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05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经济论文——在对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之后,表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经济论文是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的的结论性总结。(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蒙古国拥有富有的自然资源,现已探明 80 多种矿产,例如:煤炭、石油、金、银、铜、钼、钨、铝、铁等。近几十年中蒙两国贸易迅速发展、各个领域的贸易合作不断扩大,双方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推动一系列积极因素推动了中蒙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合作发展。两国贸易中煤炭贸易占很重要的地位,蒙古国出口的煤炭主要销往中国、总出口的煤炭占原煤量比重比较大。 煤炭是蒙古国储量最丰富的资源,现已探明共煤矿床 250 处,已探明储量约 1520 多亿吨,煤炭遍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的煤炭储量丰富和热值量高。如今,塔旺陶拉盖煤矿(TT)是属于世界最大的未开采煤矿之一。本矿的储藏面积到达 400 平方公里煤层厚度 190 米,本煤矿的炼焦煤的质量优良,原煤焦率 60%以上,并且煤炭种类也很丰富[3]。中蒙国际贸易具有悠久历史。自 1949 年以来,中蒙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儿和投资国。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像矿产资源丰富的蒙古国成为全球的关注的国家之一。2010 年以来,蒙古国政府采纳发展煤炭行业的新措施已开始举办“煤炭蒙古”国际性的会议,2015 年 4 月份在乌兰巴托市举办第五届“煤炭蒙古 2015”会议这已启动了对蒙古国外国投资提高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蒙古国仍然有着基础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双方煤炭贸易的往来。中国拥有开发矿业先进技术和设备,丰富的劳动资源和经验。推进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对中蒙两国有着很大的意义和经济互补优势。中国投资蒙古国的矿业发展并满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日益增加的大国内需求,而蒙古国在中国的支持下开发矿产资源的基础设施和提高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就业率,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需求和收入。从煤炭总储量与种类来说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从人均平均来说煤炭储量不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国国民经济收入中重要的 16 个矿产资源例如:煤、金、银、石油、铜等。初步勘探发现将不满足市场需求,像中国一样快速发展的大国需求完全不符合。蒙古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根数据已发现 80 多种煤炭和 3600 多矿点[4]。但是由于中蒙煤炭国际贸易的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中蒙贸易政策不完善、煤炭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企业对蒙古国投资不积极、包括煤炭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煤炭贸易加重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蒙两国煤炭贸易的发展前途。煤炭贸易更是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中蒙两国国际贸易中煤炭贸易占很重要的地位并本行业对两国贸易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由于两国地缘优势两国矿产资源合作不断扩大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核心行业。从 2010年开始蒙古国政府为了提高经济环境并避免国际经济低迷,完善投资法律、启动企业对投资积极性等涉及到一系列战略性的因素。同过煤炭贸易来两国人民在社会,经济上共同发展将提供一个大贡献。为了两国将来的经贸合作顺利发展,就要开发好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才能保持稳定合作达到一个繁荣的平台上。 本论文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以“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研究”为论题,在梳理蒙古国煤炭发展现状和中蒙贸易关系,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所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剖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蒙两国煤炭贸易的发展现状的同时,还针对之前提出的在中蒙煤炭贸易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快中蒙煤炭贸易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了加强中蒙双方的理解与互信、建设中蒙两国自由贸易区、完善两国间的交通体系、培养和吸收煤炭国际化经营人才、加强蒙古国投资环境五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即从这五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快中蒙煤炭贸易发展的速度和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资本的交换,跨国过境或地区的服务。在大多数国家,这样的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很大一部分。从国际贸易的历史是近几个世纪出现的(见丝绸之路,琥珀之路,盐路)其对经济,政治,社会上有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前提是足够的地缘政治和平与稳定地交流为了发生让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商业。 国际贸易给消费者和国家接触到新的市场和产品。在国际市场里几乎每一种产品可以找到如:食品,服装,配件,珠宝,酒,油,股票,货币和水。服务也是交易:旅游,金融,咨询和运输等。一,产品销往世界市场是出口,一个是从世界市场购买的产品是进口。进口和出口占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收支平衡。 工业化,先进的技术,包括运输,全球化,跨国企业,和外包都对国际贸易体系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国家将被限制在自己的境内产生的商品和服务。国际贸易,原则上是,没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动机和行为的当事人在贸易不从根本上改变,无论是否跨边境贸易。主要的区别是,国际贸易通常比国内贸易成本高。原因是边境一般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比如说关税,由于边境延误和国别差异如语言,法律制度和文化引起的原因时间成本多。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另一个区别是,生产资本和劳动等因素通常是各国内的移动多。因此,国际贸易主要局限于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在较小的程度上贸易资本,生产劳动或其他因素。商品和服务贸易作为一种贸易生产要素的替代品。而不是进口生产要素,一个国家的进口商品,使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从而体现。一个例子是, 由美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来自中国。而不是进口中国的劳动力,美国进口商品生产与中国劳动。2010 年的一份报告表明,国际贸易是当一个国家举办了一场网络增加移民,但是移民时的贸易效应减弱成为融入他们的新国家。国际贸易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结合国际金融,形成较大的分支称为国际经济学。交易是一种增值功能:它是经济过程的产品找到市场,在特定的风险都由贸易商承担。经济开放度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率和最优资源配置,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国际经济体系里面一个国家用什么方式、程度和代价融合;第二是本国经济允许别国经济渗透的方式和程度是什么。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一个正常被误解的原则。经济学家有一个受欢迎的故事,一旦怀疑者问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结果从经济学学科,萨缪尔森很快回复,“比较优势”。 全球各国国家主动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首先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得到效益,它们可以互助补充。其次,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换一句说,每个国家可以通过生产一种还是少几种产品能获得大规模经济。这时候的生产效率比生产每一种产品的效率都要高得多。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贸易等活动。 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李嘉图在亚当· 斯密绝对利益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继承了自由竟争的贸易政策思想,并完善了绝对成本利益理论的缺陷。误解的来源很容易识别。首先,比较优势原则显然是反直觉的。从正式模型的结果与简单的逻辑相反。其次,该理论是有利贸易很容易与另一个概念混淆,贸易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背后的逻辑是很直观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混淆,导致许多人认为他们了解的比较优势时,事实上,他们了解的是绝对优势。最后,比较优势理论是在其数学形式往往呈现。利用数值模拟的例子或图示是非常有用的在展示的基本结果和理论深层含义。然而,它也很容易地看到结果,而没有理解理论的基本直觉。

........

3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 16

3.1 蒙古国煤炭资源的概述 ........ 16

3.1.1 蒙古国煤炭行业发展阶段 ...... 16

3.1.2 蒙古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 17

3.1.3 蒙古国煤炭工业分布状况 ...... 18

3.2 蒙古国煤炭产业发展概述..... 19

3.3 本章小结 .......... 25

4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26

4.1 中蒙两国在资源战略上认识不一致 .......... 26

4.2 中蒙贸易政策不完善 ..... 26

4.3 煤炭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 27

4.4 企业对蒙古国投资积极性不高 .... 28

4.5 煤炭领域专业人才缺乏 ........ 28

4.6 煤炭贸易加重了环境恶化..... 29

4.7 本章小结 .......... 29

5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 30

5.1 加强中蒙双方的理解与互信 ........ 30

5.2 建设中蒙两国自由贸易区..... 30

5.3 改善两国交通体系 ......... 31

5.4 培养和吸收煤炭国际化经营人才 ....... 31

5.5 改善蒙古投资环境 ......... 32

5.6 本章小结 .......... 32

5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与蒙古国在煤炭贸易往来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蒙古国在进行煤炭贸易时,存在煤炭贸易相关政策不完善,煤炭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仅仅着眼于煤炭贸易上,为了中国与蒙古国两国多方面经济合作上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加强中蒙双方的理解与互信

中蒙两国关系在两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国的经济往来频繁、历史与文化有所交融,这些因素都是让两国相互信任与发展的基础。继续深化发展中国与蒙古国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两国的利益,也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中蒙两国建交 65 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国时指出,坚持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重视发展与蒙古国的双边关系,充分尊重蒙古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蒙古国转向民主体制以来,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奉行“多支点”、“不结盟”的平衡外交政策,强调发展对华友好关系是外交政策的首要方针。中蒙关系日益深化,关键在于双方政府坚持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自发展道路的原则,能够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互利互惠、立足共赢,最大程度地分享合作成果。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中蒙之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边合作与沟通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

结论

中蒙两国的煤炭贸易正处在起步阶段,两国煤炭贸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的空间。本文以中蒙两国的煤炭贸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煤炭贸易的概念做了界定,在研究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同时,发现了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蒙两国煤炭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各国学者对中蒙煤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蒙煤炭贸易的对策和建议,综合上述研究,得到如下以下结论:

