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顾客是上帝”之类的说法都是卖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使用的营销策略,因为供给者和需要者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这些口号具有现实意义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供给大于需要造成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历来为政府高度重视。从 2003 到 2014 年连续十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发展,2014 年印发农业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工作的目标,就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推进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建立长效、可持续的进步机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提升区域竞争力。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例如:荷兰威斯兰地区鲜花产业集群、勃艮地区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美国的玉米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象征。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显示出了强劲的带动力。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云南呈贡和天津的花卉产业集群、来宾市的甘草产业集群,这些农业产业集群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河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集群,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足,农产品品牌培育不足、政府公共服务有待改进、农业产业升级压力巨大等问题。本文在对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有机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前人相关文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同时结合实际调研的结果,进行研究,以期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二是,构建评价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准确评价河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三是,寻找河北农业产业集群的问题;四是,总结河北省农业集群发展中的典型模式;四是,根据以上研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首先,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提出了衡量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河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发展模式。这些研究丰富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 其次,通过对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等内容的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转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做好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划、建设合作服务组织、优化产业链结构、培育农业集群品牌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业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产业集群定义的基础上。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经合组织的定义:在同一地域内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同类企业,以及相互联系的前后向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周围,集聚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获得集聚效益。按郑风田(2005)的分类,包括农户、生产加工企业群、生产资料供应企业、销售企业、合作市场、专业组织以及为这些主体提供服务的支持服务组织(科研院校、地方政府部门等)。我国的学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对农业产业集群定义提出了许多补充与诠释,但是在这些定义中,往往将中介服务组织归入相关服务支撑部门,没有突出中介服务组织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服务范围广,功能健全的中介服务组织是产业化发展重要的保证。总结这些定义,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农产品(可以是某一农业部门、也可以是某一农产品项目或仅仅是某一种农产品品种)生产区及其周边形成的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及相关服务部门组成的有机综合体,这些主体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关系。
……….
2.2 农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特点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国内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1)农户是集群专业化生产的基础。农业产业集群的各个生产部门始终是围绕农产品进行的,在区域上集中分布于专业的农业生产区。因此农产品的生产是集群的根本,而农产品是由农户生产的,因此农户是集群的基础。单纯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不能称为农业产业集群,不是今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2)集群内部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体系。集群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会形成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可以是有产业价值的也可以是非产业价值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 这些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 类似于一个生物群落,产生巨大的集聚效益,发挥规模经济和外部效益。一般来看,集群内部的网络越庞大、结构越合理,集群的竞争力就越强。
(3)地域性。许多品质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只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根植性。农产品生产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农产品加工部门及相关服务部门就要布局在特定农产品生产区。因此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4)存在农业技术水平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集聚和有机网络体系,推动了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效应。农技研发、推广组织的集聚,使得集群有较强实力去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了高于集群外地区的创新能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
3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与启示..........11
3.1 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11
3.2 国内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3
3.2.1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 13
3.2.2 天津花卉产业集群 .......... 15
3.3 国内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 16
4 河北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18
4.1 河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18
4.2 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19
4.3 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地区分布 ...... 25
5 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8
5.1 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 28
5.2 农业产业集群产业纵横向链条短、网络化发展水平低....... 29
5.3 农业产业集群面临资源瓶颈 .......... 30
5.4 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31
5.5 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水平低 ...... 32
5.6 农业产业升级压力巨大 .......... 32
5.7 农业产业集群品牌培育不足 .......... 33
7 河北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
7.1 转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理念
首先,树立发展农业的信心及大农业的理念。河北省处在工业化中前期,传统粗放式的发展已经不能再持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承担了发展农业,支持京津的功能。因此发展农业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战略,所以要树立发展农业的信心。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的农业发展理念来指导。“现代农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带动能力大大增强。”①此外还要树立严格、谨慎,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其次,树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理念。国外先进的农业产业集群都有严格的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和完善的监管体系,生产出的产品标准化水平高,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我们要以工业的标准去发展农业。特别要在农业种植养殖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落实严格的检测标准,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做好产品的质量检测,解决小农户和大农业的矛盾。最后,树立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理念。河北省过去的农产品生产重生产,轻市场。往往依靠成本优势去竞争,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原有的生产方式已无法继续。在农产品整体供给过剩情况下,未来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要通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机械技术改造自然环境,探索出了适合的发展模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在增强深加工能力基础上,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方向,适应市场需求。”
……….
结 论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战略,对于促进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推动集群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经过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相关模型,分析了河北农业集群的竞争力,区域布局。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河北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集群,这些集群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通过构建的指标体系分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是皮革加工、羊绒加工、肠衣加工、板材加工、药材、蔬菜、粮食、猪,但各个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化小城镇型、农业科技园型、特色农业型、休闲观光型、市场依托型六种模式。
(2)但是集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模较小,产业纵横向链条短、网络化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集群面临资源瓶颈,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升级压力巨大,集群品牌培育不足。
(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推动集群的发展:转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维方式,做好集群的规划,建设中介服务组织,优化产业链,培育农业集群品牌,培育优秀企业家、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因为河北农业集群尚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引导和企业带动将是今后重要的推动力,但也应为随后到来的转型集聚科学技术水平。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资本市场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股票市场发展相对于债券市场更为迅速,企业在融资上更倾向于间接融资。2007 年我国的公司债券开始发行交易,这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一条直接融资的途径。在我国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都能为公司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20 世纪 80 年代企业债券开始发行交易,而公司债券直到 2007 年才开始发行交易。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在发行、交易和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学者王国刚(2007)等认为应当将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分立。本文研究的是依据 2007 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2015 年 1 月修改为《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发行交易的公司债券。自 2007 年我国发行第一只公司债券(07 长电债)到 2014 年年末累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823 只公司债券,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效市场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资本市场的价格能够全面、及时和准确的反映资产的信息,那么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有效性理论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市场有效性理论对资本市场中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具有指导作用。若资本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低,可以认为资本市场中的信息发现、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水平较低,监管机构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改善发行和交易等环节,强化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程度。经济学家 Roberts根据价格反映信息的程度将市场有效性划分为三类: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Fama 将其进行了推广。不同类型的市场有效性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若市场尚未达到弱式有效,那么投资者可以通过技术分析发现价格偏离价值的资产进行投资;若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那么通过技术分析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将会失效,但是通过对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对投资有一定帮助;若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那么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对投资者将会毫无用处。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以来,国外学者对市场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对公司债券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文献综述中,将股票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分别介绍。Fama 和 Blume(1966)对 1957 年到 1962 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 20 种股票价格进行研究,认为各期间的价格不具有相关性,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1]。Fama 等(1969)对股票拆分宣布前后的收益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宣布之前可获得超额收益,但在宣布后不能获得[2]。Ball 和 Brown(1968)对会计报表利润公布前后的股票收益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有较高会计利润的股票在会计报表公布之前的 12 个月已具有超额利润[3]。Pettit(1972)在股利政策宣布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中,股票价格在股利政策宣布前已进行合理调整。但 Asquith(1983)和 Roll(1986)发现公司发生收购事件时,股价无明显变化,事后却逐渐走低,认为市场对收购认识缓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美国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对于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已达到半强式有效。
……….
2 有效市场理论基础
2.1 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889 年 Gibson 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一书中虽然没有正式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但却对有效市场进行了大致的描述,开启了对市场有效问题的探讨。1900年 Bachelier 在《投机理论》论文中对法国的商品价格走势进行了研究,发现商品价格存在随机波动现象,提出投机是一种“公平游戏”,买卖双方盈亏机会均等,价格存在上升也存在下降的可能,资本市场上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当为零[25]。由于与当时认为价格的变动存在规律的传统观点相矛盾,Bachelier 的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34 年 Working Holbrook 在《供时间序列分析用的随机差系列》论文提到股票和商品期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游走的,或者说价格间是相互独立的,与过去没有关联,对价格的预测不准确[26]。1953 年 M. Kendall 在其《时间序列分析》一文中对英国的 22 种股票和商品价格进行了研究,发现短时间内价格的变化随机性很大,找不到价格变化的周期性规律[27]。1959 年 Harry V. Roberts 指出不能将一组随机产生的数字序列和美国的一种股票的价格记录相区分[28]。尽管 Working Holbrook、M. Kendall 和Harry V. Roberts 提出了随机游走可以很好地描述证券市场价格序列的观点,但他们并没有对此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1965 年 Eugene F. Fama 的博士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再次证实股市不可预测[29]。同年,Fama 在《随机漫步的股价》中首次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将随机游走同有效市场相联系。Fama 认为有效市场中存在大量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相互竞争的投资者,他们都在试图预测单个股票的未来的市场价值,每个人都能容易地获得当前市场的重要信息。在有效市场中,大量精明的投资者间的竞争使得每只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过去发生的和市场预期将来会发生的信息[30]。
………..
