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类似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发展的案例已充分向我们证实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科技支撑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标志。因此,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投入规模,对其内部配置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成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长期目标。山西省作为资源型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能源保障和供应基地,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开发导致了诸如自然资源存量极速下滑,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水平低下,资源的简单开发、粗放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形态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山西省经济、社会、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逐渐暴露出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山西省必须加快集约化经济发展形态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煤炭产业的改革升级使其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2010 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②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山西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形态之路的开启。实现经济发展形态转变,必须积极促进产业结构水平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山西省的全面快速发展。科技资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其优化调配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良性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核心要素是“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的研究、产生、应用及其产业化过程都伴随着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要使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以较快的速度摆脱现有的落后趋势,并发挥以科技创新带动煤炭业改革和升级的作用,使二者共同支撑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成因,寻找提高其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激发各个配置主体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力,积极推动集约型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及其良性循环。在此背景下,研究科技资源在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内部配置效率意义重大而深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从科技资源要素含义及其配置理论、模式、机制、效率评价、效率影响因素、优化配置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内部资源配置八个角度对国内有关科技资源及其配置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科技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人类社会快速进步和繁荣的潜力性资源,它是特殊的生产要素,是科研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原材料”,更是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有利竞争地位的战略性支撑要素,是发展所必须的。孔玉生、朱乃平(2004)将科技资源分为科学资源和技术资源两部分,前者是一种潜在的间接资源,后者是一种直接的资源;二者在生产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共存,在应用过程中又使应用主体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是一种潜能巨大的、使各种优势资源高度聚集的要素[1]。樊玉枝(2006)认为科学技术生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人才、科学技术物质、科学技术资金、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组织等要素,她将系统理论引入其中,使科技资源的定义范围进一步得到了扩大,除了以上要素之外,它还包括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反应,它是这些要素的集合,是整个经济要素集合的一个子集,其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强度、输入规模直接决定着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作用的发挥[2]。杨子江(2007)将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按照作用发挥的不同分为人才、资金、知识及实物要素四大部分,它们是研发创新的重要基础,是科研过程和技术生产的决定性组成要素;他还总结了科学技术生产要素的五个特征:区域的差异化特性、科技生产过程中的协调作用特性、应用过程中的高收益性、长期存在的规律性、未来可传承的可持续性[3]。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它是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自然资源等一切以物质形态存在或以抽象意识形态存在的资源得到最佳调配并帮助资源分配主体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最优效果,人们将这种最优效果状态称为经济效率,它最早由边际学派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Pareto)提出。衡量一种资源分配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效果最佳,是否达到理想形态的帕累托最优,其标准在于提高任何一方的经济收益是否会导致其它某个分配方的收益降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该分配方案即最佳方案;如果答案否定,那该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外学者 M·A·Colin Clark(1951)验证指出了只有当资源分配达到该最优状态,相应的分配方案才具有经济效率,反之是缺乏经济效率的[76]。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马狻,王霄鹏(1991)指出了帕累托最优配置效率分析的两大基本条件:一个条件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竞争环境,即经济参与方自由分配各自的要素资源,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大手发挥指挥作用,理想的帕累托最佳分配效果由此产生;另一个条件是政府对于价格机制的适当干涉,即市场调配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非市场性行为的调节[77]。新古典经济学研究静态条件下有限的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路径,其前提假设为:当前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不变。由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机制并不存在,因此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衡量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的标准,由于受到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人为因素的影响,对资源进行理想分配的帕累托效率并不存在,而只能采取最佳分配途径以最大限度地靠近这一理想状态。本文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是在帕累托最优理论的指导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出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向帕累托效率逼近的对策建议。
.........
2.2 资源稀缺理论
科技资源包含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是知识成果产生的特殊要素,它除了战略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系统性等特征外,在经济学中同样具有稀缺性,对科技资源的配置即在资源稀缺性基础上进行分配以促进科技资源使用率的提高。物以稀为贵,稀缺性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它随着供需市场的变化而上下波动。19 世纪 70 年代瑞士著名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us)提出“稀缺是决定资源价值的核心”,是研究要素配置的先决条件。费舍尔(A.C.Fisher)研究认为测量要素稀有度的指示器是指获取一定额度的要素而必须要承付的直接或者间代价。我国学者王锡铜认为资源稀缺是指其数量有限性或使用价值随着利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家还提出边拓模型(frontier model)和李嘉图模型(Ricardianmodel)对资源稀缺性进行解释,提出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被替代的概率越小,则稀缺程度越高。要素的稀有性导致竞争的产生,伊斯特尔(K.W.Easter)和瓦尔蒂(J.J.Waelti)研究验证了这一结论,表明如果要素需求方之间的竞争越激烈,那么该要素资源必然越稀缺。因此,资源本身有限性、资源使用的竞争性和资源本身分布的不均衡性客观上又决定了资源的流动性特征,任何生产要素资源使用价值的发挥及要素资源本身的增值保值,只有在流动和消费中才能发挥出来。
.........
3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23
3.1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要素内涵、分类及其配置环境概念....23
3.1.1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要素内涵及分类.....23
3.1.2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环境概念.........24
3.2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4
4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33
4.1 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测度方法选取........33
4.2 效率测度及结果分析.....37
4.2.1 决策单元的选择与指标数据的采集......37
4.2.2 基于时间维度的纵向测度及结果分析.........38
4.2.3 基于截面数据的横向测度及结果分析.........42
5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5
5.1 研究假设....45
5.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47
5.2.1 变量的选取....47
5.2.2 模型的建立....48
5.3 实证分析过程..........49
6 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科技资源要素在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内部配置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投入水平依然很低,其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教育重视程度及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对科技资源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的配置效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因此,本章将根据以上研究分别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分配环境三个方面探索提高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方法措施。
6.1 发挥配置主体的积极作用,推动配置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由企业、院校和研发部门组成,它们三者各自或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利用,从而实现对科技知识的生产、应用及加工再生产。从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其配置效率值的评测结果来看,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整体上并不均衡且近十一年来波动较大,其效率测度值在整体上不增反降,这与各配置主体在运用科技资源进行知识创造应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
结论
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及其配置环境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出发,设计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超效率 DEA 评价法对科技资源在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的配置效率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测度及分析,进而提出五个研究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证明。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所得结论如下:
(1)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是各个配置主体对要素资源进行调配利用的行为,在这里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及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配调拨并加以利用的行为。
(2)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从 2003 年开始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要素投入不足;二是各方面资源配置不均衡。2013 年,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在中部六省位于第六位,投影分析显示相比其它地区来说科技资源投入不足;但其纯技术效率值是最高的,说明山西省相比其它省份来说更加具有实力通过使用有限的科技资源获取更大的生产成果;山西省相比中部其它地区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应继续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水平。
(3)从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环境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区域开放度、地区对教育重视程度及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对其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R&D 经费投入强度对其影响与假设矛盾,呈现显著的负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没有显示出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影响作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自由主义重新成为理论和政策的主流,市场法则再度为人们所大力推崇,各国大企业率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其价值链,试图将各国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随着企业的生产分工由企业内部分工向企业外部分工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某一生产流程甚至是某一产品部件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的重心也幵始由物流层面过渡到财务层面。在供应链财务层面,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占用的形式主要有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三种,商业银行按照担保措施的不同,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性产品分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大类[11。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的运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获得了包括单位采购成本降低、供应中断减少、对供应商账期延长等诸多益处,同时,由于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整条供应链带来了财务灵活性和经营可续性等好处。2008年,Aberdeen集团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企业实际运用中,供应链金融越来越被普遍应用于改善企业的财务供应链;而平安银行等机构通过调研所发布的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采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比例还相对比较低,积极釆用、正有计划、正在研究供应链金融来改善企业状况的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30%、9%和19%,而剩下42%的企业尚未有任何供应链金融服务应用计划,而调查同时也显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环境己经形成,供应链金融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商业银行授信准入机制的视角,建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评价结构模型,从而在商业银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实际运营中,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物流合作方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物流合作方提供适当的建议。
1.2.2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商业银行和合作物流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本研究对存货质押融资的诸多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此项业务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总结,同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物流企业参与金融服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一定借鉴。(2)本研究建立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模型,对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运营过程中物流合作方的准入判断提供了依据。(3)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物流企业各指标方面的评分及整体状况,同时,在参照表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可以对该业务进行整体评估,从而可以对该项业务是否可以实施、实施程度、实施细节进行判断和参考,以此提高银行授信业务的整体质量。(4)对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依据物流企业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在供应链管理占据主流的当今积极调整企业经营思路,对权重较高的指标进行重点关注,以便改进物流企业的相关能力。
........