(1)本文对所研究的煤炭贸易进行了概念界定。煤炭贸易实际上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煤炭交易,有的国家提供煤炭资源,而有的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也就是说,煤炭贸易可以使不同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在一定投资环境下,并且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的经贸发展,在各个国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随着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消耗也随着大,所以,进口能源是能源缺乏国以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煤炭贸易能够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现中蒙煤炭贸易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尽管如此,中蒙煤炭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蒙两国资源战略上认识不一致;中蒙煤炭贸易政策不完善,这直接影响矿产贸易和煤炭贸易;煤炭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中蒙煤炭贸易中,运输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蒙古国运输基础设施较落后,这严重制约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企业对蒙古国投资积极性不高,蒙古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很多企业怕存在风险,因此对蒙古煤炭的投资不是很充足;煤炭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由于蒙古国对科研投入过低,导致很少有人愿意潜心做研究;煤炭贸易加重环境恶化等。

(3)本文为了使中蒙两国加强煤炭贸易往来,促使中蒙煤炭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结合中国和蒙古国的国情以及两国煤炭发展的现状,针对中蒙两国煤炭贸易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来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要加强中蒙双方的理解与互信,同时建设中蒙两国自由贸易区,从而使中蒙贸易政策更完善;此外要改善蒙古国的交通体系,使这一促进中蒙两国煤炭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更加完善,运输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培养和吸收国际化经营人才也是必要途径,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更好的可能性才可能越大;还要加强蒙古国投资环境;最后,要发展煤炭领域的循环经济,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双赢。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第 1 章 前 言

1.1 立题依据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矿产资源是我国能源、工业原材料、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存在很多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矿产品大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主要包括:矿产品开发产生带来大量工业废水,采矿活动造成采矿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发生渗漏,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当地干旱缺水,打破水资源补给条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外部性最初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而负外部性则是庇古提出的“外部不经济”:一些人的生产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外部性即矿产品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品需求增加,矿产品大量开采,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负效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2013 年 11 月 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其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自然产品和自然资源价格改革,自然资源的价格要符合市场需求,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程度和修复自然产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成本和修复效益。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改善矿产品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一些成功的生态补偿案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对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负外部性没有形成统一评价机制,没有合理的方法对矿产品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进行有效地评价,因此没有合理的依据对矿产品开发的企业收取矿产品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补偿, 矿产品的开发仍存在高利润、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不能很好地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意义

矿产品开发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这种经济负效应存着不确定性、长期作用及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比较困难。本文在对矿产品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一套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分阶段、分层次的建立其负外部性定量评价模型与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GIS)实现快速评价过程。通过获得的矿区生态环境负外部性损失大小,可以为矿区管理人员进行矿产品资源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其主要意义包括:在充分认识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的具体特征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评价,另外考虑到现今定量评价方法的发展,利用 GIS技术,可以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可以量化矿区生态环境影响情况,为矿产品的合理开发,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提供理论依据。高利润的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肆意、不合理的开采,且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造成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如今,在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背景下,必须进一步考虑矿产品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重新制定矿产品价格构成,纳入生态有价补偿成本。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是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检验的,但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成本的具体数额很难用市场价值去衡量。所以通过对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将生态环境环境的损害进行经济量化,从此角度探析如何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

第 2 章 矿产品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

矿产品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必然受到气象、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因素制约,且开发环境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又取决于人类的改造程度。伴随着矿产品开发过程,必然会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既有包括正面积极的作用,如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工农业等行业的持续发展;又有反面消极的影响,如因采矿而产生的工业废气,当其进入大气后还会引起酸雨,对农作物、建筑等露天设施造成腐蚀与破坏。矿产品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取水、改变河道流向以及污染地表水质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矿区城镇的兴建还会引发同农业、其它工业及城镇用水资源竞争,可能会造成区域或流域内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活环境变的拥挤以及噪音污染等问题,此外还极易诱发矿山地质灾害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一个短期时间内,生态环境问题容易被国民经济评价体系所忽略,即通过耗尽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砍伐它的森林、污染他的水资源,可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仍然处于上升状态,造成一种经济虚增的假象。所以必须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传统价值观念,深刻认识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长期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合理的。并且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将造成难以估计的、长期的反作用效应。针对矿产品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大气环境、地表环境及地下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入手,即考虑到空间区域范围条件,也兼顾到时间演化因素。

.........

2.1 负外部性的基本概念

1890 年,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shall)在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后经庇古(A. C. Pigou)的修改完善,于 1920 年发表《福利经济学》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外部性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的规模、分配与稳定性问题,以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为目的。根据庇古的观点,外部性的构成来源于社会边际净产值与私人边际净产值的差异。显而易见,这种差异,即外部性是可正可负的,说明在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造成资源配置无法最优化。随着外部性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发展,不同的经济学家又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运用数学语言给出的定义,即外部性是某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冯思静 2010)可见,该外部性定义同样包括了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两个方面,且只要存在外部性,便会造成社会资源使用不当,正外部性表现为资源使用不足,而负外部性则是资源使用过量。

..........

第 3 章 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25

3.1 矿产品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基本原理 ...... 25

3.1.1 负外部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 25

3.1.2 负外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 26

3.2 矿产品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指标体系 ...... 27

3.3 矿产品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模型 ......... 31

3.3.1 数学评价模型 ........ 31

3.3.2 负外部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33

3.3.3 负外部性评价结果说明 ....... 47

3.4 基于 GIS 技术实现矿产品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 ...... 48

3.4.1 评价的基本流程 ......... 48

3.4.2 评价单元的确定 ......... 49

3.4.3 矿产品开发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实现 ...... 50

3.5 小结 ........ 51

第 4 章 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模型应用 .... 52

4.1 评价指标 ..... 52

4.1.1 大气环境指标 ........ 53

4.1.2 地表生态环境指标..... 54

4.1.3 地下生态环境指标..... 58

4.2 评价结果分析 ........ 59

4.3 小结 ........ 61

第 4 章 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模型应用

综合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 GIS 的矿产品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但是该方法在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其实用性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与要求,都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检验来证明。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某磷矿开采区进行方法检验与应用。 该磷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我国富磷矿的主要产区,地理坐标:东经 106°49′57″至 106°55′33″,北纬 27°8′24″至 27°10′分 50″。矿区内发育唯一的一条河流——洋水河,其发源于洋桥,由南向北,主河段长 31.9km,呈现条带状,是一条典型的山区降雨补给性河流,最终汇入乌江。由于磷矿石富含有毒有害元素较高,如砷、镉、铀、铅等,随着矿区大量磷矿石的开采,这些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会随着流入矿区周边的大气与水体中,从而威胁着整个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安全,导致严重的污染事件,如造成乌江流域氟化物和总磷严重超标,大多河段已基本无鱼类生存,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极度紧张。

4.1 评价指标

针对该磷矿区域范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地表与地下三个方面,共六个指标进行了现场调查与监测数据的收集。由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复杂性,且现场实时监测数据的不完整性,导致了在获取各个评价因子图层信息时困难重重。为此,在尽可能的收集可靠的监测数据以外,再通过收集一些调查报告、文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提取出较准确的各个评价因子图层数据。研究区评价范围仅限于上洋水河流域范围,详见图 4-1 所示,网格剖分单元大小 500×500m2。 该矿区主要位于上洋水河流域,全镇面积 74.84km2,人口 31212 人(2002年末),其中农业人口 13300 人。全镇有耕地 36484 亩,林地 39340.8 亩,草坡593.3 亩,建筑及道路用地 5681.8 亩,水域 1016.7 亩,耕地绝大部分都是 25o以上的陡坡地,占耕地的 83.9%。森林覆盖率 38.6%,石漠化土地面积 3000 亩。区域内气候变化较大,雨季期间潮湿多雨,且日降雨强度大,正是由于这种雨、水的强烈作用,加上人类生产活动过于频繁,导致该流域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广泛分布。就目前调查数据显示,滑坡体有13 处,潜在滑坡体总方量 36.6 万 m3,蹦塌体 35 处,崩塌总方量约 220 万 m3,泥石流堆积在各冲沟和上洋水河主河床内的泥石流固体物质共有 414 万 m3。

.........

