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额体的核心.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场合可能担任不一样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具体的人担任什么角色是明确区别的.这意味着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深,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利率波动幅度逐步加大,投机者、套期保值者对利率期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利率期货呼之欲出。无论从个体投资者角度还是从整体经济环境角度,恢复利率期货都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利率期货不仅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并且是长期债券持有者规避和转嫁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作为配套机制,将会给市场的债券持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加入 WTO 以后,中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且要建立一个和世界接轨的经济金融市场也需要利率期货市场。因此,恢复利率期货交易也是中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于 2010 年 4 月成功推出了沪深 300 股指期货,至今为止运行良好,但是中国是否也已具有开展利率期货经济金融环境?如若贸然推出是否会再出现 1995 年的“327 事件”?并且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市场利率期货的发展路径是否能被中国借鉴?诸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通过研究利率期货所需的经济金融环境,判断中国现行的经济金融市场状况是否具有恢复利率期货条件,并分析提出中国构建利率期货市场的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深化金融经济市场改革、完善经济市场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使中国的经济金融市场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得到长足发展。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通过对 1992 年自身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进行分析,并且与国外成熟的利率期货市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中国现行的经济金融制度是否适合重推利率期货,并对日后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小结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又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利率期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章阐述了 1992 年中国初次试点国债期货的情况,并分析了此次发展利率期货的失败原因及教训意义;第三章就国外其他国家开展利率期货时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状况进行介绍,并通过中国与美国对比找到中国发展利率期货得不足之处;第四章着重分析在中国现行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下,发展利率期货是否是必然的选择;第五章确定以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利率期货是否可行;第六章针对重推利率期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现行经济与金融环境下恢复利率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研究原有国债期货合约运行失败的原因,与中国现有的客观条件进行一一对比,分析彼此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得出现有环境是否具有恢复利率期货的环境与制度条件。并结合国外相对成熟的利率期货市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利率期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情况的异同,得出中国是否具有恢复利率期货的经济金融环境,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针对利率期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利率期货的功能、利率期货的定价与套利、利率期货品种创新、利率期货交易制度、利率期货交易网络化等方面的研究,己经处于较高和较深入的研究水平。如U.Broll和T.w.Guinne(1999)的文章的主题是研究套期保值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状况。研究结论表明,尤其在金融机构,当一个期货合约离到期日很近,并且交割日期与公司的规划远景不一致时,套期保值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一种交叉套期保值的方式在金融机构中通常变得十分必要。然而,一种交叉套期保值将提高噪声水平,并提升银行抗收入风险的水平。再如:CartChiarella和Thug-Duong(2003)在文章中通过策划一个一般化的Shiraka,(1991)模型,来获取固定利率市场的上涨因素。该模型是在Health、Jarrow.Morton(1992)的框架下阐明的,并承认Wiener噪声和少数Poisson噪声的存在,此两种噪声都与确定的易变性功能相联系。他们通过期货价格的演变并在这种演变的基础上,通过Duan的可变性转变技术来估计模型参数。他们通过应用在CME、SFB和LIFFE三个市场交易的短期期货合约的一些方法来做研究,并在文章中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
2. 利率期货相关理论
2.1 利率期货概述
利率期货是指以依赖于利率水准的利率工具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由于利率工具的价格与利率水平息息相关,交易双方的盈亏会随利率的变动不断变化,因而称为利率期货。利率期货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利率期货具有不同于商品期货的特点:第一,利率期货的交割方法特殊。短期利率期货主要采用现金交割方式,中长期利率期货主要采用现券交割。第二,利率期货价格与实际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利率越高,债券期货价格越低;利率越低,债券期货价格越高。利率期货有短期和中长期两大类,短期利率期货是指期货合约标的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利率期货,即以货币市场各类债务凭证为标的的利率期货均属短期利率期货;早期有美国 3 月期国债期货与 3 月期欧洲美元期货,在欧元区成立后,3月期欧元期货成为了最活跃的短期利率期货品种。长期利率期货是指期货合约标的物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利率期货,最有代表性的是欧洲德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和美国中长期国债期货。中国首次进行金融期货试点的期货品种也是利率期货(国债期货)。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利率的市场化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一般是由央行强制确定,这些市场涉及的利率水平是属于管制利率,是非市场化的利率。在国债市场有国债和央票,会形成基准利率。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存在几个不同的利率体系,应通过不同的整合,得出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但是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并未形成,或者一个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还没有成功整合,这是因为中国整个国债市场交易还不算非常活跃,国债的现货交易相对较少,机构过于单一。
3. 中国利率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9
3.1 中国利率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9
3.1.1 利率期货的早期探索与试点阶段.....9
3.1.2 盲目发展阶段.........9
3.1.3 清理整顿阶段........10
3.2 中国利率期货交易失败的原因分析........11
3.3 中国利率期货市场试点的教训及意义......12
4. 利率期货发展的国际借鉴 .......14
4.1 国外利率期货推出的经济与金融环境......14
4.2 美国利率期货制度环境.........19
4.2.1 利率期货产生背景的比较....19
5.市场深化改革进程中重建利率........ 22
5.1 规避利率风险的现实需求....22
5.2 提高中国债券现货市场的定价效率.......24
5.3 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需要....26
结论
对于中国的期货市场而言,利率期货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并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深,国内投资者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日益增加,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本文分析了以中国现行的经济与金融环境是否合适重新推出利率期货,以及是否满足重新推出利率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正如前文中所提,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与利率期货自身的基本功能为利率期货的复出提供了必要性条件;而中国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加强等等为利率期货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因此,在中国现行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下,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再次开展利率期货。
必须承认,以中国现有的国债市场,其市场容量和债券的品种甚至发行方式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和 1992 年利率期货的初次试点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并且在急需防范利率波动风险的今天,利率期货的重新推出不可避免,如若再次开展利率期货,需要吸取第一次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发展利率期货的相关经验,在开展利率期货之前做好市场基础设施以及风险防范建设的工作,增加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利率期货推出之前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试点中也要逐步完善,避免出现第二个“327 事件”。但由于本人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对利率期货推出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并未对现有利率期货的国家进行模型分析,故论述的不够全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Arturo Estrella,Frederic S.Mishkin,“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nd its,role in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NBER Working Paper,1995:5279
[2] BIS,“How Should We Design Deep and Liquidity Market?The Case of GovernmentSecurities.”,2003
[3] ChatrRth.A ,and F.Song,“information and Volatility in Futures and Spot Markets:The Case of Japanese Yen.”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8,18(2):201~223
[4] Cox,Chade S.C, “Futures Trading and Market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76,Vol.84(6):1215~1237
[5] Dathine. J, “1nformation, Futures Price, and Stabilizing Speculation,”Journalof Economic Theory,1978,1 7:79~98
[6] Ederington , Louis H. and Jae Ha Lee,“How Markets Process Information: NewsReleases and Volatility”, Journal of Finance,1993:1146~1191
[7] Frederic S. 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Fourth Edition,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l995
[8] Galen Burghardt,,The Eurodollar Futures and Options Handbook, New York:McGraw-Hill,2003
[9] Harvey,“The Market for Futures Contracts on Canadian Bankers,Acceptances,”Bankof Canadian Review,Autumn,1996:1 9~36
[10]John C.Hull,“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Fourth Edition, Prentice Hall,2000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它正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 CO2,是人类以高能耗、高排放方式来谋求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面对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国际社会逐步达成一系列应对协议,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后京都谈判及《哥本哈根协议》,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各国将把向低碳转型作为自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了提升国际地位,在 2009 年 11 月 26 日,中国政府已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由此,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与减排指标的约束将促使我国向低碳转型成为必然。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2011 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 29%,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接近全球 30%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国家消费的产品有关1,也就是说不断扩张的出口贸易规模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酝酿“碳关税”,对来自包括我国在内的非减排国家的商品征收重税。以环境保护之名对发展中国家产品推行“碳关税”,最终目的就是要削弱竞争对手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对国内产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致命的打击,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也将由环境问题上升为政治和经济问题。所以,正确认识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总量,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实现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还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谈判能力,使中国产品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2000 年以来,山西省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 26%,但我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依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廉价的劳动力,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且出口商品主要是竞争力弱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随着气候的变暖,针对能源消耗较为严重的进口商品,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对其征收碳关税,这对出口贸易本就不发达的山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山西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向低碳转型是其必然的选择。
1.1.2 选题意义