2相关理论基础
2.1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信用评估并对商业交易进行监管的基础上,面向供应链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管理进行的一整套财务融资解决方案。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为整条供应链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在有效将资金提供给供应链上弱势方的同时,增强供应链企业相互的信任,从而有助于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另外,供应链金融在重塑银企关系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在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银企多赢: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为核心企业的配套弱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后,可以增强这些企业对核心企业的购买能力与支付能力,从而促进两者之间的贸易活力;对供应链上的弱势企业来说,依靠其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良好关系和两者的信用水平,弱势企业利用动产质押就可以获得短期资金支持,从而维持企业的良好运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产品,不仅能拓展其客户群,而且信贷风险也因此得到降低。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被运用于汽车、能源和制造业等有限几个行业;而从国际实践来看,根据Demica公司对国际先进银行进行的调查表明,零售业、制造业和汽车行业等都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本研究仅涉及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总体框架如图2-3所示:
.........
2.2存货质押融资
在19世纪中期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己经出现,代表性的业务就是针对存货质押的贷款业务,而近年来,花旗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渐渐开始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发展其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对如今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基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和银行业中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物流行业的产业不断升级,物流企业利用其能降低存货成本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契机,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金融行业,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所产生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按照《物流术语》的定义,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自身所拥有的存货作为质物,向资金提供方进行出质,同时将质物交由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从而获得贷款的活动。相较于传统的企业融资,商业银行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不同之处在于:(1)商业银行对存货质押融资企业的授信关键在于对质押物品的管理和控制上,看重的是融资企业的存货资产和供应链整体状况;而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中,商业银行主要关注的是融资企业的个人资信。(2)存货质押融资的质物为动产,这些动产的状态和市场状况都是在变化的,这也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造成了难度;而传统融资的担保物多为不动产,银行放款后不需要太多的监管。(3)在物流企业的协作下,商业银行提供给融资企业的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往往是一体化的服务,这种整合的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加深融资相关各方的联系;但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往往并没有物流企业的参与。(4)存货质押融资中,由于融资企业存货和经营状况的不同,往往融资方案也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给融资企业的通常是个性化的融资方案;而传统的融资由于关注点是不动产,对于以这类资产作为质物的融资方案往往都相关不大。存货质押融资中,质押物包括两类:动产质押中的货物质押(如原材料、中间品和产成品)和权利质押中的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主要有存货质押授信、融通仓融资和统一授信三种业务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商业银行最常用的是存货质押授信。
.........
3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分析......24
3.1企业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24
3.2企业评价方法......25
3.3存货质押融资中合作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30
3.4评价指标体系......31
3.4.1财务类指标......32
3.4.2非财务类指标......33
4建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35
4. 1财务类评价指标体系......35
4. 2非财务类评价指标体系......44
4. 2.1各非财务类评价指标的内涵......44
4.2.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非财务类评价指标的权重......46
4.3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53
5基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物流企业评价模型和应用案例......55
5.1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模型......55
5.2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合作物流企业评价应用案例分析......58
5基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物流企业评价模型和应用案例
5.1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模型
本研究选择二级指标作为物流企业评价的因素集(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经营者素质,业务质量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和承担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柔性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能力,运输能力,库存水平,仓储管理水平,质物评估能力,质物监管能力,物流专业化人才,供应链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金融业务服务质量,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经验,存货质押融资专业化人才,企业战略与目标兼容性,管理体制兼容性,企业文化兼容性,行业竞争力,地域竞争力,企业信誉,创新能力}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通过对多个合作物流进行评价,得到各物流企业的综合得分,通过对比或等级区分,可以为商业银行建立存货质押融资合作联盟提供较好的参考。
........
结论
随着产业之间融合性越来越强,作为金融行业、传统贸易行业和物流行业结合性较强的新型业务模式,存货质押融资在商业银行中开展得越来越普遍。作为商业银行准入体系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对存货质押融资中合作物流企业的准入进行了分析。在本研究中,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初选设计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将指标分为财务类量化指标和非财务类定性指标,通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专家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最终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在本研究中将评价指标分为企业财务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物流能力、存货质押融资服务能力、兼容性指标和企业软素质等6大指标,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又细分为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者素质、运输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企业战略与目标兼容性、行业竞争力等29个指标。在本研究的分析中发现,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企业的风险控制和承担能力、质物监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经验和存货质押融资专业化人才等几个指标是重要性更强的指标,需要旨在加强金融业服务的物流企业多加关注。最后,本研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己得到的指标体系及权重集合,设计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合作物流企业的评价模型,得到了企业等级参照表,并结合广西最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存货质押融资的案例,对三个物流企业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针对合作物流企业的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多年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围绕着“生活宽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因此,建好新农村的同时,完善对新农村的管理,让新农村建设成果长久保持发展下去,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后续管理问题,势在必行。 目前,许多文献就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存在各种关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应如何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这对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但较少引入物业管理制度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因此,本文拟从山西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现代物业管理制度作初步探析。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深入了解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农村管理方面存在的独特优势,根据山西省新农村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山西省新农村中引入物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借鉴国内外物业管理制度进入农村市场的成功经验,提出山西省新农村管中物业企业、与政府的发展对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中国大陆地区而言,物业管理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发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发展到现在,英国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地位的行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整体水平也高于东方。中国大陆地区物业管理与西方发达地区物业管理的区别在于,中国大陆地区物业管理源于西方,但并不仅仅是将西方发达地区的物业管理全部引入,而是结合国家文化、经济背景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而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使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而言,物业管理是伴随着房地产改革而来的新鲜事物,是一种新的住房管理模式,因此在国内研究物业管理模式的文献并不多,并没有形成规模。王鹏于 2005 年提出载我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下,社区管理必须选择“政府主导”模式,他强调应加快职能转变,培育社区消费意识,推动住房管理市场化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制度和体制。王志国于 2006 年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探讨社区管理中的代理委托结构的问题。这些观点对本文的研究有较大启示[1]。2009 年贾艳梅提出应大力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及为业主资产保值增值。杨正国 2015 年提出中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总体认为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朝阳行业,会为业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2010 年有许多学者及行业资深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北京盛世物业服务公司董事长刘刚认为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的框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物业管理企业作为市场化服务提供商,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社区和谐问题,他认为社区和谐的构建,应该从社区管理的机制入手。周梅(2012)也提出了从社区管理工作入手来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观点[2]。
.......