结 论

本文以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矿产品开发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负外部性影响效应,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污染、地表生态环境污染及地下生态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其中地表生态环境又包括了地表水、地表土壤、地表植被与诱发地质灾害四个部分。基于此,选取了矿区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矿产品开发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再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ArcGIS)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综合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

(1)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评价矿产品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影响,确定从大气环境、地表环境与地下环境三个层次分别进行研究。其中大气环境质量负外部性的评价,可以从颗粒物浓度与人体健康损失相互关系入手。地表环境包括地表水、地表土壤、地表植被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四个评价方面。地下生态环境的评价主要考虑地下水环境质量。

(2)矿产品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评价过程,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展开的,故其评价结果也只是一个概略的综合体现。基于此认识,通过综合使用经验法、主成分分析以及两两对比分析方法对矿产品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建立了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矿产品的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矿产品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综合评价模型,且给出了其评价结果相对应的经济损失价值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 ArcGIS 软件实现矿产品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综合评价。

(4)通过对选取的某磷矿开采区域造成生态环境负外部性影响的调查与评价,发现磷矿矿区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地区都分布在矿产品开采区、加工区及居民生活区。其中,受磷矿开采与居民区工程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其两区连接地带的影响次之。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1 引言及相关理论基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载体,是广大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城市公交所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教育系统中的义务教育和医疗系统中的公共医疗,是保障人民群众正常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交服务具有公益性、高成本、资金回收速度慢的特点,我国公交服务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把控,所有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出资。但是,具有高度垄断性的公交系统渐渐出现了服务质量差、运输效率低等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进行了公交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将公交行业交由企业来运营,政府随之取消了对公交公司的补贴。但是,由于公交行业公益性比较强,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公交票价一直被政府严格控制,过低的票价、私家车的冲击以及需要不断提升的公交服务使得公交公司亏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亏损的公交公司以致更加没有能力去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城市公交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要想使城市公共交通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改革现有的公交公司的运营模式,只有公交行业的发展模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逐步扭转公交公司运营亏损的现状,逐步实现公交行业的市场化。 一个城市良好的公交运营环境不但可以解决城市拥堵、提高行车效率,还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活环境,这些因素都为构建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魅力型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交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低廉的票价,然而,票价的低廉只有当乘车人员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避免损失,因此,如何提高乘车人员数量又不降低乘车体验是公交公司需要完成的课题。就目前来说,提高公交服务质量是提升乘车人员的重要举措,而从目前的公交发展情况来看,公交公司想要实现正常运营就必须不断改变现有的公交运营模式。 为此,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已开始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意见,并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作为主要工作。很多地区已经在公交票价改革、公交公司产权改革、政府补贴等方面做出了改革示范。公交系统作为保障居民出行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政府部门和公交企业的共同努力。南昌市作为公交系统欠发达地区,如何改革公交运营模式现状,在提高公交公司收益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公交公司的市场化改革,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已成为南昌市公交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城市公共交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城市为方便人民出行而在一定范围内定线运营的交通方式的总称。狭义的公共交通指以常规公共汽车系统满足人们出行的系统。本文以狭义城市公交为主进行分析。 作为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之一的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自然垄断性、准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城市公共交通因其运行方式的替代弹性很小,所以具有自然垄断性。城市公共交通的每条运行线路都有相对应的运营车辆和稳定的服务对象,相互之间的竞争很小,由于价格原因,出租车对它的影响很小。因为有自然垄断性这一特征,使得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避免因竞争引起的资源浪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的压力。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大特性。而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因此它就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有限竞争性和有限排他性。城市公交的有限竞争性表现在,当乘车人数小于界定值时,人数的增加不会提高公交的服务成本,当大于界定值之后,人数的增加会明显的提高公交产品的服务成本,表现出很高的竞争性。

.........

2 香港和青岛城市公交行业运营模式介绍

2.1 香港公交运营模式

香港公交运营模式是一种完全民营化的公交运营模式。香港政府将公交的经营权完全交由私人性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而且政府不得干涉其自主运营,公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公共汽车服务条例》的保护和《专利协议》的制约,公交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监督下自主定价。为了让市民更多的乘坐公交以便获得经济利益,公交公司应从安全性,舒适度与便捷性等方面改进服务质量,来增加乘车人数。 香港在公交运营过程中政府部门没有给予任何形式的补贴,只是利用法律法规约束管理公交行业,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各巴士公司通过投标赢取在指定线路,有限时间的经营权,在保证巴士公司应得利润的前提下,政府对运营车辆的数量和票价进行监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各公交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公交行业健康发展。

........

2.2 青岛公交运营模式

青岛政府将全市 60 多条公交线路的两千余辆公交车进行了国有化改造,统一交由由国家控股、地方政府主导的公交公司经营,这是一种完全国营化的公交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集中执行力,能够很好的进行管控,更好的完成公交资源的整合和各条运营路线的协调工作,为大多数民众提供票价低廉的服务。青岛公交的国营化运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城市的公交行业运营模式基本上都是国营模式,每个城市都由一家国营性质的公交公司为主要经营单位,在 1990 年公交行业进行改革之后,将公交公司整合为总体经营公交行业的公交集团,政府出台政策使公交集团自主的维护公交的运营,但本质上仍然是国家控制的企业在垄断运营。民营企业若想参与客运经营必须同公交集团合作,得到集团的准许,公交行业完全处在政府垄断经营形势下,并没有开放市场,市场准入机制很不完善。国家垄断经营虽然有利于实现公交行业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但是没有竞争的市场机制难以改善公交行业的服务质量。第二,青岛公交在进行行业产权改革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完全市场化模式,即联合其他资本,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运营。这是一种很好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改善市场准入机制,引进社会资源,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使公交行业更具社会公益性。但是行业改革之后,维持现有票价使企业无法盈利甚至出现亏损,票价调整问题一直受制于政府的政策,这样导致公交企业不能很好 的深化改革。 第三,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公交公司相继出台了票价改革方案,呈现出很好的市场效果。低水平的公交票价能够吸引民众出行,能坐公交就坐公交,能大幅度减少私家车上路的数量,这样能形成可观的社会效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公交票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可行方案,所以,实行较低的公交票价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公交行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公交公司独立运营,为维持较低票价,经营亏损是难以避免的。为贯彻公交优先战略,青岛政府给予企业大量的资金补贴,明确了公交行业进行补贴的重要性,这是国营模式下重要的特点。既要保证公交服务质量,又要维持较低的票价水平,公交公司靠票价的利润很难支撑,这样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政府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补贴政策和实施标准,才能使补贴发挥应有的效用。

.........

3 南昌公交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 12

3.1 公交发展基本情况和趋势 ....... 12

3.1.1 南昌市公共交通基本情况 ..... 12

3.1.2 服务与管理 .... 13

3.1.3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 13

3.2 公交票价以及票价优惠政策 ........... 14

3.3 公交燃料以及税费政策 ........... 14

3.4 公交补贴现状分析 ........... 14

3.4.1 公交补贴政策环境 ......... 14

3.4.2 公交补贴分类及补贴方式 .... 14

3.5 南昌公交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15

4 城市公交企业政策性补贴机制分析 ......... 17

4.1 政策性补贴机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 17

4.2 政策性补贴机制的研究思路 ........... 17

5 南昌公交企业政策性补贴实例分析 ......... 22

5.1 模型成立条件假设 ........... 22

5.2 分类分线路测算模型构建及指标解释 ........... 22

5.3 南昌公交政策性补偿实例分析 ....... 25

5.4 分类分线路测算模型及方法的实例应用 ....... 28

5.5 政策性补贴机制的实施 ........... 30

6 南昌公交运营模式的优化措施

城市公交要想优先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公交在政策、法规和法令方面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要制定好城市公交的发展依据和发展方向,做好有预见性和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对一个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时候要做好城市公交资源的配置工作,在做好城市公交资源配置工作中又要体现出“公交优先”的发展模式,要切实保证城市公交系统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的主体。

6.1 推行公交线路的合理布局

由于市民的脚步遍布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合理规划好公交线路的布局不仅可以方便市民的出行,还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效率上的保障。在进行公交线路设计时要了解线路规划的约束条件,并确定好线路规划的目标。城市公交线路规划要做到乘客数量最大和总体乘车时间最小,出行距离最少并且线路的效率最高。另外,要在公交线路密度方面做好规划,尽可能扩大公交涉及的面积,减少服务盲区。以 2010 年为例,南昌市公交线网的各项指标较 2005 年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如表 6.1 所示。针对之前南昌市城市公交存在的问题,南昌市公交系统首先对原有公交线路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并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地区为轴心,向四周发散的公交网络线路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减轻了城市主干道路的公交车重复运营,既减少了拥堵的现象又提高了公交向周边地区的服务频率,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