当今国际贸易领域已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外贸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而要实现中国外贸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调整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因素融入到贸易体系,以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为基础,促进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贸易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11 个省辖市几乎全部是资源型城市,煤炭、焦炭、不锈钢板材及金属镁是四大主要出口商品。中科院也有研究表明,山西省的碳排放系数在全国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80%,因此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发展低碳经济,使山西省出口贸易结构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保持山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措施。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下,山西在推行出口贸易结构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政府又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进行引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山西出口贸易向低碳转型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目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加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我省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另外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以及观念落后、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都影响我省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因此在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的潮流下,通过研究山西省出口贸易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将发展低碳、绿色贸易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此提高全省的技术水平,实现向环保的新型外经贸体制的转变和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继信息革命后最具有影响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为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来逐步降低并取代经济社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将是未来一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山西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区,煤炭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对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80%以上是由煤炭、冶金、焦炭、电力这四大行业贡献的,其增加值也占到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40%以上。同时山西的资源浪费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比国际水平低 20~30 个百分点,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并存。2011 年山西GDP 占全国的 2.38%,而能源消耗却占到 5.26%。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受到全球极大的关注,为积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贸易规则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贸易,还有助于缓解国际上针对各国碳排放所施加的压力和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方式遏制全球化石能耗的增加,呼吁传统制造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因此山西高耗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国际市场上必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低碳贸易,逐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并降低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是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缓解国际压力的重要战略抉择。
3. 低碳经济背景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19
3.1 低碳经济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有利条件........ 19
3.2 低碳经济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面临的困难............. 22
3.2.1 能源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 ........ 23
3.2.2 经济发展落后,能源消费量大 .......... 24
3.2.3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 25
3.2.4 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差距显著 .......... 25
3.2.5 观念落后,制度不健全 .......... 27
4. 低碳经济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29
4.1 山西省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 29
4.2 低碳经济下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 31
5. 低碳经济背景下山西省优化.......... 37
5.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特征产业 ............. 37
5.2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38
5.3 提升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9
5.4 完善绿色金融机制及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39
结论
(1)出口企业最首要的是需要树立低碳意识和低碳思维。我省的出口产品大多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且缺乏自主创新品牌,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也需要用相应的低碳思维来重新考虑。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外企业都纷纷利用品牌战略占领市场。因此,我省出口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培育国内品牌,提升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生产出口方式,根据市场的需要实现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商品的质量、声誉及科技含量,强化品牌宣传,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利用国外的比较优势和资源,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还应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
(2)提高出口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出口商品的绿色生产链。从能源消费、生产过程、产品流通等整个产业链进行全程低碳化处理,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改造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加大相关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积极推动出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目前尽管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实践绿色金融,与我们预期差距较大,机制落后、标准不清、责任不明严重阻碍了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及其实质性影响力全面发挥。因此要实现绿色金融真正的发展,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努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机制问题,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授信体制的建立,即把绿色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环境行为从历史、现状及未来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采用“赤道原则”,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向投资一个项目时,要综合评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规定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环境友好企业提供贴息和政府支付。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互动机制探讨[J].环境经济,2010(5):54-59.
【2】 张莲莲.山西能源大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中国能源,2010(2):10-14
【3】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8-12
【4】 鲁海帆.我国出口产品能耗、CO2排放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13-18.
【5】 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11):60--72.
【6】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129-143.
【7】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02—209.
【8】 张玉萍.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 李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10】刘倩.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调整研究[D].河北大学.2011.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各行业联系的重要枢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给山西省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由于局部过热的房地产投资,尤其是中短期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房地产开发投资水平的过高水平,与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匹配。如果让这种情况蔓延下去,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在山西省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社会紧要当头,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和寻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和对策,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对于房地产业问题的研究探讨,有利于房地产理论丰富和升华,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房地产理论的丰富和进步,能够准确地指导房地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能够带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文献调研法,广泛收集、阅读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试图全面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动态,跟踪获得相关领域的研究新动向,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房地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2)比较法,运用大量数据与国内相关省份做出对比,简要分析了山西省与中部各省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找出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探讨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影响,从而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1.3文献回顾
房地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迅速发展,其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的新增点。房地产业本身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也相对繁多,下面就国内外房地产业的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做一个简单梳理。关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李英(2001)认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李晓云(2003)认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对住房以及其他房地产产品的需求;二是要保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骈永富(2003)认为,房地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资源集约利用等原则。马晓冬(2004)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提到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浪费、商品房空置量正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严重、房地产开发资金渠道缺乏等主要问题,并建议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善房地产业的思路。关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2006)认为房地产投资的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而且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大。
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理论研究
2.1 房地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2.1.1 房地产业的概念界定
房地产各种经济活动的实质是权益的运动过程。即使统一物质实体的房地产,如果其上附着的权益不同,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价格或价值也将有所不同,相应的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也可以说房地产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定着物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总和。广义的房地产是指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诸如森林、矿藏、草原等自然资源。总而言之,房地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可以概括为:房地产是指由土地与定着于土地之上或土地之中的各种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而形成的位置固定的财产实体,以及附着于这种财产客体的一组产权和其互相关系的总称。
3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4
3.1 山西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14
3.2 山西省房地产业投资开发现状 ......18
4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22
4.1 房地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数量.......22
4.2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关系 .......24
4.3 房地产业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25
4.4 房地产业与就业的关系 .....28
5.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30
5.1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1
5.2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中制约.......33
结论
本文首先对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通过具体的数据对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做了实证分析;再次利用相关数据对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实证分析;接着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最后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提出强化房地产业支柱产业作用的途径。 文章通过对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就业、金融业以及税收关系的理论研究得出了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自身的发展,而且房地产业的产业联动效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安定都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与周边各省以及中部六省的数据分析对比中,发现山西省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作用较其他省份仍有差距,房地产业的支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亟待政府部门给予足够重视。文章最后就以上分析,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房地产业支柱作用的一些建议。
首先从微观层面出发,提出要注重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引领我省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从中观层面出发,提出要加强房地产业行业协会、房地产二级市场以及房地产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这些协会与组织应有的作用,通过协会、二级市场以及中介组织的建设,成为我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最后从宏观层面出发,提出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文章从土地规划、信贷政策、法制规范、防范系统以及行政规划方面分别就我省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本文对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尽管反映了一些现实情况,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1)由于缺乏有效数据,未能对房地产业和财政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房地产业的土地出让金是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对一些实际情况和问题的分析还欠妥当,对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不够深入,如只分析了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就业等4个方面的关系。这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待大家进行补充和更正。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刘洪玉.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论研究与实证反而分析[J].建筑经济,2006,(284):60-63.
【2】郑思齐,刘洪玉.住宅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J].建筑经济,2002(10).
【3】简德三,王洪卫.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75-177.
【4】王文群.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丁芸,武永春.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5):70-73.
【6】李英.房地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7】侍得广,丰景春.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04(2): 59-61.
【8】骈永富.房地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J].中国房地产,2003 (11): 34-35.
【9】刘成高.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1-2.