2.2 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
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相对比较复杂,为了研究的便利,总会设置一些假设条件。有效市场理论同样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之上。这些假设条件如下:市场信息被充分披露,并且是以随机的形式出现,能够被迅速及时的传播给投资者。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市场中。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的评估证券价值;第二,虽然有部分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是由于他们的随机性交易,这些交易相互抵消,不会对价格产生影响;第三,虽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是有相关性,但由于市场中存在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34] [35]。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中,没有成本或者几乎没有成本。投资者较容易获得所有信息。投资者对获得的信息能够做出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化。
………
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 12
3.1 公司债券.......... 12
3.2 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 14
3.3 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上市交易及监督管理 ...... 16
3.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现状 .......... 17
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 22
4.1 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方法 ...... 22
4.1.1 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 ....... 22
4.1.2 游程检验方法 ........... 22
4.2 数据选取、处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4.3 公司债券市场弱式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26
4.4 本章小结.......... 28
5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 29
5.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 29
5.2 提高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32
5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市场规模比较小,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很可能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发生操纵市场现象,那样市场价格将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市场有效性较低。本文的 3.4 节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现状的分析中指出,尽管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较差。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人范围小。在 2015 年 1 月证监会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之前,公司债券的发行人仅限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等。对发行人的范围进行限制,仅允许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虽然上市公司的资信状况较好,可以对投资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相对于上市公司,我国存在大量的未上市公司。公司债券发行人范围小不利于市场的规模扩大。第二,发行人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有规模上限。《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5 年修订)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需符合“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这一规定对单个发行人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规模有了限制。 即使发行人资信状况很好,债券评级很高,其累计公开发行债券余额也不能超过净资产的 40%。
.
……….
结 论
本文将有效市场理论同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Fama 认为有效市场中存在大量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相互竞争的投资者,他们都在试图预测单个股票的未来的市场价值,每个人都能容易地获得当前市场的重要信息。在有效市场中,大量精明的投资者间的竞争使得每只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过去发生的和市场预期将来会发生的信息。1967 年 Harry V. Roberts 首次将有效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种类型,之后 Fama 将其进行了推广。强式有效市场包含了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半强式有效市场包含了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弱式有效市场仅包含历史信息。强式有效市场的市场有效性程度最高。半强式有效市场次之,弱式有效市场最差。若市场达到强势有效,则一定达到半强式有效;若达到半强式有效,则一定达到弱式有效。反之未必成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划分不是很明确,直到 2007 年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目前,我国既存在企业债券,又存在公司债券,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依据的法律规章不同、发行制度不同、发行人范围有差异、发行价格或利率的规定不同和监管机构有差异等方面。本文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随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关公司债券的发行交易的规章不断健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公司债券市场现状的分析中,可发现我国公司债券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远远落后于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从 2007 年至今,公司债券市场交易规模逐年上升,但交易却不是很活跃。对公司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情况分析中,在公司债券刚刚推出的一段时间,即 2008 年年初到 2009 年 6 月期间,波动较为剧烈,随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波动幅度变小。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之间资源禀赋各异、优势互补,产业梯度明显,具有联合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对接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尽管如此,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的长期影响,京津冀地区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区域之间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机制。为此,必须破解京津冀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放在产业对接协作上,理顺三地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资源环境问题重视不够。而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保脆弱的国家,资源环境的制约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京津冀地区尤为突出:2014 年,在环保部公布的 74 个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京津冀地区的石家庄、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位列第一季度全国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这样的结果,和河北省以钢铁、火电、焦化、水泥等“两高”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河北钢铁产量连续 12 年居全国首位,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 25%。京津冀地区大部分火电厂和焦化厂都布局在河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9%。以煤烟型、颗粒物为特征的大气污染较重,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①。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节能环保产业研究比国内早,主要集中于合同能源方面的研究。GrantMills(2006)等人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资金及绩效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项目风险涉及经济、情境、技术、运行、检测和认定等方面,这些风险都涉及内部(可控)维度和外部(不可控)维度,各维度相应的风险管理不同[1]。Pedra (2010)等人介绍了一种新的决策支持工具,该工具由节能服务模型和分布式能源资源调度程序组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节能服务净收益[2]。Ellis(2010)从融资困境、较高的管理和交易费用、政府能源政策制约、节能知识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客户对内部解决方案的偏好、对 EPC商业模式的质疑等 7 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障碍[3]。国外其他学者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发明创造、投资效益、政策效果方面进行分析。Andrew Cooke, Wendy Chapple(2000)[4]利用 logit 模型对英国废弃物处理行业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保护法与该行业的并购成正相关关系。Gregory N. Mandel(2005)[5]指出,专利奖励可以有效解决环保企业创新的外部性问题,对发明家进行有效激励。Pandi, F.(2009)通过对近十年食品环保产业研发服务的研究,指出环境保护是经济政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Sanja Tisma(2010)政府必须投资时间的长短及投资规模大小,把环境支出纳入公共支出框架,为私营部门投资环保项目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机制[7]。Cainelli(2011)研究环境创新策略对公司的就业营业额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8]。Bernard Dafflon(2012) 指出让提供环境服务的融资者受益,将是解决清洁分配,污水和废水处理以及家用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最有效的方法[9]。Luisa Gagliardi(2014)探讨环境相关的创新和公司就业之间的联系[10]。Geoffrey Jones(2014)研究了城市固体垃圾行业企业家在工业化工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11]。Alperen Tozlu(2014)对不同的城市固体垃圾(垃圾焚烧)管理类型进行比较[12]。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①,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 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型产业业态,它与传统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表现出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综合性新兴产业。如表 2.1 所示,根据涉及的节能环保技术和生产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三大产业,八大领域。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38]。按照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义,我们发现节能环保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以围绕提供节能产品或节能服务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链表现得更为复杂。一般来说,处于产业上游的企业或环节为为节能环保设备的制造、节能产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的企业及相关的研发机构;中游环节为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环保监测装备的生产企业;下游为面对市场的经销商和服务提供商。节能环保产业链除了上面所说的一般表现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价值形式: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和其他产业链不同,除了为其提供研发服务的科研机构之外,处于产业链条上游的环节的原材料来源于其他产业的废弃物;中游环节为利用这些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然后进行生产的企业;下游环节为经销商,或者是购买这些经过处理的废弃物,然后再进行生产的企业。
………
2.2 相关理论综述
劳动地域分思想起源于亚当•斯密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分工促进技术创新是产生报酬递增的根源,并把分工扩展到空间层面,建立了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提出了比较利益论(或称“比较优势论”)。即任何国家都具有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双方获得比较利益。俄林则把地域分工与区域体系联系起来,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了生产要素地域差异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地域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单元。而迈克尔•波特(Porter M E,1985)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其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克鲁格曼认为区域劳动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
…………
3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
3.1 京津冀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2
3.2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7
4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9
4.1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现状.....19
4.1.1 企业层面....19
4.1.2 园区层面....19
4.1.3 区域层面....20
4.2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
5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构建........23
5.1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构建应遵循的原则.....23
5.2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构建的思路.........23
5.2.1 京津冀节能环保重点行业的选择....23
5.2.2 节能环保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27
5.3 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典型构建案例.....28
6 构建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6.1 企业层面
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引进,把节能环保领域高端人才列入河北省重点领域人才目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节能环保领域高校毕业生在河北创业;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推进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与河北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关系,共同组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共同开展研发项目的产业实训和研究基地,切实做到产学研的良好对接;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领域专业人才和专业认证培训,加快本地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领域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人才和企业家;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或用人单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障代办、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引进等多方位服务。
…….