结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整理了与城市公交系统有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城市公交运营模式,为后文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文章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公交运营模式做了重点介绍,主要以完全民营化运营的香港城市公交系统和完全国有化的青岛城市公交为例,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比较出两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南昌市发展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了有益借鉴。再次,分析了南昌市目前公交系统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南昌市城市公交运营模式的方法,主要对确定公交线路的政府补贴额度进行了模型分析。本文的研究旨在以梳理和评述公共交通相关理论为起点,以分析对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交运营模式为依托,以优化南昌市城市公交运营模式目的,力求在理念转变、政策导向、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公交运营模式的研究,发现南昌市公交运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道路网不够完善以及部分道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公交运营不流畅、城乡公交管理不善、农村公交发展滞后、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不足、财政补贴补偿缺乏长效机制和合理标准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合理布局公交线路。第二,加强公交站场和换乘枢纽站建设。第三,制定合理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第四,完善政府公交补贴机制。通过建立政府补贴模型可以合理的确定出政府补贴的范围和公交线路的补贴额度,从而高效利用政府的补贴资金,同时为未来南昌公交行业的市场化打下基础。 本文没有系统的对分区经营模式以及公交服务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公交由线路运营模式转变为区域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公交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创新性的优化公交运营模式是未来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并实现市场化运营的重要课题。另外,公交服务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影响公交运营效率以及政府补贴政策的关键因素,相信未来在这些方面都会有深入的研究,早日实现公交行业的市场化运营。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8 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各国实体经济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巨大冲击,一批诸如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华盛顿互惠银行、克莱斯勒等国际企业集团接连申请破产保护,全球经济猛烈下滑。作为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自 1850 年创立以来,因其致力于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及不断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及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先后被《商业周刊》、《国际融资评论》评为最佳投资银行。然而这家行业典范也在 2008 年 9 月结束了它 185 年的风光,走进了历史。由此可见,昔日行业中的巨头在其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不小冲击,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等都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市场环境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沿海外向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此次风暴中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一批中小企业出现关、停、半停工,甚至倒闭的现象。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仍不断有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处于倒闭破产的边缘,财经新闻版块也经常出现有关中小企业将遇破产潮的文章。 部分学者认为,引起这场金融海啸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存在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风险管理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对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外部风险如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如战略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动态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影响因素使得企业处于不同的风险水平之下。在金融危机以前,学者在研究企业风险问题上,多从企业多元化、跨国并购、汇率、财务状况、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更多的许多学者也逐渐从公司治理角度着重研究了其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且国外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的研究扩展到了非金融行业领域,从所在国的文化特征、投资者保护机制等方面都所有讨论,而我国对于非金融行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则较少,尤其是单独从股权结构角度研究非金融类企业的风险就更是凤毛麟角。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股权结构会造成股东监管动机、委托人行为决策、高管战略选择方向等的不同,而这些差异都将使得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有所区别。

...........

1.2 研究意义

产业经济是介于微观经济(企业和消费者)和宏观经济(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经济单元组成,而企业和家庭是其中最基本最小的经济单位。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是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众多的企业形成了产业,才能有学者们所研究的产业组织优化、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因而研究其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企业”的生存发展情况及其所处的风险水平,也就成为最根本且不可少的一部分。 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受到政策制度、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身很难控制,企业本身行为决策能影响到的是内部风险,也就是说从企业内部治理讨论风险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往对企业风险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多元化、跨国并购、汇率、财务状况、管理者过度自信等方面进行讨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学者集中从公司治理角度审视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鲜有文章涉及到股权结构与非金融类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对股权结构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企业价值、企业绩效等方面,在风险研究方面多数讨论财务风险,很少从企业整体风险水平的角度做系统性研究。 国外的学者对风险研究的问题较为深入,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非金融行业,均从公司治理、外部投资者保护机制、国家文化特征等所有讨论,但毕竟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异较大,加之我国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水平等与国外成熟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区别,因而国外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情况未必适用。因此本文以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行业、分地区讨论股权结构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充实已有的关于企业风险的研究成果,同时将有助于对非金融类企业的风险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风险相关综述

以往学者主要集中于从外部宏观影响因素、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以及企业的战略制定等方面研究企业风险,其中内部治理机制又主要侧重于管理层行为。 外部制度安排、政治制度通过影响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使企业处于不同的风险水平。John 等(2008)①认为当投资者保护机制较为健全和完善时,管理者在压力和激励的双重影响下,追求私人利益的可能性将减弱,同时其风险性投资倾向增强,管理者将选择更多高收益的风险性项目,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水平更高。相反地,Acharya 等(2011)②则认为更强的债权人权利会使得企业的风险倾向降低,企业更愿意参与多元化并购项目以减少企业的风险承担。Boubakri 等(2011)③通过使用 77 个国家 1988—2008 年非金融行业的公司数据,研究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结论显示当企业所处的环境中有着更高的政治掠夺风险,企业所有权的国有比例越大,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也就是说在更好的政治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更大风险的意愿增强。通过对 45 个国家的子样本数据进一步研究,发现政治关联性的企业倾向于进行更加冒险的投资决策,因而有着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Boubakri 等,2013)④。胡育蓉等(2014)⑤基于我国上市公司 1998—2012 年的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立场转向紧缩,企业风险承担显著下降,且企业及产业的非对称效应明显。

..........

2.2 股权结构与企业风险

股权结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投资决策、资本结构等方面,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以往学者集中于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企业价值、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丰富的结论。 不同于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充分的研究,在国内鲜有文章直接从股权结构的角度研究与公司风险承担的关系。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众多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讨论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但是对非金融类企业的研究总体上还在少数。事实上众多知名企业突然破产,并非是以往的业绩多么不堪,往往却是在良好的经营业绩中忽略了对风险的把控,亦或是过度追求高额利润而选择让企业承担了过多的风险。 Berle 和 Means(1932)最早在企业内部治理的研究中引入股权结构,认为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但 Demsetz(1983)①却认为股权结构是企业在追寻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使企业组织达到均衡的一种竞争性的内在选择结果,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无关联。Shleifer 和 Vishny(1997)②发现,在股权集中度低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常出现监督真空,中小股东间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股东利益遭受损失;而在股权集中的公司,大股东更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Demsetz 和 Lehn(1985)③通过对美国 511 家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并无内在关系,但股权结构与企业的特定风险相关。

..........

3 股权结构与企业风险的理论分析 ..... 14

3.1 股权结构的概念界定和度量 ........... 14

3.1.1 股权结构概念 ......... 14

3.1.2 股权结构的度量 ..... 16

3.2 企业风险概念界定和度量 ....... 16

3.2.1 企业风险概念 ......... 16

3.2.2 企业风险的度量 ..... 17

3.3 股权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机理分析 ........... 19

4 股权结构与企业风险实证分析 ......... 26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6

4.1.1 样本选取 ......... 26

4.1.2 数据来源 ......... 26

4.2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 26

4.3 实证分析 ........... 29

4.4 稳健性检验 ....... 41

5 结论及启示 ......... 45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45

5.2 相关建议 ........... 47

5.3 研究的创新、局限及展望 ....... 48

4 股权结构与企业风险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期间为 2010—2013 年。考虑到新上市公司的业绩容易出现非正常性波动,不能准确反映企业风险水平,所以初始样本选取 2010 年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发行了 A 股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标准(2012 修订版)①。金融行业由于会计数据含义不同,首先剔除。制造业由于包含的子行业太多,造成行业特征不明显,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医药制造业。为了使样本数据更加规范,本文对原始数据做了如下处理:(1)剔除了 ST、PT 类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企业;(2)剔除会计数据严重缺失的上市公司;(3)剔除中途退市的上市公司;(4)剔除 1%和 99%分位数之外的异常值。最后得到 573 家企业样本,2292 个观测值。

..........

结论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同的股权结构造成委托人监督、管理代理人的动机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风险水平。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了 2010—2013 年间 573 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盈利波动衡量企业风险,检验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高管持股比例、股权性质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总结如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芬达尔指数均与企业风险呈现 U 型关系,即股东持股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可减少企业风险,但过高的股权集中将加大企业风险。也就是说当股权较为分散的时候,股东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不严容易造成管理层为谋取私利而拿企业去冒险,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水平;股权集中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股东的自身利益对企业的效益更加敏感,股东更为积极地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把控更加严谨,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并且大股东会因自身利益对上市公司给予支持,从而弱化了企业的风险;但过高的股权集中度意味控股股东受到的约束和监督较小,控股股东具有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其侵害小股东利益来的动机增大,同时大股东出于对远期期权的考虑会选择风险更大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本文还特别对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情况作出详细讨论,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风险之间以 34.69%持股比例为转折点,即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 34.69%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风险之间负相关,而当持股比例大于 34.69%时,企业风险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根据样本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多的企业需要减持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大股权制衡力度以降低风险,同时通过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进行比较,发现竞争性较弱的行业,其风险水平更高。对于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风险而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对非国有企业风险影响更大。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过去的20年中,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由于各种内外交错的原因而动荡起伏。随着新兴市场国家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在享受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经济体系中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极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事实上,当任何利益实体的资产和负债,使用不同的货币衡量收入和支出,其净资产或净收入相对汇率的变动弹性将置他于货币错配的困境之中。研究发现,剧大的货币错配绝对量不仅会危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妨碍央行货币政策和政府汇率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甚至还会引发金融领域甚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危机。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不断加深,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特别是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我国监管当局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就行了修改,认可人民币按照市场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上下幅度,货币错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最新根据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3.84 万亿的美元储备使我国仍然在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中保持第一位,如此庞大的数额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对外支付的强大保证,但同时也隐藏了巨大隐患。由于人民币的不完全可兑换性,我国的外汇储备全部为外币定值,其中绝大部分为美元资产,这无疑不承担着汇率波动、美元贬值的损失风险。2008 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风暴使货币错配风险逐渐暴露并更加明显。我国的货币错配问题日益严重,必须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货币错配在新兴市场国家中盛行,一个经济金融现象,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理解货币错配的原因,衡量货币错配的方法和对策的探讨,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保障经济平稳顺畅运行以及国内金融体系稳定、防止出现对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涵盖了非常深渊的内涵意义。 我国在出口导向型的发展策略下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资产,属于债权型货币错配国家。债权型货币错配不同于债务型货币错配,在于当人民币币升值面临外币资产贬值的风险,并且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越来越开放的今天,此类货币错配的国家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导致更加严重和剧烈的货币错配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国内经济体系运行波动、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危害到私人。

........