【10】易宪容.房地产与金融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使得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论题。对外开放是否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外众多学术界人士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沿边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中国区域开放的一种新型模式,其特点是开放程度较一般的内地区域高,而又弱于沿海区域。自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至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一直遵循着从沿海向沿江、沿边,然后向内陆省区推进的态势。迄今为止,经过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终于形成了一个宽领域、高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对外开放政策,各地区的经济实力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与其他区域相比,我国沿边地区受到诸如区位、地理、文化、交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不畏贫,只畏不公,众所周知,如果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必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威胁。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从而“增强发展协调性”,要求到2020 年基本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并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不仅如此,我国“十二五计划”中最大的亮点便为“富民”,而“富民”首先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就是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因此,国家势必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沿边地区的扶持力度,这对于沿边地区来说,可谓是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对外开放对沿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什么作用,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其影响力的强弱,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选题意义
作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沿边地区在区位、地理、文化、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基础上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异明显,又多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地缘政治敏感度高,因此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仅如此,沿边地区城市因为其区位而具有其经济特殊性,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沿边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路径、态势方面与沿海和内地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我国沿边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呈现出其特殊性。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结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意义深远,而对外开放也对沿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对外开放对我国沿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在我国一直少有人进行研究。不仅如此,现有的研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部分存在局限性,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数据同时具备时间序列和截面性质,而面板数据同时包含了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可以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可以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得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便是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影响沿边地区和沿边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对外开放因素的影响力强弱,对我国沿边地区发展和进一步的开放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沿边地区
我国沿边地区是指内陆边境地区,其边界线是自广西北部湾北仓河口记起,延伸至东北鸭绿江江口为止,边界线长约 22800 公里,沿线分布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 9 省(区),构成环状边境区。沿边地区总面积为 591.8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面积的 62%。边境外侧接壤于越南、老挝、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和朝鲜等 14 个国家。沿边地区从行政区划分角度可分为三种不同等级规模的边境区域:一是省级边境区域,由沿边 9 省(区)构成;二是市(州、盟、地区)级边境区域,由沿边 46 个地级市、州、盟及地区构成;三是县(市、旗)级边境区域,由边境地区 136 个县、市、旗构成。本文涉及的沿边地区是指我国边境省(区)与邻国相接的省级边境区域,即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和甘肃等 9 省(区),详见图 2.1。
2. 对外开放
(1) 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的含义是国家主动拓展国际经贸往来,降低政策门槛,取消相关限制,取消相应国内市场保护措施,进行开放型经济的行为。“对外开放”一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实施以来,其出现的频率屡屡增多,但是学术界对于对外开放的理解众口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对外开放等同于对外贸易;二是将对外开放等同于对外经济开放。本文认为,对外开放是复杂的,它包含着对外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开放,而在这些开放行为中,经济开放是核心,属于主导地位。若从全方位面面俱到地去考量对外开放显然非常困难,为了方便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本文所涉及的对外开放概念均为对外经济开放。
(2) 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对外开放形式:一是外贸,即产品的进、出口等方面,多指国家之间进行交换而形成的经济联系;二是跨国劳务往来,是指一国以劳动为主的非物质形式向他国提供服务,并取得报酬的一种跨国经济合作关系;三是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利用外资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乏的困境。而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则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我国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及区域差异.... 27
(一)沿边地区总体的经济增长....... 27
(二)沿边各省(区)的经济增长差异....... 29
1. 沿边各省(区)实际 GDP 及增长率比较....... 29
2. 沿边各省(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 32
四、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 34
(一)对外开放程度的衡量方式....... 34
(二)基于沿边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35
1.实证检验.... 35
2.实证检验结论...... 35
(三)基于沿边地区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36
1.实证检验.... 36
2.实证检验结论...... 37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9
(一)主要结论......... 39
(二)政策建议......... 39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关于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沿边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相对全国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除辽宁外,其余省(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均相对较低,这说明沿边地区各省(区)虽地处我国沿边区域,内连它省,外接邻国,但并未将其区域优势充分发挥,沿边各省(区)边境贸易潜力巨大;
其次,在影响我国沿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因素中,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很小,主要影响指标是对外贸易,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高出进口贸易;
再次,我国沿边省(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各有特点,但总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普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为出口贸易,可见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性不仅适用于沿海地区,也同样适用于沿边地区;
最后,从城市水平来研究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出口对沿边城市而言,与其经济增长关联性很强,且沿边城市的内资依赖度很高,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都会强有力地推动沿边城市的经济增长。除此之外,我们得知,沿边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增长要优于其他沿边地区城市,但由于多种原因,边境城市的经济增长较慢。
参考文献
[1] Bela Balassa.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8,(2): 181-189
[2] Cardoso. E and A. Fishilow. Latin America Economic Development:1950-1980[J]. NBER Working paper, 1989: 31-61
[3] Dollars, D. Outward 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cs Really Do Grow MoreRapidly: Evidence from 95 LDCs, 1976-1985[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 1992, 40(3): 523-544
[4] Edwards.S. 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What Do We Really Know?[J].Economic Journal, 1998, 108: 383-398
[5] Kholdy, S. Causality betwee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J].Applied Economics,1995, 27: 745-749
[6] Leamer, E. Measures of Openness. in R.E.Baldwin(ed.), Trade Policy andEmpirical Analysis[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147-183
[7] Patrick. L, Marcelo. O and Javier, S. Does Globalization Cause a HigherConcen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J]. WTO WorkingPaper, 1998, No.8
[8] Romer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9] Romer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94,(5): 1002-1003
[10] Sachs, J and Warner, A.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ntegration[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 1: 1-118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当今的国际贸易越来越趋于自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和法律规则下,更加公平公正的进行合作,使世界的综合福利上升。2001 年 12 月我国在多方努力之下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印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之一。这两个国家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人均 GDP 较少、都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两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不可小觑的地位。除此之外,我国在 1949 年获得独立,而印度是在1947 年获得独立,两国在独立之后都在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基于两国有相似之处但经济发展和改革方式又不尽相同,为了双方彼此能够借鉴,进行本文的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T.N.Srinivasan(2001)对印度由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到较为开放的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得出结论:1991 年-2001 年,十年间虽然印度的经济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成效,改革过程中关税降低的幅度很大,出口规模提高的水平也很多,但相比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其对外贸易总量不大,仍然是较为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印度虽然比其他东南亚及东亚国家工业化的时间早,但印度的工业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导致国内的工业化国际竞争力较低,国际贸易的增长率低。而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趋于自由化,进行了国内工业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较高。许多学者对印度的高关税进行了研究。Chopra(1995)对 1994 年 13 个国家的关税进行了统计,这 13 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结果发现印度的关税水平为 65%,世界排名第二。Pursell(1996)对 1993 年 26 个发展中国家 13 种产品的税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这 26个国家中,进行统计的 13 种产品的实际税率印度最高;印度的这 13 种产品的平均税率是这26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的两倍之多;除了这 13 种产品之外印度其他产品的实际税率可能更高;把所有的贸易产品都进行考虑的话,印度的实际税率是这 26 个国家平均税率的近三倍。
Pursell(1996)综合统计了印度可以用来对外贸易的产品中通过数量限制这种非关税壁垒的贸易品份额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是 93%,到 1995 年下降到了 66%,而通过数量限制的农产品的份额下降的很少,从 94%下降到了 84%,只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得出结论:在 2001 年4 月 1 日数量限制被取消前,印度非关税壁垒的改革并没有对农业形成有效的影响,农产品的实际税率是提高的,印度没有努力实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Sun Dongsheng(2003)、Cheng(2001)、Gulati and Narayanan (2003)、Brauw (2002)、Gulati and Hoda(2003)、Vyas(2003)、Hoda and Sekhar(2003)等对中国和印度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支持估计进行了研究。Sun Dongsheng(2003)研究了中国在 1995 年-2000 年、印度在 1985 年-2001 年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支持估计后认为,中国农业部门在此期间对农业的保护低于印度对农业的保护。S.Mahendra Dev(2004)、Deaton and Dreze(2002)、Sundaram and Tendulkar(2003)、Sen and Himanshu(2003)、Mahendra Dev and Rao(2004)等对印度自由化改革前后农村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S.Mahendra Dev(2004)发现印度自由化改革前后农村的发展并不大,资金、技术、制度和就业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2.2 国内研究综述
近些年,我国和印度的国际贸易发展较快,我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逐步扩大,我国对印度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我国基本处于贸易顺差地位,顺差额逐年递增。但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中国对印度的进口总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都很小,而且两国的贸易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较大。闫成海(2003)研究了两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后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较为相似,很多产品有相同的比较优势,互补性较差,如农产品及相关产品、面料、棉纱等,两国属于竞争型的贸易伙伴;印度大量出口的宝石、珠宝等中国的消费量不大;印度大量进口的石油、原油及其相关产品等中国无力提供,印度大量进口的电子产品、机械等中国也缺乏竞争力。陈继东、唐璐(1997)也认为如此。吴建伟(1999)分析了中国和印度 1984 年-1995 年的贸易数据后发现两国之间还没有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我国和印度政府对农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要求和指导下,我国和印度都需要调整各自国内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和农业支持政策。但另一方面印度和我国又需要对农业进行特殊的保护和支持,来保证国内农业的生产,保证国家和粮食的安全。相比我国,印度在应对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规则和要求中有相对丰富的经验、教训以及成就,对我国应对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规则和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国与印度的农业在其国内的状况