结 论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加快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公益性强、产业面广、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工程化应用特点突出、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作用。河北应充分利用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这一契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两高”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好与京津在节能环保产业上的对接。本文首先从节能环保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业、政策三方面分析京津冀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及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按照科学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市场性原则及整体性这四个个原则,结合京津冀三地资源、产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从节能环保产业链的角度,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如何构建。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完整、节能环保产业联动不足。要加快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合作机制,必须从区域、园区、企业三个维度做好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构建。
二、北京、天津利用其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研发工作,处于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河北利用其资源和工业基础,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京津冀各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是由目前京津冀三地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符合经济学上的比较成本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在对接京津产业链方面要处于低端位置,协同发展并不是北京、天津发展高端环节,河北发展低端环节。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就已经建立起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河北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因此,培育开发节能环保产业高附加值环节是河北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作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但京津冀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矛盾,所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地区各自优势,促进行业间的合理分工,使分区域的特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强区域经济的协调性,从而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竞争力。2014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要协同发展战略,2015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将‘一带一路’与区域开发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①。京津冀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是对该区域发展的一大利好消息,但京津冀区域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潜力并没有充分开发出来。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产业之间的协同,而现代服务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服务业是应时代发展要求出现的新兴行业,一般形成于后工业化时期,它依托科技、现代管理以及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高知识型、技术型的行业。现代服务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伴随着新技术发展而新产生的行业,比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服务业崛起,另一类是通过传统服务业演化而来,即利用现代技术为行业注入活力,比如现代化的物流仓储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逐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同时各发达经济体加快了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可以缓解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压力,不断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的中心,该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影响的我国整体服务业的提升,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在区域合作,产业承接分工,交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并未充分开发,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比如,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而且京津冀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资本流动、技术交流合作等方面,这都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京津冀区域内的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最大限度的规避不利因素,做好区域产业的协同分工,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优势。针对当前京津冀区域内的资源困境,产业协同分工不明确,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等问题,这大多是区域发展的差距过大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努力推动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成为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文章基于此以京津冀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着重研究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差异性,并在区域差异背景下提出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国内外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最初是关于现代服务业概念、特征的研究,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术界也更多地关注现代服务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转变升级方面的作用。服务业的研究起源于国外,而且国外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其中,Singelmann(1978)认为,服务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具有同一性,所以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外部环境,即城市化是服务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80 年代的丹尼尔以 6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他觉察到,“地域间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大城市中集聚了较多的从业人员,即城市的发展能够为服务业创造条件,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①在加拿大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上,科菲、麦克雷(1989)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前者以便利大众为主,分布上是靠近服务对象的,所以区域的发展差异会造成这种服务业的分布差异;后者则相反,服务于生产性活动,是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而同时期的Grubel 和 Walker(1989)也发现,“服务业在加拿大各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即各部门对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并认为技术的贡献较高。”Daniels(1991,1993)则对信息、咨询以及金融业等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Beaverstoe 等人(1999)通过对西雅图、汉城等城市服务业的研究,分析了这些地区的都市型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特点及差异。同时也存在反对此类观点的学者,Kuznets(1989)认为服务业的发展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比如城市化进程等为服务业提供发展动力。Britton(1991)认为,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源泉是复杂多样的,并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或是几个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
2.2 相关理论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显得越发重要,对服务业相关理论的梳理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服务业的兴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经济时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服务经济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论”,随后被广泛应用。他认为“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①。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传统社会阶段中,生产集中于农业部门,主要围绕人们的生存开展生产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发。准备起飞阶段指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准备时期,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考虑社会变革,希望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在经济上开始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商业经济活动开始频繁。这一时期的产业构成中以第一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起飞阶段是指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过渡的时期,社会经济开始进入发展的稳定时期。在该阶段,经济中出现了生产率较高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科学技术得到应用,农业产业部门逐步实现产业化,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成熟阶段指社会将更多地技术应用到产业革新上,依靠技术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此时期产业的投资逐步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②。大众消费阶段过程中,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同时利用更多地新技术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 1971 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第六个阶段——超大众消费阶段,其实罗斯托对此阶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但他认为这个阶段的社会主要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
3 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6
3.1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6
3.2 天津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8
3.3 河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9
3.4 本章小结...... 21
4 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分析.....23
4.1 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测定方法.....23
4.1.1 差异相关概念.........23
4.1.2 区域差异测定方法.........23
4.2 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测定.....24
4.2.1 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24
4.2.2 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差异分析.....26
4.3 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29
4.4 本章小结.....33
5 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35
5.1 偏离-份额分析法.......35
5.2 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偏离-份额分析.......36
5.3 本章小结.....40
6 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相关规划
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级管理,造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管理过程中的差异性,如何发挥好政府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的作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行为。所以,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协调作用,又要规范政府在地区发展过程的过分干预行为。通过有序的放开市场准入,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引动社会资本参与,不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破除区域现代服务业协同发的深层次障碍,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提高效率,共同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分属三个行政区域,管理上条款分割严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由此造成了服务平台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未形成针对性。就当前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看,三地的合作分工程度较低,规划中政府基本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造成了区域内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区域内的规模效益也远未到达理想的效果,京津冀现代服务业面临的协调机制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时,可以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制定相关规则,由他统一设计、实施,即以专业机构解决行政分割的、各自为政的困境,积极解决协同发展各政府间政策冲突、产业规划等问题,以确保政策上的一致性、连续性。
………
结论
现代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大多集中在京津,而北京又集中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造成了京津冀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较大差距。所以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河北和天津,尤其是河北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而为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基础。而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上,既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交流,也应该注重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推动人才的自由流动。由于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三地区要有所侧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统筹规划,比如,北京和天津在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京津除做好当前人才培养机制,还应进行省际之间的人才交流,推动人才流动;河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慢,一方面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人力优势,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特别要加快培养当前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人才,还要重视培养服务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以利于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不断解决好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问题,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在人才流动,解决好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人才问题。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步入换挡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尚未解决,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较多的体制障碍制约着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我国已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来源。硅谷和班加罗尔是非常具备竞争力的,从这些创新区域的发展可以发现,经济协调的基础开始向区域转变,区域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特征。创新开始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已成为区域创新,而创新的长期积累是促使区域内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及维持的关键所在。作为区域创新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区域创新政策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不可否认,在推动和提升区域创新力方面,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对创新的方向、规模以及速度进行干预,其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创新政策和战略得以实现。
…….
1.2 国内外关于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
关于创新政策设计,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国外学者关于创新政策设计的研究。von Tunzelman(2003)认为采取的政策形式与相关技术系统的主要变革共同演化。McGowanet 等(2004)提出在复杂创新系统中,创新政策制定的成功往往与合适的政策设计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有关。这个问题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已争论了很多年。Musgrave(1959)认为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中,仅仅是目标的数量与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工具的数量之间简单的一致是不够的,这只是政策制定成功的第一步。在创新系统中,因其本质的复杂性,这个问题仍然很麻烦。McGowanet 等学者(2004)认为创新政策是需要在资源(各种类型的劳动力、资本及国家资源)及空间(地方、区域、国家及超出国家范围)上包含不同功能(技术、生产、金融、市场、管理)的系统。而“设计”代表了这些不同层次的系统被单独和整体构建及控制以产生效益的方式。政策研究者一直在寻找可以对国家和地方进行比较的一般的普遍的政策特点(Schneider and Ingram;Blair)。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框架并应用于分析和评估基于三至五个政策方面的方案和政策。特别地,Schneider 和 Ingram 提出一项政策的设计可以由它的目标、代理人(即在政策的管理和实施中)及其联系(即政策工具或手段)大致确定。同样,Peters(2000)认为政策的分析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匹配:手段、政策问题及管理技术。Lars-Hendrik Roller 和 Pierre Mohnen(2005)针对创新政策的离散互补性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一种用于测试它的框架。如果测试结果是互补的,创新活动的影响就会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因为此时政策行动往往会一同发生。研究结果发现,创新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其互补性,也就是说,在创新的两个阶段创新政策的互补性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如在使公司创新阶段中一些障碍配对有替代性,而在增加创新强度阶段互为补充。这为设计最佳创新政策的带来了困难。KazuhiroAsakawa 和 Hiroshi Nakamura 等(2010)还对实验室外部合作与实验室研究与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创新政策对实验室的 R&D 绩效有积极的作用,这个作用的产生要通过实验室的外部合作。实验室与当地大学、实验室与当地企业组织的外部合作分别有助于实验室研究活动绩效和发展活动绩效的提高,即外部合作的不同会对 R&D 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实验室 R&D 管理人员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重点考虑 R&D 活动的目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把“创新”一次引入经济学,他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建立了围绕“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这也是“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在该书中,熊彼特将创新概念概括为五种情况:第一,创造一种新产品或者采用一种产品的某种新的特性;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可以是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它是尚未通过有关部门经验鉴定的方法,也并不必然基于新的科学发现;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掠夺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论这种来源是否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第五,实现一种工业上的新的组织形式。在 1933 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中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是指赋予资源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这个概念相比熊彼特的定义更为宽泛。他还将创新分为两类:一是技术创新,它能够为某种自然物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二是社会创新,它能够取得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德鲁克认为社会创新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比技术创新要大很多,同时社会创新也具有更高的难度;社会创新不一定需要科学技术为基础,技术创新则不然。他不仅对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差异进行了区分,而且认为“创新”一次具有更深的经济学意义。
………
2.2 区域创新政策理论依据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关键是区域创新政策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对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建议。通过对意大利伦巴第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及政策进行研究,Maria Giovana Bosco(2007)认为创新政策的制定要与国家政府以及当地具有自主权的省及诸如商会、大学和财团等的公共机构合作。Philip Cooke(2008)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路线。(1)认识公共采购的力量;(2)区域产业政策应重点关注创新和创业精神;(3)支持“只是实验室”在中小城镇开展示范以及在试点城镇推广生态工业或循环经济。P.Cooke(2009)认为减少政治冲突是促进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创新参与者在一个包与和谐的创新氛围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创新活动。而且对创新而言建立一个综合的创新平台也是非常关键的。Russo 等(2009)通过对托斯卡纳地区的研究,建议注重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过程;确保创新参与者能够有时间和机会来合作;创新政策的执行需要行政程序、监测工具和评价标准的互补程序进行保证。这些建议为创新政策的设计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通过广泛研究不同区域的创新政策,Elvira Uyarra(2010)认为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的知识和体制,还要考虑到以往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现有的政策组合,因为后者对新的政策目标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而,各个区域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别,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不会有一个理想的模式适合所有区域的创新政策,在建立特定区域的创新体系时,应结合本区域自身的特点制定“最适合的”模式。
……..
