于专业化人才培育,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担保机制,促进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采矿业、冶金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而农副食品加工、烟草、饮料等制造业还处于导入期,慢于全国发展阶段,处于区域 2 幼稚产业保护区,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现代化技术运用等;江西省医药制造业发展阶段快于全国,处于区域 4 战略引领区,产业政策重点为推进产业合作研发,搭建公共科研机构,攻破重大技术,分散前沿技术突破的风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