2.1 中国与印度的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会把农业放在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我国和印度政府对农业一直都非常重视。下面从农业人口、就业构成以及 GDP 的构成等方面来比较我国和印度的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1 农业人口
从农业人口数来看(见表 2-1),2000 年,我国农业人口数有 86449 万人;2010 年,我国农业人口数下降为 83449 万人,十年间只减少了 3000 万人。从表 2-1 我国从 2000 年到 2010年的数据来看,农业人口数呈下降的趋势。而 2000 年,印度农业人口数有 55945 万人;2010年,印度农业人口数上升为 59228 万人,十年却增加了 3283 万人。印度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的数据来看,农业人口数呈上升的趋势。我国和印度农业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
3.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15
3.1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 15
3.1.1 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总额....... 15
3.1.2 其他合作..... 16
3.2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贸易结构.... 17
4.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市场准入....... 24
4.1 相关概念.... 24
4.2 《农业协定》中中国与印度承诺的市场准入.... 25
4.2.1 《农业协定》中中国承诺的市场准入..... 25
4.2.2 《农业协定》中印度承诺的市场准入..... 26
4.3 中国与印度实际执行的市场准入...... 27
4.3.1 中国实际执行的市场准入....... 27
4.3.2 印度实际执行的市场准入....... 28
4.4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市场准入…..28
5.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的国内支持....... 28
5.1 相关概念.... 28
5.2 《农业协定》中中国与印度承诺的国内支持.... 29
5.2.1 《农业协定》中中国承诺的国内支持..... 29
5.2.2 《农业协定》中印度承诺的国内支持..... 29
5.3 中国与印度实际执行的国内支持...... 30
5.3.1 中国实际执行的国内支持....... 30
5.3.2 印度实际执行的国内支持....... 30
5.4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国内支持的比较........ 31
结论
通过对我国和印度的农业在其国内的状况的分析发现,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在我国和印度都非常高。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一直保持 55%以上的比重,印度农村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70%左右。我国和印度的就业构成有相似之处,两国第一产业占就业构成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相差不多,农业在两国的就业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第一产业占就业构成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和印度的就业构成也有不同之处,印度第一产业占就业构成的比重比我国大的多;虽然两国第一产业占就业构成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变化的幅度明显要大于印度。我国农业占 GDP 的比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印度农业占 GDP 的比重总体也呈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印度农业占 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16%以上,远远大于我国农业占 GDP 的比重。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大体相当,工业相对多一点;而印度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是工业的差不多两倍,服务业占了 GDP 的一半以上,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比较,我国可以借鉴和学习印度服务业运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
我国的耕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只有印度的五分之一,我国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的不断被非法占用,我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急需保护耕地,稳定我国的经济基础。虽然我国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相比印度的淡水消费情况,我国的农业用水相对较小,工业用水相对较大。虽然我国和印度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都极为相似,但由于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甚至三熟,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我国的农业政策特别丰富,2012 年我国就实施了许多支持农业的政策。印度国内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有最低支持价格 MSP(Minimum Support Prices)、公共分配系统 PDS(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等。我国对印度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我国基本处于贸易顺差地位,顺差额逐年递增。但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中国对印度的进口总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都很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没有超过 3%。虽然两国的经济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总额并不大,双方的经济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陈卫平.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P57-65
【2】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175-179
【3】董运来.印度执行 WTO 农业协定的经验.《中国农村经济》.2005,1.P12-15
【4】董运来.印度农产品国内支持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P31-35
【5】董运来.印度农业科研与推广制度研究.《世界农业》.2005,10.P22-26
【6】杨宏斌.加入 WTO 对中印粮食安全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001,3.P35-38
【7】闫成海.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世界经济》.2003,1.P12-15
【8】陈继东.中印经贸合作的新进展.《南亚研究季刊》.1998,4.P28-33
【9】陈继东.中国和印度开展多领域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3,2.P21-26
【10】陈晓艳,朱晶.中印农产品出口竞争关系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4.P52-58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低碳经济”这个硕士论文范文概念首次正式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是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所以有它的问世,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人们终于意识到,只追求经济的增长,不考虑环境和自然的承受力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及其严重的后果。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利用高碳能源的动力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此时化石能源已日趋枯竭,环境已日趋恶化,而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已相同的方式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为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必然要求。此外,近几年全球各国出现的异常天气事件不断增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有目共睹,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些也提醒我们气候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应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低碳经济要解决的是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从而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达成一致协议,共同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表 1 列出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重视及关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1.1.2 国内背景
面临着世界各国及组织纷纷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来面对气候危机,中国作为经济逐渐强大起来的大国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响应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 有目共睹,甚至令全世界瞠目结舌,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的环境的代价却是在一点点的显现出来。1978 年,中国能源生产总值总量为 62770 万吨标准煤,消耗量是 57144 万吨煤,到 1992 年,生产量开始赶不上能源消耗量,2011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 31.8 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而能源消耗总量却是 34.8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 7%。虽然自 2004 年全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冲上 16.1%高位后有所减缓,但“十一五”期间增速一直在 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节节攀升。除此之外,近些年,在全国发生的多个异常天气也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是离不开的。面对各种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为了我国经济也能持续发展,我们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响应全世界的号召,加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中,并不断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从出台《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报告和方案到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和减排计划,都显示出一个大国在面对国际问题的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及低碳能源技术、增强碳汇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开发替代性能源,并制定了明确的控制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的浪潮进入中国,我国各界专家学者也开始围绕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力争寻求适合我们自己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并最终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对低碳经济的探索,现阶段各省市对低碳经济技术、政策和战略开始积极谋划,以寻求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各省市纷纷试办了低碳经济实践区,如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低碳经济实践区。2010 年 8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而后保定成全国首批低碳交通试点市 10 个城市之一 。于 2012 年 11 月 26 日国家发改委又悄然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秦皇岛市等在内的 29 个城市和省区。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河北省已经开始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开始的“双三十”工程,即三十个重点县市,三十个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为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探索。加之 2012 年出现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更加剧了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河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摆脱重污染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2 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对于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结果,那么对于河北省来说,这两者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以河北省为例,来探讨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并结合Granger因果检验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1 河北省碳排放量的估算及数据的整理
碳排放量包括人工排放量和自然排放量,人工排放量是指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质等燃烧产生,是由于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自然排放量是各种燃料内部的碳以非燃烧的形式排入空气中,所占比例相对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现有的统计数据中我国还没有具体的规定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所以为了研究的方便需要估计碳排放量。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碳为主,所以选择这三者进行碳排放量的估算。首先统一口径,将三者消耗均折合成标准煤。
2.2 单位根检验
为了能较好地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 2.1 中计算碳排放量的方式本文选取经计算得到的河北省碳排放量tQ ,和代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地区生产总值 GDP 作为研究变量。在进行协整分析过程中,我们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常常采取对原序列取对数的方式,并且还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同时也不会改变二者原来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以 lntQ 、lnGDP 表示自然对数的碳排放量、经济增长。本文采取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在对一个序列进行建模之前,首先要判断所研究的序列是否平稳,所以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否则就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使得建立的模型失去其现实经济意义。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的变量分别表示为△ lntQ 和△ l nGDP,差分后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变得较为平稳。
3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17
3.1 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17
3.1.1 意义..... 17
3.1.2 原则..... 17
3.2 指标的选取......... 18
3.3 权重的确定......... 21
3.4 分析结果..... 25
4 河北省低碳经济的评价......... 30
4.1 河北省经济基础分析....... 30
4.2 河北省能源消费和碳吸收能力分析....... 31
4.3 河北省技术发展和环境发展分析......... 34
5 对策建议......... 36
5.1 充分利用优势位置,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6
5.2 大力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
5.3 加强新能源开发,减少碳排放量......... 36
5.4 加大低碳技术投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7
5.5 增加城镇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37
5.6 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全民参与..... 37
结论
绿化面积的增加对碳吸收能力起很重要的作用,对改善环境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同时也增加了空气湿度,所以对环境的改善有着显著的作用。河北省 2010年的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较 2009 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说明人均绿地面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河北省的森林覆盖率也不断增加,2010 年仅为 25.29%,力争 2015 年达到 31%。因此,在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重视起绿化建设,构建生态良好的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应发动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不管是社会公众、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或是其他不同群体,都应采用不同措施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定期开展低碳活动的宣传,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各种行为,也可不断在各个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乃至家庭,推行简易的碳排放核算表,让人们直观动态地了解日常活动的碳排放情况。让我们发动全社会力量,从我做起,宣传绿色生活,从而促使大家自觉、自愿地采取低碳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经济发展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等.低碳经济:人类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54.