3 唐山和邯郸创新政策绩效比较.....14
3.1 唐山和邯郸的政策梳理.........14
3.1.1 唐山创新政策梳理.........14
3.1.2 邯郸创新政策梳理.........17
3.2 唐山和邯郸的绩效比较及深入分析.....18
4 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三维模型.....23
4.1 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三维模型依据.....23
4.2 改进后的创新政策设计三维模型.........24
5 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三维模型实证研究.....28
5.1 因子分析.........28
5.2 K—均值聚类分析...........31
5.3 唐山邯郸政策设计的比较及建议.........34
5.4 结论.........36
5 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三维模型实证研究
5.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由于本文选取的有关政策设计的变量之间彼此有关联性,不能直接用于类别研究,因此需要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从而确定不同变量所代表的含义。首先,对103个被研究的创新政策(唐山60个,邯郸43个)使用表4.1中的变量分别进行量化,并将量化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5.1。聚类分析是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处于一个类中的对象之间较之其他类中的对象具有更强的相似性,以达到两个最大化的目的:一是同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二是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从而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研究对象。聚类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和K—均值法等。其中K—均值法具有理论上可靠、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快、能有效处理大数据集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K—均值聚类法又被成为快速聚类法,是一种非谱系聚类法,它是把样品聚集成k个类的集合。为了具体了解创新政策的类型,本文对唐山和邯郸的103个被研究的创新政策(唐山60个,邯郸43个)以上面分析得到的8个因子为基础,使用K—均值聚类分析进行分类。
……..
结论
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合区域发展的创新政策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本文对唐山和邯郸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提出区域创新政策设计三维模型的分析框架下,通过搜集唐山和邯郸2003—2013年的创新政策对两市的创新政策设计进行了区别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的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及对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建议。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时需要考虑所要实现的目标、支持和鼓励的范围和方向以及制定政策后的具体实施三个层面,即创新政策设计由知识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的类型三个维度综合而成:
1.知识目标的类型包括使命型和扩散型。使命型创新政策主要是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研究产生新的知识或技术,如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活动的投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产生或发展。扩散型创新政策旨在扩散已有的新知识或新技术,促进技术和知识的扩散和转移。
2.政策工具的类型包括特定性和一般性。特定性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具体详细的奖励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旨在支持企业一些相似需求的发展。一般性创新政策旨在使具有不同需求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提供如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和方向等一般性的支持。
3.政策执行的类型包括市级政府主导和区、县政府主导。市级政府导向型创新政策由市级政府部门直接执行和监督,主要为特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区、县政府导向型创新政策以间接的方式来监督政策的执行和实施,这些政策往往可能采取信息、技术、咨询或财政支持的服务形式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支持框架。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住房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住房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各国政府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各国民生的重要课题,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键性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中低收入群体都是存在的,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帮助。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国的住房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有能力的居民通过自己的能力在住房市场购买自己的住房,并获得房产升值的收益,商品房成为住房市场的主体。但是,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已经超出许多人的可承受能力范围,过高的房价将中低收入者挡在了住房市场之外,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权,实现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我国政府实行了住房保障制度,并且已经初见成效,保障性住房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保障范围不断增大,切实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然而,保障性住房的实际运行效果与政策目标是有差距的,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更加关注政策的实际效果,希望保障性住房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加快更加剧了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缺失或管理不到位问题,存在住房质量、位置、设施不合理问题,存在“开宝马住保障房”、材料造假现象,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政府的政策意图与实际效果不相匹配,这些实践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找到住房保障工作的突破口,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从而有条理、有秩序的解决好住房保障的各种问题,保障性住房价格无疑就是其中的的关键一环。
……..
1.2 文献综述
国外没有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相关的是公共住房,二者都是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种住房,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关于公共住房价格,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租金管制,这是因为国外的公共住房多是租赁模式,对所用于出租的房屋进行价格管制,租金管制成为国外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租金管制,学者们各持己见,有的学者因各种原因反对租金管制,有的学者则认为租金管制是有积极作用的,其缺陷可以弥补,并提出弥补措施。所以国外学者关于公共住房租金管制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租金管制政策及其效应研究;二是完善租金管制研究,包括全面考虑住房市场的特性、住房支付能力以及政策意图与效果相一致等。租金管制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时期就已经有了租金管制的雏形,国外有很多国家都不同形式地存在着租金管制,关于租金管制政策,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这项政策引起住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也有学者认为这项政策是创造可支付性住房、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好方法。较早关注公共住房问题的是 Lawrence M. Friedman ,早在 1966 年 Friedman 就对美国的公共住房进行了深入阐述,美国 1933 年经济危机时期,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和就业问题,实施公共住房建设,引入了住房租金控制,一战时期政策加强,此后一直到 60 年代,公共住房建设如火如荼,问题也随之凸显,公共住房并没有真正起到消除贫民窟和缓解贫困的作用。
……….