第 2 章 物业管理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1 物业管理理论
中国大陆地区“物业”一次由香港地区引入,是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物及其附属的设备、设施及相关场地。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四种类型:(1)居住性物业,指供人民生活居住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的设备、设施及相关场地,包括普通小区、酒店式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等;(2)商业性物业,特指通过经营实现利润的建筑物,包括酒店、写字楼、商场等;(3)工业性物业,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房屋;(4)特殊物业,主要是指以上三种类型以外的物业类型,包括码头、机场、图书馆、体育馆等,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的相关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附属的设备、设施及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1981 年,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物业管理这一市场经济的产物由香港引入国内大陆地区。深圳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大陆地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源地。当时引进物业管理行业主要是因为外资需求,所以在全国发展和推广都非常缓慢,直到 90 年代,建设部逐渐认识到物业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维护房屋,配合当时的房地产政策,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于是经过调研和研究,颁布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物业管理模式,当时要求每一个新建的住宅小区都必须实施物业管理,代表着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才在全国迅速发展。并逐渐由最初的只接管住宅小区,逐步延伸到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及学校、医院、酒店等一些特殊物业里面,由此物业管理行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物业管理覆盖率逐年提高。2012 年,深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了 95%,覆盖的业态有住在小区、工业厂房、学校、政府办公大楼、医院、市政公园、车站码头、宾馆、写字楼、商场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出现了中海、金地、中航、福田、万科、华润、恒大、万厦等在全国市场拥有较高影响力 的著名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伴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为促进行业市场竞争和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出台了相继出台了《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条例》等一大批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建管分离。物业管理行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2007 年,国务院根据新颁布实施的《物权法》的有关相关规定,重新修订了《物业管理条例》促进了建管分离,新建住宅小区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物业管理市场化全面启动。优胜劣汰,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我国物业管理业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阶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或者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隐含或的明示契约,雇佣、指定另外一些行为主体为他们服务,同时给予后者相应的决策权利,同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支付给对方相应的报酬。授权者是委托人,被授权者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会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具有相对优势从而代表委托人进行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内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双方当事人,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标志着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5]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一般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许多组织现象时,优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规模化的大生产的产生而出现的。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能力、精力和知识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大分工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代理人,他们有能力、有精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是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不同,委托人追求的是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则更注重自身的工资收入、闲暇时间和奢侈消费最大化,这就会导致两者的利益矛盾。在不具备有效的制度管理下代理人的行为极有可能损害委托人的相应利益。而现实中不管是社会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普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
第 3 章 山西新农村建设及管理现状调查 ....... 14
3.1 山西新农村建设现状 .......... 14
3.2 当前山西新农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3.2.1 专业化、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在山西农村覆盖率极低 ...... 16
3.2.2 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不高 ..... 16
3.2.3 新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粗放 ....... 17
3.2.4 新农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 17
3.2.5 新农村治安防范、交通管理存在较大隐患 ....... 18
第 4 章 山西新农村推行物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9
4.1 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引入山西新农村管理中的必要性:基于比较视角 ..... 19
4.2 山西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基于三方视角 ..... 23
第 5 章 山西新农村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与实施路径 .... 27
5.1 山西新农村管理中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的引入模式 ....... 27
5.1.1 以村委会为主体成立物业服务企业模式 ......... 27
5.1.2 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模式 ......... 28
5.1.3 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物业服务企业 ......... 28
5.2 山西新农村物业管理的实施路径:基于王国村模式实例研究 .... 29
第 6 章 推进山西新农村物业管理的建议
6.1 基于政府层面的相关建议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归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主管,而乡镇一级没有设立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多数乡镇没有物业管理行业归口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专门部门引导这种模式在自己的辖区扩展下去。行政管理的缺失,使得在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模式虽然值得推广和引入,但无人可做和无人能做[22]。根据走访调查,大部分物业管理模式走进农村的案例都是有物业服务公司先介入,然后政府才推动发展。所以,物业管理模式要想在农村生根发芽,迅速发展,应有专职人员管理协调。各乡镇能将乡村物业管理划归镇政府某一部门领导(如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使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管理中的推广与使用有相应的体制保障。 在山西新农村中引入物业管理公司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技术、服务人员不专业,导致村民满意度不高,缺乏物业管理忠诚度;物业管理费用无法收缴,公司业务开展举步维艰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很多问题[23]。物业公司要及时分析困境,提前做好预案。如加大服务管理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使村民切实享受到与缴费相一致的物业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农村物业的保值增值,使农村享受到物业服务带来的收益。
.......
结论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学者的研究文献,吸收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研究就在山西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的模式和路径,并且在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性的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文章通过调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物业管理制度中政府、企业以及村民的不同诉求,可以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山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与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可以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此,依据山西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城中村等三种不同特点的农村物业管理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农村引入现代物业管理制度提供借鉴。文章对比王郭村等的成熟实践经验,在山西新农村引入物业管理时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以安全管理为切入点奠定基础;以环境管理为突破口争取认同; 以“政企互动”的运作模式搭建平台实现双赢;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彰显企业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长远发展路径。最后基于政府层面和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使实施物业管理促进山西新农村社区建设更具可操作性。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动力,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支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升高至 2014 年的 54.77%,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城乡格局的历史性改变,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统计数据而言,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然而,中国城镇化长期以来走的是高能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也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引发的资源供求矛盾、城乡发展落差、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遵循城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建设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提升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高度,要求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1]。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视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理念相融合,提出对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新要求[2]。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城镇经济进步与生态平衡的主要动力是创新生态能力。从当代社会实践层面出发,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创新生态系统思想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及生态资源呈现出逐步向城市聚集的趋势,这种空间聚集的不断演化及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互相作用、互相交织,最终实现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由此,结合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为了实现“一体化的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把握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求,将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经济进步与生态平衡的主要动力,能将科研能力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低碳循环发展及增强科技国际竞争力相结合,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及生态平衡发展的关键策略[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关于新型城镇化理论始于党的十六大,兴起于“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随着经济状况由下中等收入水平转变为上中等收入水平,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由 1978 年的 17.92%发展为 2013 年的 53.7%,标志着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城镇化演化至更高层次的水平。相关专家预测其将在本世纪 20 年代达到 55%~60%,至 2050 年将超过 70%,总城镇人口数量也将突破十亿[4]。党的十七大要求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为对其内涵和实现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有效推动全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及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进行具体定义,2012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的实现视为促进内需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未来制定发展战略的主体部分,并阐述了速度的真实含义—即兼顾城镇发展质量的速度,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顶层战略部署。城镇的发展提出了对“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步发展,进而实现和谐城镇化发展道路[5]。中国相关专家不断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及战略手段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新城镇化的内涵、特性和基本逻辑演化结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弗朗索瓦·佩鲁(1950)在其著作《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和《略论增长极的概念》中,结合不平等动力学理论,最早阐述了以增长极为特征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由于部分主导企业具有稀缺资源及科技研发能力,由此形成是资源与科技的空间集聚可以推动其规模效益的增长及发展速度的提升,其后通过乘数效应对周边区域的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以增长极为主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最初不是全区域共同产生的,而是不同程度的出现在少数部门及地区,产生了发展实力雄厚的中心地带,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1]。瑞典学者缪尔达尔(1957)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阐述了空间范围的二元经济原理,并指出:极化效应不断推动产业活动及稀缺资源向着禀赋好的高梯度地区集聚,扩展效应使生产活动不断向高联合度的主导产业周边低梯度地区延伸,回程效应减弱主导产业周边低梯度区域,引导其向较高梯度逐步演进。上述三种效应共同确定了地区的生产布局。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系统中,各主体要素都通过累积转化进行运动,不会长时间处于平衡发展阶段[42]。
.........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及生命周期分析.......21
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分析.........21
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分析.......29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模型..........33
4.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因子选择.....33
4.1.1 生命周期评判因子选取原则........33
4.1.2 生命周期评判因子分析.........34
4.1.3 生命周期评判因子确定.........37
4.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模型......38
4.2.1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原理......38
4.2.2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步骤......41
5 太原市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评判研究.........47
5.1 太原市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分析......47
5.2 太原市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评判研究........52
6 政策及发展建议
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太原市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所处生命周期进行评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分析出由点及面、由某一城市辐射全国大部分相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普适性的政策建议。类似于太原市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的城市,演化进程速度缓慢,系统的创新生态建设仍滞后于系统经济整体发展,离和谐均衡状态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为了促进处于初生阶段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多层次、实质性的发展,应从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企业三个方面着手。
6.1 宏观经济层面的建议
每座城市在发展中都存在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各地区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不能简单的复制其他城市的模式,也不应脱离实际的实行跨越式发展,应从根本上将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从“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严格把控城镇化发展规模,遵循“美丽”、“和谐”、“稳定”的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把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成为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减少雾霾污染及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扩大就业、完善户籍制度、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统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渠道,促进乡村居民向城镇的转移,实现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此实现的城乡一体化能够为城市生态平衡及核心竞争力提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重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修复工程的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关于征收环境保护税的法律法规等生态保护措施,结合科技资源的共享、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等手段,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基本人权的实现提供保障。
........