[2] 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2009(1).
[3]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J].中国论文网,2010.
[5] 孙阁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6] 冯然,陈守敬.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低碳经济,2010(6).
[7] 齐培潇,齐光华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
[8] 庄贵阳,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
[9] 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 世界环境,2008.
[10] 周富华,陈雄.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指初探[J].当代经济,2011(9).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20世纪以来的国家建设在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的同时却导致了乡村自治能力渐弱和国家“政权的内卷化” 营利型国家经纪逐渐窃取了国家转让给村庄的部分权力,国家主要依赖乡村经纪体制来征收赋税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统治,内卷化的政权无法通过政权的官僚组织化或机构合理化来消除营利型经纪体制,国家的村政建设因此被断送在自己手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权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层基础,以土地革命为突破口,新政权依靠处于社会边缘的阶层如贫雇农所蕴含的破坏力推翻了原来的血缘、地缘权威系统,并且用人民公社这种新型社会组织形式重组了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了以政治出身和政治忠诚度为核心的精英型村庄权威,以个人的政治经济地位而非血缘关系来确定政治身份,从而严重冲击了传统乡村社区权力结构。但是人民公社制度是一个以国家单一权力治理村民、没有内核“私”的支撑的脆弱结构。当1980年代初开始非集体化运动的时候,之前那种社会主义的“公”迅速地坊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制的推行,瓦解了国家在村庄的统治根基,村民自治组织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的村庄治理的权力真空,农村的治理转化为“乡政村治”的模式,一定意义上表示着国家权力在基层农村的全面撤退,改变其以往以对实际过程的控制为一种比较虚的原则性控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迁3,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阶层的分化,经济能人的政治诉求等,这些因素极大地改变了村庄治理权威结构。尤其是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新生变量嵌入了村庄生活,不仅根本地改变了村庄的面貌和生活秩序,也使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治理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浸透和冲击使得农村社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伴随着市场力量的嵌入,农村经济旳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地方精英和新权威,国家权力、自治组织和村庄内生新权威在村落权力关系中逐渐发生了调整和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庄的治理方式。“乡政村治”模式在村庄践行中呈现不同的地域特点,村庄治理再次复杂起来。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对于村庄治理的选择尤为关键。尽管对当下农村社会转型的研究己经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敏感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出版了一些著述,但是对农村研究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深入远不止如此。与此同时,海外汉学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也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对当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还远未清晰。特别是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宏观背景,其对于乡村社会的影响是通过大量而复杂的中间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市场经济与乡村基层民主政治之间无法建立一个直接的确切关系,二者的连接机制及其本身都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因此,对市场经济下村庄治理权威的研究,对农村三十年村政建设的回顾审视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与人民公社时期相比,后公社村治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可能在于它的多样性。在形式一致的村民自治体制下,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各地甚至各村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地域环境、国家与社会关系(乡镇与村关系)、经济结构、宗族文化、经济能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样式影响村治形态。那么,这些多样化背后是否存在着结构性的要素?是否能够找到统一的理论框架加以解释?对其研究具有追溯历史、着眼当下、立足现实、指导实践的意义,形成的理论是本土化研究的成果,对于当下村治的实践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理论探讨。
1.2研究范围、方法
1.2.1研究范围
本文是对一个村庄村民自治实践中村庄权威结构转化、实行新的治理方式的个案研究。“我们面对的任何区域个案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物。虽然制度演进的梯度各地不同,甚至所呈现出的具体问题也有明显的区域特质,但由此揭示的制度本质和问题的实质却具有共通性、共趋性特质” 1。费孝通先生在谈论村庄调研时曾经指出,选择调查单位应考虑两个标准:一个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调查单位应该是“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的范围;另一个是出于研究的考虑,调查单位的大小“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 2。就此而言,本研究所选择的以L行政村3为研究个案调査村落颇符合这两个标准:一方面,作为研究者,本人长期生活在该村庄,有条件深入观察探究村落的历史变迁、人文习俗以及社会结构演变。另一方面,个案村是改革开放后,较早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区域,村落政治、权威结构的演变与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呈现良好的正相呼应关系。L行政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系统,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最近三十年农村社会变迁中,集体经济失败和村委会权威衰落,而农村私营经济_起,私营企业主主导村庄公共权力运作的过程。对于研究村庄权威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作为研究者对研究地域L村甚为熟悉,既是便利的研究条件,同时也要处理好个人主观判断和客观现实分析之间的关系。对此,本人力求严格控制选题分析和写作中个人感性判断和理性事实分析的界限,以客观事实分析为导向,分析现状和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以实现深入调查和跳出分析的结果。
第2章L村村治的历史演变
2.1 L村概况
L村是江苏省北部Q市C镇下辖的一个村庄。据村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年头慌乱,有一户姓赵的人家从艾山西喜鹤窝迁此居下,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形成了村庄,被称之为L村。后来也有不少其他外姓来此居住,但始终是以赵姓人数最多。那些“外姓人”多集中居住在一起,通常表现得更为团结。但是他们也和赵姓有人情关系的往来,一般较能彼此保持良好的交情,遇到“红白事”也是相互帮助。L村落位于C镇(乡)北部,纲河Z村之北。东临合沟乡,隔河是高集镇,西邻白掉乡D村。L村正北紧靠青石河,村中主要道路是齐心路,公路正通青石河。青石河在L村村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水利灌概、两岸交通、洗衣做饭、养殖捕捞等。不过,青石河最初带给人们最直接、最大的财富收益是黄沙资源,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有很多人依靠装黄沙卖的收入盖起了房子,有的村民积累资金后买了汽车,专门拉黄沙卖,直到今天,村里还有四五辆卡车专门从事拉沙业务。
当地传统种植农作物是玉米、小麦,每年各一季,当地饮食习惯就是自家用小麦面糊手工烙制的煎饼。近十年,先后流行种植油栗和银杏,普及到今天全村已经全部种植银杏和油栗,没有一块地是玉米小麦,农田种植结构真正达到了 “全村非农”。村民也不再手工烙制煎饼,而是购买机器煎饼。同时,村庄板材业兴起,已经形成了以正蹇木业为中心的村庄工业区,村民多从事相关工作,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没有闲人,人们纷纷忙碌着打工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村庄里新楼房层出不穷,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村部历经多次搬迁和人事变动,几乎没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记录。调研时从一个90年代村计划专员那里得到了一份《L村(1993——2010年)规划说明书》,写作的时间是1993年12月9日,较为完整的描述了当时村庄的面貌,也为我们后面研究村庄变迁作为比较的依据。规划书上列出了一些数据:L村现有人口 1800人,人年均增长千分之五,到2010年,人口大约在1900人左右。L村的总面积为2626. 99亩,耕地面积1148. 66亩,林地面积41. 27亩,村庄面积398. 94亩,道路面积27. 17亩,水域面积476. 18亩,河流面积466. 62亩,鱼塘面积47. 4亩,滩涂面积321. 86亩,沟渠面积12. 98亩,园地面积56.98亩,废地面积15. 26亩。近三十多年来村庄人口 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与1993年村庄规划中预测的基本吻合。根据现村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L村现有户数439户,总人口 1910人,农业人口 1529,劳动力870,农田面积1200. 25亩。
第3章集体经济的兴衰与村委会权威的瓦解.......... 16
3.1短暂的荣耀——“集体经济”.......... 16
3. 1.1永发板材厂的创建与失败.......... 16
3. 1.2 “集体经济”的“瓦解”.......... 18
3.2村委会权威的衰退和村干部.......... 20
3. 2. 1 村委会权威的衰退.......... 20
3.2.2 “策略性治理”.......... 22
第4章私人经济的崛起.......... 25
4.1私人经济的替代式崛起.......... 25
4.1.1 正鑫木业的崛起.......... 25
4.1.2 拓展中的庄园经济.......... 26
4.2经济能人及其权威的缔造.......... 27
4.3 L村“主从二元”治理方式.......... 30
第5章市场经济下村庄权威转换.......... 32
5.1村庄权威及治理方式转换.......... 32
5. 1. 1 一个村庄里的大社会.......... 32
5.1.2 小村巨变.......... 33
5.2市场经济下“主从二元”新治理方式.......... 35
结论
至20世纪前,沐浴在农业文明中的国家政权通常只设置到县一级,皇权不下县,县以下则实行由社区精英主持下的治理结构,形成以国家作为隐性存在为辅,士绅联合宗族、文化网络为村庄治理的显性权力结构。乡绅阶层是乡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他们作为自治团体领袖来作为缓冲达到上通下达的目的,虽不属于正式行政机构,但有社会地位,可以出入衙门,直接和有权修改命令的官员协商,他们还负责社区公共事务如水利、自卫、调解、互助、娱乐、宗教等。直到19世纪末,国家政权还仍然严重依赖文化网络在乡村社会建立自己的权威。到了 20世纪,国家政权逐渐放弃并破坏文化网络使得乡村行政建设走入困境。杜赞奇用“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来分析国家政权的下沉只是靠复制经纪体制来完成的这一现象。国家政权在乡村的扩张,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权力网络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乡村的滲透逐步加深,乡村的内生秩序力量全面萎缩,形成了国家行政力量全面控制乡村社会的局面。人民公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组织体系。但是这种整合严重依赖于国家行政与经济等方面的强力支撑,本身就具很脆弱。随着与革命相关的强制由于革命的结束和时间的延展而日益弱化,公社也就日益走向了它的终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农村社会的许多领域退出,民间力量得到了大大的释放,并对国家的权威体系形成挑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导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以及村民委员会的出现。然而,当农民从国家性的地方政治经济共同体中重新回归到家庭组织中时,传统文化权力网络已不复存在,乡村治理要在新的情境下展开。