2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及问题
2.1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的说明
住房问题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各国政府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各国民生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所以,各国政府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提供的住房,国外没有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相关的公共住房,有关学者的研究支出保障性住房与公共住房只是概念的差别,实际内容是相似甚至是一样的。马红光,田一淋和姚玲珍将保障性住房与公共住房作为同一概念来适用。公共住房即保障性住房是指,各国政府为使居民住有所居,主要是未解决中、低收据家庭的住房问题, 给予财政支出、政策优惠,由政府直接提供或支持其他机构提供,直接分配给受保障家庭或给予租金补贴的一种住房。受保障家庭的收入状况是不断变动中的,根据规定,住房保障的享受对象也要随之改变,若被保障对象的经济条件好转,超过该类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标准,停止补助或转为其他补助类型,视具体经济情况而定,若经济条件变差,要增加补助,将新增的补贴对象纳入保障范畴,及时予以救济,这才能够体香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
2.2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还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在内的住房体系。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住房供给数量不断增加,基本形成了多层次供应体系,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被纳入住房保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问题和矛盾也伴随而来,亟待解决。经济适用房的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在审核材料阶段,存在伪造材料和贿赂部门官员的情况,部分高收入人群占有住房,使得应该受到保障的对象被排挤在外,导致福利倒置。存在申请材料造假、审核人员“寻租”放宽准入条件等现象,使得真正需要保障的阶层不能获得经济适用房的福利,而不需要保障、能够依靠其货币支付能力在住宅市场购买商品性住房的高收入家庭得到经济适用房的福利,这完全有悖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初衷,即“福利倒置”。 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从前期筹备到中后期建设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一项政策性住房,目前其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府的土地划拨,导致地方政府压力加大,融资渠道有限,影响其可持续性地发展。另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金融融资渠道不健全,对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难以提供有效的资金融资支持,不能够有效地将社会资金运用到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当中。所以,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局面。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租金低于市场租金水平,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收益回收周期长,不能够形成良性的资金投资循环,不能够吸引企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从而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做后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更是恶化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现实状况,公共租赁住房的选址偏远,一般位于城郊地区,而且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
3 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基础.......13
3.1 经济人假说.... 13
3.2 产权属性........ 13
3.3 稀缺与竞争.... 14
3.4 竞争准则与产权制度...... 14
3.5 产权、公共领域与租值消散...... 15
3.6 价格管制与租值消散...... 19
3.7 公共领域治理机制.... 20
4 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的产权经济学分析.......23
4.1 保障性住房的稀缺性和竞争性........ 23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管制.... 23
4.3 保障性住房在价格管制下的租值.... 24
4.4 保障性住房在价格管制下的租值消散........ 25
4.5 小结.... 31
5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的基本思路.....32
5.1 激励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 32
5.2 加强制度监督...... 32
5.3 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制度........ 33
5.4 小结.... 37
5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的基本思路
5.1 激励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
作为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主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变,这就要在此基础上以制度设计引导地方政府关注保障性住房。实践表明,土地财政与长期效益是可以并存的,保障性住房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是其长期效益也很可观,黄石、深圳和重庆的实践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表现在,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改善周围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是一项长远收益,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推动城市化发展;另外,保障性住房的提供可以吸引劳动力涌入城市,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这些收益视具体地区而定,这就需要鼓励地方政府关注长期收益,衡量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可以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但是又不能唯量,还要看质,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寻找符合当地发展的保障性住房发展方式,看到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长期收益,从自身出发积极发展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
………
结论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政府的惠民政策,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作为目前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过渡性政策,在很长时间段内承担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重要角色。本章主要是,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明确保障性住房制度中政府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价格管制虽然会导致某些浪费,但是政府的管理对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不可缺少的;然后提出共有产权房模式或许能够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方向,对共有产权房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制度能较好地解决保障性价格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浪费,能够减少公共领域,从而减少租值消散,将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目标落到实处,保护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增加其财富积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来,结合当地实际,考虑长远发展,获得长期收益,成为我国经保障性住房的一个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七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自1886年德国卡尔•奔驰制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来,汽车业已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世界汽车拥有量达到12亿辆,每年大约有7000万汽车需要报废。这些报废汽车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损害m。针对报废汽车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在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汽车零部件的循环再利用。美国2001年制定的《未来报废汽车回收指南》明确规定,2020年其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将达到95%。2006年2月,德国重新修订了《废旧车辆处理法规》,规定自2015年起,其汽车回收率及材料再利用率要分别达到95%和85%。日本在1997年发表的“汽车回收再利用倡议”中规定,其汽车回收再利用率在2015年将提高到95%。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汽车保有量的中国,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联合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要求2012年之前实现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达到90%,材料再利用率达到80%; 2017年上述利用率分别达到95%、85%。而实现报废汽车循环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如果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与新产品相比,不仅可以降低环境影响80%,还能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3,4]。美国从上世纪就开始了汽车零售部件的再制造。目前,美国从事汽车零售部件再制造的企业大约有5万多家,福特公司于1932年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再制造企业,现在己经形成专门从事汽车回收、拆解与再制造的回收中心。现在,美国再制造年产值已经超过了 1000亿美元,而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的再制造大约占到2/3以上,大约有50万人从事再制造[5]。在欧洲,以德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再制造产业发展最为成熟,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受控于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国汽车生产商大众于1947年就开始了对5种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又在1958年开始大批量的再制造。大众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废旧产品的回收与再制造网络体系,年平均回收再制造旧件250万件,实现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配件与新机的比例达到9:1。虽然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但是到2009年底,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6]。
……….
1.2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体系,我国目前的汽车回收管理体系尚不成熟,法律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针对中国法律法规及政策,Wang等[8]把中国废旧汽车的政策与法规归结为4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汽车淘汰补贴政策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政策。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于2006颁发)要求汽车在生产时须进行利于报废汽车再循环、维修及报废处理的设计,也即延伸了汽车制造商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该政策颁布后,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2008)是针对中国报废汽车拆解存在的人工拆解环境污染大、拆解效率低和循环利用利用率低而提出的报废汽车拆解标准与指导准则,该细则要求回收拆解企业从回收拆解场地、回收拆解设备及回收拆解管理上须注重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最终再利用,基于此细则要求,在2009年国内有60家拆解企业完成了升级改造。汽车更新补贴政策给出了不满足NO. 1标准的中小型汽车和“黄标车”的补贴标准,促进了高排放汽车的淘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政策允许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启动机、转向器等再制造,但是不允许五大总成的再制造,同时允许7家企业进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
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政府政策分析与博奔理论基础
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关概念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废旧汽车零部件拆解后,采用先进的技术清洗、检测分类后,再利用较先进的修复和表面处理技术,使其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的性能,最终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的目的。通常,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加工(主要通过修复),二是汽车零部件性能升级。再制造加工主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废旧产品的失效分析和寿命评估,然后采用表面修复等先进的再制造技术对废旧产品进行恢复,使其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性能升级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进行产品改进或更新,改善废旧产品的性能,延长其寿命,最终提高其使用性能和减少环境污染。具体见图2.1。再制造设计是指在新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再制造性进行考虑,并提出再制造性的指标和要求,使得产品在寿命末端具有良好的再制造性[52-54]。基于再制造设计的概念,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主要从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拆解清洗、恢复性和升级性及组装这四个方面介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设计。易于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设计:在新产品设计初期,应尽量减少产品形状不规则的设计,减少产品运输过程的外表损坏和堆放体积。
………
2.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中的政府政策分析