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走的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由此引发的资源供求矛盾、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及生态平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及研究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及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确定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逻辑结构,运用 SOP模型选取合适的评判因子,进而选取基于贴近度的模糊评判矩阵构建评判模型,结合太原市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生命周期评判,并提出宏观、中观及微观三方面由点及面、由局部辐射整体的政策建议,为正确判断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规律及因素提供了理论根据和研究手段,开拓了城市创新与生态平衡发展的新思路。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分析,得出两者的关系: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产生过程与实现城镇化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发展的过程呈现高度一致性,构建和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造自然的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资源被开采利用的强度也逐步加大。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这一活动,在收获开发、挖掘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种种利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和污染,由此产生的众多“负面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如此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唤醒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重新审视。上个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抛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将地球的运转与飞船的运行类比分析,从而对传统工业中“资源—产品—排放”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批评,并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环形经济发展模式[1]。然而,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物质循环利用为核心思想,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的循环经济正好契合了这一理念。就我国而言,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依赖高耗能产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寻求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破解这一“瓶颈”问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重要手段,最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现实途径。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能源外输省份,长期以来在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长期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造成了山西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及能源产业的高度依赖;产业结构的极度不合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个传统产业,形成了“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产业格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面临枯竭的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环境低影响、少危害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无疑成为有效调整我省产业结构、缓解我省资源、环境、生态压力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山西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需循环经济的发展来转变,然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现实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探究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旨在为山西省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本文在梳理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动因理论和循环再生理论、共生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并对技术创新影响循环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剖析,为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间深层次的关系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度了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 VAR 模型和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从整体和分项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影响作用的具体体现;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旨在提升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新发展。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他认为 “技术创新(Innovation)”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且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形:第一,引进全新的产品或该新产品的特性是对原有产品特性的根本革新,即采纳一种新的产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这种产品或者特性以其独特的新意,而令广大消费者感到陌生,即产品创新。第二,在企业生产中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或者生产方法,这种工艺以及方法可能在社会上并非首次出现,但其在同类企业生产中尚属首次,即工艺创新。第三,重新审视原有市场,并对其进行变革,或者开拓从未涉足的市场,即市场创新。第四,改变产品生产中需要的原材料及原材料的供应源,即实现企业材料的创新。第五,对企业中的组织架构进行革新,例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3]。 熊彼特在其技术创新理论中还重新释义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他认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观点的提出,成为了后续熊彼特追随者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起点。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创新理论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被称为“技术创新经济学”,主要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主;第二个分支被称为“制度经济学”,主要围绕组织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展开讨论。
........
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循环再生理论即指物质循环和再生利用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伴随着能量的不断流动,生物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合成新的物质,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生物又通过分解转化机理将物质还原为初始的简单物质,即所谓的“再生”,这些物质被重新吸收并得以利用。因此,不间断的合成与分解,带动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再生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完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结构,通过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运转,能够完成系统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是以“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为特征,基于系统内信息和能量的交互流动,最终促使整个系统能够有效地调控自身状态,灵活应对系统内外部的影响。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步伐,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的划分产生割裂,即包括相对孤立的生产者(如农田)、消费者(如城市)和分解者(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三者的非协同发展,阻碍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相互流通,破坏了系统的平衡,造成整个系统状态的紊乱,使得全球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和破坏的自我调节、恢复功能不断衰竭,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爆发,包括失业率增高、资源进一步紧缺、环境二次污染、粮食安全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发起挑战并产生直接威胁。
.........
3 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影响的理论剖析 ........ 21
3.1 技术创新分析 ...... 21
3.2 循环经济分析 ...... 23
3.3 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机制 ......... 26
3.3.1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先导 ......... 26
3.3.2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 27
3.3.3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 28
4 山西省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31
4.1 山西省技术创新现状 ........ 31
4.2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37
5 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45
5.1 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 45
5.2 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整体影响 ........ 57
5.3 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分项影响 ........ 66
6 增强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影响作用的对策
通过从整体和分项两个视角识别山西省技术创新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增强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 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夯实智力支持基础
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区域宝贵的战略资源。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以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节能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战略眼光,适应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领军式人才。一方面,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高校合作,建立专门的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以适应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领军式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强不同省域之间的人才流动。引进人才战略是对人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要掌握人才引进的主动权,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合理利用经费资源和人才市场价格杠杆,寻求人才需求与实际配置人才的规模与结构的动态平衡和优化配置。于对企业而言,特别是高技术企业,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通过企业股份奖励、股权期权等长期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引进和挽留人才。同时要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待遇,积极营造人才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从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福利、医疗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结论
本文依据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相关理论,首先分别阐述了技术创新内涵、技术创新能力及构成要素和循环经济内涵、特征及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了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机制。其次,依据上述理论分析,分别构建了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山西省 2000-2013 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熵值TOPSIS 评价模型实现对二者的测度。基于以上测度结果,一方面通过构建 VAR 模型,从整体视角分析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PCR),从分项视角探讨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1)通过对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得出:①2000-2013 年间,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十多年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大幅提高。②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则呈现两阶段发展状态,以 2005 年为临界点,2000-2005 年之间,循环经济一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2006-2013 年,得益于我省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和政策倾向,循环经济开始实现逐年逐步攀升的态势,并取得初步成效。
(2)从整体视角来看,山西省技术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并非互为格兰杰原因,仅有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长期趋势来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对其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且作用力随着期数的延长而变大;而循环经济对技术创新并未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分项视角来看,由山西省技术创新各项指标的影响弹性系数大小排序可知,人力资本积累已成为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高质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快速增长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为带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专利授权量的高产为技术创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托;培育环保节能型高技术产业成为助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论文选理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引导之下,服务国际化步伐随之加快。教育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日益广阔。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政策的提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迅速瞄准并打入这一市场,持续的竞争者加入使得该行业很快进入规模化的扩张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具有低投入性和高收益性的特点,行业内的竞争逐渐加剧是其主要动态特征。主要表现出以下两点,第一,整体市场需求旺盛,并呈现出长期增长趋势,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有市场就会有投资,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近年来投资的火热行业。正如许多专业人士分析,中国教育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存在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市场前景广阔带来了许多商机,扩散规模化发展也是未来趋势,但是,由于高回报的投资也将带来众多的竞争者,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尤其是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迅速占据高市场份额、随之迅速扩张企业规模这一现象将更加剧烈。第二,众多组织或企ik进入同行业,市场化加剧,客户对培训企业的公信度更多持观望态度。随着信息时代不断演进,新的宣传与沟通模式为企业发展与信息传递等运作方式带来许多便利。在无差异性的、众多竞争优势类似的企业面前,潜在客户难以快速做出抉择。因此,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模式,能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变产品竞争为客户资源竞争。基于以上两点所述的背景之下,教育机构能否寻求到合适的营销策略,争夺足量的客户资源成了制约其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并为此出台了相关的开明政策,使得很多教育机构趁此契机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自身的需求层次也从生理和安全需求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正因此类需求的存在,教育培训行业前景广阔。在良好的环境支持下,很多教育机构纷纷涌入市场争抢这一块丰厚的“大饼”,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培训机构不得不开始寻求适合的营销策略。营销理念的创新型持续转变,影响方式的创新型持续改进,将有助于该类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立足。对于大多数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一方面具有教育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业属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是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属性。这些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的供求状况受市场调节,但它们的出现缓解了教育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压力。基于市场调节的影响,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波动,其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作为对学历教育的补充,这种教育形式虽市场化明显,但它既能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又能创造出比正规学历教育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育培训行业未来依旧会是一个朝阳产业。
............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数学图论为复杂网络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外学者利用数学知识,运用系统性思维,建立了复杂理论,最具影响力并得到后人广泛认可的是Erd6s和Re'nyi建立的“随机图理论”。上世纪末,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为主题的学术文章,文中Watts和其导师Strogatz通过试验研究,模拟了一个小世界网络模型,标志着社会关系网络特性的研究已经开始得到业界学者关注,该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高的聚类系数”;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学者Baraba'si与Alber提出了“随机网络中标度的涌现”,其相关学术研究刊登在《科学》杂志上,引领了对复杂社会网络研究新探索的热潮。总结来看,在复杂网络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的提出,与特征机理的研究,“小世界”与“无标度”的特征或性质,及其产生机理模型的构建,是标志性学术成果,开启了复杂网络研究的大门,并不断发展新的探索。
........