村民自治设计中的基层政权组织本应该是村庄内生秩序治理,又有国家法律制度赋予的正式权力,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村庄权力和权威的主体。然而,乡村改革的过程是总体性社会向分化社会过渡的过程,是社会主体分化、社会结构重构、形成新的博弈格局的过程。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地方精英和新权威,新力量的崛起导致了新权威的兴起,村庄权威呈现多元分散局面。在传统文化权力网络已不复存在的当下,在众多的影响村庄权威及治理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变量就是经济因素了。而经济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村庄尚未如城市社区一样被完全纳入国家体系之中,村庄仍然是个熟人社会,带有小共同体的特征与传统惯习,它还需要村庄自我治理,即不完全依赖国家正式制度安排提供村庄内的秩序、公共产品,以及与国家的关系。因此,作为制度设计的村委会除非能够有能力完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否则仅凭国家支持其权力很难得到村民认可。显然,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需要发展集体经济作为财力支撑。而一旦集体经济的实力不足以满足现实需求,村干部在所控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则难以满足村民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势必降低了其本身的可依赖性。与此同时,崛起的经济能人在达到一定的经济财富后,只要有意愿会容易做到这些。经济能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有大量的外面联系,能够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在这种时候,经济能人就会代替村委会的实质角色,并成为村庄的实际治理人。我们可以从L村三十年间村庄权威和治理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村庄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集体经济的衰落与私营经济的兴起改变了村庄的经济格局。同时其也向政治结构渗透,占居乡村权力中心地位的村干部让位于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经济能人。村庄权威结构的转换是国家政治体制转型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村庄权威结构。然而,中国农村村庄权威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与村庄的历史背景、资源、风俗习惯等方面相关联,这就是说,宏观的制度与环境相同,但微观的条件、境况各不尽相同而造成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村治的多样性。村民自治不仅需要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本土的组织资源和宏观制度上的保证,更需要民众具备治理语境下的精神和气质,即一种自主、参与、权利主位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2] YU Zhigang,GUO Xiangyu,and SHAO Yi.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China's Rural Reform and Open Achievements in Thirty Years, Journal of 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EnglishEdition), 2010, 17 (3).
[3]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徐勇:《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6]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黄键荣等:《公共管理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陈佳贵:《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如果把企业比作人的机体,资金就是“身体”里流动的“血液”,毕业论文范文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因此融资决策便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将企业长期的融资决策加以分析汇总,便可得出企业对某一种或某几种融资方式的偏爱,进而描绘出企业的融资偏好①。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的融资偏好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价值密不可分。因此,企业融资偏好问题是公司财务管理研究长期关注并持续研究的重要问题。自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学者 Modigliani 和Miller 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MM 理论②以来,Myers and Majluf(1984),Baker andWurgler(2002)在其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最优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和市场择机理论(Market Timing Theory),为企业融资偏好的研究指引了方向。许多国外学者,如 Pinegar and Wilbricht(1989),Bayless and Diltz(1994),Shyam-Sunders(1999)依据上述理论对企业的融资偏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所得出的结论不免存在以下缺陷:其一,缺乏对企业融资偏好的统一判断,不同学者得出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结论稳健性欠缺;其二,研究中难以克服变量内生性的干扰,即企业的微观财务状况与资本结构特征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三,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资本供给约束,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都假定了资本供给无约束,而公司在制定融资决策时不仅需要分析自身财务状况,还需要判断外部资本供给状况对企业的影响,进而做出最优融资决策。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判断,如陈晓和单鑫(1999)、黄少安和张岗(2001)、张军(2005)、蒋殿春(2003)、朱德新和朱洪亮(2007)等学者,由于样本选取、数据采集以及研究方法选取的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同样存在较大差异③,而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仍亟待探索。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思路
企业无法脱离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单独存在,融资行为也势必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宏观经济波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研究的切入点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宏观经济波动最直接的反映便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所以应选取对应的经济增长指标来描述经济运行周期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其次,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大致上可简单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亦可分为股权融资行为和债权融资行为,而我国上市公司也大都通过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融资,因此,本文势必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状况,进而研究经济波动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同时,企业的股权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可以对融资决策造成影响,因此,企业的股权结构特质是本文另一个研究企业融资偏好的视角。国内外学者在选取企业股权结构指标时,通常选取股权集中度、特定成员持股比例、最终控制人性质等指标进行研究,本文同样依据前人的研究路径开展研究,并最终选取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以及国有股比例等四项股权结构指标。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应用权衡理论、最优融资顺序理论、市场择机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结构特征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通过使用不同理论对特定因素分析,得出一对或几对相互矛盾的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加以检验,最终达到验证融资理论适用性的目的。在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方面,本文结合过往研究经验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最后选取 2001 年至 2010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期提高结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确定研究使用的计量模型时,本文选取 Korajezyk 和 Levy(2003)、Haekbarth(2006)以及苏冬蔚和曾海舰(2011)等学者在其相关研究中使用 Logit 模型进行分析,并分两步研究企业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方面的选择偏好,并进行相关的稳定性检验以提高结论的稳健性。
第二章 企业融资偏好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有关融资偏好的文献综述
一、 企业融资偏好理论的研究
Marsh(1982)研究了英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发现上市公司首先关注资本市场近况,并依据所制定的目标资本结构进行融资工具选择,而目标资本结构的确定则主要参考企业规模、经营风险以及资产结构等因素。除此之外,Marsh(1982)还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更青睐债权融资。Billingsley,Lamy, and Thompson(1988)将 Marsh(1982)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充,将可转换债券引入 Marsh(1982)的研究范式中,重点研究企业在股权、债权和可转换债券中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企业的融资选择依旧依据目标资本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当负债比例较低时,企业基本不会实施股权融资;而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或发行可转换债券,这一点与 Marsh(1982)的研究结论向左。Jalilvand andHarris(1984)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同样发现其融资选择依据长期目标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其调整频率取决与企业规模、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状况。
Hovakimian, Armen, Tim Opler, and Sheridan Titman(2001)使用企业财务数据估计目标资本结构,将得到的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值带入Logit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呈现出趋近目标资本结构的趋势,符合权衡理论的推断。Grahamand Harvey(200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在受访的 386 位财务总监中有八成以上的表示所在公司制定了目标资本结构,并依据目标资本结构进行融资决策,符合权衡理论的推断;该研究同时发现,各个公司在融资偏好是并不仅仅依据对目标资本机构的判断,资本市场状况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Ozkan(2001)以动态资本结构决策(dynamic of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的观点探讨影响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因素,结果发现公司存在长期目标资本结构,且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相当快,说明偏离或调整至目标资本结构的成本对公司融资政策相当重要。Flannery and Rangan(2006)选取了美国 1965 年至 2001 年的 12919 家上市公司构造了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样本,重点研究企业是否存在一个目标资本结构,且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不断依照其进行调整。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一个长期的目标资本结构,并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并不断向目标资本结构趋近。
第三章 融资偏好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3
第一节 企业融资偏好的理论依据..... 13
第二节 企业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与假设提出..... 15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2
第一节 模型选取......... 22
第二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3