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主要以法律法规制度者的这一角色来参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政府为了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法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萝卜”政策,二是“大棒”政策。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市场还处于培育过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汽车再制造零部件的需求有待挖掘。政府为促进汽车零部件循环再利用,对正规回收渠道、再制造企业及再制造汽车零部件销售采取"萝卜”政策。“萝卜”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二是财政补贴支持。报废汽车回收方面,政府主要以政策支持为主。为了明确报废汽车回收的相关责任与管理办法,2001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该办法较好地促进了报废汽车的回收,规范了报废汽车的回收渠道。针对报废汽车拆解不规范,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颁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该条例不仅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向拆解企业提供拆解手册,还要求拆解企业拆解时要有利于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从拆解过程为再制造提供准备。
……..
3报废汽车正规与非正规回收渠道博弈模型研究 38
3.1中国报废汽车回收体系现状分析 38
3.2研究问题的提出 39
3.3政府不同政策下报废汽车回收渠道博弈模型 40
3.4 本章小结 53
4基于再制造设计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 55
4.1无政府补贴时博弈模型 55
4.2政府补贴时博弈模型 77
4.3 本章小结 89
5政府补贴下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 90
5.1无专利费用时博弈模型 90
5.2原始制造商收取专利费用时 110
5.3本章小结 126
5政府补贴下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弃模型
5.1无专利费用时博奔模型
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政府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将再制造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2013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并指出“十二五”期间,政府将继续推进社会各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虽然政府大力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但再制造产业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障碍。废旧产品回收方面,当前不健全的回收网络造成企业很难及时回收足够的再制造原材料,再制造企业经常处于“无米下锅”的困境造成废旧产品回收率较低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政府对废旧产品的流向监管不严;二是消费者通过正规回收渠道销售废旧产品所得利润较低_。在产品销售方面,受传统消费理念的影响,当前,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度普遍较低。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企业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降低了企业主动开展再制造业务的积极性。为解决上述难题,提高再制造产品的市场份额,发改委等五部委于2013年7月4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但政府补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争议,主要集中于补贴应该给谁,给消费者还是生产企业,怎样才能使补贴落实到位。在此背景下,定量研究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以旧换再”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不同政府补贴情形下消费者和再制造产品生产企业的收益关系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
结论
本文在评述前人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研究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关键环节,利用博弈论建立报废汽车回收渠道、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设计及汽车再制造零部件销售博弈模型,对政府不同策略对博弈主体的决策变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政府和博弈主体制定决策提供依据。首先,针对废旧汽车回收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政府的补贴和监管政策建立了政府参与下正规回收渠道与非正规回收渠道博弈模型;其次,针对再制造设计对再制造生产的影响,基于再制造设计建立了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进一步,为了研究政府补贴对再制造设计的影响,又建立了政府补贴与再制造设计下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最后,针对政府“以旧换再”补贴政策,建立了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如何选择补贴对象才能更好地促进再制造产品的销售,进一步,又建立了政府补贴与专利费用下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分析了专利费用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得到了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当再制造产品的需求不受到废旧产品回收量限制时:受到再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和政府补贴的影响,新产品的单位批发价格、单位零售零售价格、销售量和利润都随政府补贴额度与政府补贴额度负相关;当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受到废旧产品回收量限制时,新产品制造商会通过选择提高单位批发价格来转移政府补贴,导致新产品的销售利润也随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增加。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八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表明,2010年底,中国的微博活跃用户累计注册数突破6500万,2014年初,用户数已突破5.02亿,年增长率高达208.9%,微博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微博的手机应用也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1年底的15.5%上升至现在的34.0%。与此同时,各微博服务商的用户年增长率并没有放缓而是达到了 100~200%的高增长,微博已经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中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微博源自于博客,其创始人威廉姆斯于2006年受到当时的即时通讯产品的启发,幵发了通过互联网可以发送即时状态的应用软件Twitter。起初,Twitter的功能仅仅是向好友发送文本内容的信息;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其功能也日渐提升,其使用者不仅可以分享即时动态使内容通过文本信息发送给其他人,还可以将信息发送到互联网的群组内。通过Twitter的不断升级,已逐步形成了微博类产品的雏形。Twitter在改进后迅速面向互联网用户开放,但却并没有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直至Twitter第一次在德州音乐狂欢节中亮相,承办方在音乐节的舞台背景屏幕上演示了Twitter的互动功能,音乐节现场的乐迷可以通过手机在Twitter上发布个人的状态与心情,Twitter的新奇特点短时间内受到了众多粉丝的关注。Twitter通过在音乐节上的互动式表现,发挥了其即时、便捷、互动的特点,快速吸引了用户的关注[4]。Twitter在美国声名鹤起后,我国的肌歪、饭否、忙否等微博网站纷纷出现。其中,2007年中旬门户网站腾讯发布的微博产品滔滔,是中国门户网站首次涉足微博产品领域,但滔滔却并没有吸引用户的足够关注。此后,微博网站Follows诞生,并于2009年在孙楠的现场演唱会上推出互动大屏幕,掀起了国内微博的模仿热潮。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政府对互联网言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导致微博行业中的领军企业饭否网退出,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微博行业发展出现了暂时性的瓶颈。
…………
1.2研究内容
通过对上述背景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微博平台企业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个研究问题。问题1:微博平台企业在处理与领袖用户之间的关系时,微博平台企业应该如何维系及管理领袖用户?本项研究旨在揭示微博平台企业维系领袖用户并达到企业自身盈利之间的内在平衡机理。目前,围绕企业与客户关系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研究背景主要是传统行业,而对于发展势头强劲的互联网微博行业却鲜有涉及。再者,目前研究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方法也较为单薄,多是以静态博弈模型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本文采用演化博弈模型,力争更好契合微博行业的现实情境。问题2:微博平台企业在处理与广告投放者的关系时,微博平台企业应该采取何种对策?以及在面临竞争的情况下,微博平台企业将会釆取何种策略?本项研究旨在揭示互联网竞争环境下的微博平台企业、广告投放者及竞争对手之间的竞合机制。随着微博应用的兴起,重视微博营销的广告投放者越来越多,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对于广告投放者的争夺也更加激烈。随着这种争夺的加剧,微博平台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也趋近白热化。国内外研究中对于广告投放者争夺的文章较多,但是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应用博弈理论的方法还未出现系统性的研究。同时,以往研究中关于企业之间竞争的博弃文章也比较成熟。但是,以微博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还未出现。同时,现有的企业竞争研究均是分析一次性的博弈研究,而微博平台企业与竞争对手双方的博弈是持续且反复进行的,不能仅通过一次博弈就能达到均衡状态;并且双方博弃之前双方均不可能掌握对手足够多的信息,另外还会受到认知能力等客观的条件制约,不可能保持完全理性,仅处在有限理性的博弈过程。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微博平台企业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研究了微博平台企业与广告投放者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演化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
2研究综述
2.1微博的相关研究方向
自媒体兴旺发展的时代,微博飞速发展并幅起。随着微博势如破竹般的飞速发展,2010年也成为了我国的“微博发展的基准元年”。同时,微博也逐渐成为互联网中最为热门的社交类应用。利用微博特有“碎片化”的信息传递特点迅速深入到用户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用户以往的信息接收途径,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所以,伴随着微博的备受关注,亟需对微博的扩散特点和微博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并发现微博平台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微博的概念是由世界上首家微博网站“Twitter”的创始者威廉姆斯最早提出的,微博实质上是用户的信息传递和内容接收的互动式分享平台,其信息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发送及接收,信息容量为140个字符的内容,同时能够进行实时信息传递。微博已经成为现今互联网中的热点社会化媒体,其不仅具有博客的信息传播特性又同时具有创新的社交化网络特性。随着微博的热度逐渐加大,更多的学者对微博的定义加以明确化。Gaonkar等在2007年以社交化网络的应用等角度出发,从微博的其他视角进行了定义,即微博是一种集合了传感化装置、无线接收网络、信息化内容处理以及空间可视技术等诸多要素所汇集的多媒体博客交流软件。随后,后续的研究者又将微博的定义丰富化,后续研究中赋予的定义中,被引用的数量最多的为以下两类:其一为Kaplan等将微博定义为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简明化的信息发送途径,将使用者之间的信息逐步压缩为较为精简的内容,例如句子、图像以及视频链接等内容。另一种定义是微博实质上是基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网络作为基础,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将双方希望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分享以及传播的互动式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的终端设备,互相发送140个字符并同时与他人实施分享[14]。
………..
2. 2微博营销
随着国内外微博平台企业的高速发展,微博营销逐渐成为互联网营销中的营销利器,同时获得了微博平台企业及用户的极大重视。微博营销可以定义为企业利用微博作为途径,传播企业相关产品信息,希望塑造高价值、构建良性口碑而釆用的互联网营销推广方式。企业借助在微博上发表的企业介绍及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r建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获得品牌的塑造并能够获得相应利润。微博营销具有互联网营销的特征同时兼具微博产品的属性,其主要包含下述多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内容的发布方式立体化:微博营销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内容对产品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通过微博信息的扩散传递形成直接的传播容易获取潜在用户。
(2)微博的瞬时传播扩散速度:微博内容的传播扩散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几何级数的高速化增长。用户在发布微博信息时,能够快速的利用电脑以及手机等终端设备发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众多用户的评论及转发传播至互联网,让更多的微博用户通过微博信息获悉微博营销所要传递的具体内容。
……….
3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的竞合关系研究.......... 38
3.1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的研究背景分析.......... 38
3.2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的竞合条件分析.......... 43
3.2.1演化博弈模型描述.......... 43
3.2.2演化博弈模型假设.......... 45
3.3模型构建与解析.......... 46
3.4本章小结.......... 52
4微博平台企业与外部相关者的竞合关系研究.......... 53
4.1微博平台企业与广告投放者的竞合分析.......... 53
4.2微博平台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合分析.......... 64
4.3本章小结.......... 83
5微博平台企业、领袖用户与监管方的竞合关系研究.......... 84
5.1微博应用监管的背景分析.......... 84
5.2竞合条件分析及模型构建.......... 91
5.3演化博弈模型的解析.......... 94
5.4本章小结.......... 98
5微博平台企业、领袖用户与监管方的竞合关系研究
5.1微博应用监管的背景分析
在国内的微博发展初期,新浪微博并非是最先开发微博应用的网站平台。国内最先具有微博特性的网站——饭否网于2007年上线,而后微博则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全国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站之一。然而大部分微博平台的搭建网站却并没有发展至今或成长壮大,主要原因就是初创期时,用户的违规现象导致了政府监管部门对微博网站的严加管制。创始网站饭否网幵办不久便直接夭折,其中监管机构的查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微博网站之间的竞争呈现多样化,名人依靠着较高的人气被各个微博网站所争抢,同时名人也依靠微博积攒着自己的高人气。当然微博作为新的信息发布工具也成就了大量的草根用户,从默默无闻到意见领袖,往往一夜成名。领袖用户凭借着其独特的洞察力,迥异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为微博中的引领者。进入了微博应用时代后,领袖用户则有效的掌控了微博平台上超高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刺激了微博平台整体用户的活跃度。新浪微博起初对于领袖用户的幅起是积极鼓励的,一直没有遏制打压,更是在新浪微博上各个相对明显的页面顶部推荐领袖用户。这是因为此时新浪微博的生态圈需要它们来进行带动。而后的打压管制主要是由于新浪微博已经具有绝对的领导力,并且一些领袖用户的言论触及了多方的利益。随着一次次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均得以验证微博谣言负面影响的破坏力之强。微博的言论失控现象已经逐步引起了监管部门管理者的极大重视,并要求新浪微博官方进行查处。
……….