第二节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的理论发展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研究社会中个体的互动关系,以及互动中所产生的结构,后续学者又对不同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考察。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是在对社会结构的探索中,英国学者首次提出社会网络的概念。波兰学者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将网络概念引入社会研究之中。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化意识等,还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此描述来看,社会结构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系统,客户网络作为典型的人与人联系的网络,理所当然属于社会网络范畴。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才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显学,并且有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年会、杂志和相关的分析软件。进入90年代,社会网络研究逐渐福射到其他学科,呈现出多学科的交融性。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为对西方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分析,并试图在国内实践中经过裁剪加以应用,这给复杂网络理论在社会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出现了两个方向,一是以计量学为支撑的对社会系统中各种角色或因素的定量化研究,这也是传统的网络系统研究,通过理论与大量时间数据为出发点,将其处理成一系列有用的、并呈现一定规律变化的数据信息,以测定具体数据说明网络的特性。随着互联网网络系统的应用,客户行为及信息传递的复杂网络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二是社会化网络系统研究。此研究是在社会网络中观察个人或组织行为,探索个人或组织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因个人或群体而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该领域也成为了社会网络研究的另一分支。
..........
第三章巨人学校复杂客户网络模型分析.......16
第一节巨人学校发展概况.......16
第二节巨人学校客户网络模型建构.......17
第三节客户网络特征分析.......24
第四节巨人学校客户网络现实特征描述.......28
第四章巨人学校客户网络传播效应统计分析.......30
第一节统计方法.......30
第二节结果与分析.......31
第三节结论与建议.......35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37
第一节主要结论.......37
第二节研究建议.......37
第四章巨人学校客户网络传播效应统计分析
在客户复杂网络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呈现出各种连接关系,为分析网络中不同连接对于企业的意义,将网络中的连接简化为两类:通过企业宣传了解企业然后来咨询以及通过客户介绍来咨询类客户,可以建立统计模型分析这两类客户最终是否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判定企业宣传和客户介绍这两类不同的信息途径对于客户是否签订合同的效应。
第一节统计方法
论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Logistic回归是回归分析的一种,研究的是定性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的因变量特定取值为1和0 (虚拟因变量),这一特殊的类别属性决定论文选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育培训机构中信息传播方式对客户签署合同意愿的影响。
.............
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论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本篇论文引入网络科学原理,对教育培训行业中的客户群体建立复杂客户网络模型,对其客户关系网络中节点的度及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等进行计算,深入分析了复杂客户网络的内涵和特征,总结了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信息传播的路径以及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互影响。加强企业的客户管理水平、创新客户管理方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科学的客户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复杂网络理论在客户管理体系中应用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方法上的理论创新。根据复杂客户网络的内涵及特性,论文论证了客户网络属于复杂网络,然后对客户网络的拓扑性质(如度分布、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昆明巨人培训学校的复杂客户网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巨人学校客户网络绝大部分节点的度值很低,使得网络的平均节点度相对较低。从点度的分布又可看出:巨人学校客户网络中存在着少数度很高的节点。巨人学校复杂客户网络的网络直径比较小,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相对较短,说明巨人学校的复杂客户网络节点间即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举足轻重的经济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进步标志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进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普遍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国文化产业也由此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也日益重视这一变化,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1年《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到2006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决议》、再到2012年《“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等政策及规划,无一不反映了我国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心。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我国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不懈追求,近2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各类文化企业如同雨后春夢般涌现。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拥有的小微企业约5357万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达到85%以上,最终产品和服务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约占全国企业总缴税额的54%。和其他行业类似,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部分一小微企业,2014年文化部公布的抽样调査测算数据显示,小微文化企业占据了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小微文化企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②与行业中大型企业相比,这些企业如同金筑文化产业大厦的地基,虽不起眼却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十分惊人的贡献。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增添了文化产业的活力、保持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繁荣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随着小微企业的生力军地位的日益突出,政府对其成长的关怀力度也日益增强,并陆续出台诸如《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更有专门针对发展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建议,以期给予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更充足的发展空间与养分,为小微文化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使其更加苗壮地成长。
.......
第二节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小微文化企业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要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生命力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需要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顾名思义,小微文化企业具有小微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双重身份,因此本文从小微企业和文化企业两个方面切入来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范围及特征进行分析以获得本研究对象的具体定义。小微企业的概念首次由我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讲授提出,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于小微企业的概念进行过涂释,笔者研究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对小微企业划分标准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尽管不同国家、地区甚至不同行业对小微企业范围的界定千差万别,但是大致都是以企业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年销售额作为出发点制定划分标准的。我国2011年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也主要从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三个方面来进行划分并首次提出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文化行业的小微企业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其中小型企业是从业人员数量在10-100人范围内,微型企业指从业人员数量范围在10人以下。由于小微企业受到企业资产、生产人数以及生产规模的限制,小微企业往往具有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成本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少的特点。文化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产物,8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以企业制形式来经营文化单位,到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对第三产业的逐渐重视,文化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从对企业的定义出发,文化企业是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生产、经营和销售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商业组织。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部分,涵盖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十大类目。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类目的列举,我们可以将文化企业概括为以经营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艺术品等组织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以提供广播及影视服务、演出服务、文化艺术及创意设计服务为代表的文化服务类企业、以进行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技术提供、文化资本输出等为代表的文化要素提供类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共性与核心是进行创意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服务。
.........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企业生命力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生命力概念是基于企业仿生学的思想提出的,提倡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系统有机体来进行研究。目前对企业生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生命力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的研究。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过企业生命力的概念,宋维明(1990)认为企业生命力是指企业适应各种经济条件的变化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受到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徐咏梅,孙东川(2002)从动力系统的角度对生命力的持续性进行分析,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命力持续增强的保障,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持续不衰竭的动力源泉;陈楓(2005)在对生命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式发展战略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生命力是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并对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孙健升(2005)从企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入手,分析了企业不认同发展阶段企业家作为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王治国(2006)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的观点;杨开元、费文美(2007)从力的视角对企业生命力进行阐释,指出企业生命力是企业宏观层面上创业性动力与守业性阻力相互抵消的过程,又是企业微观层面感知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循环运动;陈少勇(2010)通过对上市公司生命力的研究,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力的关键;徐丽娜(2010)从企业生存、成长、长寿的角度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财务状况、企业家、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都与企业的生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2013)通过对上海高桥保税区制造型企业的生命力研究,提出行业发展、商务成本以及配套政策都是制约企业生命力的因素。
.........