1.2 货币错配定义及其经济效应

Eichengreen (2003)认为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国家面对的无奈局面,由于种种原因,新兴市场国家不能从国外金融市场获取本币贷款,抑或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也不能得到本国货币长期贷款。于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不得不向国外借款以取得以外币定值的债务,形成负债外币化。但是,其收入的大部分却是本币,这就形成了负债与资产在货币上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就是货币错配。这个定义实际只考察了一国存在外币净债务的货币错配情况。 Goldstein、Morris 及 Philip Turner(2005)认为,货币错配是因为一个权益主体(涵盖主权国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家庭及个人)在收支活动中使用了本国及他国货币计值,使用不同的币种计值资产及负债致使其净值或净收入(或者两者兼有)相对于汇率变动的弹性更大。从流量上而言,货币错配主要指净收入对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从存量上而言,货币错配主要指净值对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传统的关于货币错配的内涵主要侧重于债务方,很少涉及到债权方。朱超(2008)给出了货币错配更加恰当的定义,他指出,当采用外币对经济主体的支出和债务的价值进行确定时,就应当采用本币对资产收入的价值进行确定。假如本币价值下跌,与资产相比,负债的增加幅度就较大,进而对净值产生影响,导致流动性危机;假如本币价值上升,与负债相比,资产的下跌幅度较大,进而会使净值有所降低,导致流动性危机。这二者都是货币错配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前者称之为债务型货币错配.,后者称之为债权型货币错配,我国目前的状况就属于后者。表现为庞大的外币净资产暴露于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的风险之下。

.......

第二章 货币错配理论概述

2.1 货币错配的理论假说

原罪论来源于埃奇格林(Eichengreen)(1999)、豪斯曼恩(Haunsmann)(2002)和潘尼查(Panizza)(2003)的一系列论文中。原罪假说最初被界定为这样一种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一国不能以本币在海外市场借贷,或者,即使在国内,也不能借到本币长期贷款。”1他们用原罪来比喻新兴市场国家的固有缺陷,认为这种缺陷不是源自于其过去行为的不妥,而是源自发展中国家力所不及的客观事实。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一国不得不向国际市场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又迫使该国发行硬币债券,造成该国资产和债务的货币错配。原罪的倡导者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他们倾向于用信息不完全和主权风险来解释原罪问题,特别指出,外国投资者之所以不愿持有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计值的资产,是因为其无法确认,这些国家的政府是否会为降低债券偿付额而对汇率进行控制。在后来的研究中,埃奇格林、豪斯曼恩和潘尼查对最初的原罪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第二代原罪假说理论。他们把原罪重新界定为“大多数国家不能在海外市场以本币来筹集资金”,同时,仍然以跨国银行贷款和国际债券融资中本币计值部分所占比重作为原罪的衡量指标。该理论认为原罪主要起因于国际交易成本和网络外部性,靠国内政策和制度变革很难解决原罪问题,因此他们赞成一种国际的解决方案,而不看好国内政策的主动调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三位学者在 2003 年的文章中修正了前面对货币错配和原罪概念的通用,加入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同时经过新的资料分析,提高了国家政策和制度在解决原罪问题中的重要性,而对创造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篮子指数这一国际方案有所减低。

..........

2.2 货币错配程度的衡量指标

目前,随着货币错配总体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对货币错配的研究方向有差别,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他们也都运用了不同的测量指标对货币错配程度进行度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外学者Eichengreen、Haunsmann和Panizza的原罪指标体系、Goldstein和 Turner的AECM指数,而国内学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朱超的实际货币错配总额指标以及宋芳秀和王金石的净外币债权头寸指标。Goldstein 和 Turner(2004)认为用原罪指标来衡量货币错配容易造成一些误导,因为它忽视了各国出口依存度、外汇储备数额等方面的差异对货币错配的影响以及外币收入和资产变化情况。为此,Goldstein 和 Turner 利用国际清算银行的国际银行统计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构造了实际货币错配总额 AECM 指标。 实际货币错配总额指标由三部分构成:净外币资产额(NFCA)、外币债务在总债务中所占的比重(FC/TD)以及商品和劳务的出口(XGS)(或进口额 MGS)额。

..........

第三章 国内货币错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

3.1 我国货币错配现象及特征 .........20

3.2 我国货币错配的程度 .......21

3.2.1 测量方法的选择及说明........21

3.2.2 我国的货币错配总额的测算结果......22

3.3 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6

第四章 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9

4.1 货币错配影响因素指标量化及相关统计数据 .....29

4.1.1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29

4.1.2 指标统计数据..........30

4.2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 .........33

4.2.1 研究方法和模型建立..........33

4.2.2 AECM 和 FMD、FR、OPEN 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3

4.2.3 AECM 和 GROW、CPI 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7

4.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8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意见 ......... 41

5.1 本文基本结论 .......41

5.2 弱化货币错配的政策建议 .........42

第四章 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货币错配影响因素指标量化及相关统计数据

根据上问中对国内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提到对国内货币错配可能存在影响的包括了金融市场发展的程度、通胀、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外汇储备规模、国际经济总体量和国家信用等级等指标,本文将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货币错配的类型选取适当的变量作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具体的量化指标如下: 货币错配程度:鉴于AECM修正指标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AECM修正指标衡量我国的货币错配程度。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拟采用国外融资额与国内融资额之比来衡量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用 FMD 表示,即: FMD=国外融资额/国内融资额(4-1) 其中,国外融资额包括实际利用外资额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和外债余额汇总所得,国内融资额由国内债券余额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汇总所得。FMD 越大,说明经济主体国外融资额越大,国内融资额越小,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越滞后。 通货膨胀水平:在我国,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CPI表示。

.......

结论

货币错配是一种会使未来某个时刻对主体的净值或者净收入遭受汇率变动的风险,是由于某个权益实体对当前所拥有的资产或者负债以非本国货币计价所导致的。这种风险的加剧是由于一国货币错配程度加重所引起的,当货币错配累积到某种程度是就会对权益主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危及一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甚至诱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近年来,我国的货币错配日益严重,综合全面的研究货币错配问题的重要性已逐渐清晰。 文中对货币错配从整个国际层面进行度量,并且使用了定性及计量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数据,对我国货币错配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国内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货币错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货币错配的一般影响因素,即:汇率制度选择、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经济政策不合理、制度因素、国家信用等级。

2. 国内错配类型及趋势 我国货币错配的特征表现在我国所拥有的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属于典型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债权型货币错配在预期本币升值带来的巨大汇率风险的情况下,导致汇兑损失更加严重。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 2001 年加入 WTO 以来,我国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了制造业及出口贸易大国。虽然经历两次金融危机,但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总值仍以 23%的增速高速增长。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却没有随着出口额的增加而缩小。Branstetter & Lardy(2006)[1]认为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形式导致了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水平较高的假象。Gaulier(2007)[2]的研究指出:中国高技术产业部分产品通过国际化分工已经成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但是整体水平不高。Ferrantino 等人 (2008)[3]指出:中国出口美国的高技术产品中 95%为加工贸易的形式,大部分高技术产业仍处于低附加值的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已经开始升级(唐海燕等,2009)[4],但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汤碧,2012)[5]。综上所述,我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主要集中于原材料采购与加工、中间产品的进口与组装等低附加值的环节。 我国高技术出口企业依靠本国资源禀赋,在提升出口规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是,从产业链地位及产品附加值及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仍被长期锁定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与营销网络构建等方面水平较低,给人“高技术大而不高”的印象。 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主要以加工为主,生产效率并不高;(2)研发投入规模较低、人力资本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一大软肋;(3)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研发等资金投入规模。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波特(Porter)于 1985 年率先提出“价值链”的概念用于分析企业行为与竞争优势。Porter 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及物流供应、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支持性活动形成。由于这两部分活动的紧密相连,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形象地将此链条称之为“价值链”[8]。价值链这一概念兴起之初,主要被运用于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强调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后来随着国际分工一体化发展,价值链这一概念演化为价值链体系(Value system)概念用于描述不同层次企业间的分工与价值创造过程。Kogut(1985)[9]提出了价值增加链的概念,Kogut 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由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决定:首先,国家比较优势能够决定价值链的各环节在国家及地区间的空间配置,其次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在价值链条上具有技术层面的优势环节。同时他也把价值增加链描述为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将原材料、劳动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进入市场销售等价值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可能参加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因此各环节之间是密切相连的。该观点突出了价值链的横向与纵向关系,即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全球空间配置的关系。综上所述,价值增加链更加接近 GVC 的内涵。

.........