结论
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创新点为:构建了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的演化博弃模型,发现了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之间特有的竞合关系,揭示了微博平台企此维系领袖用户与达到企业盈利之间的内在平衡机理,拓展了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间的博弈关系理论的研究。根据文献和实地访谈,本研究确定微博平台企业查处违规用户的系列参数,并且进行了模型检验及分析。针对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竞合关系的特点以及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微博平台企业查处领袖用户发布广告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不同演化稳定策略的分析,剖析了在不同阶段下,双方在微博平台上博弈的动态特性与行为特征,有效的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双方完全理性并且缺乏动态性的局限。同时,在微博平台企业的研究中加入了博弈模型检验分析,为微博平台企业如何有效的管理领袖用户积极发布正面信息、吸引其他用户以及尽少发布违规信息提供决策参考,适用于微博平台企业与领袖用户做出各自具体的决策。曾有营销学者分析了微博营销过程中的违规发布广告的行为[86],但是并没有聚焦研究领袖用户的违规行为。同时,以往研究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结论是采取强行管制用户的违规现象,但是该研究结论较为脱离现实情境,不能够为微博平台企业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本研究依托于客户关系理论,以演化博弈理论为研究方法,证明了双方在违规行为出现时按照用户违规比例进行查处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九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产品市场就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由主要农业产品的长集短缺转向普遍过剩,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所取代,大宗农产品价跌难销矛盾日益突显发履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两个转变”的关键,特色农业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陈明顒,1997;说忠民,1997;葛承群,1998)。自进入新世纪以来,2005、2006、2007、2008、2010, 2013和2014年先后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磯指出,“各地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屣特色农业,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从而更加有力促进了各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数量、生产效益等得到显著增加,为服务当地三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特色农业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作为弱质产其内在弱质性使之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或弱势的地位,而作为具有区域优勢的特色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和引导居民消費,扩大农产品的需求,进而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石红梅,200?).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晶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邇常成为主产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秀英等,2007).随着特色农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特色农业的发展引起学者普遍关注,现有研究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特包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农业发屣的途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特色农4的竞争力等方面内容陆续开展了 一系列研究(白晋湘,2003;石红梅,2007;徐秀英等,2009;胡平波,2011;龚大鑫,2012).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地调研数据为重要基础,充分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山核桃特色农业种植生产活动中,在要素和风险约束条件下山核桃种植户的要素投入决策与凤险规避行为》为了较好达到这一预期研究目标,本研究将主要聚焦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1:山核桃种植户之两的林地流转有些形式与特点,存在些困难?山核桃种核户参与林地互换实现林地连片经营的意愿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题2:山核桃种植户是如何分配劳动力投入的?山核桃种榼户的劳动力分配决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题3:山核桃种核户通过参与农业互助倮险来规避山核桃采收安全风险的行为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山核桃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又是如何来规避山核桃釆收安全凤险的?
………….
2理论基硝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苏联农业经济学家恰亚?诺夫(1996)在《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提出,农民家庭是农民农场经济活动的基袖,而农民家庭经济以劳动的供给与消費的满足为决定因素.其运用劳动一消费均衡论,引入“劳动的边际辛苦程度”和“收入的边际效用”概念,指出:当劳动投入增加到主观感受的劳动辛苦程度"与所增产品的消费满足感达到均衡时,农场的经济活动量便得以规定.恰亚-诺夫分析论证了小农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并认为小农的稳定有其自身的内部逻辑一对生存最大化的追求会使农民家庭调整劳动投入并达到“基本经济均衡”。从经营目标来看,由于小农的生产目的是以满足家庭消费为主,而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当家庭需要得以满足后就会缺泛继续增加生产投入, 的动力,因而认为小农经济是倮守、落后、非理性和低效率的(吴晓燕,2007;翁贞林,2008;张莉莉,201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西奧多•舒尔茨(2006)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反对那些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睐、落后,对经济剌激不能作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泛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等观点。其邇过对危地马拉帕郑加撤尔和印度赛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调查资料证明,那里虽然贫穷但却有效率-农民并不愚眛,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舒尔茨认为,小农可以使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化,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要素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增长,外来的专家也找不出这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什么低效率之处,也即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或者说小农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小农接受一种新农业要素的速度可以根播采取和使用该要素的有利性作出最好的解释?舒尔茨认为,小农是在传统农业中十分有进取精神而且能够对资源合理运用的人,小农作为济人\其经济行为同样具有理性。
…………
2.2文献综述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农民作为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土地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最大(孔祥智等,2004;伍莺莺,2008;朱鑲等,2011).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最早发起于农业生产领域,而在农此生产领域内最先开展改革的则是农村土地制度(叶春.辉等,2008)?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萆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由此可见林地是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农地制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推行,其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锉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贵任制以来,农民对农地的投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国家宣布土地使用衩30年不变并进而又进一步宣布SO年不变后,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开始增加(孔令丞和部春杰,200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作为土地利用行为的主体(陈佑启和唐华俊,1998;诸培新和曲福田,1999),提高农地产出效率成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根本动机.因此,农户的生产决策、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对土地管理措掩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以其自身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依据(姜志德,2001;邏淑豪等,2001; 丁忠义等,2005 )。
…….
3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35
3.1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概况........ 35
3.2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52
3. 3数据获得........ 55
3. 4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7
3.5本章小结........ 62
4种植户林地流转决定因素........ 63
4. 1山核桃林地流转形式与特点........ 63
4.2影响因素分析........ 71
4.3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3
4. 4计量结果分析........ 78
4.5本章小结........ 83
5种植户劳动力分配决定因素........ 85
5. 1种植户劳动力分配概况........ 85
5. 2山核桃栽培管理工作特征分析........ 89
5.3日常栽培管理时期种植户劳动力分配决定因素........ 90
5.4釆收季节种植户劳动力分配决定因素........ 92
5. 5本章小结........ 100
6种植户互助保险参与行为影响因素
6.1山核桃种榼风险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尽管有高达66.7%的种植户认为山核桃种植存在一定风险,但有关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山核桃作为一种农产品,其不可避免地面诸如天气屬烈变化等各种自然风险;二是因山核桃自身采收特点,而在采收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采收风险。此外,山核祧因销售困难而引起的市场风险相比予其他农产品而言要小很多,目前市场销售情况总体较好.在遭受自然环境影响方面,2002年,曽因在授粉期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临安全市山核桃产量比上年下降11.3%; 2010年,由于受3月“倒春寒”夭气影响,山核桃产量比上年下降16.9%; 2012年,因受强台凤“海葵”影响,山核桃产量比上年下降21.0%; 2013年,因受夏季极端高温千旱天气的影响,山核桃产量比上年下降2.0%。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和生态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尽管山核桃种植户的总体生产经菅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在面临这些不可控、较难防的极端天气面前,有效应对举措仍然较为缺乏,自然风險规避难度较大.在釆收过程中极易引发的采收安全风险方面,随着当地政府对加强种植户山核桃安全采收行为的不断宣传和有关安全釆收技术的培训、采收设备的推广应用,除如第五章文中所述在劳动力工作任务的具体分配上有所考虑外,种植户整体上也比以往更加重视采收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更加注重安全采收行为和通过参与农业互助保险来规避风检.调查显示,近3年,有4.5%的种榼户曾在山核桃釆收过程中发生过意外伤害事敌,因此人们大都对采收安全问题比较敏感。
……..