第二节小微文化企业相关文献综述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我国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小微文化企业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文化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小微文化企业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生力军。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问题,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问题也成为业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小微文化企业的概念较新,现阶段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因此笔者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文献研究延伸到中小文化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问题及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两个领域.自小微文化企业概念提出以来,小微文化企业由于其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行业特征,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金融视域下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己有多方学者致力于解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理论研究框架构建.......15
第一节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概念界定.......15
第二节小微文化企业旳生命力构成要素.......15
第三节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理论研究框架构建.......18
第四章文化市场特征对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影响.......19
第一节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19
第二节文化市场特征对市场营销能力的影响.......22
第三节文化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要素.......23
第五章文化产品特性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25
第一节文化产品特性分析.......25
第二节文化产品特性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26
第三节文化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要素.......27
第七章案例研究
第一节内江YC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命力研究
内江YC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服务于内江市本地人民以及有意通过互联网了解内江城市生活人群的地区性网络媒体公司。YC网络旨在凭借其开发的门户网站——内江第一城网络互动社区平台帮助目标人群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得专业媒体和用户自生成的多媒体内容,为本地人民进行生活消费、情感沟通以及文化创造等活动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网络平台。该公司主要依托内江第一城网络互动社区平台进行盈利性经营活动,经营范围包括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以及网络科技技术开发、咨询、交流、培训推广等业务。YC网络成立于2014年6月17日,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目前公司拥有员工人数7人,员工主要由工作经验在3年以内的大学生构成,年龄集中在25-28岁年龄段,图7-1展示了 YC网络公司组织架构,图7-2展示了企业员工学历层次。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访谈,笔者基于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模型对该企业的生命力进行了分析。图7-3从统计意义上展示了企业员工所认为的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数据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从公司人员问卷数据的总和序列来看,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创新氛围两个要素在该企业的内部评分中表现突出。这意味着相对于企业的产品认可度和团队能力而言,YC网络的企业管理者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相对性地占据显著优势,从而揭示了影响并决定小微文化企业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特征所在。另一方面,与问卷数据总和的结果相一致,在平均值的所表征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所在。其次是创新氛围对于企业生存状况的显著作用。而其方差数据的显著地低于7%,从而从总体上揭示了 YC网络人员所反映的各个能力要素的稳定性,并从侧面支撑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创新氛围在该企业体现明显的论断。
........
结论
本文基于经验主义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从仿生学的视角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整体,结合小微文化企业所在的市场特征及产品性质特征对其生命力进行了细致研究。作者通过对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内涵的分析,构建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理论研究框架,并基于此框架从小微文化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构建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理论研究框架有助于了解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的关键要素,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分析小微文化企业的生命力问题。
(2)运用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模型对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力的问题进行分析,能够为企业了解其生命力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3)对于小微文化企业而言,其生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生存力的强弱上,而生存力的强弱主要从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两个维度表现出来。
(4)结合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特征,在小微企业特征的限制条件下,小微文化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可从客户对企业及产品的认可度,企业营业收入及利润率,营销团队的数量、素质及能力三个方面来评判;小微文化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可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企业的创新氛围,创新团队的数量、素质及能力三个方面来评判。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能源作为极其重要的生活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加,能源需求也跟着飞速的增加,能源危机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大问题。能源危机的不断扩大和恶化,更突显了节能工作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断的发掘低污染的新能源;不断的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和顺利,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并不能成为现阶段能源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相比来说,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节能效果更加的显著,在短期内也更有成效。因此,减少能源的消耗被视为“第五种能源”。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节能工作,也将这一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样的重视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单位GDP能耗近十年来一直持续的降低,但是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依然处于相对高水平,有待进一步努力改善加大节能的力度,以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钢铁行业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行业。我国钢铁行业近年来不断飞速增长,钢铁年产量一直位于世界第一位。能源是钢铁行业的重要资源,伴随着消费量的升高,能源的消耗也不断攀升,同时钢铁行业在能源使用方面显示出高度消耗、较低效率的特点,这就使钢铁行业成为了节能工作的重要实施对象。国家推出了众多约束性指标,也提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先进节能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运用先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以此来约束和激励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
.........
第二节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的行业,其节能服务市场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钢铁行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意愿不高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是推动钢铁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工作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因此对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和认识,分析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第二章到第六章的研究,本文拟完成的研究目标是:(1)通过对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和节能现状做到深入分析,阐述将合同能源管理与钢铁企业的能源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2)对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学习和分析,并且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进行激励机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衡量维度的分析,识别出钢铁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假设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关键主要因素对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合同能源管理及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用能企业通过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用节能的效益支付节能项目成本,使合作双方获取成本支付后的利益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和有意愿的用能单位进行市场化的节能合作,通过对节能项目进行融资、项目设计、节能设备采购、施工和整个节能项目流程的管理等工作,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获得节能的效益,过程如图2-1所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节能效益分模式、节能量保证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能源费用托管模式以及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模式等。在所有的模式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普及的是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以及节能量保证模式。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基础是合作双方节能效益的分享,在契约规定的时限内按事先约定好的比例进行利益的分配,而节能服务公司必须向用能单位保证节能的水平。在双方的合作期间,可以协议更改效益分配的比例,在项目前期和后期的比例一般会有一定的变化,提供节能服务的公司在前期的回报一般都会比较高,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尽快收回项目前提投入的成本。节能量保证模式的基础同样是合作双方节能效益的分享,但公司会在签订契约时提出整个项目中最低的能源节约数量的指标,保证用能企业的基本利益。在未达到最低标准时,节能服务公司必须要向用能单位补偿节能效益的差额,而超过节能指标的部分,合作双方按契约规定的比例分享超出的节能效益。
........
第二节激励与激励机制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激励是行为的前提和导向,给予不同样的激励就会产生不同样的行为。而在管理学中,激励是指指引人们做一些特定的行为而不去选择做另一些另外的行为的所有方法的组合,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出人类正向的动机并且让人类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激励理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中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中在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进展。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激励理论主要以契约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为主。其中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就是想办法设计一套合理有效能够实践的激励机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参与的一方使另一方的决策权的时候委托代理的关系就产生了。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提高以及无法协商都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信息不对称会促使代理人进行风险规避,选择投机和“逆向选择”行为。契约经济学认为可以过契约的设计解决信息不相称的问题。基于绩效契约具有激励的功能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的做出对其有利的行为。总之经济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研究重点是设计出一套可以在实践中运用合理的机制。
..............
第三章钢铁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14
第一节钢铁企业能耗现状分析......14
第二节钢铁企业节能潜力分析......18
第三节钢铁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19
第四节本章小结......20
第四章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影晌因素与模型研究......21
第一节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激励机制......21
第二节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21
第三节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的衡量维度......24
第四节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模型与研究假设......25
第五节本章小结......28
第五章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调查问卷设计......30
第一节调查问卷设计......30
第二节变量测量......31
第三节数据获取......34
第四节本章小结......34
第六章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实证分析
本章对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衡量模型进行实证的分析,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检验在前文中提到的相关假设。本章主要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无回收偏差分析;第二部分则对量表进行效度和信度的研究和分析;第三部分是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无回收偏差分析
调查问卷的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全部通过网络及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和搜集。有效的回收率为74.31%,可以排除无回收偏差。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相需要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KMO统计量主要是数据分析人员用来检验搜集到的样本的充足性。首先KMO数值的正常范围为0到1之间。通常规定最低KMO值是0.6,如果KMO值小于0.5时我就认为所搜集到的样本不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是用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当其P值小于0.05,则认为到达了显著水平,搜集的数据可以继续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运用SPSS21.0分别对影响因素量表和衡量维度量表进行因子分析。
.........