第二章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机理分析

金融发展作为影响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因素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方面金融功能对国际贸易及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学者的论证。另一方面金融发展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合现有研究,本文将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重要路径归纳为:一是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传导路径,金融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成熟缓解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有利于扩大研发投入规模,因此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的积累,金融发展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及研发效率提升机制(体现在研发资本的积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高技术复杂度产品形成比较优势,最终有利于产业价值链升级。在该路径中,又分别探究了金融发展对研发资本及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理,以及研发资本及人力资本积累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机理;二是在考虑区域市场化的调节作用下,分析金融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路径。考虑到区域市场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构建两者的复合函数进行数学建模分析。通过以上重要影响路径分析,继而得到本文研究的命题,为进一步的实证设计与实证检验打下理论基础。

2.1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现状分析

为了地更好把握金融发展与产业价值链升级之间的关系,本节将从现状出发构建两者之间的理论关联,为本章深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机理寻找切入口。首先,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即江苏省、浙江省及上海市。该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层次较高的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较为完整,产业涵盖面广,此外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明显,符合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范畴。

....

2.2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传导路径分析

从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现状来看,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影响价值链升级。技术进步的前提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研发资金投入,需要金融的支持,因此金融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是间接的,主要传导路径为:金融发展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的积累,促进了技术进步,提升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具体可以归纳为:(1)金融发展通过金融功能直接影响价值链升级:一方面,金融发展能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促进外部融资依赖强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最终推动价值链升级。另一方面,高技术复杂度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普遍较高,专利等无形资产较高、抵押资产比例较低,因此融资过程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金融发展能有效解决融资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为高技术复杂度的产品的研发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促进研发效率提升,促进一国转向专业化生产高技术复杂度的产品,最终促进价值链的升级。 (2)金融发展通过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间接影响价值链升级:一方面,金融发展满足了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融资需求,提升研发投入规模,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升。同时金融发展也降低了教育融资的成本,促进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同时高技术企业通过设立更多的研发机构、培育科研人员,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研发效率的提升及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一国/地区的技术禀赋。因此,金融发展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积累的中介变量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了价值链升级。 本文接下来将据此逻辑关系进一步探讨金融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间接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关的命题假设。

........

第三章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实证设计........ 34

3.1 影响价值链升级的计量模型构建 ........ 34

3.2 核心变量的确定与测度 ...... 36

3.2.1 金融发展指标的确定与测度 ......... 36

3.2.2 价值链地位的指标确定与测度 ..... 38

3.3 中介变量及控制变量的确定与测度 ......... 42

3.3.1 中介变量:研发资本、人力资本 ....... 43

3.3.2 控制变量 ..... 45

第四章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结果........ 50

4.1 金融发展直接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 50

4.1.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0

4.1.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 51

4.2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传导路径实证结果分析 ...... 52

4.3 金融发展、区域市场化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 58

4.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8

4.3.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 59

4.4 实证结论 ...... 63

第五章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措施建议........ 65

5.1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 65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65

第五章 金融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措施建议

5.1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对提升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加速升级。 第一,促进金融发展,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区域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甄别和融资功能,减少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化及自由竞争,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消除一切不利于金融环境改革的行政控制政策,使更多的民营资本流入金融领域,引导更多风险投资进入高技术产业,为高技术产业进行更大规模的研发活动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二,拓宽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设立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技术企业研发,不断扩大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规模,为中间产品的研发创造充足的条件,不断促进研发资本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我国高技术企业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中间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率,促进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占据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并处于整个价值创造网络中“中心度”最高的位置,最终促进价值链升级。 第三,加强金融市场和商品一体化市场整合建设,发挥两者相互强化的作用。一方面为区域市场化创造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市场为区域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打破地方垄断与保护主义,鼓励市场竞争。降低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成本,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整合信息共享,挖掘市场潜能。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高技术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重新调整生产要素时所付出的“调整成本”,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本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

...........

结论

第一,在理论方面,本文从微观角度将金融发展、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区域市场化及出口复杂度等宏微观变量联系起来,从微观变量无缝连接过渡到宏观变量的问题尚需更合理、更严谨的数学模型去论证,这将是本文有待解决的难题。

第二,在实证方面,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仅限定于我国长三角地区,造成实证研究的样本数略显不足。此外该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水平较高的地区。此外金融发展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然而本文未涉及我国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省市,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本文得到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较为局限。最后,在区域金融发展及价值链地位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综上,更为丰富全面的实证研究有待于更大的样本数支持以及更严谨的指标体系构建。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互联网是未来经济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是未来经济社会信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经济生活而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互联网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必须有强大的互联网作为后盾,只能依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并进一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1]。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之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相结合。国家领导人肯定了互联网对我们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并引导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2]。自从 1994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应用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此外,目前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开放、融合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融合不仅发生在产业内部,互联网与零售、金融等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加速,互联网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份关于互联网的报告中指出,互联网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很多传统的经济部门,在2004-2009年统计的几个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国家中,互联网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平均为 21%,并且这一比重还在增加,以上这些均说明了互联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那么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如何?本文在理论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 年 135×135 部门和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互联网各个细分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各个细分产业情况有一个定性的认识;最后利用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经济指标分析了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把握互联网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对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为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1.2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本文在第一章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问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三章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二个方面概述该产业的发展。第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门,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等,本文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以及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产业关联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介绍了产业关联理论,包括了其理论渊源、产业关联内容和产业关联方式,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这一部分介绍了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也就是本论文的实证分析方法。第三章.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定性分析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四章.互联网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要内容,依据了我国的 2002、2007 和 2012 年投入产出表,首先分析了 2002-2007-2012 年的互联网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化,再者利用 2012 年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经济指标分析了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这一部门主要是根据第四章的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

2.产业关联理论分析

2.1 产业关联理论概述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作投入产出理论,是从“量”的角度研究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包括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劳动报酬以及服务等,产出是生产系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其理论核心旨在研究多个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产业关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联系关系,其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实质在于,每个产业部门都需要其他产业供给其生产要素作为产出的投入,同时又将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给相关产业部门作为要素投入,每个产业部门都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产业关联理论的创始人为里昂锡夫,该理论正式产生在 1941 年,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在《美国经济结构的 1919-1929》中被系统地阐述,20世纪 50 年代以后,产业关联理论步入了动态化、最优化等的发展阶段。产业关联理论是在吸收很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重要的理论,很多的经济学理论为该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这些理论包古典经济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27]。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先驱威廉·配第以及同时代作者们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包括了把生产看成一种循环、各种经济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剩余的观点。另外,18 世纪的重农经济学家魁奈也为该理论做出了贡献,他在《经济表》中的阐释了自己的有关的观点,包括了他将生产当成循环过程,同时将经济剩余作为核心的观点,以及首次用图式来描绘了再生产过程。后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接受了生产是循环流和经济剩余的概念。产业关联理论汲取了古典经济学中把整个经济看做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应用图表来描绘生产的过程,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

2.2 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关联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将国民经济看做一个整体,利用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计算反应产业部门间关联性系数来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由于在分析经济联系时,在结构分析与总量分析相结合方面的系统性以及分析经济联系反映的全面性,适合分析整个经济系统结构、经济联系以及各产业部门带来的经济影响,同时可以用来进行经济预测,从而成为各国经济战略和规划的重要方法,受到各国的重视[30]。投入产出的基本思想是,为获得一定的产出,必须有一定的投入。这里的“投入”,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包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总量及其分配去向和数量,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类。中间产品主要用途是作为生产消费,指的是一年中生产出来又回到本年生产过程中去的那些产品,这部分产品用来作为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等消耗。最终产品是指本时期内在生产领域已经最终加工完毕,可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包括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31]。投入产出法将各生产部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想纵横交叉地编制成一张投入产出表,然后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计算指标数值,进行计划平衡、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30]。

........

3.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概述...........20

3.1 互联网发展阶段.........20

3.1.1 探索阶段..........20

3.1.2 过渡阶段..........20

3.1.3 成熟阶段..........21

3.2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21

3.2.1 我国互联网网络规模持续扩大..... 21

3.2.2 互联网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3

3.2.3 互联网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4

3.3 小结.....25

4. 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27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27

4.2 产业结构变化分析.....27

4.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30

4.4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及依赖度........ 37

4.4.1 经济指标..........37

4.4.2 生产诱发系数..........38

4.4.3 依赖度......42

4.5 小结.....43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4

5.1 主要结论.....44

5.1.1 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上看......... 44

5.1.2 从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上看.........45

5.2 政策建议.....45

4.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变化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直接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经济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乃至影响逐渐削减,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就是经济波及效应[37],这种经济波及效应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表中某些数据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数据的变化来反映。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 年 135×135部门和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利用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年135×135部门和2012年139×13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信息分析了互联网各个细分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各个细分产业情况有一个定性的认识;由于 2002、2007 和 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互联网产业的细分经济部门有所区别,很难统一,难以利用 2002、2007 和 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研究互联网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以及效应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仅利用了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经济指标分别分析了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并由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其中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说明互联网各细分部门对其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小;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分析最终需求项目对各细分部门生产的波及效应,最终需求的依赖度分析了各细分部门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据此划分细分部门类型(消费依赖型、投资依赖型还是出口依赖型)[38]。

..........

