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06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前 言

201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占比为 9.0:40.5:50.5,与 2000 年该类数据的 14.7:45.4:39.8 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事实证明近年来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相较发达国家水平而言,如2015 年高收入国家三产比重的平均水平 1.5:24.7:73.9,乃至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9:27.6:68.5 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一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失衡与其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特别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任务尤其艰巨。这些区域或多或少存在着资源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能耗、物耗较高,企业污染严重,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企业设备和工艺相对落后,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借助于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可行且必要的。本文通过机制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产业集聚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有着积极影响的结论,并提出了如何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

.........

一、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1920)所提出,现金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已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产业集聚”的使用常出现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管理学科多用“产业簇群”、“产业集群”、“地方企业集群”,经济地理学则使用“产业区”、“新产业区”、“区域集群”,上述表达有着相似的内涵①。尽管各学科对产业集聚解释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指产业在某个具体区域内的高度汇聚,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趋势。产业集聚不仅局限在产业地域位置上的一个集聚,更包含了这些集聚产业的融合沟通,除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外更会提增区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融合。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地缘现象,产业集聚强调的是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是一个范围较广的概念。因此产业集聚的内涵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一是产业集聚研究的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和产业向一个特定区域大规模汇聚的动态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产业集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产业集聚通过集聚、汇集过程而最终形成相对不变的企业(或经济结合体),这些企业(或经济结合体)所构成的规模经济“汇集体”具有连续竞争优势,形成静态效益和效率极高的产业集群。二是简单的扎推形式还不能称之为集聚。产业集聚的形成需要要素自发的进行资源配置,也要有政府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产业集聚在不断汇集和分散的过程中,企业(或经济结合体)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实质上仅仅是一种相对不变的态势,如果有影响产业集聚稳定状态的情况出现,以前维持的稳定态势就会面临着被打破的风险,从而就会开始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同时也会致使产业集群开始新的一轮升级。三是产业集聚当中还涉及着产业转移方面的成分,具体表现在外商投资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外国投资者来国内建厂,也是利用产业转移促使集聚的一种表现。外国投资者来国内建厂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外国投资者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相对劣势产业完全转移到我国某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区域,使转入地区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使新兴产业得到发展,促使经济增长,为产业集聚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种是外国投资者将生产线转移到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但是把企业的管理机构、科研研发机构等核心机构设在本国。因此,一方面从产业转入地看,承接到比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转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产业集聚的形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从产业转出地看,将企业的生产线转移到他国,会为在本国的企业专注研发高新产品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会促使高质量产业集聚的形成。

..........

(二)相关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马歇尔将产业集聚的原因概括为:推进了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进展,可以使熟练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在同一市场中共享资源,技术溢出可以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马歇尔的产业集聚理论观点对后续其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学家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对产业集聚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用抽象和演绎方法对工业活动空间分布做了系统的阐述,他的空间分布理论为以后的区位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韦伯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等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形成。美国区域经济学家 E·M·胡佛(1948)在《经济活动的区位》一书中将集聚经济看作影响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企业群落产生的规模经济概括为某产业在特定集聚区域内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胡佛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规模存在一个度,如果一个区域集聚的企业数量太少或者集聚数量适度但是集聚规模较小的话,仍然不能达到集聚预期的结果,假若这个地区集聚企业数量过多则会使集聚区的整体效应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回顾西方学者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方学者是从企业转型的动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两方面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马丁贝尔和阿尔布在 1999 年指出,研究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要将核心竞争力放在首要位置,如企业价值、核心竞争力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其次就是要关注动态能力即企业能动地创造、改变其资源基础的能力,这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应变环节的能力。在 1990 年前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即全球价值链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以全球化为着眼点,以此来研究国际分工、产业专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杰罗菲是西方学者中对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他将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分配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将产业转型升级分为四个层次:产业内部间、地方产业间、国家内部产业间和国际领域上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后,汉弗莱和施米茨继承并发展了杰罗菲的理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的四种模式:过程升级、功能升级、产品升级以及跨产业升级。

.........

三、产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16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16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21

(三)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22

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25

(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25

(二)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26

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的发展趋势通常为一个区域的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的比重不断提高,其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总是流向生产效率更高,资本回报率更高的部门。对于这一结论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罕有对于产业结构最优配置的定义结论。如世界各国三产比重的均值 2000 年为 5.2:30.5:64.3,2015 年则为3.9:27.6:68.5,这一数据高收入国家分别为 1.9:27.6:70.5 和 1.5:24.7:73.9,中等收入国家为12.7:37.3:50和8.4:33.6:57.6,中低收入国家为12.9:37.1:50和 8.8:33.4:57.5,低收入国家为 34.5:19.6:45.4 和 30.5:21.3:47.9,仅仅能够观察到的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三产比重提升要快于发达国家,而这一进程在发达国家中也并未停止。第二点需要说明的是,技术创新尽管在所有领域里都对经济发展展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第三产业里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往往更为显著,同时第三产业也在技术创新的驱使下不断与其他产业的各个部门进行互动,传统产业在区域产业中地位并不会被完全动摇,相对于强调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将既有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样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问题。考虑到回顾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先例,绝大多数经济功能复杂的兼具生产、贸易、流通功能并且处于产业集聚的中心位置的区域或城市都会自发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简单、主导产业单一的城市形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则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整体节奏,资源型城市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故成为需要人为干预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几乎所有资源型城市都存在着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的迫切程度则完全取决于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产出中的比重,或者是当地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工业化以来我国的很多城市依靠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森林、煤炭、矿产等开采与加工作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同时很多城市的建立与建设也与当地资源的开采利用息息相关。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水平上参差不齐,很多城市的开采加工技术水平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当地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能耗、物耗较高,企业污染严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更有甚者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还未来得及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就受到了资源枯竭危机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以资源开采加工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调整的迫切要求。

.........

结 论

本文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多个地区产业集聚度影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机制分析和实证分析,阐述产业集聚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给予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机制分析和实证分析证实,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产物,是凝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集聚现象的出现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一个区域内聚集,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使得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从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本文通过对京津冀、江浙沪、东北、川渝四个区域的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程度普遍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显著。

3、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当地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各个部门准入“门槛”程度的差异,要素资源在不同部门间不断地集聚或溢出,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也必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4、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往往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处于区位关系上的发展劣势,如果无法获得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便会极大地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提升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是实现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价值链攀升,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