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部分假设未通过,由于钢铁企业的节能潜力大,企业在前期的专用资产的投资较少,生产工艺复杂,节能环节多且相互影响,导致众多因素如专用投资、声誉、制度、信任都对节能信息的共享产生影响但都不显著。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保证了用能企业的节能量和节能收益,产出可度量性和信任对节能服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在钢铁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的选择和应用方面,第一,应该找到准确度量产出的方法和标准,使节能效果更直观和明确,可以测量。这样有助于提高钢铁企业节能收益。第二,应该努力降低合同能源管理中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减少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和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合作活动中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与行为尺度进行监控。在签定契约时,尽力做到契约的明确清晰。第三,应该尽量减少专用资产的投入,将节能技术更好的嵌入到生产流程中,减少和避免生产流程的改造,以此降低投机的行为出现的可能,增加钢铁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第四,钢铁企业愿意与声誉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其在社会上的评价越髙越能使节能公司为保持声誉而努力工作,提高服务绩效。第五,良好的制度环境也能激励钢铁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是合同年能管理有效进行和发展的保障,国家英爱多出台有针对性并且有效的制度法规,制定和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监管制度,惩处式和财政奖励式的国家制度都能有效的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绩效水平。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十八大以来完善和开放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的实施,我国资本市场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健康的资本市场能够合理高效的配置资源,不但能满足投资者正常的投资行为,减少盲目投机,还能为企业提供方便、公平、低成本的融资平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舞弊财务报告中的虚假财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决策,造成经济损失,妨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不利于真正优秀的企业获得资金,扰乱了资本市场的公平,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和完善的步伐,给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在全球证券市场较为普遍,并呈现蔓延的趋势,很多知名公司被卷入财务舞弊丑闻。美国安然公司于2001年承认其在过去三年间虚构利润达5.86亿美元,并且隐瞒了高额的负债,之后的施乐、世纪通信、朗讯等全球知名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出现财务舞弊问题,且舞弊金额一再刷新纪录。自从我国的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也频繁曝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丑闻,从闽福发、琼民源、银广夏,再到近几年的紫鑫药业、华锐风电。面对日益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各国学者及证券监管者都在不断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告舞弊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总结出了多种舞弊征兆和特征,并提出多种识别舞弊的方法,证券监管者也制定了各种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大了监管和惩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舞弊问题的出现。但是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舞弊手段更加隐蔽,同时由于许多财务报告舞弊案件都是在事后几年被发现,在舞弊当时依然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在舞弊报告公布时就能有效的判别财务报告舞弊可能性的方法,帮助投资者正确的决策,减少因舞弊带来的损失,同时便于监管者及时发现可疑报告,进行进一步调查。
........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先利用我国样本数据对F-score模型识别舞弊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进而分析F-score模型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向,然后以F-score的变量体系为基础,易彳除在我国财务报告中不可获得数据的变量,并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根据国内学者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补充完善舞弊识别模型的变量体系,再运用非参数检验选取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用于构建模型,最后通过逐步后向Logistic回归构建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本文一共分成四个章节,每章的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釆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详细阐述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相关理论,舞弊成因理论,并对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最后对F-score模型的研究概况进行重点叙述。第三章为实证分析部分,主要介绍样本的来源和选取的原则,并利用样本数据对F-score的识别效果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根据F-score变量体系和国内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舞弊识别模型的变量体系,最后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舞弊识别模型并选取合适的分割点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分析与检验。第四章为研究结论和建议,对本文构建的模型和结论进行总结,并从舞弊三因素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概念
对于舞弊的概念,《辞海》中认为:“舞弊是指使用不正当手段做坏事,通常称为徇私舞弊,用欺诈的手段做不合法的勾当”。《韦伯斯得新大学词典》是这样对舞弊一词定义的:“舞弊是一种人为故意地掩盖或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舞弊的目的是让别人损失有价值的财物或合法权利”。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则是对舞弊这样定义:“舞弊是利用欺诈的手段来做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从财务会计角度来看,舞弊是指舞弊主体为了公司或个人的不正当利益,利用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会计规范的手段,有目的地实施违背会计真实性原则的行为,其结果可能导致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失真。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财务会计角度舞弊的含义:(1)舞弊是有计划、有意识、故意的行为;(2)舞弊的手段具有欺诈性,通常会导致会计等信息失真;(3)舞弊行为是一种违反法律、法规、制度的违法行为;(4)舞弊的目的使舞弊主体获得不正当的利益。从审计角度来看,《国际审计准则》认为,舞弊是指管理人员、雇员或第三方的人员采取会导致财务报表不实反应的故意行为。舞弊可能包括行为:(1)伪造、篡改会计凭证或记录;(2)在凭证或记录中隐瞒或删除交易记录;(3)记录虚假交易;(4)故意遗漏重大事项;(5)蓄意更改、不正确使用会计政策。
......
2.2财务报告舞弊成因理论
国外学者对舞弊成因的研究主要从舞弊的形成因素出发,目前舞弊成因理论主要有四种: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舞弊三角理论(三因素论)、GONE理论(四因素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多因素理论)。舞弊冰山理论,也叫二因素论,由加拿大学者罗伯特?林德奎斯特(LindquistRobert J)和美国学者杰克?波罗格纳(G.Jack Bologna)提出。冰山理论把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成两类:舞弊结构因素和舞弊行为因素,并从结构和行为这两方面来考察舞弊行为。舞弊冰山理论把舞弊行为比喻成一座冰山,把舞弊结构因素比喻成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这一部分是人们容易发现的并且客观存在的,是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把舞弊行为因素比喻成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是人们不易发现且容易忽视的。结构因素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内容,行为因素包括企业行为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舞弊冰山理论强调,一个公司是否存在舞弊行为,除了要关注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水平等因素外,更应关注公司行为人个体的行为方面,分析公司行为人的人性方面的舞弊风险。
.........
第三章基于F-score模型的财务报告舞弊......21
3.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21
3.1.1数据来源......21
3.1.2样本选取......21
3.2 F-score模型识别效果检验......22
3.3优化模型变量体系构建......24
3.3.1 F-score 变量筛选......24
3.3.2模型变量体系补充......25
3.4优化模型的建立......28
3.5模型识别效果检验............29
第四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0
4.1研究结论......30
4.2政策建议......33
第三章基于F-score模型的财务报告舞弊实证研究
3.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3.1.1数据来源
本文在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有以下来源:(1)上市公司的舞弊情况和资料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的处罚公告和国泰安金融数据库中的财务报告违规数据;(2)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下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新浪财经、金融界等网站。
3.1.2样本选取
中国股票市场较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此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由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并通过一定规则进行蹄选:(1)鉴于本文是在F-score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F-score模型选取的舞弊样本只包含操纵利润舞弊的公司,因此本文只选取因为虚构利润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2)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未经审计,且与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排除了中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只保留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3)财务舞弊指标在舞弊年份与舞弊前年份间的异常变动也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线索,但由于舞弊公司连续多年舞弊,同时经过粉饰的前后两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无法提供财务数据异常变动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取各舞弊公司首次舞弊年份的财务报告作为样本,在此基础上一共找到60个舞弊样本作为本文分析和构建模型的研究对象。
.........