结论

2002-2007-2012 年,互联网产业的产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例先升后降,总体下降,但是细分部门之间的升降走势有差异,并且互联网细分部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若是将细分部门合并为互联网产业,以合并的部门为研究对象不能反映各细分部门的特征,因此本文以 8 个细分经济部门为研究对象,利用 2012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经济指标分析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并由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总体上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的 8 个经济部门中有 6 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 1,2 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小于 1(有 1 个部门的系数接近 1),影响力系数大部分都大于 1,并且平均影响力系数也大于 1,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后向关联性强,对其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而 8 个经济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 1,平均感应度系数也小于 1,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前向关联性弱,对其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小。细分部门来说,互联网产业包含了投入产出表中 6 个制造业经济部门(计算机、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其他电子设备)和 2 个服务业经济部门(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制造业(除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感应度系数均小于 1,后向关联性强,前向关联性弱,这些部门对其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对其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小;只有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 1,前后向关联性强,对其前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用作用均大;互联网服务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 1,前后向关联性弱,互联网服务业对其前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均小。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网络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商务这种营销方式也应运而生,并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我国电子商务在 2005 年之后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它以电子化的信息作为传播渠道,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时空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交易流程,拓展了交易机会,提高了交易效率,使人们购物和消费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市场运行环境得到了改善,传统企业也逐渐涉网,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从发展期逐渐迈向了成熟期,并形成了以 B2B、B2C、C2C 平台为电子商务产业核心,金融、物流、软件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2014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规模达到了 12.3 万亿元,同 2013 年相比增长了 21.3%。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 34314 万家,用户规模为 3.02 亿人,同比增长 38%。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电子商务平台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使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其核心——平台产业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反应出其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的不合理。比如“淘宝暴动”事件中,淘宝处出于提升自身品质,进行内部改革的一个提价行为却对数千个中小商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京苏价格战”中京东和苏宁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恶性低价竞争行为,给平台、供应商等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B2C、C2C 等平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利润却连年为负等等这些现象,都暴露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产业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牵绊着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平台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行为,旨在得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帮助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在发展中跨越障碍,突破瓶颈。

..........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基本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为产业组织理论与文献综述。首先,概述了 SCP 范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其次,对现有的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分别对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综述和电子商务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出发点。最后对电子商务产业平台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 第三部分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对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具有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特点。并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的建议。 第四部分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行为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产业中的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并通过“淘宝暴动”和“京苏价格战”两个案例分析市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部分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绩效研究。首先从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融资能力、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上市公司盈利情况四方面分析电子商务产业的市场绩效,总结市场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作为市场绩效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关系,找出导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绩效低的原因。 第六部分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据前文产业组织的分析内容,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规范价格竞争行为、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信用、物流及法律体系建设和监管。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 SCP 范式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959 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出版,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 SCP 范式的形成。《产业组织》一书形成了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深深的影响着产业政策的制定。按照 SCP 范式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总是意图以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失效。因而,必须制定和使用公共政策对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进行调整,限制垄断,鼓励适度竞争。哈佛学派的 SCP 范式奠定了早期产业组织的基本分析框架,其否定了企业的同质性假定,增强了对现实的解释力。 与传统组织理论不同,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引入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可竞争市场理论等属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改理论将传统产业组织中以纳什均衡为最终目标的企业行为看做外生变量,突破了其单向、静态的研究方法,引入博弈经济学,改用理论对现实中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中企业与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制约价格机制发挥其作用的实际条件和因素,最后,为制定促进市场效率提高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Schmalense.R(1989)认为企业的规模与产业周期有关,在产业幼稚期,市场还不成熟,全能企业完成各个环节的生产。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市场渐渐壮大,出现了专业分工。到了产业的衰退期,专业分工又回到企业内部分工,市场逐渐缩小。因此,市场的集中度与产业周期密切相关。Martin(1994)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技术将影响市场结构和行为。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决策造成影响,而企业的现实行为又影响市场结构。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市场绩效。销售人员的付出作为企业行为的一部分影响着市场绩效,而企业的利润作为绩效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大,又影响着市场结构。动态累计或者说因为技术进步的导致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又对市场结构及行为产生作用。Mises(1996)提出“市场不是一个静态的地方、事物或者组织主体,市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对价格不断进行调整和纠错的过程。她认为企业家是“那些对错误的生产要素价格无法容忍,并首先了解现实结果和预想结果不同的那些人”,他们为了追逐利润对价格进行不断的调整。Ponssard J.C.(1997)深化了Baumol 在 1981 年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进入者对在位者的影响,由于产业中具有潜在的进入威胁,在位者一定会通过缩减成本、改革技术、扩大规模等手段来维持市场地位,改变市场结构和绩效。Winter S.G.(2003)从市场结构出发,对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变量的变化深入分析,强调了产业演化,认为均衡是短暂的,均衡的状态是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扩张也不缩小,然而,竞争最终会打破均衡的状态。

..........

第三章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13

第一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 ....... 13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 18

第四章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23

第一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的市场行为 ..... 23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问题总结 ..... 27

第三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 30

第五章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32

第一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绩效及问题总结 ...... 32

第二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38

第三节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41

第六章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 B2B 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样的市场结构使得电子商务平台进入壁垒较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适当的降低产业集中度,鼓励竞争,将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水平 。促进电子商务平台结构合理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其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对与社会稳定和社会福利增加一定作用,人才的不断引入也将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平台业的竞争力。由于前面分析,我国交易规模与电子商务平台业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就需要更多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产品,寡头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一些潜在进入企业便有机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分得一杯羹,最终使得电子商务平台业有效竞争增加,集中度下降。另外,虽然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呈现出极高的寡占市场,但将其置于全球市场中,则仅占较低的市场份额。一些 B2B 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时常受阻,因此,本文并不赞同一味的降低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而是分情况讨论,对于一些进军海外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则应该鼓励其兼并重组,扩大市场规模,走品牌化路线,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竞争力。

........

结论

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是一个毛利很低,需要薄利多销的产业,因此,降低价格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才能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品牌效应,扩大平台规模进而获得风投机构的青睐。这些企业往往在扩张规模的时候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也因此导致了电子商务平台业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却持续降低的怪象。有的平台甚至在获得风投后连续几年不断亏损,使得投资者心力交瘁。本文认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应该用来改善平台的技术水平,优化企业的人员结构,提升平台的物流体系等,而不是一味的扩大平台规模。平台只有凭借优质的服务和自身的品牌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 电子商务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众多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资金的支持。如果电子商务市场获得的融资成本少于民间借贷费用,对与萌芽期和成长期的电子商务企业将是一个重大的利好。目前,我国已有一些网络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对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网上实现身份认证、贷款申请、资金划拨等贷款流程。网络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记录、信用积分等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进行衡量,减少了传统银行中繁杂的贷款流程,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资金,扩大规模。 总之,政府应该引导资本市场关注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的发展,激发市场力量,创新融资模式,切实解决电子商务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均 GDP 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国家经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严重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过度的追求导致近年来生态灾难频频发生,地球上的资源也正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而日益枯竭,如果再不正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遭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势态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 2015 年两会上,在对有关民生问题以及社会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时,李克强总理再三强调了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地位、较强的综合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我国,制造业是一个支柱型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如此背景下,如何在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资源环境,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已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环境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文章采取了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了规范性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环境规制、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其次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文章运用 2008-2013 年的数据来描述江苏省环境规制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情况,并建立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对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更加直观的向大家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前面的定性分析和规范性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最后文章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提升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文章的导论。该部分首先对为何要选这个题目,即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做了阐述,接着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后分别从环境规制、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第二章对江苏省制造业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接着对目前江苏省的制造业环境规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三章主要是解析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本章首先阐述了环境规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假说,接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第四章是文章的实证部分,该部分对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该部分首先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及相关的数据进行描述,其次对 2008-2013 年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出相关指标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 Eviews9.0 进一步对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第五章是文章的最后一章,该部分对本文所得出的相关结论进行整理总结,并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在环境规制的情况下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

第二章 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环境规制的状况分析

第一节 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江苏省的工业经济在全国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江苏省想要维持其领先的地位,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目前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怎样的状况呢?根据李廉水、杜占元(2006)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苏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并结合江苏省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江苏省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分析.首先,分析一下江苏省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维持和推动一个产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经济创造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江苏省制造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将从规模、效益、成长、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工业总产值、制造业总资产、资产利润率、产值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和市场占有率 6 个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工业总产值是衡量一个产业规模大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2013 年江苏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出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值,只有 29079.03 亿元,这可能与国家出台的相关宏观政策有关,但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除 2013 年有所下降,整体仍处于逐年增长的势态,2006 年江苏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刚刚超过 40000 亿元,但在 2011 年,其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了 100000亿元,比 2006 年翻了 2.5 倍。

.....