第三节 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 24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解释.... 31
第一节 外部和内部融资偏好分析..... 31
第二节 股权和债权融资偏好分析..... 35
第三节 稳定性检验..... 39
结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依存于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但关于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比较匮乏,从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结构双重视角研究企业融资偏好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补充,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本文以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股权结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依据权衡理论、最优融资顺序理论、市场择机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分析经济运行景气程度、资本市场状况、信贷市场状况以及公司股权特征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并在此次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理论假设,并应用 Logit 模型分两阶段验证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特征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选择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且总体上符合权衡理论的推断。研究发现,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外部融资偏好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影响,即宏观经济处于上行通道时,企业外部融资倾向强烈;资本市场状况对企业内部融资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本文将这种现象归结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的长期背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选择内部融资;当人民币贷款总额供给增加时,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外部融资渠道;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外部融资,而最终控制人性质并未对企业的融资偏好产生显著影响。
(2)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债融资选择同样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且总体上符合最优融资顺序理论的推断。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对企业的外部融资偏好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影响,说明当宏观经济处于上行通道时,企业股权融资倾向强烈;资本市场运行状况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说明当资本市场状况恶化时,企业仍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增加,企业实施股权融资更加艰难,唯有选择债权融资;当人民币贷款供给增加时,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债权融资;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债权融资,以避免对公司控制权的丧失;而企业的最终控制人性质同样对企业的股权融资倾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债权融资;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有助于权益代理成本的降低,企企业选择股权融资的意愿也随之增加;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的股权融资意愿也随着增加。
综上所述,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结构特征的双重视角研究企业的融资偏好,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二是证明了在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下,企业内外融资选择基本遵循权衡理论的分析,即在融资选择中首先考虑维持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而企业的股债融资选择则基本遵循最优融资顺序理论的推断,另外,企业的融资选择同样受到自身股权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1-152.
[2] Stewar•C•Myers,卢俊译.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5-149.
[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39.
[4] 杨钧棠.公司治理与举债融资在降低代理问题关联性之研究[D].宜兰:“国立”宜兰大学,2010.
[5] 郝艳艳.全流通格局下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6] 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资本结构[D].广州:暨南大学,2010,
[7] 裴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机构对负债融资的影响效应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8] 钟敏.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 姜雅琴.基于“啄食”理论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0] 曹春香.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中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第 1 章 关于低碳经济的一般理论
随着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的迅猛发展,由碳排放所引起的气候问题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全球专家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相对传统经济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根本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再一次巨大进步。在160年以前,马克思就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在理论上对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
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和思想的过程中,不难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对于指导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论述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作出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出现是随着自然界发展而产生。“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同时,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②由此,不难理解两位伟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人类源于自然,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所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为人类的所提供的物质资料,是人类存在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是对人与自然是辨证关系的论述。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1.1.2 自然力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力理论包括自然力危机理论和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理论,是马恩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自然力做了界定,认为自然力可以归结为人自身的自然力和人周围的自然力,即人的自然力、社会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自然力。其中,气候自然力就包含在自然界的自然力之中。”①气候自然力概念其实并不陌生,其实就是指雨水、温度、阳光等一些自然因素,那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阐述的“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指导我们在一切实践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气候自然力也是有“度”的,当人类强加给它的压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时候,造成气候自然力的失衡、衰退,它就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报复,例如目前频发的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
1.1.3 物质变换“裂缝”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②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时得出结论,物质变换的“裂缝”,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循环。
第 2 章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对于是否要走低碳经济这条路,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阴谋论”,即不主张采用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另一种则是赞成,认为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子。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先污染,后治理”;二是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三是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换言之,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 传统经济的特点
传统的工业化时代,以高碳排放为特征,以高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得国家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乃至马克思、恩格斯在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100多年前就惊叹:“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我们一直以来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不讲人本、不讲全面、不讲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人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等同或近似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取得辉煌成绩的高碳经济,离不开它所具有的特殊点:第一,以增长经济为中心。现在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基本尺度便是经济的增长,那么就是说不断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将GDP变大变强才是经济发展的最好体现。随着社会的经济财富、物质条件逐渐地累积增加,自然而然的也解决了社会中政治民主、文化进步发展、社会公正公平、教育水平提升等问题。第二,发展行为的短期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总结战争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大力发展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增长第一位”的传统战略,毅然决然的踏上了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发展形成了怎样的社会呢?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卷。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确达成了经济的飞跃式膨胀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以这种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期望的平等、增加就业等目标,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如环境污染恶化、生态危机、道德沦陷等,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处于尴尬的“增长而无发展”的境地。
第 3 章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24
3.1 自然条件的制约.......... 24
3.2 人口数量的制约.......... 26
3.3 经济与技术的制约........ 27
3.4 体制与政策的制约........ 28