结论
本文从1994年到2013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中,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选取60家上市公司的首次舞弊年份的财务报告作为舞弊样本,同时选取了同一年份、同行业、资产规模相近、没有被SP/PT的60家非舞弊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本文首先利用舞弊样本和对照样本对F-score模型进行模型识别效果检验,计算样本的F-score模型中的模型变量值,代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F-score模型对我国样本的识别效果不好,整体识别准确率仅为54%远低于F-score模型对美国舞弊识别的整体准确率63.7%,并且F-score模型不能有效识别出舞弊公司,识别准确率仅为18%。通过分析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F-score模型对我国舞弊公司的识别效果不好,主要有:(1) F-score模型的研究变量是根据美国上市公司舞弊征兆进行选取的,由于中美的会计制度和市场环境存在一定差异,F-score模型选取的研究变量可能对中国上市公司并不适用;(2) F-score模型变量没有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选取能够有效识别中国上市公司舞弊的指标变量,整体的研宄变量体系可能不够全面;(3) F-score模型的变量显著性检验和模型Logistic回归都是使用的美国上市公司舞弊的数据,模型变量和变量系数可能对中国舞弊公司不适用;(4)由于中美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和详细程度有所不同,F-score模型中的有些变量无法获得相应的数据,导致模型识别效果检验时变量不完整,会影响模型识别的准确性。基于以上可能的原因,本文在F-score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对F-score模型进行优化。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自从财务报表成为上市企业向外界的各利益相关者传递讯号的媒介,与之而来的财务舞弊现象便频频浮出水面,而今更是有愈演愈烈的的趋向。全世界资本市场屡屡受到财务报表舞弊丑闻的袭击,如安然、世通、施乐、朗讯等多家著名大规模企业纷纷卷入其中,且其舞弊涉及的额度屡次刷新记录。而在国内,由最初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财务舞弊案到随后的琼民源、达尔曼及银广夏的虚幻神话,再到后来的四川长虹财务门、张裕的六年假、兰州三毛实业,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舞弊事件也层出不穷、丑闻迭起。而这些被揭露的事件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可能还有更多舞弊公司的舞弊行为尚未被发现。舞弊一旦发生,其产生的错误信息将误导各类信息使用者,致使各市场行为主体甚至国家决策机构作出错误的投融资等决策,严重破坏市场的运行机制,侵害国家财锋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次序。此背景下,相关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逐步成为会计审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近年来,我国财会界、经济界对财务舞弊的形成机制及相应的治理措施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法,但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据相关数据资料统计,由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仅两年时间,中国证监会公告了多达116份处罚决定,平均每个月便曝出4.2起舞弊事件。其中仅2012年12月就_出了 8起舞弊事件,其后次年1月份又曝出6起。因而可知,我国提出的多种应对舞弊的措施并未能有效地遏制舞弊现象。治理财务报表舞弊并非能一職而就,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各主体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上市企业治理的完善、政府机构对企业的评价体系的改进、审计师职业能力及执业素质的提高等等。因此,对于众多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当前相对实际可行的办法便是寻觅有效的舞弊瓶别手段,以高效地识别出虚假的财务报表,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
1.2.研究框架及内容
本文通过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及内容作系统梳理,同时结合财务舞弊的相关基础理论,明确财务舞弊识别应用背景下非财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在梳理总结前人对非财务信息在财务预警、绩效评价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对非财务信息与财务舞弊相关关系的研究,以及调研访谈和专家评分法,构建了财务报表舞弊识别应用场景下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基于上述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同时结合对舞弊样本的非财务信息特征分析,提取用于研究舞弊识别的有效非财务指标。利用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的矛盾不一致构造变量,构建舞弊识别模型,进而探测、识别企业的舞弊的可能性。基于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每一章节的研究内容具体表述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重点阐述了财务报表舞弊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提高舞弊识别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叙述财务信息对于识别舞弊作用的局限性,引出了文本主题,即非财务信息在舞弊识别场景中的应用应得到重点关注。并在本章最后列出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财务报表舞弊的研究现状,包括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舞弊动因理论、征兆理论及识别模型的发展;随后梳理归纳了非财务信息应用的相关文献,涵盖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非财务信息在绩效评价及财务预警中的研究应用以及非财务信息在财务舞弊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依据。第三是构建财务报表舞弊背景下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本部分基于上文对非财务信息与财务舞弊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梳理,结合调研访谈及专家评分法,构建了舞弊识别应用场景下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为下文的样本非财务指标的选取提供支撑依据,可使指标的择取更为有说服力以及针对性,从而为关于舞弊样本的实证研究恪下基础。第四章是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该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的来源、舞弊样本及非舞弊样本蹄选的原则及标准,同时上文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提取了变量,并通过符号秩检验蹄选出了显著性指标,建立了 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启示建议和后续研究方向,该部分总结了全文,概括了本文的创新点,并提出了研究结果的相关应用启示,以及论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财务报表舞弊相关综述
理论界于20世纪初就已开始了财务报表舞弊的研究,至今也己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学术界对于舞弊的研究通常从定义舞弊概念入手,然后到剖析舞弊动因、探寻舞弊征兆,从理论成熟的规范式研究拓展到了对财务报表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国内从20世纪末也按照这个研究轨迹开始了财务报表舞弊识别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首先,需对本研究所指财务报表舞弊的外延及内涵加以明晰界定。AICPA(1977)将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公司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遗漏和错报重大事项,即提供欺诈性的财务报告,又称“管理当局舞弊” [1]。AICPA(1997)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82指出,财务报表舞弊是指为了欺骗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中所列示的数字金额进行有意识地忽略或错报的行为。我国于2001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8号》将财务报表舞弊_定义为故意使财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行为: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受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综上国内外关于财务报表舞弊的权威定义,国内外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基本一致,即为达到误导财报使用者的目的,故意进行错报或漏报等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行为。通过借鉴上述定义,本文研究所指的财务报表舞弊应符合下述四方面特点:1、违法性,即行为违反了如会计制度及准则等相关制度法规;2、蓄意性,即带有目的性的故意为之;3、隐蔽性,即发生的舞弊行为不易为他人所察觉发现;4、危害性,即舞弊行为后果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等。
..........
2.2.非财务信息应用于财务报表舞弊识别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不同的文献论述非财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外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遵循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项目才可以进入到财务报表中;而将那些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但因不满足条件而被排斥在报表之外的相关信息称之为非财务信息[28]。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S-K规程详细规定了上市企业财务报表需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包括:①经营情况说明;②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与红利情况;③管理部门的讨论与分析;④会计师的变更与分歧;⑤管理人员的薪金;⑥与有关方面的交易信息;⑦收益的分配。安永于1998年在主要针对表外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调查中涉及的非财务信息包括8类40种,如管理层质量,包括公司战略的质量、公司战略的执行、组织能力、管理经验、高管的风格;新产品开发,包括新产品开发率、研究领先度、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新产品开发周期等PW。综上可见,国外学者讨论非财务信息时,多是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枚举的方法来阐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由于该概念尚未达成一致,且缺少统一的理论性指导,众学者对非财务信息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财务信息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构建财务报表舞弊背景下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16
3.1.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报表舞弊.......17
3.2.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报表舞弊.......18
第四章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舞弊识别模型的实证研究.......21
4.1.选取模型样本.......21
4.1.1.数据来源.......21
4.1.2.舞弊样本的选取.......21
4.1.3.配对样本的选取.......22
4.2.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选择.......22
4.2.1.非财务变量的选取.......;.......22
4.2.2.控制变量的选取.......24
4.2.3.统计模型的选择.......26
4.3Wilcoxon符号秩检验.......27
4.4.变量的相关性检验.......:.......30
4.5Logistic 回归分析.......31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39
5.1.研究结论.......39
5.2.研究成果.......40
5.3研究启示.......41
5.4.研究展望.......42
第四章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舞弊识别模型的实证研究
4.1.选取模型样本
本节介绍了样本及数据来源,并解释了筛选样本的基本原则。严格筛选有效的样本是保障实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是构造有效模型的重要前提。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形成的较晚,且由于舞弊识别的滞后性,可以挑选的样本并不够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准确程度。为验证上文所阐述的非财务信息在舞弊报表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自1993年至2013年间被中国证监会、证交所等公告批评或公开处罚的60家存在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需要说明的是,上市公司的违规类型包括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推迟披露、重大遗漏、披露不实、欺诈上市、出资违规、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占用公司资产、内幕交易、违规买卖股票、操纵股票、违规担保等。但因不同的舞弊行为会致使数据呈现不同的特征,影响实证效果,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只选取被判定为存在虚构利润行为的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
.........
结论
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财务报表舞弊概念、舞弊动因及舞弊识别的相关理论,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概括总结了非财务信息在绩效评价、财务预警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基于对非财务信息与财务舞弊相关关系的研究以及前人关于非财务信息分类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将非财务信息分为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两方面,同时综合调研访谈结果及专家评分法,构建了包含公司经营、公司治理、外部环境、审计信息四个维度在内的非财务信息分析体系;并从中提取了用于识别报表舞弊的11个非财务指标及6个舞弊识别研究普遍应用的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在引、公司经营变量时,构造了两个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差异变量,利用非财务指fe与财务指标矛盾去揭示舞弊发生的可能。经过显著性检验,筛选出11个在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并因验证了其中有两对变量存在共线性问题,因而选用后向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 Logistic模型,最后有5个变量进入到最终模型,分别是资产与收入变化差,国有股比例,公告日期,简称变更,应收账款周转率。结果证实了相比于非舞弊公司,舞弊公司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f异要显著的大,且国有股比例相对较低,公告日期也较晚,且存在变更简称行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该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准确率达79%,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