第二节 江苏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其次,分析一下江苏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当一个产业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时,一般来说这个产业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那么怎样来判断江苏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呢,我们可以分别从科技的投入和产出来进行判断。对于科技的投入,我们可以用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的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投入的增长率来衡量,产出则可以用江苏省制造业人均专利申请数来表示。 研发经费是衡量创新科技投入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那么江苏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当然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我们可以得到 2006-2013 年江苏省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另外由于 2009 年数据缺失,以下将不包括 2009 年的信息。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与研发经费支出相类似,江苏省制造业对于研发人员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并由 2006 年的 20.5 万人,增加到了 2013 年的 58.21万人,增加了 1 倍多。当然,我们并不能但从研发人员投入数量的变化来判定一个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因为对于研发人员的相关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绝对数量的增加,另一个就是研发人员自身质量的提高,当一个产业研发人员数量没有增加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创新能力的下降,可能其整个研发人员的质量有所提高,因此,研发人员的数量只是评定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综合其它指标对其进行分析。

.......

第三章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23

第一节 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描述.......23

第二节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机理分析.......25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35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的描述...35

第二节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37

第三节 基于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42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48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48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49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的描述

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各项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环境规制水平的测量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程度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环境规制水平的测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数据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以及时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其结果的可比性也不高。如今,测量环境规制的指标有很多,从指标的类型来看,主要有简单投入型指标、简单绩效型指标以及指数型指标。比如污染治理投资额是简单投入型指标,李强和冯波(2014)用污染治理投资额来表示环境规制强度,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研究环境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费用等则属于简单绩效指标;而将两个国家的两种污染物排放量相除所得到的相对变动趋势属于指数型指标。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简单的指数型指标做了一定的改进,建立了综合指数型指标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度,研究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傅京燕和李丽莎(2010)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效应进行研究时,选用“三废”中五项指标的排放达标率建立了综合指数型指标来测度环境规制强度。杜运苏(2014)也选用了建立综合指标体系的方法对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发现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之间呈“U”型关系。另外,李斌(2015)在研究与环境规制相关的问题时,也采用了综合指数的方法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度。为了使数据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本文将不再选取单一的指标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度,而是借鉴以上学者对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方法,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在选择综合指数指标的基础上对单项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改动,用来衡量江苏省制造业 2008-2013 年的环境规制强度。

........

结论

根据以上对环境规制对江苏省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环境规制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几个行业,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 2008 年的 5.75 上升到 2013 年的 21.062,环境规制强度翻了近四倍。其他行业虽然也有所上升,但是波动幅度不大,基本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RCA 和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看,江苏省制造业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对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来说,江苏省制造业中绝大部分行业的 RCA 值都在大于 0.6,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 RCA值基本都在 1.3 以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近些年来,除了 2009 年,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其它几年都较为平稳,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动。对于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说,除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占的市场占有份额比较少外,其他行业的 TC 值都在 1 以上,这说明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以文献检索情况来看,国内外大量学者研究了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涉及到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稀少。如何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产业竞争力的良性增长,是一个值得详究的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的研究成果,也为浙江省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性需要要求能源结构转型,为此浙江省率先推动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浙江由高碳组成的能源结构向低碳组成的能源结构转型,能源消费成本将会由高碳低价变为低碳高价,能源消费成本的上升会对增加产业成本,进而降低产业利润率,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如何评估这些影响,权衡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浙江省需要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中应加以关注的重要问题。能源消费成本上涨势必会对原有产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如何评估能源消费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这种冲击,这是浙江省在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过程中应加以考虑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浙江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为背景,在测算能源结构转型带来能源消费成本变化幅度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成本影响模型测算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对浙江省 41 个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的影响幅度,并进一步通过测算销售利润率的变动来分析产业竞争力受到的影响幅度,从而根据浙江省实际现有能源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型产业,其价格波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能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作出较为丰富的研究。能源结构转型会导致能源消费成本变动,而能源消费成本变动会影响产业利润率进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既要确保能源结构转型的有序转变又要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查阅文献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消费成本研究、能源消费成本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应对能源结构转型的政策研究。能源结构转型就是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有效利用各种能源,以低碳能源为主要使用能源,减少使用高碳能源。能源消费成本由能源品种价格和能源结构比例组成。关于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消费成本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国外一些文献研究了能源结构转型如何影响能源消费成本,比如 Syrquin等(2007)通过资源和发展:结构和增长中的分析,得出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在梅格和能源需求的进化可以考虑发生在今天的工业国家的结构转换,会引起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Zhangchuangguo 等(2015)通过重新测试在中国能源消费与 GDP 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据来自行业和地区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中,提出东部地区和工业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的调整能源消费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有限,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为能源价格机制是以政府为导向的比在中国以市场为导向。

...........

第二章 投入产出法与投入产出成本影响模型推导

本章通过模型的建立与推导,依据投入产出法的原理,建立起投入产出成本影响模型,为浙江省 41 产业部门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测算提供模型基础,将能源部门的产品价格变动与其他 41 产业部门产品的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为测算各产业销售利润率提供模型支持。

第一节 投入产出法及其模型概述

一、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指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消耗系数,并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投入产出法是计量模型中的一种,但是是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它可以应用在许多地方,不管是全国还是地方,或者是企业都可以运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预测,投入产出应用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是相当有效的。 投入产出法主要通过投入产出表来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用数据来描述在生产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存在的经济技术关联。投入产出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消耗系数表,二是完全消耗系数表组成。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投入产出表。

.........

二、投入产出基本模型概述

原来能源价格变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经济计量模型。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力度和方向,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政策参考意义,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第一,过去的数据难以预测未来,这种情况默认了内生变量的稳定性,因此不能对外生冲击引起的变化做出较好的检测。第二,能源这种投入要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有限,在检验结果后容易当成不显著。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实用工具,适合用于分析价格变动的传导问题。相对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说,它有三个优点:第一、数据的要求比较低,而且数据容易查找,国家每五年都会编制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第二,投入产出模型推导过程不复杂,变量较少;第三,可以用来测算不同产业之间的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它其中的固定系数的假设不承认投入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所以投入产出模型一般用于短期内的分析。 行平衡、列平衡和总量平衡这三个平衡关系在投入产出表是十分重要的,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主要是这三个。

.........

第三章 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及其能源价格变化影响分析 .... 14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结构变迁 .... 14

第二节 浙江省能源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7

第三节 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对能源价格影响的分析测算 ......... 19

第四章 浙江省能源消费成本变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 26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 ........ 26

第二节 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对浙江省各产业部门价格的影响 ....... 27

第三节 产业销售利润率变动与结果分析 ......... 28

第四节 与江苏地区主要产业的比较分析 ......... 31

第五章 应对能源结构转型的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 36

第一节 通过差别化定价促进高耗能低端产业退出 ........ 37

第二节 加强能源领域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 ........ 38

第三节 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 40

第四节 通过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 41

第四章 浙江省能源消费成本变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本章在介绍产业竞争力及一般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前文测算得到的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引起的能源消费成本变动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成本影响模型评估能源结构转型对 41 个产业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推导出销售利润率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测算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幅度。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

产业竞争力就是指某国或者某地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对于如何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比较多,例如从产业的销售额度角度来评价、从产业的成本消耗角度来评价或者从产业的集中程度方面来评价等。 测算产业竞争力的模型和指标有很多,例如:显示比较优势模型、国内资源成本法、社会净收益评判、利益成本分析、净出口指数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它们分别从贸易实绩、资源转化、规模经济等方面反映产业竞争力的现有状态。产业竞争力的虽然由比较多的方面组成,但它最终的优势会反映在产品上,只有产品有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上生存,而产品的优势往往和利润率紧密相连,能够比对手更有效的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可知,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种类很多,但本文仅用销售利润率来判断产业竞争力受到的影响幅度。产业竞争力与销售利润率的关系成正比,销售利润率越高,产业竞争力越强,销售利润率越低,产业竞争力越弱;销售利润率受到影响的幅度越大,产业竞争力受到影响越大。

........

结论

综上分析得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到 2023 年时能源消费成本相对于 2014 年将会上涨 10%,这样会对浙江省 41 产业部门的竞争力产生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同时对于浙江省的各产业部门而言,能源消费成本的上涨也可以有利于促进浙江省企业的进一步优胜劣汰。因此,如何科学而合理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既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能源消费成本的上涨来刺激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也不对浙江省产业发展造成太大的冲击,政府的政策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章提供政策建议,希望通过合理的政策,可以减少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到 2023 年为止,会使浙江省的能源消费成本增加 10%。本文测算出 2014 年浙江省的能源消费成本均价为1674.3 元/吨标准煤,能源结构转型后 2023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成本为 1838.6 元/吨标准煤。如果浙江省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2023 年相对于 2014 年的能源消费成本将会上升 10%,如此浙江省的产业部门的竞争力会受到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需要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如此则会增加能源消费成本,因此发展核电、水电等低成本的能源适合浙江省目前的情况,从而降低煤炭使用减少对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的不利影响。(2)能源消费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本文以 2014 年浙江省工业部门平均利润率为测算对象,能源消费成本每上升 10%,工业部门平均利润率就会下降 0.9%。工业是浙江省的节能重点,工业能耗占能耗的比重 70%左右,还有工业之中的某些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值的能耗是非常高的,可见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