第 4 章 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 ..........30
4.1 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发展......... 30
4.2 低碳经济在日本的发展......... 31
4.3 低碳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33
第 5 章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36
5.1 树立低碳理念............ 36
5.2 调整产业结构............ 38
5.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1
5.4 完善制度与政策.......... 43
5.5 加强理论研究,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46
结论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生态思想及国内外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在生态、经济、人类三者辩证关系的哲学基础上,深入解析中国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同时也是解决资源过渡消耗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发展观,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是必须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确保自然、人、资源、环境和经济这一整个体系内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走出一条可持续、低碳式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出版社,1974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版
10.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国内能源状况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和全球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能源的稀缺以及能源使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优质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下,面临的主要能源问题有[1,2]:①能源的开发和生产跟不上持续增长的消费水平;②能源的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2%,且工业单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约50%;③能源结构分布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因此,我国“十二五”提出了坚持节能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部署,旨在通过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率、强化产品优胜劣汰、强化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加速发展再利用技术与资源化技术。
1.1.2国内工业用水状况
工业用水量包括工业一次取水和工业重复利用水量两部分。我国的工业用水主要面临:①水资源在地域和时间上分布不均;②用水量逐年持续增长;1997年,我国的工业用水量约为111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20.1%; 2005年,工业用水量增至12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22.8%; 2010年,工业用水量增至156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达24.9%[4];③水循环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的工业用水循环率在67%左右[5],同期美国的循环率已达92%?95%;④水污染严重。据此,国家“十二五”提出学习国外先进节水经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工业用水的“微增长”、“零增长”目标。为减少工业用水量,主要是减少工业用冷却水量(其约占工业总用水量的80%),通过促进高效节能、节水和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提高冷却水利用率从而达到工业节水的目的。
为提高冷却水利用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采用蒸发冷技术替换传统水冷技术常温下每1kg水每升高rC所吸收的热量约为4.50,每1kg水蒸发所吸收的热量约犬2501KJ,由此可见在相同制冷量条件下,釆用蒸发冷却技术可大大减少冷却水用量。②采用水循环系统替换直流用水系统直流用水系统一般建在流动的河边或水边,河水从上游导入换热器中经换热升温后直接在下游排出。这种方式不仅消耗大量的冷却水量,同时对河流造成很大的热污染,破坏了其环境和生态系统。循环水系统釆用闭式环路对冷却水进行重复和循环使用。③研发高效换热设备发展高效换热技术,研发和应用高效换热设备,提高综合换热系数减少冷却水用量。综上,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工业用水量尤其是工业冷却水量的政策,本课题提出一种高效复合换热设备,它以蒸发冷却技术为核心,采用强化传热管型,相比传统换热器更加节能、环保和节水,同时它可根据用户制冷量和环境温度的不同,灵活选择冷却模式达到高效、经济运行的目的。
1.2蒸发冷技术
1.2.1制冷技术间的分析比较
冷却技术按冷却介质可分为空冷、水冷和蒸发冷三种。空冷技术以空气为制冷剂,不耗水、对环境无污染、清洗及维护方便,广泛适用于缺水及贫水地区。但其传热系数较小(一般在25~100 W/ni2k),因此需要更大的换热面积、体积和质量,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为满足用户制冷需求须使风机高频率转动,使运行费用较高;且在运行时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空冷器初运行时间长、调试复杂、自控难度高等特点。水冷技术以水为制冷剂,在化工、发电、船舶等大型领域,冷却系统一般釆用水冷式换热器和冷水塔的联合系统。水冷式换热器一般采用间壁循环式换热器,避免与目标流体的直接接触,通过冷却水的显热换热使目标流体温度降低,同时,被加热的冷却水通过冷水塔重新冷却后循环使用。水冷系统特点鲜明,其循环效率较高,传热系数较大(工业制冷一般为NH3制冷系统,普遍采用光管,传热系数在800?1050 W/m2K;中央空调领域普遍采用内螺纹管,传热系数在900?1600W/m2K),加工及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运行工况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因此广泛应用于富水地区。但因水冷系统釆用水冷式换热器、联合管道和冷水塔的组合,使初投资成本较高;运行过程冷却水消耗量大,因此极度依赖水源,同时,大量的冷却水需要更大功率的水泵,增加了运行费用和水处理的成本。
第2章复合闭式冷却塔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复合闭式冷却塔(Hybrid Closed Circuit Cooling Tower, HCCCT)可根据季节和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冷却方式。本章主要探讨复合闭式冷却塔在蒸发冷时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管程流体出口温度的预测验证模型的匹配精确程度;而复合闭塔空冷模式时的数学模型将在下一章给出。
2.1蒸发冷数学模型
蒸发冷却(见图2.1)时,存在着三种流动介质,分别是:管内工质、管外空气和管外喷淋水。管内工质沿盘管由上至下流动,放出的热量沿管壁向外传播;设备底部喷淋水通过循环水粟打入盘管上部喷嘴,由上至下均勻喷洒至盘管表面,在管束外表面形成薄薄一层水膜,工质放出的热量被水膜吸收并非饱和蒸发;环境空气被风机强制吸入设备内部,由下至上横掠管束带走水膜的蒸发热量,以一定流速通过套在风机顶部的静压桶排出设备。①建立微元控制体,对控制体进行质量和热量的衡算。建立了蒸发冷却时空气侧、喷淋水侧和管内侧的数学方程,并通过合理假设达到简化方程、减少计算量的目的。②总结模型中涉及的各种经验、半经验关联式,包括:管内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管外水膜的传热、传质系数、管内外的压降阻力以及湿空气的状态参数。③以模型为基准,应用MATLAB编译求解管程流体出口温度的程序,并将计算结果同相同边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从而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同实验误差在2%以内,同真实情况基本相。因此,该模型假设合理、准确度1?。
第3章管外空气空冷传热性能.......... 28
3.1实验原理.......... 28
3.2实验及测量装置.......... 30
3.2.1实验装置..........30
3.2.2测量装置.......... 32
3.3实验流程及测量步骤.......... 34
3.3.1实验流程.......... 34
3.3.2测试步骤.......... 34
3.4实验数据处理.......... 35
3.5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3.6本章小结.......... 44
第4章复合闭式冷却塔不同气候.......... 45
4.1空气状态参数间的转换求解.......... 46
4.2优化的管内流速和喷淋密度范围.......... 48
4.3根据气候温度定性选择冷却模式.......... 50
4.4定量确定节能和经济运行方案.......... 55
4.4.1蒸发冷模式下的经济运行方案.......... 56
4.4.2空冷模式下的经济运行方案.......... 57
4.5 测算.......... 58
4.6本章小结.......... 60
第5章结论与展望.......... 61
5.1 结论.......... 61
5.2 展望.......... 62
结论
复合闭式冷却塔的特点是可根据用户冷量和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模式的冷却模式从而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本文以扭曲管复合闭式冷却塔为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了空冷和蒸发冷的传热/传质性能,编译了设备节能运行程序,在己知用户制冷需求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定性确定设备冷却模式、定量确定设备运行参数从而确定设备运行费用,达到指导用户节能运行设备、直观反映设备运行费用的目的。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
1.利用Merkel法简化蒸发冷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代入GnielinSki[9()^于扭曲管管内传热的经验公式,宋进[63]关于扭曲管管外传热传质的经验公式,通过MATLAB编程预测管程流体出口温度,并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误差在2%以内,证实该模型及对应经验、半经验公式合理、可靠性高,可为其后编译节能运行程序服务;
2.通过实验研究扭曲管空冷传热性能及设备运行参数与功率的关系,实验拟合了风机频率、功率与迎面风速的关系;实验拟合了空冷管外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通过MATLAB编程预测管程流体出口温度,并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误差在0.3%以内,证实空冷传热模型及以上各拟合公式合理、可靠性高,可为其后编译节能运行程序服务;比较分析了扭曲管同几款常见国产翅片管的管外空气传热性能,发现低翅片圆管与高翅片圆管空冷传热性能相差较小,使用范围不同;扭曲管空冷传热性能略高于圆形低翅片和高翅片管;这是因为扭曲管的扭曲形式大大扩大了外表面受风面积;椭圆翅片管效率比圆形翅片管和扭曲管大3倍左右,相比普通空冷传热系数(100W/m2K以内)也大出许多,属高效空冷传热;同时,实验研究了总传热系数同迎面风速、管内流量、环境温差的关系,发现当环境温差不变时,为提高复合闭式冷却塔的空冷传热效果,应重点强化空气侧的换热效果,如:增加空气迎面风速(即增加风机运行功率);添加外翅片结构等;增加管内流量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小,却对管内流体的压强影响很大,为节能考虑,应设置较小的管内流量;空冷传热量随环境温差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环境温差对总传热系数和空气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为提高复合闭式冷却塔的空冷传热量,可通过增加环境温差入手。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国经济巨轮的动力——能源问题策略分析与思考[J].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11, (7): 38-9.
[2]柴生高.浅谈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能源对策[J].中国外资,2011,(253): 194-5.
[3]张婷.浅论节能减排[J].煤,2010, (130): 133-4.
[4]朱启荣.中国工业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9): 48-51.
[5]21世纪中国的供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孙晓峰.浅谈工业节水措施[J].中国环保产业,2008,(12)54-6.
[7]段满清,邹声华,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7,26(4): 21-5.
[8]Braembussche Elholm,E.Ayder,Van de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wirling flow in thevolute of a centrifugal pump[J]. Journal of Turbo machinery, 1992, 114(2): 366-72.
[9]甘庆军.蒸发冷却技术在空调中的新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2012, (12): 18-9.
[10]彭美.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现状[J].节能环保技术,2004,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