结论
本文研究利用浙江临安山核桃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工具,综合运用了文献阋读、实地调查和计量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探讨了在山核桃这一特色农业生产中山核桃种楦户的要素投入决策和凤险规避行为等内容,经过分析得由以下结论:当前山核桃种植户的林地流转意愿和林地流转实际发生行为均不高,山核桃生产特征和山核桃地块特征是影响种植户是否愿意参与山核桃林地互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山核桃林地细碎化现象较为普遍.安山核祧种楦户间已有的山核桃林地流转形式主要有互换、转包、出租和买断经营权等四种。种植户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林地流转形式,但无论是林地流转频数还是林地流转面积都十分有限,与当地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被调查的201个样本种榼户中,愿意参与林地互换达到林地连片经营的种植户有120户,占样本总量的59.7%,可见一半以上种楦户都意愿参与林地互换,但还有待于进—步提高雇工人数、林地数量、林地四至、相邻户数、绕行时间等变量对种植户参与林地互换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在林地四至情況越为清楚的情現下,种檀户参与林地互换的意愿就相对越低;而当雇工人数増加、林地数量越多、绕行时间越长以及相销户数越多时,种植户参与林地互换的意愿就会越加强。种植户愿意参与林地互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山核桃生产管理成本.相邻种植户间因产权归厲不清而发生矛盾的可能性以及山核桃釆收过程中安全意外风险发生的概率.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之一,然而能源储备和需求的不均衡导致的能源短缺、资源争夺等能源安全问题不可避免,能源的持续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各国纷纷致力于制定能源规划和政策。然而面对能源产能周期较长这一客观现实,准确的能源预测不得不担任能源战略研究的关键步骤。能源预测是对未来各类能源的供需比重、市场价格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技术发展、环境政策导向效果等进行推测。预测内容有能源供需和贸易的预测,能源价格预测,以及与能源消费、环境政策导向有关的碳排放的预测等。按预测性质分,可以分为宏观趋势预测和细节定量预测。按预测跨度分类,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各个能源预测问题相互影响,其中能源需求预测是能源预测中的基本预测,可以分部门、分时期、分区域预测能源的需求结构。主要的常规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投入产出法、弹性系数法和情景分析法。很多学者和机构通过建立能源模型对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未来能源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国内外的能源预测机构对能源方面问题进行的预测较为全面,包括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供应、能源投资与建设等方面。国际上做能源预测的代表性机构有国际能源署(简称 IEA)和美国能源信息部(简称 EIA),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相关问题进行中长期及短期预测。另外,全球较大的石油和石化公司例如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著名的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德勤公司,都有不同侧重地对世界能源和资源发展进行展望。在国内主要的能源预测报告中多为中长期预测,主要的国内宏观情景设值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等。国内主要预测机构有:中国能源研究会,历年发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1];北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出版《中国能源报告》[2]系列年度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它在 2012年首次发布了《中国能源展望》,对中国和全球能源发展格局都进行了展望。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Suganthi 等(2012)[16],整理了三百多篇能源需求预测文献,对能源需求预测模型进行分类,传统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解模型、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模型、ARIMA 模型、专家系统和 ANN 模型、灰色预测、投入产出模型、遗传算法和模糊逻辑等,新的预测方法有集成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及粒子群优化模型)和自上而下模型(MARKAL、TIMES 及 LEAP)。成熟的预测理论是提高预测效率和准确度的基础,然而,不与实际数据和现实状况结合的纯方法分析容易让预测者陷入复杂而不实用的理论困境。Craig 等(2002)[13]列举了主要的预测类型和方法,有趋势预测、计量经济学预测、最终使用法预测、混合法(回归法和最终用途法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情景分析法;另外,作者关于长期预测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例如对基本假定数据建档、防止陷入复杂技术困境、注意经济中的不连续数据的处理、合理运用情景分析等。Utgikar等(2006)[12]对兰德公司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 Delphi 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将Smil 在 1974 年运用此方法对能源环境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通过经验总结,复杂的模型并没有对未来预测更加精确,反而较简单透明的模型更经得起同行对基础数据和假设的推敲 Craig(2002)[13]。
…………
第 2 章 能源相关预测误差统计分析
2.1 主要能源预测机构
国际能源署(简称 IEA)自 1994 年起开始出版《世界能源展望》(简称 WEO),进行全球能源中长期预测,其最长的预测期限为 30 年,预测的主要对象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家集团基本按地域划分。在 IEA 历年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9]中,预测基于情景分析,包括参考情景、低增长情景和高增长情景,其中参考情景下的预测为核心预测,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各国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宏观经济、市场变动、生活方式、政策倾向、环境压力等。这些因素将使得能源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借助量化的指标,将假设定值加入预测模型。国际能源署的能源预测模型体系为世界能源模型(简称 WEM),该体系包括六个模块,即能源最终需求、CO2排放、能源投资、电供应、化石能源供应和精炼油生产加工。IEA 的历年主要内容有:预测全世界及国家或地区的总一次能源需求、终端能源需求、各类一次能源需求、储备及进口量、各类发电方式的发电份额以及各行业的能源需求预测等;分析并预测与能源消费相关的 CO2排放水平;预测技术变革或政策倾向对能源供需、废物排放等的影响;分析与能源供求相关的能源投资情况并进行预测。在 IEA 的能源展望中常考虑的前提假设有人口、宏观经济、能源价格、技术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等。
………..
2.2 能源预测机构能源需求预测误差统计比较
本文所统计的实物量数据都经过增长率的转化,主要是由于对比不同范围的能源需求量、经济、人口等数据存在数量级的差别,直接比较实物量误差较缺乏说服力。本文的实物量处理运用的主要公式为以下三个。IEA 对中国、中东、印度总一次能源需求预测误差较大,偏向低估。图 2.1 为 IEA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总一次能源增长率预测的百分误差。可以看出 IEA 对世界总初级能源消费的预测误差较小,其误差绝对值保持在0.7个百分点以内;对于OECD、非洲和俄罗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一次能源需求预测平均年增长率误差历年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相对于对其他地区的能源需求预测误差在一个百分点内的预测结果,对中国、中东和印度的总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预测误差较大,且历年的预测对于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率都有明显的低估。2004 年版的 WEO 对中国到 2010年的总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低估达到 6.1 个百分点;自 1998 年后,IEA 对中东的能源需求预测也都低估了 2 个百分点以上。从时间角度看,预测误差并没有显示出随着预测时间的接近而缩小的规律。
………
第 3 章 能源需求预测误差影响因素..........27
3.1 基准预测准确度、预测时长........27
3.2 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分析偏差.....28
3.3 储能结构、用能习惯、政策倾向分析偏差.....29
3.4 指标选择.....30
第 4 章 能源预测误差计量分析....31
4.1 IEA 预测误差影响因素计量分析........31
4.2 EIA 预测误差影响因素计量分析........36
4.3 小结......41
第 4 章 能源预测误差计量分析
4.1 IEA 预测误差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国际能源署历年世界能源展望中,其预测模型中加入的前提假设问题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即人口增长、宏观经济、能源价格。我们无法获知其模型方法多么复杂,但这三者都是其预测的设定条件,因此这三者设定的准确度会对能源需求预测有重要影响。本文目的即为将与预测相关的可数量化的因素加入计量模型,以发现这些相关因素对预测的影响力度。对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政策倾向等可能影响方面,由于它们体现了一定的国别和地区差异,本文用地区变量来衡量;而储能结构和用能习惯可能影响方面,本文通过能源种类来区分;预测时间为出版年份到被预测年份的时间段。因此,本文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设为能源需求预测误差(Ped),解释变量设定为人口年均增长率预测误差(Pop)、GDP(PPP)年均增长率预测误差(GDP)、原油价格预测误差(Price)、预测时长(T)、地区虚拟变量和能源种类虚拟变量。对于地区虚拟变量,世界、中国、非洲、俄罗斯、印度、中东等地区在模型中分别用 World、China、Africa、Russia、India、Middle_East 六个虚拟变量来表示,取值为 0 或 1,取值为 1 时表示这些预测数据误差属于该地区或国家,取值为 0 时代表该预测数据误差不属于该地区或国家,本文以 OECD 作为参照物,引入其他六个地区作为虚拟变量;能源种类划分为总一次能源、煤、石油、气、电,分别用 Total、Coal、Gas、Electricity四个个虚拟变量表示,取值为 1 时代表该预测数据是对该能源的预测,取值为 0 时代表该预测数据是对其他种类能源的预测,本文以“石油”作为参照物,引入总一次能源和其他三类能源作为虚拟变量。
………..
结论
能源预测误差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一是各能源预测机构模型设定本身的数理原因,包括在模型中加入的基本数据的准确度以及区域划分、能源种类划分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准确度;二是对各国或地区与能源需求、能源结构相关的等一系列政策倾向、经济发展甚至变革的波动程度;三是对全球整体新技术崛起所引起的能源需求量或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的无法预见性;四是黑天鹅事件,如政变、战争、恐怖主义袭击等带来的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动荡。对于能源需求预测来讲,后面几方面造成的影响是很难预见的,或者说狭义的能源预测失效。本文的研究思路重点在于对第一点原因的研究,实际上,第一点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析能源预测机构对第二、第三点因素量化是否合理。通过对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信息局的能源需求预测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发现两机构通用的放入其预测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都存在一定的误差,且这些前提假定确实对能源需求预测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预测上,对发展成熟的 OECD 国家的预测偏差较小,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经济预测问题凸显。对于中国、印度这样在二十一世纪开始高速崛起的经济体,各机构一直都是保守估计,对其经济增长速度有明显的低估;而对于东欧这样的转型经济体,各机构对其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期待都略有偏高。计量结果显示,在 IEA 的预测中,前提设定变量的误差和预测时长对其能源预测的准确度的决定程度较大,达到 40%,而在 EIA 的预测数据中,前提设定误差和预测时长变量对能源需求预测的准确度很小,只有 3%。因此,对于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工作来说,需要重点关注要加入其能源预测模型的基本假定数据的准确度上。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